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弦琴與內丹修煉

2021-02-28 藝道書院

  琴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樂器,其中最為獨特的當屬無弦琴。《晉書·隱逸傳》記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就是無弦琴的來歷。按理無弦則不成為琴,所以陶淵明的無弦琴讓人感到很奇怪,也促使人們不斷去探究其中蘊含的奧妙。一般認為無弦琴代表道家的「大音希聲」,如唐朝張隨《無弦琴賦》: 「樂無聲兮情逾倍,琴無弦兮意彌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聲何為迭相待?」與天地同和,無疑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令人嚮往不已,而文人的不斷稱述,也就擴大了無弦琴的影響。

  

  無弦琴與內丹修煉產生聯繫,一則因為無弦琴的典故很有影響,受到道教理論家的關注;二則因為內丹典籍中也有關於琴的論述,可以和無弦琴的意義溝通。如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黃庭經》,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其中就有關於琴的說法。《黃庭內景玉經訣》云: 「《黃庭內景玉經》者,一名太上琴心文。」務成子注云: 「琴和也,謂之可以和六府、寧心神,使人得仙也。」《黃庭內景玉經》: 「琴心三疊舞胎仙」,劉長生注云: 「心琴內撫,韻透青霄,胎仙舞就,靈耀彰昭。」這裡的琴心,雖與琴的聲情有關,但已相當抽象;無弦琴雖有琴的形狀,但它的音樂也完全是抽象的;這種類同,就是內丹家援用無弦琴描述內丹修煉的基礎。

  

  無弦琴與內丹修煉的結合,與內丹道教祖師呂洞賓密切相關,如他的《百字碑》云: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百字碑》中的無弦曲,就是無弦琴所彈出來的曲子,表示降心養氣、修煉內丹所達到的奪天地造化之境。清朝道士劉一明《百字碑注》云:惟其溫養面壁,故曰坐聽無弦曲。坐非身坐,乃心清意靜,不動不搖之坐。有弦曲則有聲有音,無弦曲則無聲無音矣。無聲無音,一空而已,既雲無聲無音,聽個甚的?曰聽,則是空而又不空,不空而又空,非頑空,乃真空也。……有生者,所以脫幻身而固命基,還丹之道,從無而造於有也;無生者,所以脫法身而了性宗,大丹之道,從有而化於無也。有生無生,即造化之機。


  

  根據劉一明的解釋,無弦曲所代表的就是從有而化於無的大丹之道,它無形無象,可謂是空;但它又是真實存在的,其中包含著內丹家認為真實無妄的命基、性宗與造化之機。又明代伍衝虛《內鍊金丹心法》云:純陽祖云: 「從今別鼓沒弦琴。」別鼓者,另行大周天也(明說與小周天不同)。沒弦琴者,無形聲之義。然大小固不同於行火者,必先曉得清白,而後可以言行火。……今當十月大周天之功,只用鶴胎龜息綿綿然之火也。

  

  按照伍衝虛的解釋,呂巖所說的沒弦琴(即無弦琴)指修煉到一定的時候,用陰柔之功調養,以區別於所謂的猛火。這與《百字碑》中無弦琴泛指內丹修煉境界的意思有所不同,是一種創造性的解釋。又北宋道士張伯端,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其《石橋歌》云:吾家本住石橋北,山鎮水關森古木,橋下澗水徹崑崙,山下有泉香馥鬱。吾居山內實堪誇,遍地均栽不謝花。山北穴中藏猛虎,出穴哮吼生風霞。山南潭底藏蛟龍,騰雲降雨山蒙蒙。二獸相逢鬥一場,元珠隱伏是禎祥。景堪羨,吾暗喜,自斟自酌燻燻醉。醉彈一曲無弦琴,琴裡聲聲教仔細。可煞醉後沒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

  

  無弦琴體現了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就是音外之聲,象外之形。這一點可以和內丹理論結合起來。因為內丹理論率皆玄妙無比,不能用具體的事物來形容,而用無弦琴來比方,可使學習者避免為物象所拘。

  

