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是王維山水詩代表作之一,這一首詩向來被稱為「以畫入詩」,照見王維之「空觀」的傑作。
不過這首詩其實寫得很怪,詩名裡帶有一個「暝」字,寫的是黃昏。可詩中的景象都是「明淨」的;詩的第一句說「空」,頸聯裡卻是「喧鬧」的;說好了是寫「秋暝」,結果最後又提到了「春芳」。
王維的這首詩裡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下面就聽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一、《山居秋暝》賞析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歌意譯:
秋天的夜晚,空曠的山中下了一場小雨。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樹枝椏,灑下一片清輝,一汪清泉在石上緩緩地流淌。
竹林裡傳來一陣喧鬧的聲音,那是浣紗的姑娘回來了吧。遙遙地望見蓮葉晃動,那是一艘漁船剛剛才下水。隨意在這春天的景色中休憩,王孫留在這裡,再適合不過了。
說王維這首詩以畫入詩,最主要的證據就是詩的第一句提到了「空山」,和頸聯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形成了衝突。於是第一句中的「空」,應該理解成繪畫中寫意的空。
空山本不空,但是在詩佛王維的心中,它是「空」的。因為一場新雨,讓山中的空氣清新。天上的明月從雲朵的背後露出頭來,透過松樹的枝椏,灑下一片清輝。
樹林裡的光線變亮了,我們才能看到清泉在巖石上緩慢地流動著,這是一幅自然打造的山水畫。詩人正在欣賞山中景色,忽然耳邊聽到女子喧鬧的聲音,這個聲音是從竹林裡面傳來的。
「竹喧歸浣女」和「蓮動下漁舟」中的「竹喧」、「蓮動」形成互文的關係。意思是說,王維先聽到了竹林裡的吵鬧聲,然後看到竹子在動,他猜測是浣紗(或者浣衣)的女子歸來了。
接著,他又聽到了溪邊的划水聲,又看到了蓮葉晃動,於是判斷:有人正從漁船上下來。因為山林中有這種生活的氣息,所以「空」山也不「空」了。
在最後一句裡,王維反用了《楚辭·招隱士》中的典故。《招隱士》是漢代淮南王門客「擬楚辭」的名作。內容極力表現山中的恐怖景象,突出其危險性,呼籲「隱士回歸」。其中有一句是「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於是王維反過來說,「王孫自可留」。
另外,這首詩中的明月、松、泉、石和漁舟,各有文化喻意。其中、泉、石讓人聯想到《世說新語》中「漱石枕流」的典故:
一個叫孫子荊的人對王子武說自己要歸隱山林,「枕石漱流」。意思是他要用泉水來漱口,用巖石當枕頭。結果他口誤,說成了「漱石枕流」。王子武就說:流水能當枕頭嗎?孫五荊回答:枕流水可以洗耳朵,漱石,可以鍛鍊我的牙齒。
頸聯中「漁舟」也帶來了《楚辭》「漁父」的意象。所以這樣看來,詩的第一句講「空」,講的是出世者的觀念。代表王維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進入了空靈的狀態。
第二句除了寫景,其實是在交待自己歸隱後要做什麼。他要用石頭來漱口,用泉水來洗耳朵。
第三句表面是寫人間煙火,但是「浣女」、「漁舟」事實上也隱含了《楚辭》意象。「浣女」的「浣」,就是「洗」的意思。這是在寫自己歸隱的原因。
《漁父》中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就是王維隱居後要幹的事情。
最後一句裡,有人把「隨意春方歇」理解成「讓春天隨便消失」。但是王維明明在寫秋天,秋天之前的季節是夏,為什麼他不寫「隨意夏芳歇」?並且「歸浣女」也不是秋天特有的景像,「蓮」更不是秋天才有的植物。
因此個人認為,王維這裡寫的是「隨意地在這春光裡面休憩」,而不是「隨便讓春芳消失」。因為整首詩中的景象,很可能就是出於王維自己想像。他覺得那風景美得,就像是春天芳香四溢的時節。
「空山」真就是一座「空山」,只要有足夠強大的精神世界和想像力,沒有什麼意境是「造」不出來的。
二、《空山新雨》也許是一個「鬼」故事
這首詩最後一句反用到了《招隱士》的典故,這一篇漢代的楚辭,到底講了什麼呢?
在那桂樹叢生的山谷幽僻之地,樹枝彎彎曲曲地纏繞在了一起。山中雲霧迷漫,怪石嶙峋。高山險阻,谷低水深。虎嘯猿啼,鹿猴失群。春草悽悽,夏蟲哀鳴,野獸奔突咆哮,驚散走獸飛禽。王孫歸來吧,免受其驚!
當然,這篇楚辭沒我翻譯的這麼爛,不過大意就是這樣。據說作者是淮南小山,即淮南王劉安門下文人集體創作,為的是給死去的劉安招魂。
王維在詩的末句故意用這個典故,看起來就比較有意思了。再加上他故事用「春芳」來寫「秋暝」。不禁讓人聯想到他在頷聯、頸聯中所描繪的山中景色,絕非實景。
秋天的黃昏,山中又剛下過一場雨,天色是晦暗的。王維在第一句裡說「空山」,很多人認為這是他的想像。其實有可能「空山」是真實的,後面的才是他的想像。
他在雨後先想像出了松間明月,清泉巖石,進而幻想出一個山林中的桃花界來。不然,本來就「空曠」的山野,哪裡來的「浣女」和「漁舟」呢?
尤其是在黃昏時分,浣女歸來可以理解,漁船難道是夜晚才出動捕魚的嗎?所以以上人和事都不存在。因為王維放開了想像,自己用「空」造出了「不空」。
其實,他當時所處的境地,也可能是《招隱士》中荒涼、危險之境,也有可能在他打坐的「禪房」。
小結
「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本來應該光線晦暗不明,空氣寒冷。王維入定已久,身心一齊進入了「禪境」。
也許他當時正在打坐,已經進入了一種「神遊」的狀態。忽然聽到耳邊傳來了一些響動。於是他產生了「花式聯想」。
跟著,他就他的用意識開始作起了畫。那畫中有明月、松樹、清泉與巖石,還有桃源仙境。他正畫得高興呢,他的朋友或者是家人來叫他:喂,你的魂兒丟啦?別打坐了,該吃晚飯了!
這時他的「魂」還留在「空山」裡,他突然想到《招隱士》這一篇替淮南王招魂的名作。於是把家人叫他吃飯的聲音,想像成一群人正在勸他:「魂兮歸來!」。於是他說:這裡剛剛好,「王孫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