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血長津湖 | 1950.11.27~12.24
楊根思連精神:三個「不相信」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內,一片藍色的現場還原場景吸引了許多觀眾的注意:天空中飄飄蕩蕩落下一片片白色的雪花,周邊全是堅實的寒冰,敵人正十分警戒地向前走去,而趴在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始終保持著全神貫注的準備作戰動作,一動不動。
這裡還原的就是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
「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志願軍主要面對的敵人是寒冷,寒冷比子彈更可怕。」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抗美援朝研究專家張校瑛說。
「冰雕連」「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事跡」等都發生在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在那個半世紀一遇的極寒天氣下,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令來自南方的第9兵團面臨著比子彈更加殘酷的寒冷。
第二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次勝利。隨著志願軍收復平壤、元山,美軍開始大撤退,一直退到了三八線以南地區。志願軍不但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所發動的「聖誕節攻勢」,而且將戰線由清川江推至三八線,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領土,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半島及延安半島,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的展廳內,展示著一桿已經黝黑的卡賓槍,正是時任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使用,由宋時輪的後人捐贈給紀念館的。
「第9兵團開始是駐紮在上海的。後來抗美援朝,就把部隊調到了北方。」張校瑛向記者講述著第二次戰役東線長津湖戰役的歷史。
緊急入朝
戰士大多是南方人
「第9兵團的戰士大多來自南方,對於北方的天氣不是很了解。」張校瑛說,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夜間溫度很低。而志願軍士兵穿的都是華東溫帶的冬季服裝。
第9兵團原準備在遼陽、瀋陽等地稍事休息並換裝,但由於朝鮮戰況緊急,當列車開進山海關時,總參謀部派高級參謀攔住列車,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十幾列火車只在瀋陽稍停片刻,就繼續火速開進。
「開進東北的部隊在停車的時候,東北的後勤部接到命令提醒他們,要注意嚴寒。但是當看見入朝部隊如此單薄的衣裝時,他們仍然大吃一驚,立即動員幹部戰士脫下身上的衣帽換給這些部隊,後勤部的不少幹部當場把自己的大衣脫了下來,但數量極少,加上停車時間又短,就連當時脫下的衣服很多都來不及送上列車。」
第9兵團大部分將士穿著大簷帽、膠鞋和單薄的棉衣進入到長津湖地區。張校瑛說,誰也沒想到,1950年的冬天,是朝鮮50年不遇的極寒天氣。夜晚的時候,冷到-30℃以下,有時甚至達到-40℃。
「第9兵團很多都是南方兵,沒有禦寒的經驗。」張校瑛介紹說,有一些戰士腳和鞋子都凍一起了,就直接上火烤,這一烤就更壞了,所以在傷亡戰士中凍傷比例較大。
她舉例說,抗美援朝紀念館曾經參加一個全國演講大賽,講的就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朱彥夫」的故事,他的故事就發生在第二次戰役的東線,而長津湖戰役則貫穿了整個東線戰場。「他在作戰時受傷了,然後昏迷,凍在了那裡。等他醒來時才知道,一隻眼的眼球掉了,四肢也全部截掉,經過40多次手術,才撿回一條命。」
三個冰雕連
至死堅守陣地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內有一片藍色的現場還原場景:天空中飄落下片片雪花,周邊全是堅實的寒冰,敵人正十分警戒地向前走去,而趴在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始終一動不動。「這個連的戰士夜晚在陣地堅守,但是第二天敵人卻順利通過了,當敵人通過後,從制高點往下看時,才知道原來準備伏擊的連隊,全部都凍成了冰雕。」
清理戰場的官兵,在已經凍成冰雕的志願軍戰士身上發現了一張照片,背後留有絕筆:「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宋阿毛。」
我軍也派出一名參謀到死鷹嶺高地調查原因——「6連的125名官兵一個個身穿單薄的夏季軍裝,持槍俯臥戰壕,保持著生前的戰鬥姿勢,仿佛是一群隨時準備躍起衝鋒的冰雕。」
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便是可敬可佩的「冰雕連」。
英雄楊根思
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
「……於鹹鏡南道戰役東山戰鬥犧牲 抗美援朝志願軍連長 楊根思烈士之墓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軍全體指戰員立 公元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五日……」
一座斑駁的墓碑展示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內,不時有經過的觀眾面對墓碑,向英雄楊根思鞠躬致敬。
