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境內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漢水哺育了億萬生靈,也孕育了著名的漢水文化。
漢水文化是指漢水流域人民有史以來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邊文化為一體,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讓漢水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早在戰國時期,漢水文化帶就已經形成且聲名遠播。
漢江形成於7億年前,是中國境內最古老的江河
三千裡漢水,從五千年歷史深處流來,流出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也流出了科技與創新、開拓與奮鬥、鬥爭與犧牲、和平與美麗,流成了一條奔騰不息、蘊藉深厚、澤被久遠的文化之河和歷史之河,流成了一條充滿奇蹟和謎團的魅力之河。
漢江幹流發源於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南麓,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全長1577公裡,整個流域氣候溫暖、溼潤。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云:「漢沔彪炳,靈光上照,在天鑑為雲漢,於地畫梁州。」意思是漢水壯麗輝煌,四射的波光倒映在天上便是群星閃耀的銀河,奔騰不息的巨流開闢出來的河道畫出了遼闊無邊的梁州。
漢水多指漢江。很多人認為,漢水最早來自三千年前的《詩經》。在《詩經·旱麓》中有「瞻彼旱麓,榛楛濟濟」。其中,「旱」與「漢」互通,旱山即漢山。因為有大水,所以榛樹、楛樹鬱鬱蔥蔥。在《詩經·漢廣》中,也有對漢水的描寫:「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在屈原的作品《抽思》中,也有描寫漢江。
漢江師範學院漢水文化研究基地何道明老師介紹,在常人看來,長江、黃河是中國的第一、第二江河。其實不然,漢江可能在7億年前便形成,屬於中國境內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我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認為古人第一次見到並予命名的大水便是漢水。」何道明說,不光他這樣認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張良皋教授也認為漢水是中國最早的河流。
漢水又叫沔水。據張良皋教授考證,沔、嬭古音同注。沔可讀為嬭(音nǎi),嬭即奶,故沔水即奶水,意指沔水澆灌哺育一方蒼生,是母親河。此外,地質和考古學界有一種說法:在長江、黃河形成的7億年前,漢水便在今日甘肅東南部和陝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審視漢江,漢江不僅是中國的父親河、母親河,還應是中國的祖父河或者祖母河。
漢水流域保存了一條清晰的生命起源脈絡
作為中國遠古時期最大、最古老的江河,漢水流域介於黃河、長江兩大水系之間,秦嶺聳立於北,巴山挺立於南,漢水橫貫其中,形成兩山夾一川的壯美地形,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西的走廊。
據考證,漢江流域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龍蛋共生的恐龍蛋化石群,還是距今200萬年到5萬年的古人類演變完整鏈條化石群的所在地。其實,從1928年到2000年,在漢水流域、武當山及其周邊地區先後進行過180多次較為重要的文物普查。考察結果表明,在這裡保存了一條連貫、清晰的生命起源和人類起源脈絡。
1928年,在漢江上遊的鄂豫邊界附近,發現了哺乳類及龜類化石,從此拉開了漢水文化的考察研究工作。人類發展過程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4個階段,而早期猿人的發現證據便是在漢江中遊的鐘祥發現距今300萬年的巨猿化石;晚期猿人則是在十堰鄖陽區梅鋪鎮發現的距今90萬年至35萬年間的化石。
每年端午節,鄖陽區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一條漢江為十堰地區帶來了多元化的漢水文化。
十堰境內的漢水文化呈多元化發展
十堰境內的漢水文化覆蓋面廣。漢水在十堰境內流程達216公裡,隨著近幾年對漢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十堰的漢水文化研究具有一定規模,成為十堰的名片。
漢江師範學院漢水文化研究基地潘世東教授在《漢水文化論綱》一書中表示,漢水文化的基本類型包括語言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移民文化、商旅文化、山水文化、科技文化、智謀文化和學術文化等多種文化研究。每種大文化之下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與細節,這11種文化在十堰均有呈現分布。
在流傳於十堰的漢水文化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女媧文化。作為母系氏族的神話代表人物,在十堰多地留下了關於女媧的神話:從知名的竹山寶豐女媧山,到十堰出名的「補天石」「女媧廟」。
同女媧文化一樣,自古以來,漢水都是一條流詩淌歌的河流,這片流域的歌唱傳統深厚悠久。據考證,中國文學史上南歌的第一聲清音和第一個有名可考的詩人都出自古老的漢水流域。在漢水流域,其歌謠浩如煙海、多如繁星。何道明告訴記者,現存於漢水流域的歌謠大致分為幾個品名,即歌頭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世俗日常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童歌謠、月令類歌謠等。
古語道:「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十堰境內的漢水文化衍生出眾多民俗文化,如時令節慶習俗、居住習俗、婚嫁習俗、喪俗、飲食習俗、禁忌習俗、生活習俗等均有不同。