  呂洞賓、張伯端對無弦琴的使用,使之成為內丹修煉的常用名詞。如《全宋詞》有道士宋先生的《浪淘沙》一詞:我有一張琴,隨坐隨行,無弦勝似有弦聲。欲對人前彈一曲,不遇知音。夜靜響琤轟,神鬼俱驚,驚天動地若雷鳴。只候功成歸去後,攜向蓬瀛。

  

  這裡的無弦琴,就代表那種玄妙的內丹修煉境界,從琴本身到琴的音樂,皆已抽象化,並非實物了,可謂是得無弦琴之意而忘無弦琴本身。

 

  南宋時期的道士,也多用無弦琴一詞,如白玉蟾《快活歌》:一盞中黃酒更甜,千篇《內景》詩尤好。沒弦琴兒不用彈,無生曲子無人和。朝朝暮暮打憨痴,且無一點閒煩惱。

  

  無弦的琴不彈自鳴,沒有起點的曲子無人奉和,體現了白玉蟾對內丹修煉的深刻體會與獨到的感受,這種感受讓他快活無比。同樣用無弦琴來提示煉丹的有蕭廷芝的《南鄉子》:識得水中金。鍛鍊烹煎理更深。進退抽添須九轉,浮沉。溫養潛龍復與臨。

   

  妙運自天心。託仗黃婆配丙壬。醞就醍醐山頂降,頻斟。慢撥無弦一曲琴。

  

  此詞收入《修真十書》,題為蕭廷芝作,而元代的道教詩詞集《鳴鶴餘音》收入,沒有標明作者。其中煉丹術語多見於蕭廷芝的《金丹問答》:金液者,金水也。金為水母,母隱子胎。

  

  問曰: 何謂黃婆?答曰: 黃乃土之色,位屬坤,因取名焉。

  

  問溫養。答曰: 杏林曰: 溫養象周星。毗陵曰: 金鼎常留湯用暖,玉爐不要火教寒是也。

  

  因此將《南鄉子》認為蕭廷芝作是有道理的。蕭廷芝用「慢撥無弦一曲琴」表示自己已經悟透其中的道理,非常得意。他的《金丹大成集》還有《茅廬得意歌》一首:有文有武有剛柔,進退往來細分別。溫養嬰兒並野戰,刻裡功夫須口說。……少人知,真得意,自得天機常似醉。醉彈一曲無弦琴,琴裡聲聲教仔細。

  

  綜合上述例子,在兩宋的內丹道教中,無弦琴表示修煉者對內丹修煉境界的感受,還沒有和非常具體的修煉功夫結合起來。

  

  用無弦琴表示修煉功夫與境界,也得到金元全真道的繼承發揚。王重陽在《立教十五論》中以琴比喻煉性過程中張弛適宜、剛柔兼備的法則: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

  

  又如金元全真教著名領袖丘處機的《青天歌》:我家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晝夜清音滿洞天。

  

  明朝道士陸西星註疏云:歌中所言琴笛歌曲,皆是寓言,仙翁恐人取相而求,故復終篇道破。言我家此曲,乃罔象之象,希聲之孔,謂管無孔,謂琴無弦,所謂無情作用,無情聽受者,迥與世俗之樂仙凡不同。且閻浮之世,濁夢昏沉,洞天之中,清音遍滿,故塵夢非此樂而不解,此樂非夢醒而不得,豈不寤寐遐思,令人忻戀哉。

  

  丘處機的無弦琴,與其師王重陽所說的琴意思不同。王重陽用調琴弦、鑄劍表示剛柔適中的「理性」原則,對後來用劍、琴分別表示剛、柔的煉丹功夫,有很大的啟示作用,但此時還沒有明確用無弦琴表示陰柔的功夫。丘處機的無弦琴,表示內丹修煉境界,與兩宋道士所說基本一致。

  

  同樣使用無弦琴來比方的有全真王志謹的弟子姬翼,他曾為汴梁朝元宮主教,至元五年(1268)卒,有《雲山集》。其《感皇恩》云:事事不追求,隨緣且過。欲作神仙妄心大。瑞雲深處,一拶牢關俱破。更誰諳自有、真真箇。

  

  未及乘風,相忘物我。比著塵凡較輕可。無弦品弄,不若閒行閒坐。恐知音又有、松風和。

  