1950年11月25日,楊根思所在的部隊奉命開往東線長津湖地區,對敵人實施分割圍殲。11月28日,楊根思奉命堅守鹹鏡南道長津郡下碣隅裡外圍制高點「1071高地」東南屏障的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11月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分工事摧毀。美軍第一次進攻被打退後,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濫炸,隨後發起集團衝鋒。楊根思率領全排接連擊退美軍8次進攻。
這時,陣地上只剩下楊根思和兩名傷員,他命令傷員攜帶機槍撤下小高嶺。當美軍發起第9次進攻時,楊根思毅然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縱身衝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40多名美軍同歸於盡,年僅28歲。
1952年5月9日,楊根思被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稱號,他生前所在連隊也成為「楊根思連」。
楊根思的事跡影響和教育了整個志願軍部隊。在臨清江反擊戰的時候,就出現了38位楊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嶺戰役時,出現了包括黃繼光在內的68位楊根思式的英雄。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是楊根思在朝鮮戰場上立下的誓言。「三個不相信」成為一種信念激勵著一代代鐵血連魂。2016年7月10日,執行維和任務的「楊根思連」105步戰車遇襲,2名戰士壯烈犧牲。凌晨4時,時任連長王震強忍悲痛部署任務:「我們堅決不能後退半步!林海明,你負責帶領敢死隊佔領哨位陣地。我們要像老連長楊根思,做到『人在陣地在』。」在強軍徵程上,這支連隊正傳承紅色血脈,續寫新的篇章。
一 / 件 / 文 / 物
司令的槍
宋時輪(1907.09.10-1991.09.17),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1950年11月,宋時輪率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9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參與指揮第二、第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等。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向社會徵集抗美援朝時期文物期間,宋時輪的子女將宋時輪在抗美援朝時期使用的望遠鏡及卡賓槍捐獻了出來,至今仍展示在抗美援朝紀念館「第二次戰役」展區。
一 / 支 / 隊 / 伍
楊根思連
「楊根思連」是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某機步旅3連的榮譽稱號。該連是1932年閩東「蘭田暴動」中誕生的紅軍連隊,先後參加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火燒虹橋機場、抗美援朝戰爭等重大戰役戰鬥,在歷史上誕生了聞名全國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1951年12月,志願軍總部把該連命名為「楊根思連」,這也是我軍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連隊。在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災中,「楊根思連」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
一 / 位 / 老 / 兵
繳獲了敵人的米庫,有的戰士吃了十四五碗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丹羊 通訊員邱曉婉、王祥根)「聽黨的話,我們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與敵軍進行了殊死較量。」91歲高齡的志願軍老兵邢會禮說。1950年年底,在常人難以想像的極寒環境下,英勇的志願軍取得了第二次戰役的重大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近日,在廣州市白雲區軍隊離休退休幹部第一休養所,身為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邢會禮講述了那段令他永生難忘的烽火歲月。
入朝後,27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包圍美軍陸戰1師。「我們直奔東線長津湖,行軍過程中美軍飛機多次在上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一次空襲中部隊失去了一匹馱馬。」邢會禮說,當時是冬天,下雪了,地上積雪很厚。「沒有房子住,一路行軍,我們就睡在雪地裡——找些松枝往地上鋪一鋪,加上一層被子(就睡下)。我是山東人,那時才20歲出頭,不怕凍。」經過五六天的日夜行軍,他所在的團到達長津湖一帶。
「志願軍將美軍包圍了許久後,開始進攻,由於個別兄弟部隊沒有達到封鎖口,敵人發現後急急忙忙衝破口子逃跑。」 當時敵人一路逃,邢會禮所在部隊一路追,途中到處是美軍丟下的汽車、坦克和一些裝備。
「這場戰役中我們的主要困難是凍傷,我們中多數廣東兵和湖南兵都凍傷了,河南和山東膠東部隊凍傷的不多。長津湖一帶氣溫在-20℃到-40℃,特別冷。」在邢會禮看來,長津湖戰役中,除了凍傷,志願軍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飢餓。在連隊,除了運送彈藥,他還帶領兩個新戰士負責找糧食。「入朝時帶的糧食兩三天就吃光了,整個部隊沒有吃的,就靠在當地找些吃的來補充。」
戰士們靠吃土豆來充飢。「光有土豆沒有鹽,吃了兩三天後,有的戰士一吃土豆就吐。」邢會禮說,有時候能找到小米和紅豆,大家吃了都很開心。「行軍時連開水都是涼的,大部分戰士都出現了拉肚子。」
直到繳獲敵人逃跑後丟下的米庫時,部隊才有米麵供應。「第一次吃大米飯,全連煮了四大行軍鍋還不夠吃,炮連只有五六十人,有的戰士吃了十四五碗,我吃了八碗(行軍碗),最後還是連長下了命令,大家才停吃。」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武威(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