現如今,十堰境內的漢水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
十堰是漢水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境內漢水文化資源豐富,遺址遺蹟眾多。漢水處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央,以「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造就了古代最著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水流域是古老的「華夏族」崛起之地、古代「兩漢」和漢民族的龍興之地,「漢族」「漢語」等詞由此而來。作為自然地理南北過渡帶的漢水流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軸心、南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和溝通海內外的橋梁,也是移民聚集之地。
漢水流域文化小說代表作家王雄指出,人類文明依河流而興,同時又沿著河流擴散。同理,一個古老民族的起源和發展,也必定和古老的江河血肉相連、息息相關。
如今,漢水早已和人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部分。2018年11月5日,十堰地區被全境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這標誌著以沿漢江幹流堤岸最高洪水水位線為界,向陸地延伸30米為河流保護區,禁止布局非水利建設項目;向外延伸300米(城區100米)為岸線保護區。同時,將丹江口庫區、長湖、漳河水庫等湖泊溼地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大力實施退耕還湖、濱河生態建設等工程。
漢水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漢水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可貴的貢獻,我們在許多名篇佳作中都可以見到深情稱頌漢水為「文化之河」的篇章。《楚辭·九章》中云:「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明確提出:「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由此可見,漢水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對中華民族文化有著突出貢獻。
漢水文化的文化意義,首先表現在歷史學上的定位,可以說是一部地下的人類發展通史遺址。2003年前後,武漢大學考古學家王然教授帶隊來到位於漢水之濱的鄖陽區柳陂鎮,進行搶救性發掘。在一個叫遼瓦的地方,他們被發掘地點的奇異景象驚呆了 。
這裡的文物從明清開始依次縱深遞進,1到2米不等,就代表一個朝代的文物層,層層疊壓。從夏商周到秦漢晉、隋唐宋,再到元明清,中間從未間斷,竟然連續開挖出了夏商時代的文物。這是在世界文物考古發掘史上都少見的奇觀!它說明,地處發掘地的漢江流域古老文明一脈長流,歷經悠悠五千年從未斷絕。因此,他們理直氣壯地將遺址所在地遼瓦命名為「中華文明通史遺址」。
漢水文化的文化意義其次表現為巨大的宇宙學、地球學、生命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價值。漢水流域作為歐亞大陸的一方古老的板塊,事實證明,她是地球古老大江的發祥地,是生命的重要發祥地,是人類重要發祥地,乃至是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作為興龍之地,從漢水走出了西漢和東漢兩朝的開國帝王劉邦和劉秀。由於西漢和東漢王朝的開闢和建立,使一個歷史上可以與大唐王朝興盛強大並駕齊驅的帝國從漢水興起,使漢水與漢朝、漢人、漢語、漢字、漢族、漢服、漢子、漢學、漢文化等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聯繫,使漢水流域成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成為世界各地華夏子孫和漢民族祖居聖地。
從時空和歷史發展來看,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和人類起源,素稱世界四大起源之謎,至今全球學術界、科學界仍然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研究漢水文化,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樣本和發現。
漢水文化,對於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文化的演進,對於從整體上認識漢水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漢水的歷史和現實、政治和經濟、民族和文化,以及研究它與環太平洋地區的古今文化交流,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非常廣闊的前景。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漢水文化的觀照和審視,就是對中華文化的重心和關節點的觀照和審視。而漢水文化資源現代轉型的研究和開發,對於流域文化、生態文明和地域歷史文化的學科建設,對於進一步振興中華民族文化,對於中西部地區的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於全流域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對於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和文化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如果說大唐文化在西安,大宋文化在開封,那麼,大漢文化、漢文化就在漢水!漢水文化不僅屬於漢水、漢水流域、漢民族,而且屬於神州大地,屬於中華民族,屬於人類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