  姬翼用無弦琴典故說明學道者必須由無弦進入更高境界,即打破世俗名利的拘束,甚至也打破妄圖求長生做神仙的固執念頭,識得真正的境界在我心中,就是忘物、忘我,無一切粘滯。這是修煉內丹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比起用無弦琴表示道韻的丘處機,他的闡述似乎更為精到,連最後一點虛幻物象的影子都沒有了。姬翼還有詩歌《繼董德卿韻》云:人生貴適意,身閒心自安。草堂新坐具,齋缽舊綿單。風掃庭除靜,月臨窗戶寒。沒弦琴掛壁,清韻不須彈。

  

  這裡的沒弦琴,也不要彈,暗示作者的心性功夫和對內丹仙境的感悟。


 

  金代全真道士長筌子有《逍遙》詩:九思從接楫,五柳任蕭條。伉儷或耘蓧,歸休懶折腰。……鳳笙雲外聽,春色杖頭挑。刻木鳶誰放,無弦琴自調。摶空歸去日,不必借鸞鑣。

  

  詩歌說陶淵明辭官歸隱,居住五柳宅邊,等於就是一心修煉,無弦琴表示對修煉功夫的感悟。全真南宗李道純門人苗善時,字實庵,號太素,其《步蟾宮》云:陽復乾純陽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氣氤氳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

  

  無極極中誠密錮。玉龍蟠、幽囚金虎。主人輕鼓沒弦琴,全不屬、宮商律呂。

  

  此為苗善時和呂洞賓詞,見《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姬翼使用無弦琴,著重點出內丹心性功夫,苗善時則著重用無弦琴提示修煉內丹的具體過程和最終結果。因為內丹修煉實際上是一種意念上的修煉,並沒有真正的爐鼎和藥物,看不見摸不著,闡述起來很費勁,一般人也很難理解,因此用無弦琴來提示個中蘊含的道理,就可以說明這是一種提示而非膠著於實體的敘述。

  

  元明之際的著名道士張三丰,創作了大量詩文,也頻繁使用無弦琴一詞,其意義與兩宋道教、全真教所說的無弦琴意義一致,泛指修煉功夫以及對內丹修煉境界的感悟,如《美金華二首》:吹的是無孔之笛,彈的是無弦之琴。喜的是黃芽白雪,愛的是首經紅鉛。飲的是延命仙酒,服的是返魂靈丹。做的是壺中活計,戲的是海底金蟾。

  

  又如《金丹詩二十四首》:中宮戊己自知音,二物媒來共一心。奼女用吹無孔笛,金公為抱沒弦琴。深深密密誰能測,杳杳冥冥誰解尋?指日還丹成就後,總教大地皆黃金。

  

  孔德《張三丰金丹詩二十四首註解》就此詩解釋說,「沒弦琴」指中和之氣。人後天口鼻呼吸,一陰一陽,一出一入,一呼一吸,如同木匠拉鋸,各趨偏極;聞之有聲,好似有弦之琴。而在胎息狀態下,氣無陰陽偏極之象,一派中和圓融之態,得妙不可言之樂,故稱「沒弦琴」。氣的中和之態又是真情安伏不動所創造的良好環境,故稱「金公為抱沒弦琴」。這種解釋認為無弦琴指中和之氣,實際上自有發揮,並不符合原意,原意就是泛指內丹修煉的過程。又如張三丰《詩談》:性靈與回翁相近者,莫如韓清夫先生,有《閒吟》一首云: 「靜抱沒弦琴,細吹無孔笛。一彈天地清,一吹天地闊。一吹復一彈,都是神仙曲。」《和呂祖》云: 「虎在門前鶴在廬,瑤笙宛轉笛相如。我來不是雲山客,湘水之流曲折書。」語皆雄闊。

  

  這裡的無弦琴,也是泛指內丹修煉的過程。

  

  張三丰筆下的無弦琴是否已經開始出現後來的意義,表示陰柔的修煉功夫,這一點還很難確定。如《金丹節要》云:行功之際,別有妙用。常飲仙家酒,休折臨落花。閒撫沒弦琴,慢吹無孔笛。如是功夫,至玄至妙。但行緊急,有損無益。

  
  

  這裡的無弦琴,與「閒慢」聯繫在一起,似乎有表示陰柔功夫的意思,但《金丹節要》見於清傅金銓《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是否為張三丰所作,並無確鑿證據。

