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沒「剁手」,卻連上了年底大促,各路子市集又開始熱鬧起來了。這一期的小姐姐電臺,我們邀請了活動策劃達人柳柳和幾位市集愛好者聊一聊,這些年,我們身邊的大大小小的市集。
我們迷戀於臺北四四南村的小市集,慢慢淘一些小物件;趕到景德鎮赴一場雕塑瓷廠裡的周六市集,拔草那些陶瓷的瓶瓶罐罐。但,在天津,逛市集已經成為一群人的社交。
這裡是小姐姐電臺第7期,看心情不定期推出
28分55秒,一炷香的功夫帶你穿越市集十年
誰還記得「市集」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以前我們都叫「集市」,自從文藝青年們都愛上了擺攤,「集市」就變成了「市集」。這些年,你我都逛過形形色色的市集,淘過寶貝,練過攤兒。算算市集的小歷史也有10年的光景了。
第一波市集是創意市集,由媒體搞起來的。2008年,《城市畫報》搞起了IMART創意市集,把會設計、愛手工的青年人組織起來。當時,市集的爆品是手繪的搪瓷缸子和白球鞋,還有一些自己設計T恤。那時候,媒體總是最靈敏地捕捉潮流的風向,為一些創意個體找到練攤的機會。
2009年,我所在的報社、天津生活類周報《假日100天》舉辦了一次創意市集,在八裡臺新文化廣場。第一屆市集,我們搞得挺用心。環節豐富,創意青年們帶來的手工文創,編輯記者也拿出自己的作品,擺個小攤。
我們安排了獨立電影展,雖然當時我還不知道獨立電影是啥,反正新鮮嘛,開闢一個小區域。還有個小型拍賣會,拍賣所得捐給假日讀者林。記得,當時在假日創意市集擺攤兒的文藝青年,其中幾位大咖作為騎鵝公社的第一批入駐商戶,早已在大悅城開店了。
假日的創意市集搞了3年,每次不同的主題。這期間,市集的概念悄悄熱了起來。在北京,小毛驢市集出現了。我的同事們跑到北京採訪了這個市集。那一次,大家發現,土得不能再土的蘿蔔芹菜都進了市集。這是一群崇尚自然生活的精英組織的市集,集中的大多是有機蔬果。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日本媽媽用有機蔬菜做到的三明治便當,在市集特別搶手。
小毛驢市集就是農夫市集的前身。沒多久,一位資深的外企白領也把農夫市集帶到了天津。第一屆市集在奧城小區的一個小院子裡舉辦,面積不大,邀請了幾家北京市集上的紅人,米酒先生等,市集氣氛很好。
天津農夫市集舉辦了一兩年,在銀河廣場地下空間、先農大院都做過。口碑不錯,風格比較小清新,和後來的年貨大集上的有機食品攤位不太一樣。最重要的是,這個市集培養了一批有機食品的愛好者。
城市裡怎能沒有一個好玩的市集呢?隨著五大道的改造,最人擠人的市集誕生了,民園西裡的趕巷子市集。一個L型胡同,擺一排桌子,攤主擺個小攤,巷子裡人擠人的熱乎勁兒。你稍微停停,這條巷子就堵上。攤主很有意思,有做皮具的、布衣的、手工皂的。趕巷子市集捧紅了不少攤主,像做木質筆的陳不染、賣熟梨糕的小哥張浩、手工皂的「寇」……
我也在民園西裡擺過攤。那一年,知道薊縣青山村出產一種雪梨特別甜。於是,我們用青山村的雪梨搭配了北京戲園子門口的方子,用銀耳、枸杞,熬了小吊梨湯。在秋高氣爽的時節擺攤,逛得火熱的人們,看到現煮的梨湯,都忍不住買一杯。第一次擺攤,業績不錯,最重要的是,過足了擺攤兒的癮。
當過攤主,再看市集,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角度。逛市集,注意商品好不好玩,價格合不合適。擺攤兒之後,你會發現,攤主是個有趣的群體。有人平日裡是公務員,周末卻來賣手工布藝;有人平日裡是老師,周末卻來做紋身師……市集是一個讓你發揮不同可能性的地方。有時候,生意好不好不重要,賣不掉咋辦,攤主之間就消化了。
民園西裡之後,先農大院的簡良集成為市集升級版。市集從擺地攤、簡單布置,升級有設計、有視覺的文藝勝地。也是從那時候起,天津的市集中加入了現場手作的元素,從簡簡單單賣東西,變成了可以玩起來的市集。手衝咖啡、手作果醬、烘焙,讓整個市集文藝起來。
市集到底是主題好,還是雜貨好,這個沒有定論。2016年,我在6號院組織過一場「醬人集」,全是手工果醬的市集。當時有人說,都是一種商品,同行是冤家。後來發現,整場市集相當成功,最神奇的是,十幾家果醬攤位,竟然沒有重複的產品。茉莉花醬、酸磨糕醬、抹茶醬、辣椒百香草醬……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來的醬。
