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曹七巧悲劇命運原因分析

2021-01-08 文藝之美

文:原創,圖:網絡。

曹七巧,小說《金鎖記》裡的悲劇主角,因為生在七月,家裡人為她取名「七巧」。張愛玲在小說中這樣描寫她的外貌和衣著:

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住腰,窄窄的袖口裡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袴子,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

這是性格怎樣的一個人?

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哥嫂來上海看望她,兩人臨出門時,嫂嫂對曹大年說了這樣的話:姑娘沒出嫁前要強些,嘴頭上瑣碎些,現在怎麼說話沒個分寸,瘋瘋傻傻,說話有一句沒一句,沒一點得人心的地方。前兩年來的時候,還只是脾氣比以前暴躁些,不像現在這樣。

曹七巧一個活潑、健康、快樂的女孩,自從嫁入上海的姜家後,為什麼性格走了樣?說話走了樣?為人處事走了樣?這要從她在姜家所處的環境、身份、角色說起。

其一:曹七巧在姜家的婚姻悲哀。

曹七巧嫁的是姜家的二少爺,他患有軟骨症,常年只能如棉花般躺在床上。曹七巧為什麼要嫁給這樣一個男人,從小說中七巧和哥哥曹大年及三少爺姜季澤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她是被哥哥高價賣給姜家二少爺做姨太太的,她之所以聽從哥哥的話,並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遇見姜季澤。

由此,我們可以猜測得到,七巧和姜季澤以前就認識,並且有一段暖昧的情緣。曹七巧是一個多麼傻,多麼痴情,多麼膽大的一個女孩,她以為她嫁到了姜家,她就可以接近三少爺姜季澤,她們就可以相愛。

她錯了,她嫁入了姜家,成了姜季澤的嫂嫂,她受著姜家上上下下、大小人物的監督。她只能一心一意伺候、服侍著常年臥床的二少爺。她一年一年地熬著,而二少爺不能像一個普通少爺那樣在家裡疼愛她,給她溫暖,在人面前為她撐腰。她只把他當作一個活死人看待,她內心孤單著、孤苦著、壓抑著,她慢慢地忍受不了,她變得脾氣暴躁。

其二:曹七巧的愛情悲哀。

曹七巧從丈夫那兒得不到溫暖,她渴望得到她想要的愛情。她雖多次向三少爺姜季澤表真心,可是三少爺顧忌著姜家的臉面,顧忌著兄弟情分,更顧忌著他在姜家的未來。他拒絕了她的愛,她無法得到她想要的愛情。她在婚姻面前絕望,她在愛情面前壓抑、失望。她開始當著眾人的面,發洩她的怨氣、怒氣。她說的話越來越像一把鋸子,說到誰,鋸到誰,她一天天變得讓人討厭。

其三:曹七巧在姜家身份的悲哀。

曹七巧從北京嫁到上海,從一個賣麻油的女孩成為姜公館的二奶奶,可以說是進了豪門,變了鳳凰了。身份、地位她認為應該同姜家其她奶奶一樣尊貴、顯赫。她錯了,因為她的丈夫只是一個擺件、一個名稱,根本保護不了她,不能為她掙許多的錢。而她的娘家地位又太低下了,姜家連下人們背地裡都瞧不起她,更何況老太太、奶奶、姑娘們。她眼看著、耳聽著姜家上下人對她的態度、對她的議論、對她的言語。她天生潑辣、好強,她不會忍,她只有反擊,她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

