專訪Blip樂隊:電子樂是音樂發展的趨勢

2020-12-28 Steven_愛音樂

Blip,釋義為雷達上的光點,當這枚光點和一支電子樂隊形態完美契合時,會碰撞出什麼樣的電子信號流?

主唱之一龔釗如是說:自己玩兒樂隊之初就特別要一個B開頭的樂隊,像是有一種執念,始於以前看到過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說玩樂隊這個名字開頭一定要是B開頭兒的,因為全世界最火的樂隊,都是A或B開頭兒的;同時,Blip更像是這個時代中非常微弱的一個點,代表的是一種來自內心的東西,比如說聲音,它是一個信號一樣的點,雖然它沒有很大,但是最後是有作用的。它是一個導航性的光點,去探索電子樂更多的可能性。

樂隊成立的先導因素始於龔釗與晚峰兩位主唱的一次Loop Jam Session合作,他們把所有能玩兒到的設備、樂器聯繫起來,做了一個動機,成品出來的感覺讓兩人一拍即合,想讓這種合作的模式固定下來,於是Blip-不離譜樂隊的雛形就這樣成立了。

Vocal / Guitar / Keyboard ——龔釗

土生土長的單眼皮北京女孩兒。唱作人、吉他手,冷節奏樂隊主唱,兩歲半學習鋼琴,六歲學習小提琴,2009年起學習電吉他,師從唐朝老五劉義軍。

自學琴起,作為吉他手曾與北京十餘支樂隊合作,曾任國內藝人曾軼可、熊汝霖、彭青、完智三碼、耀樂團、簡弘亦等演出現場主音吉他手、貝斯手,多次參與國內的各大音樂節和專場演出。

Vocal / Bass / Guitar / PGM ——晚峰

音樂製作人:音響師、錄音師、混音師。來自美麗的烏魯木齊。

自年少起學習爵士鼓、電吉他、參與組建多支搖滾樂隊,致力於重型音樂風格。原弭亂樂隊吉他手、NoSoullnSight樂隊主唱、主創。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音樂節及專場演出。進修畢業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錄音專業,畢業後從事音頻工作,原任職於通力唱片錄音師混音師、SAG音響師、Maolivehouse音響師,並多次擔任過樂隊巡演和國內大型音樂節音響師。

Drum / Electric drum pad ——孫鈺

孫鈺,3歲起學習爵士鼓至今,師從天津音樂學院荀亮、劉萍,北京現代音樂學院學習爵士鼓及西洋打擊樂器演奏。

參與諸多現場演出及錄音,活躍在北京各大Livehouse及音樂節。

曾與林志炫,唐藝昕,孫藝洲,王櫟鑫,尉遲琳嘉Cookie Girl,鐵風箏樂隊,Zinapunx樂隊,獨立音樂人白鑑青,閆澤歡,張蕩蕩,Necol等開展合作。

Blip-不離譜是成立自北京的一支新電子樂隊,由主唱龔釗和主唱兼製作人晚峰共同發起了這個電子音樂組合,初衷是做一些來自內心的音樂,選擇了以Trip-hop(神遊舞曲)、Downtempo(慢速電子)、Alternative-Rock(另類搖滾)為主,Ambient(氛圍音樂)、器樂為輔助的概念,致力創作一些打破常規的音樂,在保留常規吉他貝斯鼓等傳統樂器的基礎上,融合一些不同的元素進行更多的嘗試。

在2020年新年的第一天,Steven愛音樂有幸採訪到了不離譜的主創之一龔釗,就樂隊的發展和創作,以及樂隊近期的演出進行了一次對話,歡迎走近我們的聊天室,一起來認識這支不離譜樂隊吧。

Steven 愛音樂 x Blip樂隊

小愛:Blip樂隊是什麼時候正式成立的?

龔釗: 樂隊大概成立在2018年的下半年,我和晚峰兩個人發起的。我倆原來分別都有自己的樂隊,都是主唱,我原來的樂隊是Blues、funk風格,晚峰玩兒的是核兒,重型樂隊。在18年的下半年,當時其實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心態,想嘗試一些新的音樂形式,於是和晚峰組建了Blip。

小愛:樂隊的鼓手大概是什麼時候加入進來的呢?

