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沒有綠洲,沒有水, 只有龜裂的心靈

2021-02-08 禪與摩託車維修


◎《一次別離》電影海報

    1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結構精巧,劇情獨特,故事是這樣的——

丈夫納德和妻子西敏是一對高級知識分子夫婦,西敏希望舉家移民,丈夫不同意,因為他不願留下中風的老父親。西敏於是提出離婚並搬回娘家住,並希望帶女兒出國。但女兒不想離開父親,也不希望父母離婚。納德僱了一個女看護照顧中風在床的老父親,女看護有孕在身,她因債務所迫瞞著丈夫做這份「低下的工作」(要為老人擦身)。

在某個非常不湊巧的一天,納德回家發現父親昏迷倒地且手被反鎖,而女看護不知去向。更不湊巧的是,他發現家裡的現金不見了,那數目正好是女看護一天的工錢。所以,當女看護從外面回來,納德不由分說地怒斥她把父親鎖在屋裡出門辦私事,並咬定她偷了那筆現金。納德還當場解僱了她,並拒付她當天的工錢。女看護委屈地哭,據理力爭索要自己的工錢,被憤怒的納德推出門,摔倒在樓道裡。隨後,她流產了。

當西敏給丈夫納德打電話告知女看護流產這件事後,納德決定去醫院看望她。在醫院,納德遇見女看護的丈夫——一個貧窮的負債纍纍怨氣深重的底層男人。當他得知妻子流產是因為納德推倒所致,他決定訴諸法律,爭取賠償。

◎《一次別離》劇照

法律需要找出事實和真相。但人們通常只執著於最有利自己的真相而迴避不利自己的真相,這使得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撒謊:

納德撒謊說他推倒女看護時並不知道她有身孕;家庭教師撒謊為納德的話作旁證;最後納德的女兒都被牽扯進來——她為父親撒了另一個小小的謊。女看護並沒有撒謊,但她隱瞞了在納德推倒她之前孩子已經停止心跳的事實——隱瞞的結果與撒謊的結果幾乎並無二致。

人性的善良與自私、制度的缺陷與宗教的約束在故事的推進中此起彼伏,奇異交織。納德的女兒在為父親撒謊後,她哭了。很長一段時間,影片在提醒我們人生中永遠會面臨的一個最基本的拷問:你,到底有沒有撒謊?


這是人性的好消息。

最後,當納德終於同意賠償、但要求女看護手拿《古蘭經》發誓孩子是因他推倒而流產時,女看護退縮了,因為那與事實不符。她的丈夫於是由絕望陷入瘋狂,因為他原本指望這筆賠償金能幫他解脫沉重的債務,何況為爭取賠償他已經付出那麼多!

所以,女看護衝納德夫婦哭喊:「誰讓你們來了,不是說好不要你們的錢了麼?!」納德看著西敏——她對丈夫刻意隱瞞了女看護曾找過她並囑咐不要賠償的事,因為西敏害怕女看護的丈夫得不到賠償會傷害自己的女兒。

影片接近尾聲我們才知道,女看護的流產並非納德推倒所致,因為她前一天晚上就已經肚子痛、孩子已無動靜。但,如果我們樂意去找尋真相背後的真相,又將發現如下事實:她肚子痛是因為白天出門被車撞了,她被車撞是因為納德的父親趁她不注意跑到街頭買報紙。當她出門尋找看見老人正站在車水馬龍的路中央時,她焦急萬分,過馬路時被車撞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女看護的流產完全是自己倒黴、與納德無關?或者說,這場爭訟歸根結底應被法律視為女看護自己的責任過失?

 

◎《一次別離》劇照

    2    

事實和真相——我們總喜歡強調事實和真相,但,我們如何觀待「事實」,如何從事實中辨別「現象」、提煉「真相」?事實未必直接等同於「真相」。但萬事萬物存在唯一的「真相」麼?在千絲萬縷因緣合和而成的情境世界,哪一件事又不是因人而異、心之造作的現象顯現?

