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影片《一次別離》是一部讓人糾結的影片。影片結束後我凝目沉思,似乎感到任何別離,何種選擇,哪樣結局都是悲哀的,都無法圓滿。
影片由妻子西敏想要離開伊朗國土,離開孩子成長環境糟糕透了的家準備移民,而丈夫不願意丟下患痴呆症的父親,兩人別離(離婚)開始,緊接著留下了一系列的別離。
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納德家做女傭的瑞茨,她眼睛裡透露出來的是唯唯諾諾,言行中又是百般謹小慎微。她不惜承受違背清規戒律的罪名,小心翼翼地服侍著痴呆老人,然而換來的只是男主人納德的不屑一顧和冷眼相待,甚至懷疑其偷竊,從人格上藐視她,侮辱她。直至看到父親被反鎖摔在地上,憤怒之下將女傭推出家門,導致女傭流產,與肚子裡的未出世的小生命的別離。這樣的別離,看似是一次例外,然而他是由影片中生活細節所勾勒出來的兩個不同階層的別離,是貴富貧賤之間的別離,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影片尤為觸動我的是最後一部分。在金錢和信仰之間,底層的女傭選擇了忠實於自己的信仰,說出了流產的真相。這是靈魂深處的一次拷問,是宗教信仰和生活現實的一次別離,是法律和靈魂底線的一次別離。也就是這樣的一次別離,現實崩潰了,瑞茨的家庭絕望了。影片的絕妙之處就在於沒有為這樣的別離送去上帝的讚美,沒有讓各自階層的生活狀態有所「感動」而「反轉」。
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於對每件事做出對與錯的評判,總以為愛憎分明是人的美德,然而現實中,往往許多事善惡交織,對錯難辯。一次次地選擇,一次次地別離,真的無法說清哪個選擇是高尚的,那一次別離是有意義的。就像影片結尾,小女孩在選擇和誰生活在一起時的那樣,雖然心中有了答案,仍然難以啟齒,幼小的心靈已經承擔了承受不起的生活之重……。
故事如此,電影依然如此!
生活如此,我們何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