龔釗:鼓手大概是做了三四首demo作品之後加入的。因為我們樂隊還是以樂手演奏的live set形式來進行演出,所以鼓手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樂隊當時進行了一輪鼓手的公開招募,面試了一些比較年輕的鼓手,選擇了孫鈺。現場演出的時候,和我們一起來完成一些作品。

小愛:您剛才有談到Blip成立之前兩位都有自己的樂隊,那之前樂隊還在繼續做嗎?

龔釗:在18年的巡演之後暫時休止活動了。我之前玩兒的Blues-funk樂隊,更偏向根源音樂,我一直感覺傳統音樂和根源音樂有一個發展界限,在國內聽眾中,也有一個自己的市場邊界,我其實很想打破這個東西,也為此嘗試了很多。當時我也聽一些電子,但和樂隊比較好的結合方式還沒有找到,沒有比較切實的辦法把它實踐出來。當時就是感覺無法在音樂上做到更好了,所以暫停了活動。我希望在想學習的東西上面更精進之後,如果有機會,能夠再用某種形式來玩吧。

晚峰之前的樂隊玩兒「核兒」(Core),是一個很年輕的重型的樂隊,這種風格很潮、但最前沿的風潮變化也很明顯,一直想玩兒在最前沿很難。而且在國內玩兒樂隊,要面臨的生活壓力、喜好、和人的相處,這些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太一樣的。大家都經歷過玩兒樂隊不同時期與不同人之間的磨合。我覺得現在「Blip」成立就是一種契機,我們都想要探索一種可能性。

小愛:目前Blip樂隊探索的主要是什麼?

龔釗:探索我們內心的音樂。用不一樣的、超出常規的器樂表達方式,或者電子音色等元素,創造出一種完全屬於我們的音樂。

小愛:你們想要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音樂,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會是什麼?

龔釗:我覺得做內心的音樂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點吧,第一個是真實。做音樂其實和做一切藝術方向的東西一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真實,真實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作品就是什麼樣子的,它反應的是你內心非常真實的一個當下狀態,不管是情緒,還是想法等等你的所有東西。器樂上的技術,音色的選取,作品編排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

第二點就是不給自己設立界限。大家可能都在說,我們是這個風格,或者是那個風格,我覺得這個事兒沒問題,因為我們也都處在學習過程中,會在前輩大師、和已經被定義的風格基礎上來做音樂。但是我們內心都有一種真正強烈的想法,就是這個東西是我創造的,獨一無二。比如我們會在不同年代的音樂裡聽到某個音色、某個和弦、某個技法,在當時那個年代之前從沒有人這麼想過、用過,你聽到那些人把它實現了,那樣的作品實在是太酷了!但其實這個很難,因為音樂發展到現在,各個門類、風格都已經很具象了。Blip樂隊就是想把界限設定得更低,一切的元素都是可以用的,我們很多的嘗試都是是為了音樂的可能性,比如一些現場的設備能不能實現之類的問題,這些是放在第二位的,那我覺得這個順序的轉變,使得音樂的這個可能性一下就提升了很多。

小愛: 在這個音樂大時代,你有想通過自己的音樂讓聽眾獲得什麼?

龔釗:現在我們身處的大環境整體比較浮躁,這個浮躁其實也不是貶義,只是形容整個社會的狀態。例如大家的經濟壓力也比較大,人也容易焦慮我們現在玩兒的是很內心的、往下沉的音樂,也許讓人聽完以後,他愣住了、有所思,或者聽進去了,聽到內心裡了,希望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但聽眾是不是真的能感受到,或者說能感受到的人就感受到了,感受不到也沒關係,他也會選擇他自己喜歡的音樂。

小愛:想了解一下不離譜的創作形式,看了不離譜《Be on Top》的視頻,你把整段「Loop Jam」稱之為與晚峰的一次合作探索,想了解一下不離譜的作品是否都是以這種即興的形式來創作的?

