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比近代、現代人熱衷於為官是真的嗎?為什麼?
要說人們熱衷於為官,其實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都差不多,但相對於現代而言,古代人確實更熱衷於為官,就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時依然如此,最典型的莫過於徽商,他們經商賺錢的目的之一就是送子讀書為官。
我們先來看看,人們熱衷於為官的基本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官員有豐厚的俸祿,把為官當作一種謀生職業,拿俸祿養家餬口。
根據理論,人類的欲望分為5個層次,第一、第二層次就是生存和生命安全需求,所以當官拿俸祿是必須的。在中國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古代歷史社會,中國一直是農業國,主要職業就是從事農業,而且農業還很落後,農民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不停地修理地球,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遇到一個風調雨順的年份,興許能勉強生存下來。如果老天爺哪一年不高興了,風不調雨不順的,還要繼續交租納稅,生存就成了問題。這有李公垂《憫農》為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可見中國古代農民生活的艱辛。但如果為官,雖不同時期的俸祿不一樣,但最基本都能做到旱澇保收,或者衣食無憂。
第二個原因是為「升官發財」。
中國古代史上的歷朝歷代,皇帝雖然喜歡清官,也雖有整治,但無力回天,官場腐敗嚴重,盤削百姓、貪汙公款、買官賣官成為常態。像紀曉嵐這樣的清官成為另類,需多大智慧才得以自保。所以有些人開始為官時清廉,但很快被腐敗同化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升官」與「發財」緊密相連,心術不正之人就更熱衷於為官了。
第三個原因是古代官員地位高,為官是為被尊重的需要。
中國古代歷史上,各行業有的排序是「士農工商」,是大家所熟知的。還有鄭恩肖《心史》中行業排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無論怎麼排序,官員地位是最高的。政府出於統治的需要,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業作為行業地位重要,但農民實際地位如何,這你懂的。從事工商雖賺錢,但商人地位低,所以就是到明清時期,商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人們還是熱衷為官。隋朝開科取士以後,給了很多富商後代、貧寒學子提高自己及家族地位的機會,他們讀書就為了中舉為官,謂之考取功名。有的屢試屢敗,泥土埋到脖子了才中舉,《儒林外史》故事中範進到近五十歲才中舉,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這樣就更顯得古代人熱衷為官了。
第四個原因就是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治理國家,保一方平安,救平民於水火。
中國古代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雖然說中國相對強大,但生產力還是很落後,很大一部分勞苦大眾連溫飽問題都沒辦法解決,所以有部分忠君愛國的有識之士,他們憂國憂民,選擇為官,為國為民出力,像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寫出了這部分人的心聲。還有一些正直之人看不慣官場腐敗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企圖力挽狂瀾,改變官場風氣,從而投身為官。還有的人看不慣當時很多官員能力平庸、把持朝政、禍害一方、「佔著茅坑不拉屎」他們被刺激了才為官。以上他們這些人,大多剛正不阿,為民做主,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中國古代,從時局動蕩的戰國時期,到危機四伏的清朝前期,都不缺少這樣的代表人物,如宋朝有包青天包拯,清朝有紀曉嵐和被譽「第一廉吏」的于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