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獨立音樂靠這些電子雜誌

2020-12-21 IT時報

IT時報記者 李蘊坤

早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橫空出世時,就有業內人士發出「《樂夏》是否能迎來獨立音樂的黃金時代」這樣的期許。眼下,《樂夏》第二季正在熱播中,有民謠歌手質疑節目會過早地消費和透支剛剛好起來的中國音樂市場,讓後來的音樂人生存更艱難,「那時的獨立音樂也就不存在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獨立音樂?為什麼獨立音樂人是「孤獨的一群人」?看專為獨立音樂而生的電子雜誌來為「小白」答疑解惑。

餘音:簡而美的音樂故事

獨立音樂(簡稱Indie music),指的是有別於主流商業唱片廠牌所製作的音樂,從錄音到出版都由音樂創作者獨立完成。獨立音樂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音樂風格,其包括獨立流行、獨立電子、獨立搖滾和獨立民謠等多個分類。如果想在欣賞音樂之餘,也聽一聽獨立音樂人的創作故事,那「餘音」這本音樂雜誌便值得一翻。

以「餘音繞梁,盡善靜美」為宗旨的「餘音」採用了極簡的設計風格,黑白色調的界面裡有大量的留白處理,十分素淨。點擊右上角,可以看到「餘音」雜誌的五大欄目:樂文、獵樂、單曲、樂人以及電臺。每個欄目都針對不同的閱讀/聆聽體驗,譬如「樂文」會通過一位音樂人和一首主推歌曲來講述音樂故事,「獵樂」會將萬裡挑一的音樂匯成合輯,「樂人」則會介紹一些優秀的獨立音樂人。

不過,含金量最高的「樂文」欄目未必每一篇都是精品。以《80年代的搖滾青年》這篇為例,講的就是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裡充當「老炮兒」角色的面孔樂隊。讀完「樂文」裡的樂隊專訪後,對於他們參加節目後的收穫可以略知一二,好比收穫了不少包括90後在內的歌迷。談到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搖滾時,面孔樂隊答道:「根本不曾有過什麼黃金年代,希望這一天早點來臨。」可惜除了一些泛泛的談資,讀者或樂迷似乎無法從這篇淺嘗輒止的訪談中感受到多少「搖滾」。

另一篇由樂隊Nocturnes曳取的成員萎度講述的《城市和人一樣,長期相處才是最為長情》就顯得更有實感,讓人看到了樂隊創作《城市景觀》一曲背後的意義。這座非故鄉的城市在萎度眼中「像一個老人,不動聲色又高又遠地看著你」。無論音樂人對生存環境的表達欲有多強烈,還是會自不量力地覺得她(北京)太大、太強、太寬泛,可是她的美依舊讓人無法抗拒。《城市景觀》的前奏猶如飛機在緩緩降落,畫出了一幅大型城市俯視圖,看到的都是熟悉的人間煙火。「跳動的魂是你住過的老房子冒熱氣,延綿貫穿一百條車河成利爪長龍,沉默的黑色塊包住你說不出口的秘密。」

遺憾的是,自今年春天起,「餘音」按下了暫停鍵,停更了內容,僅有一部分遷移至了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創作團隊表示,自5年前開始做獨立音樂的挖掘和推廣,為幾百組音樂人撰寫推文,沒有盈利,項目也從未拿過投資,如今不得不調整業務方向。「餘音」的播放功能已經失效,雜誌裡的故事不能再搭配音樂食用。雖然「獵樂」欄目裡製作了諸如《一場警示性的夢》《今天你更喪了嗎》《冥想實驗室》等主題新奇的歌曲合輯,但無不是只能看、不能聽。

不知多久之後的未來,人們才能再重溫翻閱「餘音」的美好?

看見音樂:一鍵了解創作者生平

「看見音樂」是一家定位於獨立音樂人的自媒體平臺,官網的右下角就是官方雜誌「KANJIAN NOW」的入口。在這裡,有數百篇由封面人物、獨家專訪以及獨立策劃欄目組成的文章來帶領「小白」入門,內容豐富且圖文並茂,有助於大家發掘新銳音樂人。

在「封面人物」裡,讀者可以一鍵了解許多世界各國音樂人的生平,其中不乏有趣的梗。例如第一位改編古典歌劇聲音的歌手,來自義大利的DiMaio。他重新演繹經典歌劇曲目,把古典音樂與歐洲電子音樂和視覺元素巧妙融合,造就了一番混搭的現代藝術。在日系Jazzy Hip-Hop之路上身體力行的西原健一郎從小就開始吃中華料理,而且深愛北京烤鴨。

