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筆下最豐滿人物,《金鎖記》曹七巧為錢,無性無愛賠上一生

2021-01-08 女神故事圈

張愛玲曾在《紅樓夢魘·自序》裡談到自己讀《紅樓夢》和《金瓶梅》的感想:這兩部書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紅樓夢》。

仔細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我們能發現,幾乎每一個故事、講故事的手法以及其所傳達的悲涼意味,隱約都有《紅樓夢》的影子。比如賈寶玉曾說,做女孩兒的時候清清爽爽,老了老了就變成死魚眼睛了。

似乎張愛玲對這個深有體會,因而我們也能看到她小說裡的男男女女都有點病態,即便是一個清清爽爽的女孩子,最後也被折磨著人不人鬼不鬼。

今天要講的故事人物就是張愛玲代表作《金鎖記》中的主人公——曹七巧,一個最初清清爽爽的女孩子,為金錢枷鎖所累,無性無愛賠上一生,最終報復子女的極度病態式人物。

《紅樓夢》在描述王熙鳳出場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一語道出王熙鳳的精明厲害。

在《金鎖記》裡,張愛玲也用了相似的手法。

她寫曹七巧出場,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了腰,張口就道

人都齊了。今兒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遲到——摸著黑梳的頭,誰叫我的窗戶衝著後院子呢?單單就派了那麼間房給我,橫豎我們哪位眼看是活不長的,我們淨等著做孤兒寡婦了——不欺負我們,欺負誰?

就這麼幾句,曹七巧尖酸刻薄的怨婦形象躍然紙上。

曹七巧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尖酸刻薄。她出生在一個小商人家庭,潑辣率真又不失可愛,是鄰裡不少男子心儀的對象。她的兄長因貪圖錢財,將她嫁給名門望族的姜家二少年,從小得「骨癆」,終日只能癱在床上。一方面是地位低下不受待見的自卑,另一方面是長期無法滿足的情慾,使得曹七巧婚後生活越來越壓抑,性格也越來越乖張,她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能真正握得住的「金錢」上。在丈夫和婆婆相繼辭世後,姜家分家,曹七巧和子女得到了一些財產,開始了她從受害者轉為施害者的下半生。

我們將從三方面探究,曹七巧是如何從清清爽爽的女孩子淪為一個讓正常人「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人」的人物。

一、在門第觀念下受盡屈辱,曹七巧的金錢觀開始扭曲

在曹七巧還是個大姑娘時,喜歡她的人不少。嫁與一人,三餐四季,生活和美,曹七巧不是沒有期盼過這般平凡的夫妻生活。那些和人打情罵俏的少女時光,那些充滿著無限可能的青蔥歲月,也曾在她晚年面目全非的生活裡不時閃現。

但人生有時候就這樣,一個選擇往往註定一生的走向。

她最終嫁入了姜家,那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姜家二少爺從小患有軟骨症,門當戶對的小姐自然是看不上他。曹七巧的兄長為了豐厚的彩禮,不惜犧牲妹妹的終生幸福。有人說,曹七巧是舊時買賣婚姻的受害者。我更偏向於認為這場婚姻是七分強迫三分自願的陰謀。

小說將姑娘時期的曹七巧描繪成一個精明能幹、打著如意算盤的麻油西施。肉鋪店的朝祿,哥哥的結拜兄弟,裁縫的兒子都對她很有好感……她可以選擇的對象不少,更何況她也並非不知道姜家二少爺的真實情況。她能選擇同意這門婚事,很大程度上是看二少爺壽數有限,等他死後可以分家產。她當然知道這場婚姻是個陷阱,但她願意往裡跳,因為她喜歡金錢。

只不過當時的她並不知道,金錢的欲望如此強烈將她吞噬,從而令她付出一生的代價。

相比於姜家其他大戶人家出身的少奶奶們,七巧地位低微,不受家裡人待見,連丫頭們也時不時在背地裡說她的不是。每每七巧娘家人來府上看望她時,總要偷點東西回家,更是讓姜家的人瞧不上眼。

老太太靠不上,丈夫更靠不住,曹七巧只能依靠自己為她和一雙兒女謀求利益。別人當面不敢說的話她都敢說,甚至唆使老太太把小姑子嫁出去,這樣分家產的時候可以少分出去一點。

七巧知道,在這門第觀念極為深重的深宅大院,自尊什麼都不頂用,金錢是她唯一可以抓得住的東西。

二、情慾的壓抑和情感的背叛,為金錢上了最後一道枷鎖

金錢於曹七巧猶如生命一般重要,是因為這是她犧牲了終身幸福換來的。

七巧在嫁入姜家的時候,正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紀,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情慾渴求。而她的丈夫整日癱軟在床上,像個肉球一樣,死氣沉沉。她跟她的兄嫂形容:坐起來,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我那三歲的孩子高哪。

