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都說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因為當時的中國還宛如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對外影響力不過,話語權不高;對內,國家仍然處於戰後恢復狀態,百廢待興,準確來說當時的中國繼續休養生息的時間。可當時朝鮮半島槍聲不斷,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參與其中後,對中國也是造成了不小的威脅。隨後我國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由此打響。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後,對陣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十分強大,不誇張的講,當中國決定出兵時,國際上幾乎是沒有聲音認為中國能夠贏。至於戰爭結果,如今來看顯而易見。如若問為什麼,在此次實力懸殊的戰鬥中,中國志願軍的超強意志力是不容忽視的。
抗美援朝可以細分為很多場具有代表性的戰役,其中長津湖之戰不得不提。十一二月的長津湖天氣異常寒冷,中國志願軍所面臨的處境十分艱難。不僅是天氣,還受限於物資不足,戰略裝備不夠等諸多因素。整場戰鬥雖然只打了10天,可我軍損失異常嚴重。三軍戰傷一萬四千多人,凍傷人員超過3萬。可知當時天氣於我軍而言,傷害有多大。當美軍嚴陣以待走上高地時,以為會是一場激烈的戰鬥,殊不知場面遠比他們以為的戰鬥戰場更加激烈,更加的悲壯。因為當時對面等著他們的是「冰雕連」的125名志願軍戰士。
抗美援朝之所有被視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立國之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雙方兵力懸殊,武器裝備更是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儘管硬體設施不到位,可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於是我們不得不正面應對。長津湖戰役屬於第二次戰役,志願軍戰士對陣上的是赫赫有名的美軍第10軍。雖然結果是我軍全殲美軍第10軍的優異戰績,可這其中我軍付出的也不少。
長津湖戰役的爆發較為突然,由於時間緊迫,先頭部隊都還未來得及準備冬衣,所以入朝之後出現了不少非戰鬥減員。很多士兵因為挨不住朝鮮的寒冷天氣,最終和茫茫大雪一同入眠。大家都是血肉之軀,很多還身著夏衣的戰士就算沒有被凍死,也出現了很嚴重的凍傷情況。可即便如此,中國軍隊的意志力沒有因為天寒地凍而削減,依然勇於和裝備精良的美軍正面交鋒。餓了就吃凍得硬邦邦的炒麵,渴了就算抓一把雪含化為水。零下40多度的天氣,依然沒有一個士兵喊苦喊累。
由於美軍裝備精良,制空權、制海權都握在他們的手中,為了打破志願軍的圍殲計劃,美軍便派出第五航空部隊所有的艦載機、轟炸機都出動投放照明彈,戰場上的夜晚也宛如白晝。我軍自然是知曉美軍計劃,於是選擇在水門橋埋伏,重重包圍下只等美軍前來。水門橋是美軍陸戰一師必經之路,美軍在抵達以前也懷疑過志願軍會設下埋伏,於是派出小隊偵查。偵查小隊十分謹慎,生怕打草驚蛇。當他們發現山頭卻有志願軍後,以為對方也發現了自己,可越走越近途中依然沒有動靜。走近一看,眼前的一幕令人肅然起敬!
原來堅守在陣地的志願軍,已經被凍成「冰雕」。其實這還不是令美軍最驚訝的,因為這125名「冰雕戰士」有的手握鋼槍,有的手拿手榴彈,匍匐在雪地之上一直保持著戰鬥狀態,才是最讓其敬佩的。
這也是長津湖戰役中最悲壯的一幕,可見志願軍的意志力有多強大,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無一捨棄陣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從外網很多報導中,都可以了解到真正面過此場景的美軍戰士的心情感受。他們心中依然是充滿著敬佩之情,還有很多美軍脫帽以此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