在天津,讓主題市集成為現象級市集的莫過於「丹丹朱的青年廚房」主辦的好吃咖啡市集。先農大院充滿咖啡香氣和穿著洋氣的青年人,甜點、咖啡、剛剛烤出來的麵包……城裡最活躍的一群人都來了。有什麼比找對了人,去對了地方,更讓人興奮的呢?好市集就是這樣的地方。
市集之魅力,源於它的千變萬化。2016年的冬天,一場復古市集,讓點燃城市的另一個角落。在河東區海河邊的棉3老廠房裡,浩祺復古市集登場了。vintage,本身就是帶著迷幻色彩的詞。古著、搖滾、紋身、中古小玩意、各種嗨起來的音樂……市集不再是小清新的專屬,復古市集迎來的是這座城市裡最叛逆的人。
浩祺復古市集很成功,除了客流多之外,也首創了收門票的市集。當時,我去採訪市集的主辦人浩祺,90後的浩祺非常牛氣,說,北京有的市集,天津也得有!媒體採訪,也得買門票!最近,看到兩周年的浩祺復古市集又開始招募了,看來這個冬季,市集又會嗨起來。
西井峪市集,是我參加過最有趣的市集之一。西井峪,薊州裡的石頭村,古老而古樸。在石頭廣場上的市集,擺攤的有來自北京天津的城市青年,也有村裡的老太太。逛市集的村裡人指著烘焙小甜點問,這月餅多少錢?城市青年到晚上,板著凳子看露天電影,高興得不亞於看巨幕。市集裡有咖啡香,有薄荷莫吉託,也有農家院裡自己蒸的大年糕……城市與鄉村,新潮與古樸,每一個碰撞都令人興奮不已。
市集上最好玩的是人。我們迷戀於臺北四四南村的小市集,慢慢淘一些小物件。趕到景德鎮赴一場雕塑瓷廠裡的周六市集,拔草那些陶瓷的瓶瓶罐罐。但,在天津,逛市集已經成為一群人的社交。在柳柳主辦的北歐諾迪克市集,市集已經不單單是交易商品的場所,更多的是交換彼此的生活。
諾迪克市集有點特殊,沒有成堆的商品。市集不大,有個小客廳。放著北歐風的沙發、書架,北歐設計師設計的原創杯子。逛市集,坐上沙發上,聽著BEGROW的設計師分享會,就像在朋友的家裡聚會。大片的綠植花藝是讓冷冷的北歐風有了暖意。角落裡,粉色的浴缸,拍個照也能分分鐘激發你的少女心。
社交晚宴,是市集的重頭戲。夜幕降臨,原木的長條桌子,擺滿了北歐人愛吃的烤肉、蛋糕和啤酒。柳柳說,那一天負責設計餐品的主廚也很嗨,在市集上,他也能盡情設計菜單,自由發揮。年輕人聚集在餐桌前,很快就熟悉起來。有美食,有美酒,再害羞的技術男也能找到朋友!
我們的市集還少點啥
關於天津的市集,我算是觀察者和參與者,很多生活靈感來源於各色市集,也感動於每一次市集,組織者精心的策劃和執行。但縱觀市集的10年發展,你會發現,天津可持續生長的市集品牌並不多。
一個可生長的市集品牌需要一套自己的生存系統。以北京農夫市集為例,已經不再是自發形成的自由市場,每個攤主背後都有一個辛勤打理的有機農場,可以為市集提供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才能支撐一個市集長久生存下去。
市集是最潮流的生活方式的集合體,能給更多的人一個商業的試驗場,給消費者一個不斷發現驚喜的淘寶聖地。經過10年的進化,相信2018年會有更多令人驚豔的市集冒出來。
本文作者/沙丁魚
生活方式類媒體策劃人
小日子公眾號主理人
感謝 煮夢記 為本期小姐姐電臺提供錄音場地
本期主持
沙丁魚,小日子主理人
本期嘉賓
柳柳,煮夢記咖啡主理人,知名活動策劃人
松鶴,單身不文藝小姐姐
安,教手工的語文老師
黃小茉,不著調的射手座
本期歌單
save your kisses for me
錄音製作
宇聲淅瀝,私家廣播創辦人(點擊連結收聽)
錄音地點
煮夢記咖啡(浙江路與泰安道,泰安道3號院)
收聽提示
荔枝FM ,搜索 "天津小姐姐"
小姐姐電臺
第一期:你是天津小姐姐嗎?
第二期:我最尬的一次相親
第三期:在家上班&全職太太
第四期:人人都愛相聲節
第五期:原來你是這樣的老師!
第六期:戀戀菜市場
更多好玩的文章,給你一個有趣的天津
這幾個文藝街區,可以讓靈魂歇歇腳
一場關於建昌道的時光漫遊
薊州那些幽靜隱秘的好去處
這兩家美好民宿,美得恨不能拔腿便去
塘沽海濱浴場曾是天津小孩的玩水勝地
西北角美食秘境|到清真南大寺吃早點去
我們都低估了人生的漫長
用一份巖鹽冰淇淋品嘗甜鹹人生
看了油膩版《深夜食堂》
還是學學做治癒系茶漬飯吧
掃描識別二維碼進入
小日子雜貨鋪
挑選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