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MacBook 12發布以後,Air和12寸兩個系列就開始了命運的糾葛。時而前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時而後者在輿論上「被取代」。這種困擾隨蘋果MacBook Pro系列在尺寸上縮減調整後變得更為複雜——2018款MacBook Air在便攜和性能之間的取捨變得更難平衡。
所以趕在MacBook Air系列正式發布十周年之際,作為曾經蘋果自身「輕薄小巧」的代言;如今2018款MacBook Air定位如何?性能實際表現如何,成了這篇評測主要任務。我們先給個驚喜「這次性能比外界傳言,要靠譜了很多」。
雖然是Air系列十周年紀念款,但單純看A面,新MacBook Air與老款差異不大。依舊是Unibody一體成型錐形側面線條、尺寸全方位減小、正面Logo響應低碳節能思路換成金屬。
只說外觀,Air更像是12寸MacBook放大版,只是配色變了。每年蘋果都會在顏色上鬧新花樣,今年官網新MacBook Air名字還是「金色」,但打眼一看,這明顯跟12寸MacBook最早推的純金、以及後來的玫瑰金都不太一樣。如果用文字描述,它比玫瑰金深沉、「乍看比較金、細看有點粉」,是相對準確描述。
另一大調整來自材質:蘋果這次同樣採用6系鋁,只不過換成100%可再生鋁金屬。對比前幾代產品,觸感、調色水準一致(跌落測試就不做了),但比上一代碳排放量降低47%,官方稱「我們無需向地球索取任何新的鋁原料」。這其實是蘋果想要的效果——更環保,但不影響品質。
在前幾年的不成功嘗試中,再生鋁材質存在著色不均、金屬表面有紋理等問題,直到如今才算是完善。
之所以要強調這個不怎麼影響實際體驗的部分,是因為在發布會上,「100%可再生鋁」贏得了全場最長時間歡呼。
作為錐形收邊造型開創者以及超極本概念奠基人,Air的線條美感讓你更願意把它夾在一堆雜誌裡做點綴(12寸MacBook不用時,我會放在書架裡和雜誌藏一起)——感覺不到一個電子辦公用品應有的沉重感。但用身邊同事說法:這次新Air有視覺欺騙效果。
或者說2018款MacBook Air,看起來輕,拿起來還挺重的。官方數據也是如此:
套用網友說法:對比尺寸和性能,如今13寸MacBook Pro機身小巧、重量也還好,但性能優勢明顯。
所以對一部分用戶來講,一款手機+一個錢包,已是出行的全部,Pro系列多出來那些重量並不能完全忽略。客觀講,男性扎堆的數碼愛好者在討論「便攜」話題時,只能代表一部分聲音。
10月這場發布會前,大家對2018版MacBook Air核心期待就一個——升級Retina視網膜屏幕。作為目前你能買到市面上價格最便宜的一款蘋果本,2017款Macbook Air有著不錯的性能、系統體驗;只不過視覺表現實在堪憂,除了解析度低「大果粒屏」,還有相對更低的屏佔比。
一句話總結:2018款MacBook Air顯示效果比老款提升明顯,和MacBook 12相當,但跟Pro系列有差距。
數據上2018款MacBook Air配有13.3英寸2560x1600解析度LED屏,但最高亮度只有300尼特,最大亮度肉眼看大概是2018款MacBook Pro開到70%的樣子;評測這幾天戶外光線不錯,陽光直射屏幕能看清,但色彩細節差點,不那麼極致。這也是意料之中,2018款MacBook Air作為一款輕薄定義設備,需要權衡續航與背光耗電,蘋果選擇了相對更「實惠」的方案。
另外這塊屏幕缺少P3廣色域。相比較全標準sRGB來說,P3色域內覆蓋的色彩更多;在調教準確的基礎上,畫面色彩會更豐富、過渡更自然。但如果不AB對比,兩者差距沒那麼大。
我們這次拿到的是標準配置新Air:1.6GHz 雙核 Intel Core i5 (Turbo Boost 最高可達 3.6GHz),8GB機身運存。網上吐槽集中在:這顆晶片是從原有超低功耗M5處理器併入i5系列的一員,採用14納米製程工藝,但實際測試表現和網上傳言不一致。
首先是這代產品有主動散熱。我們在會後也和蘋果求證過這個問題,其表示「新設備是主動散熱,並做了針對性空間散熱處理」。
雖然沒有拆機,但是當有比較高的性能需求時(比如視頻剪輯),把耳朵貼近風扇能聽到轉動聲。
實測在近20分鐘的視頻處理中,機身最熱部分集中在轉軸處,也是蘋果習慣的出風口位(這次縫隙很小,一般看不出來);最高局部溫度45度,貼近腿的機身D面整體溫度在37度上下。
性能部分GeekBench實測跑分單核4212,多核7858。整體比年MacBook 12標配單核3335,多核6119有提升。並且此前我們也多次強調「缺少主動散熱,導致主頻上不去」才是MacBook 12最大敵人。
實測用iMovie渲染一段10分鐘片長2GB大小的4K解析度片源,比對機型是筆者現在還在用的later 2013款A1502型號MBP。最終2018款MacBook Air處理視頻耗時18分鐘、MBP同樣耗時18分鐘。所以如果說MacBook 12是一個入門級的便攜工具,那2018款MacBook Air完全能在輕辦公領域拳打腳踢。
另外,新MacBook Air可能是目前續航最好的MacBook系列產品。在官方數據上,雖然同樣都是30天待機時長:但無線網絡瀏覽、iTunes這兩項指標,新MacBook Air整體好過13寸MacBook Pro和12寸MacBook。整體而言辦公放心、續航更好、便攜相對更強。這個配置反倒更適合大眾用戶。
這是蘋果第二次給自己Mac系列設備加上指紋,另一次是帶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 Pro。對於macOS生態而言,這不只是能解鎖屏幕這麼簡單,還意味著和iOS對接。
回想下:你可能已經習慣了手機和平板登陸所有App和頁面帳號都不用輸入的體驗,只需要指紋或面部識別。蘋果目前在生態應用上都做好了準備,反倒是筆記本硬體在這兩年跟進不快。
這次2018款MacBook Air這個提升乍看不大,但其實是融合蘋果完整生態的關鍵一步。也是在這兩天Mac的App Store應用商店也做了升級,兩大系統生態體驗的融合也在逐步進行。
至少今後在電腦上登頁面帳號、付款,終於不像以前那麼難了。
新MacBook Air這次雷電接口有兩個,比12寸MacBook多一個,更符合一個接電源,另一個接擴展的使用邏輯。不過由於是單側排布,與Pro系列左右各兩個的對稱雷電接口比,布局沒那麼靈活。另外這代雷電接口上傳速率達到10GB,比12寸MacBook整整快了一倍。
另一方面,蝶式鍵盤到如今已經是第三代。作為蘋果在「便攜」屬性上最先調整的一部分,蝶式鍵盤前後經歷了一代手感差、二代易進灰受損兩次產品迭代。如今第三代在二代基礎上,鍵帽與蝴蝶式結構底座之間多了一層半透明的有機矽薄膜,防止進灰。
這種變化恰恰也說明「輕薄便攜」自身面臨的挑戰:既要壓縮空間、還要兼顧體驗、新結構還要考慮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