  

  金元全真教對無弦琴意義的闡發,被後來內丹修煉者所繼承,並進一步和具體的修煉功夫結合起來,形成無弦琴意義的衍射。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琴劍笛」條解釋云:指青龍劍、無孔笛、無弦琴。陰陽派丹法首先將其築基功夫中一些手法稱「鑄青龍劍」,「吹無孔笛」,又稱「敲竹喚龜」。將調鼎功夫的一些手法稱「彈無弦琴」,又叫「鼓琴引鳳」。清淨丹法沿襲了這些術語,解釋完全不同,將青龍劍改稱無影劍或慧劍。劍之取義,為守護;琴之取義,為調攝;劍喻剛,琴喻柔。……按照通常的說法,修煉自身陰陽者,俗稱清淨派丹法;修煉同類陰陽者,俗稱陰陽派丹法;後者其實就是男女雙修。金元全真教和接近這一派的南宗道士,自然要歸入清淨派;不過上述例子中的無弦琴,大部分還沒有和具體的修煉功夫結合起來,「劍喻剛,琴喻柔」的意思,是後來才出現的。

   

  明代著名道士陸西星,字潛虛,號長庚,揚州興化縣人。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自稱得呂洞賓親傳,寫成《賓翁日記》、《道緣匯錄》,又著《方壺外史叢書》,輯刊《呂祖全書》,著述甚多。《呂祖全書·後八品仙經·入虛品第七》云:太上有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惟恍惟惚,惚兮恍有象,恍兮惚有物,冥兮中有精。是虛無中,中含妙靈。顏子有云: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易曰乾元,釋曰真空,空中一竅,稱為太極。

  

  太上曰: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無聲無臭,厥一於中。心微妙契,心危塵隨,危而不危,可以知微。妙微之理,能潛能飛;妙微之音,笛吹無孔,琴無弦支。妙微之體,石人會語,木馬風嘶,養其靜極,知其妙虛,虛而不虛,妙在竅機。日用可知,耳聽惟聰。耳中竅妙,目視惟遠;目中竅妙,乃爾之神。非耳目妙,所云妙者,神入其竅,爾之心竅,能收其神,六門不遊,七情不生。

  

  《呂祖全書·涵三語錄》云:論琴,訓喬以恕云: 琴之為道,皆具玄妙!但鼓奏之時,心要靜曠,氣要和平,指要安閒,不著於身、不著於物,不著於境,並不著於琴。默出此心,與太虛打成一片,則隨指所奏,皆為太古之音!若徒搬弄新聲,悅人聽聞,便靡曼淫褻,去琴道遠矣!

  

  其中「笛吹無孔,琴無弦支」,就指向他所闡述的玄妙之境,即無形無象的太極之境;而鼓奏無弦琴之時,需要心平氣和,不染於物,方能感受到這種太極玄虛的氣象。用無弦琴感悟太極,這一點是金元全真較少闡述的。

  

  黃元吉,江西豐城人,清朝時曾在四川樂育堂傳授內丹心法,其《樂育堂語錄》云:久之至於化境,不須搬運推遷,而吾身蓬蓬勃勃,上為薰蒸之氣,下為坎水之精,周流一身上下,往來無有窮期者,此息不期調而自調,精不期煉而自煉,所謂「真橐龠」,又謂「長吹無孔笛,時鼓沒弦琴」者是。

  

  在金元道士筆下,無弦琴還只是表示修煉者已經感悟到內丹修煉的真諦,並沒有和非常具體的修煉過程結合起來。然而到了《樂育堂語錄》中,「沒弦琴」就成為內丹修煉某一過程的具體代號了。《樂育堂語錄》又云: 「至鼓琴一喻,以真陽一到,自鼓蕩其陰霾,和合其氣血也。」又曰:琴劍者何?蓋以至陽之氣,中含至陰,學者執著一個陽剛之氣則不能成丹。劍之取義,剛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剛中有柔,健而和順之義。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剛柔健順,方無差錯。若到水火調和,金木合併,則剛者不剛、柔者不柔,且至純熟之候,更不知有剛柔,惟順其氣機之流行,自然天然而已矣。