人類為更好地管理國家與社會,創造出律法、制度、程序、證據等工具概念,卻忘了它們並不掌管幫助我們深入事物根本核心的愛與善良,它們原本只作為我們尋找真相的方法與手段,最後卻常常直接操控了真相——因為我們對事物認知的局限性和傲慢自私的那顆心。

影片結局是:納德和西敏終究還是走向離婚,女兒必須自己決定跟父親還是母親。法官問孩子是否已經作出選擇,她含淚點頭,但遲遲不肯當著父母面說出答案。法官於是讓兩位大人出去迴避。就這樣,納德和西敏站在走廊裡無言地等待、等待……

影片到此緩緩落幕。這是一個殘酷的選擇,因為影片中的父母並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好的選項。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充滿心靈關懷訴求的電影。導演通過一個完全沒有靈性的訴訟故事,向我們呈現生活中類似「一次別離」這樣的小事最後如何改變兩個家庭的不幸命運,乃至悄然影響所有人的生活。

電影宣傳海報上說:「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真相。」我看到:


影片中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男女主角更是從未嘗試用愛和寬容解決這場爭訟(包括他們的婚姻問題),影片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情感上的理解、同情、妥協、道歉、包容、體諒等,所有人像是一群在沙漠中行走的快渴死的駱駝,沒有綠洲,沒有水,只有龜裂的心靈,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瑣碎的痛苦和巨大的失去。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反思所謂真相的「虛無」和「唯心」,以及世間萬事萬物互相依存的微妙而複雜的關係,甚至個人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適合佛教徒沉思的電影——或許偉大的宗薩欽哲仁波切會喜歡它(如果他看過的話),因為通過電影我們得以目睹一個人的習性如何左右情緒及行為、行為又是如何演變並不斷製造新的情緒與事端、事物如何變幻波動最後撲朔迷離毫無自性、業與因果如何互相作用與反作用最終真實不虛……所有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失掉包容和利他的心,生活將變得多麼悲哀可怕。


◎《一次別離》劇照

-END-

我的靈魂裡住著一個哲學家、英雄、歌者、流浪漢和女詩人,哲學家向星空發問,英雄在白天出徵,歌者在池塘邊拉小提琴,流浪漢舔舔嘴唇,貪戀人間的煙火味,女詩人睜著白痴的眼睛,望著這群奇怪的人,突然在叢林裡發現玫瑰。