龔釗:我覺得電子樂的創作、編曲思路和傳統的器樂稍微有一點點不同。傳統的樂隊更像是一個線編,比如我們用鼓和貝斯構建一個groove(律動),再用不同樂器構建各自的旋律線條。但是電子樂的創作更矩陣化,我們可能先有一個音色或者一個Sample(採樣),把它當作一個loop一直循環,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入音效、器樂等等各種不同的新素材,把它變得更豐富,同時越來越豐富的loop的底一直在循環著,我們可以單獨調整每一個聲部的效果,比如錄一個合成器然後來擰它的Filter(濾波器),通過一些參數的調整處理這些播放中的聲音。這個思路可能跟傳統器樂不太一樣。

小愛:現目前Blip樂隊成員現在是全身心投入樂隊創作和演出嗎?是否還從事其他工作?

龔釗:我和晚峰最近比較投入在做樂隊第一張專輯。現在成品歌曲大概有八九首,最近我們在做音色設計、編曲方面的嘗試、以及實際的錄製。要全部錄音之後,才能最後確認演出編排的狀態,所以在那之前暫時減少了一些演出。我們各自都有一些其他的工作,我除了一些吉他方面的工作外,也會接一些錄音編曲。晚峰是製作錄音的各種工作。鼓手會參與很多樂隊還有藝人的演出,基本上是在全國各地的跑,比較辛苦,演出的工作比較多。

小愛:在編曲和製作上,你們兩位是如何分工的?在作品成形的過程中,是否有引發過成員之間的一些爭論?

龔釗:樂隊的詞曲創作兩個人都有,主要的編曲部分,是我和晚峰一起來完成。晚峰在後期製作上的經驗、想法比較多,後期會加入很多他製作方向的嘗試。編曲的時候我們經常,確實經常,有非常激烈的爭吵,有時候會吵到不得不各自冷靜一會兒再繼續。但是最近我們磨合得好一些了,在大家各自比較在意的那個點上面,會比較知道彼此要的東西是什麼了。

小愛:很喜歡《北風》這首歌,給人一種磅礴的畫面感,把中華文化的「詩」「歌」融入電子樂,很大膽的一個嘗試,能否為我們談談這首歌的創作初衷?

龔釗:謝謝你喜歡《北風》。《北風》的詞取材於《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既然是詩歌,它本身就是具備音樂性的。我們按照想像配上旋律,做了這首《北風》。其實我一直有「把適合做歌詞的詩詞融在電子樂中」的想法,當時剛做好《北風》的底,就覺得這首可以嘗試一下。開始的設想就是人聲飄在上面,歌詞字數不要太多,所以就想到了《詩經》。這首《北風》的立意我們也很喜歡,就查了些資料,按照他的這個發音的語調來設計唱的旋律。

《北風》有一些段落很適合拓展做一些合成器和器樂上的即興,現場演出時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所以這首歌兒我們一般選在開場,可以按照現場的氛圍來把這個情緒調動起來。

小愛:我曾經給Blip 樂隊做過一場錄音棚的線上直播,覺得那次直播反響怎麼樣? 直播後有得到什麼收穫?

龔釗老師:這場Steven_愛音樂 微博平臺上的錄音棚直播,除了樂隊作品外,其實最主要的、最難的挑戰,是「Loop Jam Session」。雖然平時在工作室玩兒有了些經驗,但我們也是第一次直播Loop Jam,巨大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設備繁瑣,不能重來~笑。那場直播之後反響還挺好的,還有一些音樂人朋友來找我們說可以一起做這個Loop Jam,也有一些場地邀請我們去做Loop Jam,希望能讓很多的人一起現場加進來玩兒。

小愛:以後還會考慮多做一些類似這樣的直播嗎?

龔釗:可能明年春天也會在北京做一個這樣的現場嘗試,可以很開放,和更多人一起來玩兒的一個形式。我覺得這個想法也是那個直播帶來的比如說我們搭建一個Loop的系統,用吉他、鍵盤、甚至B-Box打一個節奏,在上面彈或唱一個和弦,在上面solo等等。任何一個樂器都可以這樣玩兒,可以邀請更多的音樂人把很多種樂器,或者各種各樣形式的東西全部加進來。

小愛:你覺得未來電子音樂在國內會是怎樣的市場走向?