  所謂的無弦琴,與所謂的劍相對,表示陰柔的意思。大抵在內丹修煉之初,要起猛火,下狠功夫,方能煉出真陽,這種功夫以剛健為主,如同使劍;而真陽出現之後,就要以文火慢慢調養,這種功夫以陰柔為主,如同鼓琴;到最後階段,就不需要刻意注意剛健與陰柔,自然而然剛柔適中了。因此,所謂的鼓琴,也是意念上的,實際不存在真正的琴,這就可以用無弦琴來比喻。

  

  大抵在明清時期,琴劍已經成為內丹家固定的術語,使用很普遍,陶淵明無弦琴的道教化,至此也到了極致。如清朝著名道士李涵虛《道竅談》云: 採之以劍,調之以琴,運之以河車,封之於黃庭,此即玉液煉己之功也。

  

  所謂的劍琴,也就表示剛柔兩種煉丹功夫。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 道士悟元子劉一明,又號素樸子、被褐散人,他的《會心集》中也有關於無弦琴的說法,見《題陳希夷睡像·寄調四邊靜》:睡睡睡中妙,這個方法人不要。彈的無弦琴,唱的無字調。鴻蒙打一盹,醒來呵呵笑。噫!這等自在仙,真箇丹書召。

  

  《韜光歌》:行住坐臥只這個,十二時中難空過;潛藏默運施神功,大智若愚是實課。我曾韜光為商旅,不敢妄動與輕舉;有時自彈無弦琴,喚出穀神人共語。……只因前世功行小,所以處處謹護持。諸般苦惱都受過,總為這個古董貨;等閒不肯輕出言,性命機關天來大。

  

  《祝印真周先生耋壽行》:我愛先生能養心,終日手彈無弦琴。引來龜蛇交一處,產出囫圇一塊金。我愛先生能煉性,物來順應有把柄。不將不迎不執著,能剛能柔皆中正。

  

  以上三首詩歌,皆出現了無弦琴一詞。《題陳希夷睡像》中的無弦琴,是修道者內心世界所彈的琴,其中的曲調和含義,無人知曉,但大體不外乎表示丹道和玄虛境界。《韜光歌》詳細敘述了作者曾經以各種身份浮沉人世的經歷,最終他遊戲三昧,煉成金丹,「一粒黍珠到處明」。他在漫長的時間裡,小心調養,謹慎護持,所謂的「自彈無弦琴」,就是時刻用功夫調養內丹的意思。《祝印真周先生耋壽行》所說的無弦琴,也就是能剛能柔的養丹功夫。劉一明還有不少詩歌提到琴,如《默運火功》: 「睜開慧眼看虛空,劍氣光芒到處通。擊竹靈音達坎戶,鼓琴雅調入離宮。」《演道》: 「陰中用巧收陽氣,雄裡懷雌鼓玉琴。」《拙魯迷》: 「火裡栽蓮,全仗我鋒芒寶劍。那怕他波浪滔天。睜開法眼,鼓動琴弦,危微顛倒,壺中收魚鳶。」此琴或與劍相配,或與雄相配,都表示以陰配陽、雄裡懷雌的內丹修煉功夫。

  

  光緒年間刊行的道教詩集《清虛詩集》,也有《無弦琴》三首:天地山河寄慨深,不須彈指發清音。空中風雨絲弦操,絕調都從個裡尋。

  

