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 · 別離

2021-02-11 央視新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有沒有那樣一次告別,

讓你突然聽懂了這首歌?

有沒有那樣一次離開,

讓你恍然發覺自己已是「曲中人」?

最近有一個視頻看哭了不少網友:

一位89歲的老人,

因為要去兒子那邊養老,

馬上要離開村子,

走之前特意跟92歲的老朋友道別,

兩人見面後相互握著對方的手痛哭。

也許老人們心裡清楚,

這一別可能就是永別,

這一聲「再見」可能是「再也不見」。

某種程度上,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告別的過程,

而每一次告別都可能是永遠,

年紀越大越如是。

《漫長的告別》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每次告別,都是死去一點點。」告別的殘忍也許就在此,它抽離了曾經生活的一部分,讓分別後的時間,被一種不竭的懷念所包裹。離開時的原因千萬,但是都猝不及防;離開後的光景萬千,但是都無語凝噎。

央視曾做過一期節目,採訪對象是臺灣老兵高秉涵。

1948年離開家時,外婆給了他一個熟透的石榴,讓他到車上吃。他一手拿著石榴,一手被娘牽著,去往東關外。上車後,看著熟透裂開的石榴,他沒忍住,慌忙吃了起來。同學跟他說,你娘在跟你打招呼。這時他低頭多啃了一口石榴,就是這一口,讓他錯過了與母親的最後一面。等他再轉眼看,車子剛好拐彎,他再也沒有看到母親。

從那時候開始,他一輩子不再吃石榴,因為「看到石榴我就想到我媽媽」。

——整理自《謝謝了,我的家》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楊絳《我們仨》

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

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朱自清《背影》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楊過再和耶律齊、郭芙、武氏兄弟夫婦揮手相別,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金庸《神鵰俠侶》

要怎樣道別呢?儘管不舍,手總要有從你掌中抽出的時刻,你的掌心那樣溫熱,可是,總要有下定決心的那一剎那吧。

那麼,微笑地與你就再見了,把你留在街角,儘管頻頻回顧,你的不動的身影仍然會在暮色中逐漸模糊,就算我一直不停地回頭,一直不停地揮手,總會在最後有一個轉角將你遮住,將我們從此隔絕,從那以後,就是離別了。

——席慕蓉《一個春日的下午》

有人說,生離是因為緣分太淺,但只要人在,或許可以再見;即使不能,「知道你在這個世界某個角落存在著,生活著」,這樣也很好。但死別,是實實在在阻斷了一切。如果這是人生必修的功課,只希望你可以晚一點,再晚一點習得。

母親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哭,但當我們所有人回到家,從母親的衣櫃裡拿衣服去火化的時候,把認識的熟人叫來安排母親葬禮的時候,我的腦子裡像是有什麼東西斷了,突然哭得停不下來。

我開始拼命收集母親留下的東西,最寶貴的是母親與我的微信聊天記錄。我一邊流淚一邊逐條收藏母親發過的話。我點開母親的聊天語音,熟悉的聲音再次入耳的剎那,我明白了與一個人死別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不是你永遠地失去一個人,而是永遠地失去與她創造回憶的機會。

——@krona

爺爺去世的時候我上高二,他是肺癌晚期,我做好了心理準備。

房間裡人很多,我被擠在角落裡,雖然在哭,但是腦子裡什麼都沒有,很空,看到其他人哭得那麼傷心,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冷血了。

後來,有一天晚上放學回家,十點多,我推著自行車往樓裡走,樓下臺階上坐了個老人。我走近一看,是爺爺!

我叫了一聲,爺爺!那個老人衝我笑了下,說你回來了。我又忽然看清那不是我爺爺,是門衛大爺。

然後我就開始哭,稀裡譁啦的,比爺爺走的那天哭得還傷心。

那個時候我才忽然明白,爺爺真的不在了,我再也見不到他了。他不會等我放學,不會在樓下接我,不會再出現了,他真的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那天才是我真的明白爺爺走了的一天。