龔釗:我個人認為電子樂肯定是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前年樂隊巡演完我休整了一段時間,中間到過一次東京。每次去東京我都會去逛Tower Record 唱片店,那次去我發現很多我小時候喜歡的音樂人,之前差不多都有三、四年時間沒有發專輯了,但在那年都發了新專輯。因為唱片店可以試聽,我就聽了挺多的。當時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全世界範圍內,我們認知的傳統搖滾樂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嘗試著新的、例如和電子樂的合作,在作品中用各種方式加入了大量的電子元素。甚至有些傳統吉他手做一張純電子專輯,就是他明明是個吉他手,可他做的東西甚至連點兒吉他的影子都沒有了。我那個時候已經在考慮怎麼來讓自己的音樂作品變得更豐富。所以當聽到那些東西,就獲得了一些啟發。

我覺得不論國內外吧,電子樂肯定是未來的趨勢。畢竟經過這麼多大師前輩的探索後,音樂在器樂層面上已經做到了一個高度,這個邊界已經在這兒了,我們肯定是想要融合更多的元素,那電子樂就是一個。本身電子樂也並不是在搖滾樂之後才產生的,每個時期都有音樂人為了打破邊界嘗試這樣的融合。我覺得電子樂很自由,能帶給人更多的想像,擴展度最高。也許現在國內它算是一個小眾的音樂,但我相信各種音樂形式最後一定會在電子樂方面做很多融合的東西。

小愛:關於電子樂的推廣有沒有什麼好的想法? 覺得小眾的音樂如何去拓寬自己的演出市場?

龔釗:我覺得所有小眾音樂拓寬演出市場,可能都需要盡力做好這幾個方面吧。先是樂隊本身,分為線上的活動還有線下的活動。現在已經完全是網際網路時代了,不管是藉由平臺幫我們發歌兒,還是在視頻網站發布視頻、或者像參與Steven_愛音樂的直播,其實都是在試圖跟大家展現,電子樂是可以這樣玩兒的,可以以這樣一種形式做。剛開始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很有意思啊,他們就會關注,通過這種關注,慢慢的積累感興趣的人群。

第二,線下我覺得主要是現場演出,真正要保證演出的質量。如果觀眾能在Livehouse、音樂節的現場感受到真正的電子音樂,感受一場好的演出,那麼他可能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我可以聽,還會介紹朋友來聽,擴充聽眾的群體。

第三,除了這些之外,我覺得更多的是開放的心態,作為一個電子樂隊,受眾可能已經比較少了,就更不能只局限在這個小眾圈子中。我覺得電子音樂也可以拓展到和傳統樂隊合作、和民樂合作、甚至和任何音樂風格合作,不設界限的。因為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完全打開,各種元素更容易加入進來。

我覺得這三點做到比較好的話,就能慢慢地突破這麼一個小小的界限吧。

小愛:現在樂隊的綜藝很多,龔釗老師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龔釗:我其實並不排斥樂隊上節目,或者上任何一個平臺來進行宣傳,但是如果問我個人對現在這個大家熱衷上綜藝,或者這個熱播的現象的話,個人可能有一點兒悲觀吧

我覺得電視產業來做這個事情,也許初心是好的,比如說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推廣給大眾,但實際上這個事情引發的結果中,由於僅僅依靠節目本身很難完成一個對聽眾審美的完整引導過程,前面的一段時間會讓獨立音樂的處境更難。

不管是音樂人做音樂,還是觀眾聽音樂,無論是推廣還是單純愛好,想要音樂環境變好,可能需要大家對這個事情有更全面的認知,以及相關業界的共同成長、成熟,而非僅僅依靠娛樂,追逐這一時。樂隊作品的爆發性傳播,如果不再經歷線下演出、巡演、一張張專輯累積聽眾這麼一個過程,所帶來的熱愛也可能很快會消散。但無論如何,大家怎麼取捨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小愛 :給我們介紹一下今年在做的這張專輯吧。

龔釗:這是一張非常內心的專輯。其實每個人年輕時都會有荷爾蒙旺盛,躁動、想要宣洩的時候,但是我們又必定會去經歷很多的事情,然後某一天會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沒有辦法和任何人分享你的情緒,你的所有東西都只能自己去消化、與自我獨處。這張專輯裡的大部分作品可能都是在這樣一個時刻下誕生的。我只希望,每一個經歷過這樣時刻的人,或者未來某天他會經歷這種心境和感覺的人,希望他們在這些時候,聽到我們這張專輯,能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中得到一點慰藉。

