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思考結婚的意義,說明你正在了解人生的意義,這兩者有很緊密的關係,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會對這個司空見慣的婚姻產生思考,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只是一個人生必走的一個過程而已,因為人人都結婚,雖然偶爾有單身的,但是最後依然對婚姻妥協了。
曾幾何時幾個姐妹或者幾個哥們都信誓旦旦的講過這樣的話,我不會結婚,單身其實挺好,多麼自由,但是最終你會發現,曾經說的話,最後依然沒能兌現,因為碰到了對的人,而後一個個閨蜜和哥們都找到了自己心愛的人,你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孤單,最後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如果你發現朋友結婚了,自己也會在家人的壓力下,尋找伴侶最後結婚生子。
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考慮婚姻意義,無非就是結婚生子,哺育下一代,俗話就是傳宗接代,爺爺父母都是這樣過來的,其實人與動物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受到了DNA的控制,當然這樣去思考婚姻確實有點太極端,也不符合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所擁有的獨特情感,不是說動物沒有情感,而是人類情感更加豐富而已。
其實縱觀中國古代人對婚姻的描述,無非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首先是肯定了父母對於婚姻的主導權,同時媒人也非常重要,當然這是普通家庭,比如皇帝家族的婚姻就多為政治性婚姻,如果身為皇室家族,女性的婚姻基本自己很難做主,甚至經常作為政治上的一種籌碼,比如和親,遠嫁塞外,維護帝王家族的利益,這樣的婚姻恐怕意義就在於政治聯姻。
如果在古代是官宦家庭,婚姻通常可以代表利益的聯盟,也就是功利性的婚姻,當然也有為「才」的婚姻,比如金榜題名的舉人,自然也是官宦家庭的首選婚姻,畢竟將來仕途有保障,所以這類婚姻目的性相當明確。
當然也不是說古代人的婚姻都是功利性的,否則就不會有很多美好的戀愛故事傳承下來,比如《白蛇傳》、《西施》、《唐伯虎點秋香》、《牛郎織女》,古代人還是期望婚姻來得更簡單些,更美好些,找到對的人,彼此結伴終身,不帶有任何功利性質,這恐怕也是古代人對婚姻意義的探討。
但是古人很少會去思考為什麼要結婚,現代人對婚姻看得似乎更加通透,有人因為經濟壓力大不敢直視婚姻,甚至有不結婚的想法,大學畢業在一線城市,即便有心愛的對象也達到了結婚的年齡,但是經濟實力不行,上萬元一平的房價,讓他們對婚姻望而卻步,卻又不甘心回到家鄉小城市。
也有人則因為感情問題,遲遲找不到適合結婚的對象,而對婚姻失去興趣,開始反思婚姻到底對於人生有何意義。
所以婚姻對於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也有不同的目的性,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契合點,正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一樣,婚姻的目的和意義需要自己去尋找,有人為了「才」,也有人為了「財」,還有人為了自己喜歡,願意與其共處餘生,總之婚姻是一定程度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找尋婚姻的意義更是為了找尋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