——@中年少女Meow

奶奶去世的時候,大家最擔心的是已經快百歲的爺爺,但他一直笑眯眯的,並沒有特別傷心的樣子。

等到入殮時,一直在裡屋的爺爺突然走了出來,他奮力撥開人群,顫顫巍巍走到奶奶的冰棺前。大家讓他回去,他堅持道:「我還有幾句話要跟XX(我奶奶的名字)說。」

大家不敢再阻攔。爺爺伏在棺簷邊,低著頭不疾不徐地緩緩說道:「之前給你準備的墓地不能用了,給你找了個新地兒,你可別走錯啦,我都看過了,那兒更好。你放心,家裡大大小小我會照顧好的,你別掛念……」

他語氣平和,情緒平靜,仍是看不出任何的難過和傷心。有人提醒「時間到了」,大家這才上手要把爺爺扶開,可誰也沒想到的是,前一刻還平靜如水的爺爺突然雙手緊緊抓住冰棺,無論如何也不肯撒手,他像隱忍了多時一樣,表情瞬變,然後突然迸發出一聲悲愴得無以復加的哭聲來……

那是我聽過的最悲慟的哀鳴,那一刻,我知道了「死別」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飛飛er

如果你重要的人去世了,你感到十分悲傷,你痛苦了好久,但是突然有一天,你開始不感到悲傷了,你感到有一股力量,一股振作的力量,你開始做美好的事情,緬懷對方,說不定就是對方捨不得你悲傷,回來擁抱了一下你。

——一條溫暖的評論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

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

——@科學松鼠會

文/央視新聞整編

圖/視覺中國等

無論是生離,還是死別,

如果在離開後,

關於這個人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

那些曾被忽略的細節也都一一想起,

並在漫長的時光裡反覆回味,

使得每次回首都泛著溫柔的光……

那麼,這樣的別離,

其實帶來了另一種親密——

你永遠存在於我的心裡。

 