雖然兩人育有一兒一女,但終究滿足不了七巧作為一個正常女人的欲望。因此,她把情感寄托在小叔子姜季澤的身上。她和姜季澤調情,摸著他的腿說起自己丈夫:

你碰過他肉沒有?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了麻,摸上去那感覺……

姜季澤明白,自己在外面再胡來,也不能跟家裡人有一腿。他拒絕了曹七巧。然而在分家後,姜季澤又再一次找上了曹七巧,向她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在長期的性壓抑下,七巧太渴望了找個人來愛了。書中有一段文字是這麼描繪的:

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可不是,這半輩子已經完了——花一般的年紀已經過去了。人生就是這樣的錯綜複雜,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澤相愛。

在曹七巧的欲望世界裡,物質欲望與身體欲望展開了緊張的搏鬥。而身體欲望一度上升到了情感欲望,她竟然覺得自己和小叔是註定了要「相愛」。

然而,在七巧的進一步試探下,她發現姜季澤完全是在欺騙她的感情!而且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欺騙。姜季澤花天酒地,用光了家裡資產,卻把主意打到七巧的田產上來了。這個想法讓七巧怒不可遏,她趕走了姜季澤,不僅僅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財產,更是為了被欺騙的感情。

她曾有一瞬間讓情感佔了理智的上風,願意相信愛情,但是姜季澤的欺騙終於讓她相信,即便是她打破了金錢的枷鎖,也不能給她帶來真正的愛和一個真正健康的男人。

沒有什麼是值得期待和信任的,長期的性壓抑以及姜季澤的欺騙,讓曹七巧徹底將自己封鎖在金錢的桎梏。她的世界只剩下冷冰冰的錢。

三、金錢的枷鎖下,她失去了最基本的母性

如果說以前的曹七巧在金錢之外還保留了一份對家人的愛,那麼分家後的曹七巧徹底變成了一個沒有人性的極端變態。她覺得凡是想和她的子女靠近的,都是為了圖她曹七巧的錢。

在金錢的桎梏中,是她逐漸淹沒的人性。只要她得不到的,她的子女也別想得到。身為母親最光輝的一面,都被金錢的冰冷所吞噬。

這一典型表現就在於她處理兒子長白和女兒長安的情感上。

曹七巧這輩子沒得到過愛情,也沒有嘗到過真正的歡愉。看著兒子成婚,她便把不滿報復到了兒媳婦芝壽身上。她從長白口中窺探他和芝壽的私生活,最後添油加醋變成了在牌桌上的閒話,讓芝壽感到極為恥辱,不久後就病逝了。

她自己吸食鴉片,也慫恿長白一夜夜地為她點菸,就是為了破壞兒子和兒媳婦正常的夫妻生活。

「她眯著眼望著他,這些年來她的生命裡只有這一個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錢——橫豎都是他的。可是,因為他是她的兒子,他這一個還抵不了半個……現在,就連這半個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親。」

兒子不像是兒子,母親不像是母親,在這種關係中的曹七巧,早已喪失了母性,墮落成一個被性饑渴折磨地沒臉沒皮的女人。

女兒長安也不能倖免於難。長安生病時,七巧沒有帶她去看病,反而讓她吸食鴉片,以至於好好的一個清秀女孩淪為了癮君子。在感情上,七巧更是一手毀掉了女兒訂下的婚約。她設下鴻門宴,邀請對長安還餘情未了的童世舫來吃飯,造謠她的女兒有鴉片癮,正在樓上吸食鴉片。童世舫從此淡出了長安的世界,長安再也沒有結婚或者成長的想法,七巧成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金鎖記》將一個封建禮制壓迫下的女性因缺愛而心理逐漸扭曲,最後在金錢裡沉淪的形象展現地一覽無餘。曹七巧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愛情、幸福,都是生命溫暖的底色。沒有愛的生命是殘廢的、枯槁的生命。