  朝朝相對沒弦琴,不必空勞向外尋。並坐與君彈一曲,人間天上盡知音。

  無聲聲裡大聲聲,妙趣環生適性情。月滿上弦彈欲落,要從天畔摘長庚。

  這裡的無弦琴,兼有金元全真以及明清道士所說的兩種含義。

來源:中國道教 作者:吳國富

相關焦點

  • 內丹修煉四大原則
    內丹修煉四大原則 內丹修煉的四大原則,對於初學內丹功法的人來說,很有指導意義。若能深刻領悟,照旨而行,必能事半功倍。這四大原則是:「務實不務虛,論事不論理,貴逆不貴順,重訣不重文。」 有時碰到問題,你若強究其理,反而越弄越糊塗,所以內丹修煉過程中講究就事論事。在民間,有許多功力深厚的氣功師,你要他講道理,他也許說不清,或說出來的道理你覺得莫名其妙,但就事論事地談功法,談練功經驗,他就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丹經古籍中常以各種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功理及練功景象。例如把養生比喻一盞油燈來闡明開源節流的宗旨,是再形象貼切不過的了。
  • 內丹修煉那些事(原創)
    內丹修煉那些事內丹功法的修煉很多時候都是人云亦云,沒有修煉到一定的境界總是感覺丹經裡的東西說的都是非常玄妙,其實內丹的修煉並沒有小說裡說的那麼神奇
  • 道教內丹修煉功法(上)
    春秋戰國時,內丹修煉術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內丹修煉的開宗者,因為老子將內丹煉養歸就於一個「道」,並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長生久視」之道。後代內丹修煉者,將其「道德」思想體系,「虛」「無」「靜」「觀」「精」「炁「神」等概念,「致虛」「守靜」「守一」「坐忘」「心齋」等功夫,視為內丹修煉的根本,並將老莊頌揚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聖人、賢人視為內丹修煉的榜樣。
  • 內丹修煉與養生這種性命雙修的功夫,練好了就能返老還童!
    內丹修煉是道家修煉的主要內容和手段。它以養生為宗旨。
  • 道家內丹功的六大功效
    內丹氣功以人體精、炁、神為修煉對象,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脈、追求人體的和諧有序為入手工夫,那麼,修習內丹功法究竟會獲得什麼效果,這也是我們研習內丹學必須考慮的問題。據我考察,內丹功法,至少可以產生六點功效。是它可以改造修道者的人生觀,促使修道者在行為上與道相合,從而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道學不僅有一套人生觀,而且有系統的社會倫理觀。
  • 道家內丹修煉三關和三丹田
    (神之所藏也)它是藏神之所,道家認為人的本性真種-元神藏於此竅,對上丹田的修煉主要在於煉神還虛,讓本性從中顯發,獲得生命層次的超越。其實是對右腦功能的促發啟動。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
  • ☞ 內丹養生延年益壽的奧秘
    簡析內丹養生所以延年益壽的奧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生命的品質首先表現為一種智慧。內丹養生的智慧,就是法天地之象與陰陽之道,常使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清靜),亦使日常行為不斷「合於道」而做出「不傷其生」的正確選擇。這裡有兩個要點:一是常清靜。常者,平常也。清者,萬緣頓息也。靜者,一念不生也。老君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道家內丹與子午流注
    何謂「內丹功」涵義略談讀者對「內丹功」三字都會感到很陌生。道家所說「內丹功」所指何也?讀者必然有此一問。其實道家修學習煉之範圍,是非常的廣泛和包羅萬象,非三言兩語可解釋的清楚。涵蓋在「內丹功」一語,編者只能以二書中所講的「動、靜」兩項功法,來說明「內丹功」的含義,但不能盡數包括其他在內。
  • 內丹被盜,狐仙磕頭,且看修仙界的相愛相殺
    那女子聲音細若遊絲,她答道:「我本是一隻修煉了500年的狐仙,但是被同類殺死盜走了內丹,只留下魂魄,因這水榭小閣陰涼,便滯留在此,說起來應該算做鬼吧。」眼前的狐仙魂魄引起了許員外好奇心,他繼續發問:「是誰盜走你的內丹?」狐仙魂魄便將事情經過娓娓道來,告之許員外。
  • 內丹功有哪幾大功效?你知道幾個!
    內丹氣功以人體精、炁、神為修煉對象,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脈、追求人體的和諧有序為入手工夫,那麼,修習內丹功法究竟會獲得什麼效果,這也是我們研習內丹學必須考慮的問題。據我考察,內丹功法至少可以產生六點功效。其一是它可以改造修道者的人生觀,促使修道者在行為上與道相合,從而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道學不僅有一套人生觀,而且有系統的社會倫理觀。