晚峰:每一首歌兒基本都是一個真實故事,或者是一個想像的故事,但是在整體上情緒都是比較往下走一些。往下走比較好理解的說法就是「喪」,有難過或者是無奈,還有一些憤怒在裡面,所以他是一個往下走的。簡單來說基本都是小調的,沒有大調兒的歌兒。

小愛:談談樂隊近期目標吧,新的一年在樂隊的發展上有沒有具體的規劃?有沒有考慮過籤約公司?

龔釗:這些也都有考慮,但今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完成整張專輯的錄音和製作,並在這個專輯的基礎上去確定現場演出的編配,包括器樂的分布,打磨一個包括調音、燈光、VJ這樣一個演出團隊吧,確認之後我們就會進行演出。這個也是屬於今年樂隊內部比較常規的一個計劃。至於公司籤約,也有一些在洽談聯繫、互相了解的過程中,希望在這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外部資源合作吧。

總之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更在意的是音樂作品。在如今的大環境下,無論是誰想不顧一切只沉下心做音樂,其實都是挺難的。那麼既然大家現在、此刻就在這麼一個情緒狀態裡,不管是音樂的經歷,還是生活的經歷,把我們推到了這麼一個地步,那就盡力把這個狀態做到最好,就可以了。先把作品做到我們心中的滿意的程度,我覺得這個是現階段不離譜最重要的事情。

小編後記:

當傳統音樂模式漸漸被各種機械、合成器取代,有人也會開始擔心音樂漸漸喪失情感以及溫度,而Blip樂隊創建的初衷就是體現內心的電子樂

每一種音樂形式都有它自己的磁場和能量,龔釗在為《Kill Her》做的單曲介紹中提到說:「 願這世上的每位女士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夠永遠保持自我。」可以感受到到她在音樂上的一種力量與態度,「做內心的音樂就是要做真實的自己,真實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作品就是什麼樣子的,它反應的是你一個人。所有情緒,想法等等包括器樂上的技術你的所有東西都是為這一個目的服務。」

Blip樂隊雖然成軍不久,但成員的演出實力以及音樂水準是值得肯定的。當在接觸一種新的音樂形態時,需要真正感受過完整立體的現場,才能對自己的感官審美有更清晰的認知,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那種音樂形態,希望你能接收到Blip發射的信號流,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在他們的電子音樂中尋獲一絲慰藉。

如果你喜歡他們,歡迎關注:

樂隊新浪微博@BLIP_OFFICIAL

新浪微博@龔釗Asa

新浪微博@晚峰不離譜

新浪微博@孫大鈺打鼓大力出奇蹟

採訪撰稿 | 唐唐

@Steven愛音樂

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媒體

我們在乎和音樂有關的事

相關焦點

  • 電子樂先驅走了,他創立的樂隊影響了潮流音樂與男裝
    新京報訊 5月7日,據外媒報導,電子音樂早期的探路者和開拓者德國「發電站樂隊」Kraftwerk的創始人之一Florian Schneider因癌症去世,享年73歲。這支傳奇樂隊從組建起到現在,一直影響著很多音樂人,大眾普遍認為發電站樂隊啟發了Techno、Synth-Pop、Hip-Hop和Post-Punk等多種曲風的發展,是對流行音樂發展影響最大的樂隊之一,如1977年,大衛·鮑威就曾創作一首名為《V-2 Schneider》的曲子,該曲是一首向樂隊創始人Florian Schneider致敬的曲目。
  • 香港電子音樂發展史 1960-2000(上)
    直至六十年代,歐西樂隊「入侵」亞洲,香港也不會「倖免於難」,西方音樂文化正式影響香港,由六十年代至今仍然存在,而亦令一些青年人參與演奏音樂及組織樂隊,玩起搖滾樂來,在心態上,亦作多元化發展,有別於數十年前只為生存而玩音樂,現在的樂隊更會談理想、談風格、談原創、談策略。
  • 電子樂正經科普
    我反而不會喝酒什麼的,而是會更多的關注音樂本身和dj的質量。Q:很多人對於電子樂的印象都還停留在主流club主流EDM電子舞曲的原始階段,能否簡單聊聊對於電子樂當下你認為的整體發展趨勢?其實電子樂的商業應用非常廣泛,相應地也很有商業價值。《俠盜獵車5》(GTA)三主角之一的自帶BGM的男人,麥克的專用曲就是電子音樂先驅團隊橘夢樂隊的Edgar Froese創作的。Kyle Dixon和Michael Stein作為《怪奇物語》的電子音樂製作人不僅讓劇集更加富有年代感,其精良的音樂製作和奇妙的復古合成音樂搭配也成為了該劇獲得滿堂彩的重要原因。
  • 聽懂獨立音樂靠這些電子雜誌
    眼下,《樂夏》第二季正在熱播中,有民謠歌手質疑節目會過早地消費和透支剛剛好起來的中國音樂市場,讓後來的音樂人生存更艱難,「那時的獨立音樂也就不存在了」。那麼,到底什麼是獨立音樂?為什麼獨立音樂人是「孤獨的一群人」?看專為獨立音樂而生的電子雜誌來為「小白」答疑解惑。
  • 電子音樂已逐漸趨於主流,可你知道電子音樂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嗎?
    電子音樂在國內已逐漸趨於主流,大大小小的電音節在國內也是越來越多,可是你知道電子音樂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嗎?接下來就和大家簡單聊聊電子音樂的發展史。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電子音樂誕生之前,作曲家們越來越希望將新興技術用於音樂創作。
  • BLIP不離譜樂隊 寫在首演之前
    當白人開始演奏黑人的布魯斯音樂,成就了席捲世界的貓王;玩兒民謠的鮑勃迪倫,接上電吉他,永遠的地成為了搖滾樂歷史上裡程碑一刻。世上所有美好的音樂,一步一步發展而來,都在不停地嘗試打破界限,創造每一個時代自己的聲音。我特別喜歡馬塞爾●杜尚所說的「傳統是已經完成的東西,從本質上說,我對改變有一種狂熱。」你得承認,這世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改變」。
  • 電子音樂這兩年發展很快,但它依然不被大眾理解
    作者:Lil'D&ZXZ電子樂的推廣方式一般是音樂節和Party兩種,近兩年來電子音樂在國內逐漸升溫,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俱樂部文化,參加Party、去音樂節看電音現場表演。上半年國內的電子音樂節更是遍地開花。國內的電子音樂人正在逐步探索自己的生存之道。
  • 海星王(avatar):架子鼓在流行音樂中的發展趨勢
    架子鼓,又稱爵士鼓,自上世紀在美國爵士音樂中立足,再發展到今天,成為流行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產生、發展速度之快,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樂器在音樂中的巨大潛力。我們立足於架子鼓已有的一些發展,可以發現架子鼓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爵士鼓在流行音樂中的意義及發展趨勢
    ,第二就是增加音樂向前發展的律動感覺。 其次,爵士鼓在樂隊中除了擔任骨架節奏的作用外,還有增加音樂律動的作用。爵士鼓在流行音樂中的發展趨勢爵士鼓自上世紀在美國爵士音樂中立足,再發展到今天,成為流行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產生、發展速度之快,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樂器在音樂中的巨大潛力。我們立足於爵士鼓已有的一些發展,可以發現爵士鼓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攻擊式創作 | 豆瓣音樂專訪電子音樂人GUAN
