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裡,我們採訪了另外5組參與《合成中國》的音樂人,他們各自為這張合輯貢獻了一首作品。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甚至做著不同的工作。合成器是他們共同的興趣。
HWA通過這支作品探索空間感和顆粒感的平衡性,王長存的新作延續了他在《Song of Anon 匿名者之歌》中的方法:調試算法對自己的演奏進行模仿。Demone在作品裡勾勒的氛圍正如曲名——一邊做夢一邊跳舞,Ambient Intelligence則在探究人、機器和周遭環境的互動所產生的化學變化。GOOOOOSE直接用高鐵的型號命名他的作品,並建議大家在坐高鐵的時候聽聽看。
跟上一期一樣,他們介紹了設備、創作方式和理念,也談了談對中國目前電子音樂的展望。儘管作品的想法千變萬化,但一以貫之的是通過合成器對聲音的探索。韓涵說:「這個時代的所有音樂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是電子音樂。」這也許是他主持策劃《合成中國》這張合輯的一部分原因。
表演者: B6 / L+R / YanJun / HWA / Shao / 777 / Meng Qi / Wang Changcun / Demone / Ambient Intelligence / Gooooose
發行廠牌:大福唱片(D Force Records)
掃描上方二維碼,試聽整張專輯。
我從2000年開始做電子音樂,一直到07年搬到北京之後才開始有些像樣的作品。早期ELVIS.T的作品用了大量的採樣,到了現在的HWA更偏向sound design系的聲音探索,製作手法雖然截然不同,但對音色的質感要求是一致的。
這首作品使用了大量的效果器,空間感和顆粒感的平衡性是主要的音樂概念。這首隻錄了兩個take就搞定了,後期混音也只加了Eventide H3500的混響和延遲。每首作品我都會做不同的嘗試,這首還算比較滿意的。
從上到下依次:Virus Ti,Eventide H3500,Roland TR909,Eurorack模塊
我從 98、99 年開始自己做音樂,真正開始做電子音樂應該是 2000 年以後了。一開始做電子音樂是以毫秒為單位來理解節奏(時間)的,做了十多年以後開始逐漸認識 BPM。沒變的是我一直在一條歪路上自學且樂於在邊界上踩雷。
這首作品的方式和「Song of Anon 匿名者之歌」基本一樣,錄這首時的算法還沒展開,還在測試比較基礎的節奏拆分。這首是從兩個直接錄立體聲的 take 裡選出來的,後期簡單修了一下錄音的毛邊兒。相比把時間分層編輯處理,我更願意一口氣把時間錄下來。它和其他「Song of Anon」中的曲子以及最近的現場演出內容是一個系的。
MAX/MSP 程序
Numerology4 Pro
我從2000年開始就嘗試做電子音樂,當時還跟樂隊合作過一些Remix(比如說那首《大學自習室》,當時音樂部分是我做的),當時還是靠一些拼貼的方式。後來因為工作忙,做音樂就停下來了,但是一直在做電臺、做DJ,對我來說是對音樂的進一步深造和理解的過程。等到2015年再返回來做音樂的時候很多想法已經比以前要成熟了,並且由於對技術的理解修正了很多以前錯誤的觀念,會讓我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這首作品的名字叫《Dancing While Dreaming》,就是一邊做夢一邊跳舞的意思,是一首Deep House的作品。整體的氛圍都比較朦朧,感覺就是在Club跳了一晚上舞,雖然體力基本上用盡了但又不想回去,依舊站在那裡跳著。同時在Break的部分好像升起的太陽透過窗戶照射進屋內,也照射在每個人的臉上。閉著眼睛在那跳舞去享受音樂和時間轉換帶給你的那種微妙的感覺。
由於Music Easel也是一個以演奏和實施操控為主的電子樂器,所以我當時並沒有錄太多遍,大概有2-3遍吧。因為它是帶著效果器一起錄製的,而且每次調整的細節都會不一樣,所以必須要從頭到尾一口氣演奏下來,這樣很多細節的情感是才能是統一的。後期混音並沒有對硬體的部分做太多修改。用硬體來創作就是要達到最好的聲音狀態,如果後期再處理很多往往會弄巧成拙。
Buchla Music Easel
圖片來源:https://buchla.com/product/music-easel/
我的音樂都是一樣的,看著重誰的表現力更可以表達你的想法,那就誰在最前面。就像這首歌因為Music Easel擁有特別獨特的聲音和特點,主要是聲音表現力特別強、密度特別大。所以我在用它來創作的時候一定是會以它的聲音為主來的,其他的部分都要為它的存在而「讓路」。我演出的時候基本上還是以我樂隊海澱人Hielektromen的形式演出,那個更舞曲、表現力更強一些。自己做的音樂都比較安靜平和,跟我的性格一樣吧。
從上至下依次:strymon BigSky,MFB Tanzbar
圖片來源:https://www.strymon.net/bigsky/
https://www.gear4music.si/en/Keyboards-and-Pianos/MFB-Tanzbar-Analog-Drum-Machine/112V