2019年,新褲子樂隊因《樂夏》而走紅,主唱彭磊成了觀眾眼中的寶藏男孩,殊不知這支成立於1995年的樂隊一直是搖滾界的巨星。而在2018年,「KANJIAN NOW」就為新褲子樂隊出了一期名為《穿越到21世紀的復古Disco》的專訪。他們仿佛提著錄音機、腳踏回力鞋從20世紀80年代穿越而來。20多年裡,樂隊經歷了朋克時代、Disco時代和黑暗時代三個時期。讀者可以想像嗎?2013年後,明明音樂產業更發達了,年輕人開始真正地消費音樂了,樂隊反而覺得這是一個黑暗時代?實際上,正是因為機會更多了,獨立音樂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比較,樂隊若想打動人就必須學著考慮受眾的感受,所以歌也變得越來越憂鬱了。

21世紀初,中國搖滾樂在經歷了短暫的巔峰後驟然退出大眾視野,以搖滾樂為代表的獨立音樂也集體轉為地下發展。演出費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因此音樂節這類舞臺對獨立音樂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獨立策劃」給觀眾帶來的就是各地舉辦音樂節的好消息。

網易雲音樂2016年發布的《中國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稱,約四成的獨立音樂人認為缺乏曝光機會是影響其作品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音樂雜誌上的曝光多一些,是不是可以給大眾帶來更多認識創作者、打卡音樂節的機會?可惜「KANJIAN NOW」的更新也比較低頻,許多欄目的內容還停留在2019年。