相關焦點

  • 看電影《一次別離》
    伊朗影片《一次別離》是一部讓人糾結的影片。影片結束後我凝目沉思,似乎感到任何別離,何種選擇,哪樣結局都是悲哀的,都無法圓滿。影片由妻子西敏想要離開伊朗國土,離開孩子成長環境糟糕透了的家準備移民,而丈夫不願意丟下患痴呆症的父親,兩人別離(離婚)開始,緊接著留下了一系列的別離。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納德家做女傭的瑞茨,她眼睛裡透露出來的是唯唯諾諾,言行中又是百般謹小慎微。
  • 人生十大必看電影之《一次別離》
    伊朗電影在九十年代以來不時的出現讓人驚豔或者備受矚目之作,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櫻桃的滋味》便通過試圖自殺的中年人的遭遇而折射當代的伊朗文化,贏取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2011年由阿斯哈·法哈蒂導演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
  •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登陸《佳片有約》
    12月13日(本周六)晚22:22,cctv-6《佳片有約》將播出曾斬獲第八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電影《一次別離》便是如此,它用克製冷靜的語言敘事,隨著衝突的疊加和發展,觀眾一次次地在內心尋找答案,直到觸摸到這個古老伊斯蘭民族最有力的部分,才對這位導演肅然起敬。 這部30萬小成本劇情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時,導演法哈蒂剛滿40歲,正值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
  • 影音推薦|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周末推薦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小成本製作,沒有大導演大明星,內容也很小家子氣,用知名作家六六的話說「那是一根蔥兩瓣蒜的故事」。
  • 《一次別離》:小人物的家長裡短背後,折射的是身不由己的大環境
    電影《一次別離》是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電影在2011年上映後不久便斬獲了金熊獎,此後又擊敗了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後更是拿下了奧斯卡的金像獎,而這樣一部拿獎拿到手軟的電影,花費的拍攝成本只有30萬美元。
  • 把手捂在良心上說話 一一評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一次別離》
  • 電影《一次別離》
    這部電影以一場簡單的分離開始,以一場沉痛的別離結束。這好像就是電影名字中所說的別離了?然而僅僅如此嗎?這只是故事的開始。2.生活繼續妻子走後,丈夫分身乏術,僱傭了護工瑞茨照顧父親。瑞茨生活在很遠的地方,每天要倒幾趟車才可以到這裡工作,還要帶著自己年幼的女兒。
  • 伊朗神劇《一次別離》,教你看懂人生,活在當下
    《一次別離》劇照《一次別離》是一部伊朗的現實主義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妻納德和西敏,面對癱瘓在床的老父親納德的固執是《一次別離》的導火索《一次別離》劇照納德和西敏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兩人因移民問題產生矛盾,進而去法院要求離婚,從納德和西敏的離婚開始,之後所面臨的一次次選擇,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別離,我們無法探討誰對誰錯,只是希望從這些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到生活的煙火氣以及反省我們自身的生活如何繼續下去。
  • 伊朗電影《無邪》《一次別離》| 在線觀看
    《一次別離》先說《無邪》。影片由四個故事構成,第一個就是「無邪」。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伊朗 / 捷克 / 德國語言: 波斯語上映日期: 2020-02-28(柏林電影節)片長: 150分鐘又名: 沒有邪惡 / Sheytan vojud nadarad 點擊下方小程序,觀看完整影片↓↓再說說《一次別離
  • 《一次別離》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加盟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阿斯哈·法哈蒂是一名伊朗社會派電影大師。他曾憑藉2011年的《一次別離》及2016年的《推銷員》,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伊朗導演。同時,他執導的這兩部影片也在國際電影節展上斬獲大獎。2011年他執導的《一次別離》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員三項大獎、2016年電影《推銷員》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沒有綠洲,沒有水, 只有龜裂的心靈
    ◎《一次別離》電影海報    1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結構精巧,劇情獨特,故事是這樣的——
  • 渡十娘|夜譚:從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看中國電影的差距
    從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看中國電影的差距王芫翻看新聞,發現了一些關於中國和伊朗將在未來加強合作的報導。我不禁想:中國人對伊朗人能理解多少呢?順著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多年前看過的一部伊朗電影《一次別離》(A Separation)。
  • 話說電視劇《小別離》
    電視劇《小別離》圍繞中學生出國展開,講述了三個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    無聊中追的一個劇,可能因為兒子正要上高三,馬上也要面臨孩子的獨立,看起來感同身受。這一幕幕充滿生活趣味的故事,孩子面對升學壓力的不易,家長們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各種煎熬,又有哪一個中國家庭不曾經歷過呢?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顯示伊朗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伊朗這個離中國並不遙遠卻顯得陌生的國家,《一次別離》的獲獎價值或許不在於為這個國家捧回第一個「小金人」,而是為這片土地以外的人們展示了這個伊斯蘭國家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 《一次別離》:一次即永恆,無法彌補的現實裂縫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男演員,這部集眾多殊榮的影片到底講述了什麼呢? 為了自己的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西敏想離開伊朗,可是丈夫納德並不同意,因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需要照顧,西敏一氣之下將納德告上法庭,請求離婚,並回了娘家。
  • 《小別離》:別離的不是親情,而是教育的集體焦慮和尷尬的中年危機
    《小別離》劇照「你今天進不了前100,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就完啦。」《小別離》裡童文潔訓斥方朵兒的這句話,不知道在多少學校和家庭中出現過,如果一一應驗,恐怕沒幾個人這輩子不完蛋的。
  • 《一次別離》:夫妻間的矛盾和紛爭大多源於男女性別的人格差異
    2011-2012年,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獲得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柏林金熊獎、金球獎在內的十多項大獎。故事講述了納德與希敏夫婦處於分居狀態,納德僱用瑞茨照顧老年痴呆的父親,結果引發雙方家庭的官司糾紛。影片表現了伊朗現代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疏離、不同階層的價值鴻溝、道德法治的博弈以及宗教力量與現實生活的分離等。
  • 忍別離,不忍卻又別離
    龍應臺曾說過,兒女生來就是別離的,親眼看著他一次又一次消失在面前。到最後,連看見的機會都少了。忍別離,不忍又別離。生活原本是這個樣子的。似乎人人可以看得清白,卻又都逃脫不了這個怪圈。手裡還有不少故事,附和這個主題,思來想去還是不寫了,最近講了不少別離,說了太多離愁,想換個氛圍,放鬆心懷。
  • 林清玄:人生最大的「愛別離」
    在佛教所闡述的「有生八苦」之中,「愛別離」是最能使人心肝摧折的了。「愛別離」指的不僅是情人的離散,指的更是一切親人、一切好因緣終究會有散滅之日,這乃是因緣的實相。因緣的散滅不一定會令人落淚,但對於因緣的不舍、執著、貪愛,卻必然會使人淚下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