    GUAN是DJ和電子音樂製作人,是一位Audio-visual藝術家,是中國美術學院開放媒體在讀碩士,還是先鋒電子音樂廠牌FunctionLab
  • 電子音樂中常見電子風格科普
    這種完全用電子設備(以前是合成器等工具,現在則更多靠著電腦軟體甚至APP)完成創作的東西也被傳統音樂派認為是脫離音樂本質的,很多電子樂音樂人缺乏基本的音樂知識或者音樂演奏能力,卻依然能把音樂玩轉,這讓很多靠手吃飯的音樂家十分反感。
  • 【專訪】北落師門樂隊
    同樣作為九天音樂網造星計劃活動中的一員,我們也對北落師門樂隊進行了一次專訪,來了解一下他們的故事。樂隊是如何成立的?答:古典音樂複雜,小蘋果不複雜。可聽性跟複雜性沒有絕對等比關係,說到這必須提一下,音樂是有階級的,這不是我說的,這是鄭鈞說的。所以,貴族聽貴族的音樂,老百姓聽老百姓的音樂,每種音樂都有它的消費群體,北落師門也不例外。有沒有影響你們比較深的樂隊?答:有,北落師門。
  • 電子音樂:從發電廠樂隊到化學兄弟
    「電子音樂:從發電廠樂隊到化學兄弟」閃亮登場(如假包換的「閃亮」——展方提示:展覽包含強光頻閃畫面,不適合癲癇患者及12歲以下兒童參觀)。創始團員Florian Schneider和Ralf Hütter,還有稍後加入的Wolfgang Flür和Karl Bartos,帶領這支樂隊,從新浪潮(New Wave)到Hip Hop,再到Techno,在電子音樂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頂級的存在感,深刻地影響著20世紀末的流行樂。
  • 專訪|白虎樂隊:一次超脫世俗的音樂新嘗試
    單曲封面日前,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白虎樂隊,讓這頭來自仙界的猛獸講述了它的「下凡」故事,以及樂隊對於音樂的種種探索與態度。老樂手嘗試新模式白虎樂隊始於2017年秋天的一次新嘗試。當時鼓手Ricky Maymi來到中國,見到了有過數次合作經歷的主唱孫鶴庭。
  • 音樂留學:電子音樂百年發展史及頂級院校推薦!
    電子音樂發展史從被稱為「未來音樂」到不可或缺電子音樂的崛起之路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平行。早在19世紀末,義大利作曲家就開始使用(可能被認為是第一臺)合成器來創作(當時)音樂,因為他們開始使用新技術。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最早被認為是音樂合成器的工具,是1930年代後期由蘇聯科學家Evgeny Murzin開發的。
  • 電子音樂樂隊Clean Bandit唯一小提琴手&DJ宣布退出
    前段時間我們已經寫過電子音樂樂隊Clean Bandit,劍橋學霸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 日本音樂雜誌《BURRN!》專訪中國後黑樂隊Asthenia
    開設了新專欄《亞洲金屬樂寶藏發掘報告》,專注於對亞洲金屬樂隊的深度專訪。專欄作者小笠原和生是資深亞洲金屬樂專家,著有《死亡金屬在印度尼西亞》一書,並長期在雜誌上刊登印度、泰國金屬樂隊的推薦,讓讀者了解了一片又一片充滿驚喜卻不為人知的音樂地帶。《亞洲金屬樂寶藏發掘報告》至今已發布八篇長篇訪談,受訪對象遍及亞洲各國。
  • 樂人推介 | 珠海硬核 老佛爺樂隊
    成軍6年的老佛爺聲勢浩大,從一開始,就以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姿態專注於音樂的創作,義無反顧地在獨立音樂的世界裡找回自我。經過不同時期的沉澱,充滿人文氣息和詩意的歌詞,與樂隊的音樂相得益彰。他們的音樂在情緒上更加飽滿,元素更加多元,極具破壞力神經質的曲風,帶領您進入狂亂失序的音樂世界。給眾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老佛爺@2013珠海國際沙灘音樂節
  • 全球七大洲的電子音樂、跳舞音樂的去年趨勢總結
    在正式開始總結2019年的全球七大洲電子音樂、跳舞音樂的客觀發展趨向以前,筆者打算先聊聊簡單的地理知識,一切都是有趣的,請你耐心,
  • 專訪窒息樂隊:身軀是最堅硬的金屬
    窒息的主唱劉錚、吉他寇徵宇接受了樂勢力的專訪,為樂迷們講述了這二十年窒息乃至中國金屬樂的風風雨雨。  和大多數樂隊一樣,受唐朝黑豹音樂的影響也是寇徵宇和窒息其他成員走上搖滾道路的重要原因。「跟好多樂手差不多,剛開始上學的時候,也就聽一些小虎隊啊,鄭智化啊那種流行音樂。後來就是機緣巧合吧,通過同學接觸了黑豹或者唐朝的磁帶,一下就被封面給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