相關焦點

  • 一本電音黑膠雜誌的誕生:電子音樂裡沒有鄙視鏈
    自然,「喜歡這些音樂的人也不會是性格外放的人,他們往往不愛表達,不喜歡出名,有家底(設備價格不菲),做出來的東西有人喜歡就足夠開心」。電音綜藝難做,因為首先需要製作者有大聽量,具判斷力。硬體限制更難突破,「家用設備無法還原電音現場的音量和聲壓」,聲音的紋理質感既無法像現場摩擦身體,音樂人又缺乏強烈的表現欲,可國產綜藝沒故事不行。還有別的電子音樂傳播渠道嗎?
  • 電子音樂的「江湖」門派
    在此同時Dubstep受到其他媒體的注意,例如雜誌The Wire。線上媒體Pitchfork Media還曾被刊在每月專欄中。2006年1月,英國BBC一號電臺的DJ Mary Anne Hobbs開始辦一個叫做「迴響貝斯戰爭」(Dubstep Warz)的節目,Dubstep就在這時候一路往上衝,成為了英國最受歡迎的電子音樂。
  • 2015 最好的獨立音樂專輯
    這一年我們聽到了中國獨立音樂人很多高質量的專輯,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獨立音樂的風格越來越多元化,而作品本身的質量也越來越高。2015年已到歲末,我們來盤點一下一年來獨立音樂最具代表性的專輯。文 | 阿斌
  • 獨立出版 一個人的雜誌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之前的可末先生經常購買衣物、書等,甚至像拾荒者一樣到處撿一些舊物回來,把家裝飾得滿滿的。他慢慢地發現常常因為生活中的東西滿滿當當的而使自己陷入一片混亂,不常穿的衣物堆滿了衣櫥,不常翻的書籍落滿了灰塵,自己貌似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把這些管理好。他把這樣的狀況歸結為「因為當初的我也沒有抵抗人性中的『虛榮』。」
  • 2015年Mixmag雜誌最佳100首電子音樂
    >
  • 曾獲格萊美提名的保加利亞的國寶級音樂人 Ruth Koleva 將在多維度向大家展示獨立音樂的魅力
    | 上海國際獨立音樂季推薦官上海國際獨立音樂季推薦官,由六位國內外多元化獨立音樂人組成,通過自身流行
  • 蘋果宣布五月關閉獨立雜誌訂閱服務Texture
    蘋果這一功能源自之前收購的一個雜誌訂閱應用軟體。據外媒最新消息,隨著業務整合完成,蘋果宣布五月份將會關閉這一獨立APP。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蘋果發布付費新聞服務,過去完全免費服務的蘋果新聞客戶端整合了大量優質媒體(包括報紙和雜誌)的內容,每月向用戶收取十美元會員費。早前,蘋果收購了雜誌訂閱軟體Texture。
  • 「滾石雜誌」50位電子舞曲界最重要的人物
    作者:電板鴨連結:http://zhuanlan.zhihu.com/educk/19757842來源:知乎50. TEelko van Kooten & Roger de GraafEDM名廠Spinnin' Records創始人在1999年兩人創辦了荷蘭廠牌Spinnin' Records,發展至今十餘年,已經成長為擁有幾十個子廠牌,囊括眾多流行電子舞曲類型的獨立跳舞音樂廠牌。
  • 林志炫:現在更能「聽懂」音樂細節
    對此,林志炫的總結是,自己真的有點「瘋」,「比如2001年離開大型唱片公司,走上獨立製片的道路,就是想在音樂道路上完全放飛。而去年我開始自辦演唱會,讓ONE TAKE(一遍過)的規格更升級,算是為樂而瘋的第三部曲了。」ONE TAKE,是這幾年林志炫一直提到的概念。
  • 這些臺灣獨立音樂要火 識象
    在蝦米、網易雲等各大音樂平臺,「草東沒有派對」、「那我懂你意思了」這些臺灣獨立樂隊出現在歌單上次數越來越多,它們正在形成一股新的勢力。跟上一代獨立音樂人不同,這些樂隊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被更多年輕群體所接受。他們的風格包含postrock(後搖)、shoegaze(自賞)、hiphop(嘻哈)等各種元素,劃分在主流之外。
  • 獨立雜誌不完全指南
    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獨立出版是一件少有人做的事情;獨立雜誌,更是遠離日常視野的小眾讀物。
  • 「灣灣獨立音樂速報」誕生記
    「灣灣獨立音樂速報」是一個成立了一年半的音樂自媒體。創辦人阿報從樂迷出發,利用業餘時間推廣自己熱愛的臺灣地區原創音樂。虧本到現在,自掏腰包買禮物,全靠愛發電。因為白天的日常工作和自媒體頗有聯繫,所以深知在這個年代,一個自媒體想紅,可能走毒舌、吐槽、煽情這些路線比較容易。老實說,「灣灣獨立音樂速報」並不是我在業餘時間做的第一個自媒體,我曾在2016年開過一個公眾號,也是音樂類,定位以諷刺、搞笑為主,第一篇發文就有很不錯的效果,一下子10w+,但那個時候比較迷茫,不太確定這些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對於環境是否有幫助,因此後來就不了了之。
  • PLAYHARD獨立音樂工作室開工,靠音樂在這裡崛起!
    我們未來將在這裡製作全新的HipHop音樂,逃離一切枷鎖,做最快樂的事情!靠音樂在這裡崛起!與此同時,PLAYHARD STUDIO(又名:小黑屋)會為所有和我們一樣熱愛說唱的小夥伴們提供有效幫助,有道是,說唱你我他,牛X靠大家!為了東北HipHop,衝鴨!當然,任何曲風我們都熱烈歡迎,無論是背著吉他的原創藝人,還是唱吧專家、KTV麥霸、婚慶公司讓你錄、挽回愛人最後一招,我們統統能夠提供優質到位的微笑服務,為您打造超值滿意的音樂作品!
  • 除了《Kinfolk》之外,還有哪些獨立雜誌值得看
    提到獨立雜誌不得不提Stack Awards這個世界唯一一個以小眾雜誌為主題的奧斯卡獎項從2015年起在350本雜誌中評選出獎項11Stack Awards是這麼定義「獨立雜誌」的:「管事兒的人同時做事兒——負責財務決策的人,同時也負責內容設計。」下面推薦一些除了《Kinfolk》之外的高質量小眾獨立雜誌。📖
  • 中國電子音樂廠牌VIBLabel正式發布
    電子音樂指的是使用電子樂器及電子音樂製作技術所製作產生的音樂,當然創作這些音樂的作者則稱為電子音樂製作人或電子音樂家。得益於國內電子音樂市場的繁榮和快速發展,電子音樂廠牌將與電音製作人密切合作,創造更多的高質電子音樂作品回饋電音粉們,電音廠牌無論是在音樂發行推廣方面還是電子音樂文化的傳播等方面將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  其中VIB Label電子音樂就是國內實體的電子音樂廠牌之一。  VIB Label是一家中國獨立電子音樂實體廠牌,位於中國合肥,由新迪傑唱片公司創辦於2017年。
  • 後粵語歌曲時代的香港獨立音樂
    大部分研究的都不是獨立音樂,當我看完這些所列出的書目,我想看看都有誰在研究香港的獨立音樂,僅僅只有這一本書在研究這個話題,其他的文章幾乎沒有寫到獨立音樂的歷史。我曾經在2008年,代表我任教的學校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過第一次的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展覽,把從70年代到現在流行的粵語歌曲收集起來,出了一本書。
  • 電子音樂中常見電子風格科普
    冰冷的電子設備做出的音樂一直都以歌詞的無邏輯和空洞為特點,製作它們的人仿佛是在不負責任的敷衍或者胡亂填寫歌詞,Synth Pop風格更是其中的甚者,這點也是被樂評界批評最多的一點,專家們認為這種音樂沒有靈魂。
  • 網易雲音樂上聽懂陳潔儀,聽懂她是歌手
    國內大型音樂電視節目《我是歌手3》於本月2號華麗回歸,再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感受音樂的魅力和震撼之餘,歌手本身也成為了粉絲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中國製造」靠什麼登上《BBC音樂雜誌》?
    近日,最新一期的全球古典音樂權威期刊英國《BBC音樂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製造》的專題文章。撰寫該文的記者奧利弗·康迪曾於今年年初探訪了中國上海和廣州兩座城市,「那會兒人們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尚無認知,甚至於連這種病毒都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
  • 作為盛夏專屬,這些電子音樂節正在集結號召
    這些獨立及搖滾的聲音佔據主流,濃濃的搖滾味道鋪面而來。從2011年起新增名為「Sonic Mania」的電子音樂「前夜祭」,這個通宵達旦的電音派對,「專門服務對音樂節主體不太感冒的朋友」,讓summer sonic拓展成為一個三天的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