相關焦點

  • 《金鎖記》|張愛玲小說中一個徹底的人物——曹七巧
    看過的張愛玲小說裡,我最喜歡《金鎖記》。這部中篇小說和張愛玲其它作品不太一樣,張愛玲很多作品都是寫男女之間的事,《金鎖記》寫的是一個刻薄的女人怎麼變成一個變態的女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變態就容易成為經典。01《金鎖記》受到的評價很高,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甚至說「這是中國自古代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自古以來」、「最偉大」,多猛的字眼。
  • 《金鎖記》| | 張愛玲小說中一個徹底的人物——曹七巧
    看過的張愛玲小說裡,我最喜歡《金鎖記》。這部中篇小說和張愛玲其它作品不太一樣,張愛玲很多作品都是寫男女之間的事,《金鎖記》寫的是一個刻薄的女人怎麼變成一個變態的女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變態就容易成為經典。
  • 《金鎖記》:張愛玲筆下的七巧
    先交代下故事的發生背景:《金鎖記》寫於1940年代,當時的上海是一個浮華的社會,戰爭又增添了人們及時行樂的情緒。曹七巧家裡本是開麻油店的,由於姜家二少爺是個殘廢,官人的女兒都不願和他成親。媒人便找了七巧來做姨太太,後來姜二爺母親想著,二少爺也不會另娶她人,索性讓七巧做了二少爺的正房太太。七巧嫁到姜家後,由於出身卑微,講話毫無遮攔,所有人都不待見她。他人的冷落、對情慾的渴望,讓她變得心理扭曲,她的孩子也成了她的犧牲品。
  • 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一個人的畸形人生,幾代人的悲慘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金鎖記》是女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被收入小說集《傳奇》。小說主要寫的是小商販家庭出身的的女子—曹七巧,可憐,可悲,有可恨的悲慘一生。趨於瘋狂的曹七巧,晚年更是一個吃人的老太太,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曹七巧早年是個活潑的女孩子,從她未嫁之前幫著家裡經營商鋪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他精明,活潑,多言。在姜家熬盡青春,在被三少爺又一次以騙錢為目的的惦記後,徹底變成了一個心中無愛的女人。她迫害著自己,也禍害著自己的兒女。這個自作自受、遭人嫌惡的女人臨死時,除了一具枯槁的身軀和一個瘋魔扭曲的靈魂外,再一無所有。
  • 張愛玲《金鎖記》‖一把黃金鎖,鎖定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這樣的背景催生下的《金鎖記》充斥著金錢與欲望,人性在黃金的枷鎖下變得扭曲,善良的性格裂變後迎來的是悲劇的人生。《金鎖記》被譽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是張愛玲創造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後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話劇、京劇、黃梅戲等多種藝術形式,歷年來備受人們的喜愛。
  • 張愛玲與曹七巧
    對於隨便哪個熱愛張愛玲小說的人來說,曹七巧絕對是個讓人無法忘懷的人.不管是她的可憐還是可憎,都深刻的詮釋了一個人是如何是讓人開始寄於希望而最終淪落到不堪啟齒的地步的
  • 《金鎖記》:曹七巧,是如何一步步走入金錢的牢籠?
    前言: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講述了曹七巧可悲又可恨的一輩子。曹七巧家裡是開麻油店的,而當地的大家族姜家的二少爺是個殘廢,於是只好娶了曹七巧為正房。《金鎖記》既有著時代的烙印,也摻雜了張愛玲個人的原生家庭留給她的一些痕跡。小說不僅僅是向我們呈現一個被金錢困住的女人,更反映了女人在婚姻生活中的困惑和掙扎。《金鎖記》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將故事娓娓道來,小說一如既往地秉承了張愛玲的一貫做派,蒼涼的底色,以及在人物刻畫中流露出的無情嘲諷。
  • 壓抑的悲劇:《金鎖記》曹七巧
    在《傾城之戀》這本中短篇小說集中,《金鎖記》往往是被忽視的一顆滄海遺珠。它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評價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用短短的篇幅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的「吃人者」。
  • 《金鎖記》:豪門十年,無性無愛,黃金枷鎖下,她用餘生報復兒女
    而張愛玲則將婚姻困局對女性們的壓抑盡數寫進了這一部《金鎖記》之中。一直以來,《金鎖記》都是公認的「張愛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張愛玲將一以貫之的犀利和蒼涼發揮到極致,講述了一個身心健康的女性因為不幸婚姻而走向心理扭曲,從一個封建倫理的受壓迫者變成一個迫害者本身的悲劇。《金鎖記》的主人公曹七巧是張愛玲筆下最生動、個性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 《金鎖記》:曹七巧人見人厭,卻為何成為張愛玲心中的「英雄」