她說話一年比一年厲害,二少爺死了,老太太死了,她更厲害了。她得不到婚姻的溫暖、依靠,得不到渴望的愛情,她只能得到姜家的財產。這財產,是用她的青春年華,是用她二奶奶的身份換來的,為此她付出了一個普通女人所應該得到的正常婚姻和愛情,她要小心地守護財產。她不能讓姜家其他人得了去,她用她的黃金的枷防備著所有姜家的人,她娘家的人,接近她兒女的人。這枷最終斷送了她的命,斷送了她兒女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金鎖記》| | 張愛玲小說中一個徹底的人物——曹七巧
    看過的張愛玲小說裡,我最喜歡《金鎖記》。這部中篇小說和張愛玲其它作品不太一樣,張愛玲很多作品都是寫男女之間的事,《金鎖記》寫的是一個刻薄的女人怎麼變成一個變態的女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變態就容易成為經典。
  • 《金鎖記》|張愛玲小說中一個徹底的人物——曹七巧
    看過的張愛玲小說裡,我最喜歡《金鎖記》。這部中篇小說和張愛玲其它作品不太一樣,張愛玲很多作品都是寫男女之間的事,《金鎖記》寫的是一個刻薄的女人怎麼變成一個變態的女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變態就容易成為經典。01《金鎖記》受到的評價很高,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甚至說「這是中國自古代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自古以來」、「最偉大」,多猛的字眼。
  • 張愛玲《金鎖記》‖一把黃金鎖,鎖定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悽涼。以上這段是張愛玲《金鎖記》開篇的文字,結尾處一個「悽涼」暗示了故事主人公悲戚的人生。《金鎖記》寫於1944年的上海,是在張愛玲寫作生涯的初期。
  • 壓抑的悲劇:《金鎖記》曹七巧
    在《傾城之戀》這本中短篇小說集中,《金鎖記》往往是被忽視的一顆滄海遺珠。它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評價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用短短的篇幅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的「吃人者」。
  • 張愛玲的《金鎖記》,黃金的枷鎖到底劈死了曹七巧她自己
    張愛玲是我從前喜歡的一個作家,相信也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我大學時在圖書館借的張愛玲小說集書頁都被人翻得不成樣子了,書封幾乎都快掉下來了,人手一遍遍的摸過去,書頁變得軟綿綿的,再沒有新書的味道,像一塊柔和的抹布似的。
  • 《金鎖記》:曹七巧人見人厭,卻為何成為張愛玲心中的「英雄」
    因為太愛《紅樓夢》,張愛玲的小說裡也浸透著濃濃的《紅樓夢》味道。打開《金鎖記》,就仿佛在看一部袖珍版《紅樓夢》。所以,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才會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是清末民初的社會底層女子。她出身市井之家,一生貪戀富貴,卻飽受欺壓。三十年歲月,重重苦難讓曹七巧的內心日益扭曲。作為女人,她很可憐,作為母親,她又很可惡。
  • 張愛玲與曹七巧
    對於隨便哪個熱愛張愛玲小說的人來說,曹七巧絕對是個讓人無法忘懷的人.不管是她的可憐還是可憎,都深刻的詮釋了一個人是如何是讓人開始寄於希望而最終淪落到不堪啟齒的地步的
  • 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一個人的畸形人生,幾代人的悲慘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金鎖記》是女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被收入小說集《傳奇》。小說主要寫的是小商販家庭出身的的女子—曹七巧,可憐,可悲,有可恨的悲慘一生。以及在她人格逐漸扭曲的影響下,造成的下一代人的悲劇。一個人的畸形人生,幾代人的悲慘世界。
  • 《金鎖記》:曹七巧,是如何一步步走入金錢的牢籠?
    前言: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講述了曹七巧可悲又可恨的一輩子。曹七巧家裡是開麻油店的,而當地的大家族姜家的二少爺是個殘廢,於是只好娶了曹七巧為正房。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被婚姻生活摧毀的女人,小說的時代背景是解放前的十裡洋場舊上海,那時候的舊上海價值虛無,物慾橫流同時又處於時代交替變更之際。《金鎖記》既有著時代的烙印,也摻雜了張愛玲個人的原生家庭留給她的一些痕跡。小說不僅僅是向我們呈現一個被金錢困住的女人,更反映了女人在婚姻生活中的困惑和掙扎。
