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歲月容易過:古人與現代人的隱居

2020-12-23 竹下青窗

看小說的時候,時常會遇見這樣的橋段:男女主角在克服重重阻礙與磨難後,會擇一幽林山野棲居,從此遠離喧囂塵世,只與良人與美景相攜白首。

山中歲月容易過,世上繁華已千年。

歸隱山林,是一個一聽便覺得風雅無限的詞。也許是厭倦塵世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或許是迫於種種的身不由己,有些人便會選擇投入山林的懷抱,與明月清風為伴,邀鳥獸蟲魚為友,讓心靈獲得返璞歸真的自由寧靜。

哲學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便山林再美,能夠真正拋下名與利,棲居山間的人又有多少呢。更何況山林間有的,不僅是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的自在詩意,更有無邊的寂寞與孤獨;遠離塵世,遠離的不僅是爾虞我詐的煩惱,還有塵世的煙火氣與人群的歸屬感。因此,古時候隱居的人,很多都是不得志的文人墨客。至於隱居山野的良人美眷,更多的是人們筆下的故事和願望而已。

李子柒的日常視頻,激起了很多人對于田園生活的嚮往。山間花開如霞,浮水繞堤,在桃花源般的世界裡做做美食,繡花裁衣,簡直滿足了現代人對於「隱居」的所有美好想像。但李子柒的視頻和真正意義上的隱居有很大差別。最起碼,通過自媒體,李子柒的經濟來源是沒問題的,但並不是每個隱居的人都能保障自己衣食無憂,生活充裕,而且,選擇隱居,城市裡體面的工作,繁華的交通,豐富的娛樂,多樣的美食,就多半和你暫時無緣了,取而代之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簡單的生活方式。因此,選擇隱居的人,至少要耐得住寂寞。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是說隨著終南山的名聲漸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跑到終南山「隱居」,至於是真的隱居,還是僅僅以此作為噱頭贏取名聲,我們不得而知,但人一多,終南山的租金也跟著迅速上漲。這樣一來,很多原本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因為付不起昂貴的租金,不得不離開這片土地,被迫下山「重回世俗」。真隱士放到現在,還要考慮一下租金的問題。看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隱居山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關焦點