  • 道家養生修煉的方法!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 內丹、外丹的介紹
    以煉製外丹黃白為修煉方術的道派統稱外丹派。外丹相對內丹而言, 起源較早,由秦漢方仙道中精於鍊金術和煉丹術的方士承傳而來。道教中的外丹派在 魏晉神仙道教中較興盛,葛洪的金丹道實際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發展到高峰, 由於柳泌的鉛汞說傳人宮廷,毒死了不少官僚的皇帝,因之敗落,但未失傳。宋元以 來,外丹派作為地元丹法,仍為仙家所研習。外丹黃白術從內容上分煉丹術和鍊金術兩部分。
  • 鬥羅大陸:鬥羅中僅有3頭神獸擁有內丹,2個神級,第3個最珍貴
    深海魔鯨王的鯨珠,可以說就是他的內丹,存在於深海魔鯨王的腦袋之中,最終被唐三煉化成了海神之心,成為了超神器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說深海魔鯨王的內丹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神級寶物。
  • 道家內丹修煉秘法,助你一步步得道成仙!
    內丹學是道教核心內容,內丹修煉是道教徒企望實現理想人格的必由途徑和精神支柱。但是,縱觀洋洋丹經道書,滿紙的龍虎鉛汞、嬰兒奼女、金烏玉兔、黃婆媒約、漕溪河車……處處隱語,令學者如墜五裡雲霧之中,難窺端倪,莫識奧義。我雖研讀丹經十多年,奈心性愚鈍、學疏才淺,至今仍躑躅於「內丹」門外。現不揣淺陋,冒昧行文,意在拋磚引玉。
  • 現在還能修煉成龍嗎?現在為什麼沒有龍了?
    其一,在同一個地方可能會有很多生靈在修煉,那麼這裡剩餘的龍之精氣就會分散到許多生靈的身上。其二,引領龍之精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不僅容易走火入魔,還很容易被吞噬,所以只有極為少數的蛇可以成功度過這個階段,通常度過這個階段的蛇都有比較強大的內丹護體。
  • 僅靠靜功就能修煉到你心目中丹道境界嗎?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很弱,卻修行了很高的德行,這樣德行最終會壓垮不看的身體,導致身死道消,這樣的例子在修佛的圈子裡面很常見,所以修煉丹道,對身體的修煉也非常重要,身體的強悍程度也要承擔起承載德行的重任,否則就不能長生久視。所以靜功很重要,動功也不能忽視,一般都是晨煉體暮煉性。這就是性命雙修!但是,僅僅性命雙修就夠了嗎?
  • 略談道家丹道修煉之"外丹"
    彼既不究外藥之源,當以詳陳內丹之理,內丹之藥材出於心腎,是人皆有也。內丹之藥材本在天地。天地常日得見也。火候取日月往復之數,修合效夫婦交接之宜。聖胎就而真氣生。氣中有氣,如龍養珠。大藥成而陽神出,身外有身,似蟬脫蛻。是此內藥本於龍虎交而變黃芽,黃芽就而分鉛汞。」
  • 修煉必讀:張三丰《打坐歌》註解及釋義
    道門的內丹功法起源於古代的行氣、導引、辟穀等術,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武當之張三丰是丹道修煉的傑出代表人物。他根據自己修煉成功的體會,寫出了許多內修理論與方法。註:初打坐:內丹修煉,主要以盤腿正坐為形體,盤腿分自然盤,單盤即地盤,雙盤即天盤,女子盤坐有跨鶴坐,還可以採取站、臥等式。參禪:參,悟也,禪,定也。
  • 內丹功周天運行靜功實踐法(四)功法三:聚火開關守下丹
    經過修煉功法,陽氣或內氣不斷的加強,胃臟,大、小腸熱能增盛,脾、胃臟的吸收功能就會增加。故有病患者在修煉功法時,食量會增加及體重亦會增加。由於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元氣充足,促使精神旺盛。同時腎功能增強,若患有慢性病者都會有很明顯的好轉。很多患有慢性疾病者:如腎病者、糖尿病者、與肝臟有關聯的病者、及種種疑難雜症、無名雜病、或水腫等病,都會有很顯著的改變及好轉!
  • 內丹之學:動處煉性,靜處煉命!
    這是內丹家的共識。內丹修煉不但要求六門緊閉,六根清淨,徹底與外部世界隔絕,而且有固定的時空模式和規範化的心理運演手段,但黃元吉說的「動處煉性,靜處煉命」,卻提出了一個與前者全然不同的修煉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進行性命的修煉。這是將氣功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之良法。所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