  • 張愛玲筆下最豐滿人物,《金鎖記》曹七巧為錢,無性無愛賠上一生
    張愛玲曾在《紅樓夢魘·自序》裡談到自己讀《紅樓夢》和《金瓶梅》的感想:這兩部書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紅樓夢》。仔細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我們能發現,幾乎每一個故事、講故事的手法以及其所傳達的悲涼意味,隱約都有《紅樓夢》的影子。比如賈寶玉曾說,做女孩兒的時候清清爽爽,老了老了就變成死魚眼睛了。
  • 解讀《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屈辱婚姻,愛情經歷,性格扭曲的人生
    導語:張愛玲在《金鎖記》中是描寫一個女性在沒落的封建社會裡受著壓迫,從受害者逐漸變成加害者的一部作品。《金鎖記》 中的曹七巧是張愛玲筆下的一個經典的女性形象,這個性格扭曲的女子對愛情仍然是充滿著渴望。 她對愛的追求,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張愛玲本身的愛情理想。曹七巧對愛情的態度,也體現出了一部分人在遭受壓迫之後的愛情觀。
  • 張愛玲作品|金鎖記
    1943年文學體裁中篇小說作者張愛玲《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張愛玲另闢蹊徑,講述了一個母親對自己親生兒女迫害摧殘的傳奇故事,從而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的「吃人者」。
  • 張愛玲《金鎖記》:一部讓人膽戰心驚的小說
    今天聊的這部小說堪比恐怖片,情節讓人細思恐極,敘事技巧也跟恐怖片的鏡頭語言一樣一樣的,各種閃回、反轉、猛推、大特寫,加上悽涼和詭異氣氛的渲染,簡直讓你不寒而慄。到底是什麼小說會這麼恐怖呢?它就是張愛玲的《金鎖記》:一個女人發瘋然後把周圍人都逼瘋的故事。
  • 《金鎖記》:曹七巧是怎樣一步步把一副好牌打爛的?
    而《金鎖記》卻反其道而行之,裡面的女主角曹七巧並沒有得到愛情,相反非常決絕地拒絕了愛情,只不過,她的命運比之其他的人物更加悲慘,讓人唏噓。葛薇龍是為了虛榮和愛情慢慢自我墮落的,那麼曹七巧是因為什麼而變得如此悲慘的呢?對不公命運的認命曹七巧原本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開端,雖然不大富大貴,但也生在開麻油店的生意人家。
  • 看《金鎖記》中的女性悲劇和女性主義 ——與《紅樓夢》從創作背景和結局出發比較異同
    《金鎖記》中長安的結局十分模糊。張愛玲是這麼寫的:「七巧的女兒是不難解決她自己的問題的,謠言說她和一個男子在街上一同走……當然這不過是謠言。」諸多的研究都認為長安是一個襯託性的角色,不僅為七巧後期的心理變態提供了展現平臺,也較為非絕對化地再次展現悲劇輪迴(與結尾結合分析)。
  • 陳思和談張愛玲《金鎖記》
    這樣再留出一年時間,兒子長白的妾絹姑娘自殺,再過一兩年時間,就輪到曹七巧帶著仇恨死了。——那正好是1943 年。於是,小說結尾說:「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這就是小說《金鎖記》完整的時間概念。據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回憶,《金鎖記》故事自有其本。故事來源於李鴻章家族中的某房家庭故事,人物基本上都是有原型的。
  • 《金鎖記》:戀子嫉女的曹七巧
    在母親遠赴歐洲後,她父親極其不滿,張愛玲在幼年時就經常成為她的出氣筒,遭受虐待,在她十歲時,父母離婚。在此之後父親再娶,但後母與張愛玲關係十分緊張,張愛玲也在她的散文《私語》中這樣提到:「我只有一個迫切的感覺,無論如何不能讓這件是發生,如果那個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杆上,我就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張愛玲也因與後母鬧矛盾,被父親關禁閉長達半年之久。
  • 《金鎖記》:張愛玲筆下的七巧
    先交代下故事的發生背景:《金鎖記》寫於1940年代,當時的上海是一個浮華的社會,戰爭又增添了人們及時行樂的情緒。曹七巧家裡本是開麻油店的,由於姜家二少爺是個殘廢,官人的女兒都不願和他成親。媒人便找了七巧來做姨太太,後來姜二爺母親想著,二少爺也不會另娶她人,索性讓七巧做了二少爺的正房太太。七巧嫁到姜家後,由於出身卑微,講話毫無遮攔,所有人都不待見她。他人的冷落、對情慾的渴望,讓她變得心理扭曲,她的孩子也成了她的犧牲品。
  • 【名著導讀】《金鎖記》張愛玲
    《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 張愛玲《金鎖記》
    今天,我想為大家介紹一下張愛玲的《金鎖記》。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