  • 現代人的隱居,屬於你的理想生活
    現代人的隱居,屬於你的理想生活近年來,深居簡出隱居於山林,一琴一花一茶的歸隱生活受到不少文藝青年的喜愛和追捧。年輕人身穿漢服,賞花品茶不問世事過起隱居生活的新聞屢見不鮮,有的甚至一家三口歸隱,在它們看來隱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 遠離故鄉的王勃獨自隱居山中,寫一首傷春之作,道盡了一生的委屈
    古人往往喜歡悲春傷秋,每到當了春天,原本大充滿了勃勃生機,處處繁花似錦,但是對於詩人來說卻又要生出許多的悲傷,認為眼前的繁華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消失,自然而然要生出許多的悲傷;到了秋天,大地又是一片肅殺,此時又要開始傷秋;正是這樣的一種心理變化,使得他們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詩作
  • 隱居詩人深山中遇見樵夫,為其寫詩,享山中時光,品歲月靜好
    隱居山中,過悠閒淡然的漁樵生活,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在這裡,沒有世俗的紛擾,沒有名利的誘惑。有的,只是清幽雅致的環境,波瀾不驚的心境和充實平淡的歲月靜好。南宋有一位名氣不大的詩人,在山中看到一位砍柴的樵夫,專門為他寫下一首詩,處處都是對樵夫的羨慕。樵夫宋代:蕭德藻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遊。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 古人黑夜都會做什麼?比現代人上進多了!
    現代人固然可以在燈火通明的夜晚如白天一般想幹什麼幹什麼,甚至,很多人的夜生活比白天還要豐富多彩,其實,古代人的夜生活還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枯燥,雖然很多古人的確是嚴格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運轉,其實,還有有更多的古人比現代人還要上進,即便是光線晦暗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會想辦法進行各項日常活動,在很多古人留下的詩句中,我們也能找到他們夜生活的痕跡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古人養觀賞魚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飼養品種,現在可以說你想養世界各地的什麼品種都可以,咱們古人則主要集中在如繡球、珍珠、蝶尾等傳統觀賞魚品種上。咱們今天不聊這些,單純從飼養方式上來反觀一下,現代人是如何"先破後立"的。至於被"破"的好些,還是新"立"的好些,那就見仁見智了。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還有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詩詞還沒有現代人能夠超越古人的,難道說古人就比現代人更為聰明, 更為有智慧嗎?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受用無窮。一個人不博讀也就不知古人的智慧,一個人不深鑽也就不知古人之聰明。一個人越是善於學習,才知曉中華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精深博大,人越是學習才深感自已的無知和渺小。
  • 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瘦為美呢
    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點可謂不分朝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這點上可以說從未產生過本質上的變化。不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觀和現代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大多數朝代中,人們的審美觀都是以胖為美,哪裡聽說過有人會想著減肥。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我們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稍微胖一些都會感覺很難看,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選擇藥物減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古今的這種審美差異呢?
  • 和女弟子隱居深山,過下棋撫琴舞劍的生活的他們,如今怎樣了
    ——慧能 《壇經》前言:縱使古時候人的思想較現代人來說是十分單純的,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而陶淵明居士的名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優美的語句工整的對章也記錄了我國古人的隱居情結。
  • 菩提隱居山中,玉帝都不知,悟空怎麼找到他的?多虧花果山一老猴
    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原著中,他隱居靈臺方寸山,與世隔絕,三界鮮有人知。孫悟空下山前,菩提祖師嚴重警告他,無論你今後如何闖禍,都不許說出師父的名諱,否則將你扒皮抽筋,貶入九幽之地。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裡遠近,即是他家了。」但這也有一個問題,據樵夫所說,此處據靈臺方寸山只有七八裡,可見孫悟空已經來到靈臺方寸山附近,即使沒有樵夫的指引,他或許也能找到菩提祖師。問題的關鍵在於,孫悟空是如何找到靈臺方寸山附近的呢?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古人天生神力大揭秘!為何古人用的兵器我們現代人拿都拿不動?
    雖然古人經過長期生產生活的鍛鍊,體力自然比現代人要強,但是古代兵器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重,我們所看的《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等等這些小說很大程度上基於藝術想像,帶點誇張的手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過你要知道,當時的換算和現在是不同的。按當時的斤換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 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
    下面介紹的是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山居即事唐代:王維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王維獨自隱居山中,當然會感到有些寂寞。一方面,為了打發時間,他每天讀書寫作、繪畫彈琴,生活過得還算比較充實;但另一方面,王維喜歡靜謐的環境,不願被塵俗幹擾,總覺得心靈沒有歸宿。「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首聯就是詩人心態的真實寫照。
  • 古人有沒有像現代人一樣留短髮,剪平頭的?
    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古人都是留長髮的,即使是各類古裝劇中,也很難看到有哪個朝代的人會剪一個像我們現代人一樣的平頭短髮,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古人中真的就沒有平頭哥嗎?古人其實是有像現代人一樣留短髮剪平頭情況的。
  • 《春曉》隱居山中的詩人孟浩然
    不知道為什麼,在40歲之前,孟浩然叔叔一直在自己的家鄉隱居,沒有出來考試尋求做官的機會。這首詩啊就是孟浩然叔叔在鹿門山隱居時的作品。一個春天的早晨,孟浩然叔叔剛剛醒來,聽到小鳥的叫聲,看到花瓣飄落在地上,這樣一副美麗的景象就被孟浩然叔叔寫在了詩裡,並永遠的流傳了下來。
  • 李白的《山中問答》僅僅28個字,卻寫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余光中曾這樣描述過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可以說,李白的詩情已經完全融入他的血液,人世間所有的事物在李白的筆下,都可以變得詩情畫意。有人說,李白的詩無人能學,更無法複製,因為他是大唐時期獨一無二的李太白,他狂妄至極,灑脫豪放,熱愛功名,也熱愛自然。
  • 看古人握筆姿勢的演變,寫字畫畫不容易
    一、雙指握筆,讓現代人不可思議的「二指禪」據專家考證,中國人最早的握筆方法是雙指握筆,關於雙指握筆,古代留下來的文獻記錄非常少,但是從一些保留下來的古代繪畫作品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種握筆方式的。雙指握筆的方式,是將筆夾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進行書寫的方式。
  • 為什麼古人名字這麼好聽,現代人起名越來越難聽?今天可算明白了
    古人取名其實也會走不同的路子,有的顯得很有詩意,有的顯得非常的穩重,有的很有江湖氣息,有的極具功名意味,不過這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有內涵。在戰國時期,有這麼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高漸離,這個名字就很有詩意,也很有江湖氣息,歷史上的高漸離的事跡也給人這麼一種感覺。
  • 花藝大師凌宗湧的山中仙境——西恩花園
    凌宗湧位於臺北陽明山竹子湖億萬年火山口下的「西恩花園」成為別人口中津津樂道的臺北秘境,實際走入,方知自然的不同於一般花園,實為順應自然之道的山中仙境。屋後,則開墾了一片有他樣子的菜園,希望能達到他想要的植物狀態,市場不容易找到卻又特別的東西,這也是他花兩年時間慢慢整理的原因,要達到完全自然而然的狀態。凌宗湧有過很多作品,尤以杭州富春山居度假酒店的花藝設計為尊,並獲得過多項國際空間設計獎項,也出版過數本專著,隱居臺北山間的他繼續著自己既有軌道的前行。
  • 慢煮歲月,不懼蒼老!
    ——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慢煮歲月,不懼蒼老,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鳥語花香,約二三知己小酌數杯,閒庭信步,何等愜意。——《陸羽烹茶圖》穀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文徵明《品茶圖》日長何所事,茗碗自齎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唐寅《事茗圖》四月山家處處忙,隔鄰分得焙茶香。
  • 古人的深情與浪漫,現代人根本想像不到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印度的泰姬陵,以及中國的長城,這些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無一不展現了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深情又浪漫,宏偉而輝煌。《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作為四大博物館中最具藝術性的羅浮宮,每一件藏品,都映射了一個時代的浪漫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