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有沒有那樣一次告別,
讓你突然聽懂了這首歌?
有沒有那樣一次離開,
讓你恍然發覺自己已是「曲中人」?
最近有一個視頻看哭了不少網友:
一位89歲的老人,
因為要去兒子那邊養老,
馬上要離開村子,
走之前特意跟92歲的老朋友道別,
兩人見面後相互握著對方的手痛哭。
也許老人們心裡清楚,
這一別可能就是永別,
這一聲「再見」可能是「再也不見」。
某種程度上,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告別的過程,
而每一次告別都可能是永遠,
年紀越大越如是。
《漫長的告別》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每次告別,都是死去一點點。」告別的殘忍也許就在此,它抽離了曾經生活的一部分,讓分別後的時間,被一種不竭的懷念所包裹。離開時的原因千萬,但是都猝不及防;離開後的光景萬千,但是都無語凝噎。央視曾做過一期節目,採訪對象是臺灣老兵高秉涵。
1948年離開家時,外婆給了他一個熟透的石榴,讓他到車上吃。他一手拿著石榴,一手被娘牽著,去往東關外。上車後,看著熟透裂開的石榴,他沒忍住,慌忙吃了起來。同學跟他說,你娘在跟你打招呼。這時他低頭多啃了一口石榴,就是這一口,讓他錯過了與母親的最後一面。等他再轉眼看,車子剛好拐彎,他再也沒有看到母親。
從那時候開始,他一輩子不再吃石榴,因為「看到石榴我就想到我媽媽」。
——整理自《謝謝了,我的家》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楊絳《我們仨》
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
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朱自清《背影》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楊過再和耶律齊、郭芙、武氏兄弟夫婦揮手相別,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金庸《神鵰俠侶》
要怎樣道別呢?儘管不舍,手總要有從你掌中抽出的時刻,你的掌心那樣溫熱,可是,總要有下定決心的那一剎那吧。
那麼,微笑地與你就再見了,把你留在街角,儘管頻頻回顧,你的不動的身影仍然會在暮色中逐漸模糊,就算我一直不停地回頭,一直不停地揮手,總會在最後有一個轉角將你遮住,將我們從此隔絕,從那以後,就是離別了。
——席慕蓉《一個春日的下午》
有人說,生離是因為緣分太淺,但只要人在,或許可以再見;即使不能,「知道你在這個世界某個角落存在著,生活著」,這樣也很好。但死別,是實實在在阻斷了一切。如果這是人生必修的功課,只希望你可以晚一點,再晚一點習得。母親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哭,但當我們所有人回到家,從母親的衣櫃裡拿衣服去火化的時候,把認識的熟人叫來安排母親葬禮的時候,我的腦子裡像是有什麼東西斷了,突然哭得停不下來。
我開始拼命收集母親留下的東西,最寶貴的是母親與我的微信聊天記錄。我一邊流淚一邊逐條收藏母親發過的話。我點開母親的聊天語音,熟悉的聲音再次入耳的剎那,我明白了與一個人死別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不是你永遠地失去一個人,而是永遠地失去與她創造回憶的機會。
——@krona
爺爺去世的時候我上高二,他是肺癌晚期,我做好了心理準備。
房間裡人很多,我被擠在角落裡,雖然在哭,但是腦子裡什麼都沒有,很空,看到其他人哭得那麼傷心,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冷血了。
後來,有一天晚上放學回家,十點多,我推著自行車往樓裡走,樓下臺階上坐了個老人。我走近一看,是爺爺!
我叫了一聲,爺爺!那個老人衝我笑了下,說你回來了。我又忽然看清那不是我爺爺,是門衛大爺。
然後我就開始哭,稀裡譁啦的,比爺爺走的那天哭得還傷心。
那個時候我才忽然明白,爺爺真的不在了,我再也見不到他了。他不會等我放學,不會在樓下接我,不會再出現了,他真的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那天才是我真的明白爺爺走了的一天。
——@中年少女Meow
奶奶去世的時候,大家最擔心的是已經快百歲的爺爺,但他一直笑眯眯的,並沒有特別傷心的樣子。
等到入殮時,一直在裡屋的爺爺突然走了出來,他奮力撥開人群,顫顫巍巍走到奶奶的冰棺前。大家讓他回去,他堅持道:「我還有幾句話要跟XX(我奶奶的名字)說。」
大家不敢再阻攔。爺爺伏在棺簷邊,低著頭不疾不徐地緩緩說道:「之前給你準備的墓地不能用了,給你找了個新地兒,你可別走錯啦,我都看過了,那兒更好。你放心,家裡大大小小我會照顧好的,你別掛念……」
他語氣平和,情緒平靜,仍是看不出任何的難過和傷心。有人提醒「時間到了」,大家這才上手要把爺爺扶開,可誰也沒想到的是,前一刻還平靜如水的爺爺突然雙手緊緊抓住冰棺,無論如何也不肯撒手,他像隱忍了多時一樣,表情瞬變,然後突然迸發出一聲悲愴得無以復加的哭聲來……
那是我聽過的最悲慟的哀鳴,那一刻,我知道了「死別」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飛飛er
如果你重要的人去世了,你感到十分悲傷,你痛苦了好久,但是突然有一天,你開始不感到悲傷了,你感到有一股力量,一股振作的力量,你開始做美好的事情,緬懷對方,說不定就是對方捨不得你悲傷,回來擁抱了一下你。
——一條溫暖的評論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
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
——@科學松鼠會
文/央視新聞整編
圖/視覺中國等
無論是生離,還是死別,
如果在離開後,
關於這個人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
那些曾被忽略的細節也都一一想起,
並在漫長的時光裡反覆回味,
使得每次回首都泛著溫柔的光……
那麼,這樣的別離,
其實帶來了另一種親密——
你永遠存在於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