Alan 是八十年代中學時期開始玩音樂,基本上一開始就是玩電子音樂。Gene 是多才藝的藝術家,除了音樂,也畫,以及攝影。他大概十多年前開始玩鍵盤和電子音樂。
即使組合本身不想受制於任何音樂類型,音樂風格仍然以電子和techno為主,內容充滿實驗和即興元素。他們相信通過人、機器和周遭環境的互動能產生化學變化,然而利用這些互動和變化來創作音樂。
從上到下依次:Moog Minimoog Model D,Studio Electronics Midimini,Sequential CircuitsPro One
圖片來源:https://www.moogmusic.com/products/minimoog/minimoog-model-d%C2%AE
https://proun.net/gallery/se_midimini.html
http://www.polynominal.com/site/studio/gear/synth/sci_proOne/index.html
我大概是99年開始組樂隊,真正開始製作電子樂時間不算長,大概2012年從鴨打鵝的專輯《SPORTS》開始。想法當然變化了很多,最大的變化是我不太在意電子音樂這個名字了,只是做音樂就夠了,類型對我來說越來越不重要。
因為之前一段時間硬體合成器用的比較多,我會非常好奇如果按照同樣的聲音生成方式用軟體做是什麼感覺,所以就用了我最熟悉的一個軟體合成器,也是一個可能很多人都不太高興用,覺得太普通的工具(operator)。我總是會覺得一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其實如果完全發揮出來也是非常好的。這首歌的名字其實是高鐵的型號,我覺得這個東西特別能代表現在的中國。高鐵上有很多嗡嗡的低音,我就想是不是這個歌可以和嗡嗡的高鐵聲互相配合。推薦在坐高鐵的時候聽聽看,哈哈!
我可能最近對即興演奏錄一段再後期這個方式有點厭倦了,想做一些更編曲的東西。所以這首是編曲的。這是特別為這張做的,希望能夠比較應景。相比聲音來說這首可能音序上花的時間更多一點,因為是特別做了一個音序器軟體去做這首歌。也會想特別做一張EP都是關於有趣的音序的。
Ableton Live 10
圖片來源:https://www.keymusic.com/nl/item/ableton-live-10-standard-upg-from-live-intro-download/
Ableton Live Operator
圖片來源:https://www.sweetwater.com/store/detail/Operator--ableton-operator-software-instrument-for-live
現在新晉的年輕電子音樂人都非常厲害,比起當年的我們要強很多。當然我們多年累積的演出經驗以及人生歷練也是自身的優勢,但這樣的壓力也會促使我們不斷地學習來提升自己。中國現在電子音樂場景的發展越來越多元,但也需要更多的音樂發行廠牌和專業的演出場地來相輔相成,期待未來的場景會更好!
越來越多人去電子音樂現場聽音樂,club 裡的音樂也越來越多元。
因為我從04年開始做電臺,一直有接觸國內獨立電子音樂和音樂人的機會,所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兩年無論是從俱樂部場景還是從行業場景來說都發展的比以前快了很多,藉由這些發展影響到了新的愛音樂的人群發展是很明顯的。問題我覺得主要還是電子樂還不是音樂傳播的主要類型,還需要更多時間讓大家去接納它,就好像搖滾、民謠、HipHop音樂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一樣,但它們都已經經歷了這個過程,下一步是不是電子樂也可以通過這個階段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局面,這是我所期待的。
各方面發展都很快,中國聽眾喜歡的音樂類型很多,很多聽眾對新音樂充滿好奇,接受能力也大。不過業界和消費者對於音樂版權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尊重意識不強,對音樂業界的發展,尤其小從獨立音樂方面,造成障礙。
我覺得沒什麼問題,還是在起步階段,但是變化和發展非常快,越來越多的人在明白這個時代的所有音樂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是電子音樂。然後會看到很多有才能的製作人,比如我之前教過一個合成器課程,學生裡有個廣州的初中剛畢業的女孩叫Tracey,給我發的demo已經非常好了。我希望以後的合輯能找她貢獻一曲,哈哈!
《合成中國》黑膠版本由大福唱片與嘿喲音樂聯合出品,現已接受預定。
本次黑膠發行屬於大福唱片與嘿喲音樂聯合發行計劃的唱片之一。嘿喲音樂為黑膠文化品牌。由頂尖創意團隊擔任品牌策劃、發行、設計與研發,致力推廣中國黑膠音樂文化,從內容到硬體,為音樂人打造一體式服務。更多唱片敬請期待。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大福唱片公眾號
👇點擊「閱讀原文」,試聽完整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