相關焦點

  •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哈蒂喜歡在自己的電影中向觀眾拋出問題,你需要什麼?你如何評價?你如何取捨?電影《一次別離》便是如此,它用克製冷靜的語言敘事,隨著衝突的疊加和發展,觀眾一次次地在內心尋找答案,直到觸摸到這個古老伊斯蘭民族最有力的部分,才對這位導演肅然起敬。
  •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登陸《佳片有約》
    12月13日(本周六)晚22:22,cctv-6《佳片有約》將播出曾斬獲第八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 影音推薦|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周末推薦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小成本製作,沒有大導演大明星,內容也很小家子氣,用知名作家六六的話說「那是一根蔥兩瓣蒜的故事」。
  • 伊朗電影《無邪》《一次別離》| 在線觀看
    2020年柏林金熊大獎再次頒給了一部伊朗電影《無邪》。而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照例無法參加頒獎禮,一如他5年前他的同胞賈法·帕納西一樣,影片獲獎,人被禁閉在國內。因為他倆同在伊朗政府的導演黑名單上。但是,審查、封鎖、題材限制統統阻止不了伊朗電影人的勇氣,也同樣阻止不了傑作的誕生。今天,分享會就為大家帶來兩部現實主義傑作。
  • 渡十娘|夜譚:從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看中國電影的差距
    從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看中國電影的差距王芫翻看新聞,發現了一些關於中國和伊朗將在未來加強合作的報導。我不禁想:中國人對伊朗人能理解多少呢?順著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多年前看過的一部伊朗電影《一次別離》(A Separation)。
  • 看電影《一次別離》
    伊朗影片《一次別離》是一部讓人糾結的影片。影片結束後我凝目沉思,似乎感到任何別離,何種選擇,哪樣結局都是悲哀的,都無法圓滿。影片由妻子西敏想要離開伊朗國土,離開孩子成長環境糟糕透了的家準備移民,而丈夫不願意丟下患痴呆症的父親,兩人別離(離婚)開始,緊接著留下了一系列的別離。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納德家做女傭的瑞茨,她眼睛裡透露出來的是唯唯諾諾,言行中又是百般謹小慎微。
  • 電影《一次別離》中的伊朗社會面相
    ▲男主人公和他患老年痴呆的父親這幾天,伊朗和美國在死掐,也吸引了眾多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中國瓜眾。我對伊朗這個神秘的國度很不了解,亦對國際關係不敢輕易發言。在朋友的推薦下,觀看了伊朗導演法哈迪的電影《一次別離》。
  • 伊朗神劇《一次別離》,教你看懂人生,活在當下
    --阿斯哈·法哈蒂伊朗電影《一次別離》以其優秀的敘事和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反映,贏得了多重好評,它以30萬美元的低成本,橫掃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金熊獎&銀熊獎在內的多個重要獎項,獲得2400萬美元的票房,國內評分網站豆瓣電影也將其列入了"Top250榜單",評分高達 8.7分。
  • 韓國電影《綠洲》——帶您探尋心靈的綠洲
    5月13日,路勁太陽城生活節推出第二期第二節場景課程,【請你成為我的綠洲——韓國電影《綠洲》鑑賞會】。影片題目「綠洲」是沙漠之眼,象徵著主人公殘缺人生的至美心靈。由此,可以說,我們此次的觀影體驗更像是一次探尋心靈綠洲的過程。憑券入場後,映入眼帘的是李滄東導演執導的系列海報,即使對此沒有過多了解,也能直觀感受到電影的整體基調,及畫面本身就傳達出的對於人性的探究思考。
  • 把手捂在良心上說話 一一評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一次別離》
  • 人生十大必看電影之《一次別離》
    伊朗電影在九十年代以來不時的出現讓人驚豔或者備受矚目之作,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櫻桃的滋味》便通過試圖自殺的中年人的遭遇而折射當代的伊朗文化
  • 《一次別離》:小人物的家長裡短背後,折射的是身不由己的大環境
    電影《一次別離》是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電影在2011年上映後不久便斬獲了金熊獎,此後又擊敗了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後更是拿下了奧斯卡的金像獎,而這樣一部拿獎拿到手軟的電影,花費的拍攝成本只有30萬美元。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顯示伊朗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伊朗這個離中國並不遙遠卻顯得陌生的國家,《一次別離》的獲獎價值或許不在於為這個國家捧回第一個「小金人」,而是為這片土地以外的人們展示了這個伊斯蘭國家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 伊朗的變態審查,伊朗電影的奧斯卡最佳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藝術家們「戴著鐐銬起舞」,伊朗的電影人依然讓伊朗的電影走向了世界。1997年,伊朗已故電影大師阿巴斯的作品,《櫻桃的滋味》獲得了當年金棕櫚大獎,這是伊朗電影首次獲得有分量的國際性大獎。
  • 伊朗電影TOP10:豆瓣評分
    伊朗電影,在我心中,亞洲前三,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神秘感和乾淨,純淨。提起來伊朗電影,我最喜歡的要數《小鞋子》,小鞋子中所透露出的現實的景象,小男孩與小女孩的鬥志和不屈,人們生活的飲食風俗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興趣愛好。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我對伊朗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從豆瓣上找評分前十的影片推薦給大家。
  • 伊朗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點讚中國 羨慕中國電影深刻文化根基
    近十年來,伊朗電影以深刻剖析社會意義、針砭時弊,揭示社會現實中的種種怪相而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更被電影業內奉為現實主義電影的標杆。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7位特別推薦人中,就有來自伊朗的社會派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為本屆電影節的17部入圍影片進行推介。
  • 《一次別離》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帶給電影的現代啟示錄
    《看電影》主編阿郎:導演說他關於伊麗這部電影創作時候的是這樣想的,當年他也是看著鐵達尼號啟航時候的圖片他在想,這個時候船上有沒有可能有《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是他後來創作那部電影。關於那個《一次別離》,是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伊朗的音樂,這個音樂一直環繞在它的腦海裡,所以他就堅決回到伊朗創作了《一次別離》是這樣嗎?當時反覆的音樂讓你想到了什麼?
  • 30萬美元成本拿到金熊獎,伊朗電影如何把中日韓甩在身後?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伊朗電影近十年來第三次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更加讓藝綻君感到「恐怖」的是,伊朗,這個人口8000萬的西亞國家,已經在近十年中獲得了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分別是2012年的《一次別離》和2016年的《推銷員》,而導演居然是同一個人——阿斯哈·法哈蒂。
  • 《一次別離》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加盟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阿斯哈·法哈蒂是一名伊朗社會派電影大師。他曾憑藉2011年的《一次別離》及2016年的《推銷員》,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伊朗導演。同時,他執導的這兩部影片也在國際電影節展上斬獲大獎。2011年他執導的《一次別離》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員三項大獎、2016年電影《推銷員》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 百看不厭的30部伊朗電影
    電影《白氣球》劇照伊朗電影質樸、細膩、感人,特別是兒童電影,總是那麼的純真今天為讀者們推薦30部伊朗電影,都是波斯語電影,不僅好看,也適合學習語言。喜歡就收藏吧。提示:在嗶哩嗶哩網(https://www.bilibili.com)或優酷網或芒果臺搜「伊朗電影」或「波斯語電影」會出現許多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