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人王維喜歡抒寫山水田園詩篇,他的思想有積極上進的一面,所以其山水田園詩注重描寫景物之美,在淡泊自然中寓有活力。但詩人又感覺仕途受阻、才不經用,也在詩行中流露出厭倦紅塵、淡泊名利的思想。下面介紹的是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
山居即事
唐代: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
詩的大意是:暮色蒼茫,詩人寂寞地掩上籬門,默默地望著斜暉。松樹周圍,遍布著仙鶴棲息的巢宿;來柴門拜訪的客人,卻冷落疏稀。嫩竹的節上,添上了一層新粉;即將枯萎的荷花,落下片片紅衣。渡口邊亮起了星星點點的漁火,那是採菱人從各處蕩舟歸來。
王維的寫景詩大多篇幅短小,音節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這首詩就反映了這種心情,既有閒情逸緻,也有一定的消極思想。
王維獨自隱居山中,當然會感到有些寂寞。一方面,為了打發時間,他每天讀書寫作、繪畫彈琴,生活過得還算比較充實;但另一方面,王維喜歡靜謐的環境,不願被塵俗幹擾,總覺得心靈沒有歸宿。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首聯就是詩人心態的真實寫照。作者呆在屋裡時間久了,便出門環視外景,面對落日餘暉,詩人心境悠然。
接下來詩人介紹周圍的生活環境,「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鶴的形貌出眾,有高人隱士之風,被視作仙禽和長壽之物。又因鶴舞姿態美妙,所以文人雅士很愛養鶴以供玩賞。
這裡的鶴巢,只是一種虛擬描寫,展現出詩人對高士們恬淡胸襟的嚮往,同時又構成禪趣頗深的整體暗示,時光飛逝,歸人卻在恍有恍無之間徘徊。
頸聯最能體現王維詩畫結合的創作風格,「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這一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色彩鮮明,想像豐富。這些都得益於詩人平時熱愛大自然,喜歡在山林中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一個「含」字,寫出了靜態的和諧;一個「落」字,又體現出動態的感覺。
最後又在幽靜的氛圍中添加了人的元素,「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夕陽西下、炊煙漸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採菱而歸、悠然閒適。一個「歸」字,又顯出禪意的啟示,也有陶淵明歸去來兮的深意。王維的田園詩中描寫的環境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卻更襯託出詩人內心的孤寂。作品越是展現出愜意的生活,卻越是透露出詩人的落寞之情。
這首詩寫的是初秋晚景,首先反映出與松鶴為朋的樂趣,隨後作者又在這幅夕景上點染了鮮明的色調:嫩竹成叢,節上初生一層新粉,荷花結子落下舊的紅妝。自然生態,到處可愛。結句從近眺寫到遠望,遙見渡頭漁舟上點點燈火,知道是採菱人從各處歸來,情趣盎然,不減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歌唱晚,響窮彭蠡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