    因為太愛《紅樓夢》,張愛玲的小說裡也浸透著濃濃的《紅樓夢》味道。打開《金鎖記》,就仿佛在看一部袖珍版《紅樓夢》。所以,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才會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是清末民初的社會底層女子。她出身市井之家,一生貪戀富貴,卻飽受欺壓。三十年歲月,重重苦難讓曹七巧的內心日益扭曲。作為女人,她很可憐,作為母親,她又很可惡。
  • 可憐又可恨的曹七巧的一生
    想寫曹七巧這個人物分析很久了,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社會之惡以及人性之惡。曹七巧是張愛玲1943年發表的《金鎖記》裡的主人公,時隔二十年後張愛玲重新寫了《怨女》。兩部作品寫的是同一個故事。《怨女》是對女主人公複雜而變態的人生做了更詳細的解說。今天就談談《金鎖記》裡曹七巧這個人物。 曹七巧出身在底層,家裡是開麻油店。
  • 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曹七巧悲劇命運原因分析
    曹七巧,小說《金鎖記》裡的悲劇主角,因為生在七月,家裡人為她取名「七巧」。張愛玲在小說中這樣描寫她的外貌和衣著: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住腰,窄窄的袖口裡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袴子,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這是性格怎樣的一個人?
  • 張愛玲的《金鎖記》,黃金的枷鎖到底劈死了曹七巧她自己
    但由此也可見得張愛玲的書在我們學校實在是很搶手,我拿到手裡,忽略了到底有過多少雙手在這上面擦過,我專注於張愛玲的文字,黑色的小字都要從印好的那些發黃紙張上掉落了。今天講的是《金鎖記》,很有名的一篇小說,如果沒有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去找來讀一讀。在張愛玲狹窄的刻薄文字裡,《金鎖記》的格局顯然是要比她其他大多數小說要大的。無非是個金錢的故事。
  • 《金鎖記》:曹七巧是怎樣一步步把一副好牌打爛的?
    張愛玲寫過很多女人的悲慘故事,大多數都是為了愛情而變得卑微,最後沒了自己。像《第一爐香》裡面的葛薇龍,為了愛情淪為出賣肉體的交際女;像自傳體《小團圓》裡面的九莉,愛上了有婦之夫,為之墮胎並甘願做名不正言不順的女人。
  • 張愛玲最好作品:曹七巧變態、扭曲的一生,拷問著女性主義的未來
    果然,這個反其道而行,用很「張愛玲」的冷冽刀子,寫就的一個麻油商人家女子曹七巧,被「嫁」入大戶人家的殘廢二少爺,受盡人性種種折磨,最後性格變得扭曲、乖戾,親手「報復」兒女一生的「變態」故事,一經發表,幾乎引爆了整個(上海)「文學界」。其中傅雷先生更是「愛不釋手」讚譽道:「《金鎖記》是張女士截止目前為止的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
  • 《金鎖記》毀了自己兒女一生的曹七巧,她最大的錯是連自己都不愛
    張愛玲是寫壞女人的高手,她把一個女人的拜金、自私、無情刻畫的獨樹一幟,曹七巧就是這當中最有特點的一位。圖片來自網絡一,小家碧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本是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手腳勤快的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雖然不是大富大貴,過的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日子。
  • [經典品讀]|《金鎖記》之曹七巧人物分析
    作為女人,曹七巧嫉妒一切女人(包括她的女兒)所享有的愛情。長安近30歲才在堂妹的幫助下與童世舫戀愛,還因此戒了煙。戀愛後的長安不再鬱鬱寡歡,看到長安與童世舫自由美滿的愛情,七巧心靈的天平便失衡了。我得不到的,你憑什麼得到?她羞辱女兒,用惡毒的語言來挖苦女兒,長安不知道她母親會使出什麼手段來,這是她生命裡完美的一段,與其讓別人給它加上一個不堪的尾巴,不如自己早早結束了它。
  • 【名著導讀】《金鎖記》張愛玲
    《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 陳思和談張愛玲《金鎖記》
    也許這些評價都有些過分,但《金鎖記》是張愛玲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感到心靈震顫的一部,大約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對《金鎖記》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先講一個故事:十多年前,《金鎖記》曾經被改編成話劇搬上舞臺,當時編演都希望一位著名表演藝術家來主演曹七巧,這位藝術家是我的朋友,沒想到她認真讀了劇本以後卻婉言謝絕了。為此我特意問她為什麼不願意演這個角色?
  • 張愛玲筆下2個「有毒」的母親:癲狂的曹七巧,陰鬱的蜜秋兒
    每每讀完張愛玲的文字,總會多幾分緩不過來的窒息感,因為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生怕驚擾了故事裡的人物,目光所到之處,他們的生活畫面和人生經歷,都會在我的腦海裡形成,如海市蜃樓、如夢似幻。若說「女人如花,需要愛的滋潤」,那麼在她們缺愛的基礎上,《金鎖記》的曹七巧只能拼命抓住錢和鴉片,並用這兩樣東西要挾、殘害了一雙兒女;而《第二爐香》的蜜秋兒則刻意不教授女兒「性知識」,直接導致她們婚姻破裂,然後成功地把女兒永遠留在身邊。這種「有毒」的母愛不僅害了她們自己,同樣禍害女兒的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