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仕途失意隱居終南山,寫下一首著名五律,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2021-01-16 暮城煙雨遙

《山居秋暝》是王維山水詩代表作之一,這一首詩向來被稱為「以畫入詩」,照見王維之「空觀」的傑作。

不過這首詩其實寫得很怪,詩名裡帶有一個「暝」字,寫的是黃昏。可詩中的景象都是「明淨」的;詩的第一句說「空」,頸聯裡卻是「喧鬧」的;說好了是寫「秋暝」,結果最後又提到了「春芳」。

王維的這首詩裡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下面就聽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一、《山居秋暝》賞析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歌意譯:

秋天的夜晚,空曠的山中下了一場小雨。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樹枝椏,灑下一片清輝,一汪清泉在石上緩緩地流淌。

竹林裡傳來一陣喧鬧的聲音,那是浣紗的姑娘回來了吧。遙遙地望見蓮葉晃動,那是一艘漁船剛剛才下水。隨意在這春天的景色中休憩,王孫留在這裡,再適合不過了。

說王維這首詩以畫入詩,最主要的證據就是詩的第一句提到了「空山」,和頸聯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形成了衝突。於是第一句中的「空」,應該理解成繪畫中寫意的空。

空山本不空,但是在詩佛王維的心中,它是「空」的。因為一場新雨,讓山中的空氣清新。天上的明月從雲朵的背後露出頭來,透過松樹的枝椏,灑下一片清輝。

樹林裡的光線變亮了,我們才能看到清泉在巖石上緩慢地流動著,這是一幅自然打造的山水畫。詩人正在欣賞山中景色,忽然耳邊聽到女子喧鬧的聲音,這個聲音是從竹林裡面傳來的。

「竹喧歸浣女」和「蓮動下漁舟」中的「竹喧」、「蓮動」形成互文的關係。意思是說,王維先聽到了竹林裡的吵鬧聲,然後看到竹子在動,他猜測是浣紗(或者浣衣)的女子歸來了。

接著,他又聽到了溪邊的划水聲,又看到了蓮葉晃動,於是判斷:有人正從漁船上下來。因為山林中有這種生活的氣息,所以「空」山也不「空」了。

在最後一句裡,王維反用了《楚辭·招隱士》中的典故。《招隱士》是漢代淮南王門客「擬楚辭」的名作。內容極力表現山中的恐怖景象,突出其危險性,呼籲「隱士回歸」。其中有一句是「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於是王維反過來說,「王孫自可留」。

另外,這首詩中的明月、松、泉、石和漁舟,各有文化喻意。其中、泉、石讓人聯想到《世說新語》中「漱石枕流」的典故:

一個叫孫子荊的人對王子武說自己要歸隱山林,「枕石漱流」。意思是他要用泉水來漱口,用巖石當枕頭。結果他口誤,說成了「漱石枕流」。王子武就說:流水能當枕頭嗎?孫五荊回答:枕流水可以洗耳朵,漱石,可以鍛鍊我的牙齒。

頸聯中「漁舟」也帶來了《楚辭》「漁父」的意象。所以這樣看來,詩的第一句講「空」,講的是出世者的觀念。代表王維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進入了空靈的狀態。

第二句除了寫景,其實是在交待自己歸隱後要做什麼。他要用石頭來漱口,用泉水來洗耳朵。

第三句表面是寫人間煙火,但是「浣女」、「漁舟」事實上也隱含了《楚辭》意象。「浣女」的「浣」,就是「洗」的意思。這是在寫自己歸隱的原因。

《漁父》中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就是王維隱居後要幹的事情。

最後一句裡,有人把「隨意春方歇」理解成「讓春天隨便消失」。但是王維明明在寫秋天,秋天之前的季節是夏,為什麼他不寫「隨意夏芳歇」?並且「歸浣女」也不是秋天特有的景像,「蓮」更不是秋天才有的植物。

因此個人認為,王維這裡寫的是「隨意地在這春光裡面休憩」,而不是「隨便讓春芳消失」。因為整首詩中的景象,很可能就是出於王維自己想像。他覺得那風景美得,就像是春天芳香四溢的時節。

「空山」真就是一座「空山」,只要有足夠強大的精神世界和想像力,沒有什麼意境是「造」不出來的。

二、《空山新雨》也許是一個「鬼」故事

這首詩最後一句反用到了《招隱士》的典故,這一篇漢代的楚辭,到底講了什麼呢?

在那桂樹叢生的山谷幽僻之地,樹枝彎彎曲曲地纏繞在了一起。山中雲霧迷漫,怪石嶙峋。高山險阻,谷低水深。虎嘯猿啼,鹿猴失群。春草悽悽,夏蟲哀鳴,野獸奔突咆哮,驚散走獸飛禽。王孫歸來吧,免受其驚!

當然,這篇楚辭沒我翻譯的這麼爛,不過大意就是這樣。據說作者是淮南小山,即淮南王劉安門下文人集體創作,為的是給死去的劉安招魂。

王維在詩的末句故意用這個典故,看起來就比較有意思了。再加上他故事用「春芳」來寫「秋暝」。不禁讓人聯想到他在頷聯、頸聯中所描繪的山中景色,絕非實景。

秋天的黃昏,山中又剛下過一場雨,天色是晦暗的。王維在第一句裡說「空山」,很多人認為這是他的想像。其實有可能「空山」是真實的,後面的才是他的想像。

他在雨後先想像出了松間明月,清泉巖石,進而幻想出一個山林中的桃花界來。不然,本來就「空曠」的山野,哪裡來的「浣女」和「漁舟」呢?

尤其是在黃昏時分,浣女歸來可以理解,漁船難道是夜晚才出動捕魚的嗎?所以以上人和事都不存在。因為王維放開了想像,自己用「空」造出了「不空」。

其實,他當時所處的境地,也可能是《招隱士》中荒涼、危險之境,也有可能在他打坐的「禪房」。

小結

「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本來應該光線晦暗不明,空氣寒冷。王維入定已久,身心一齊進入了「禪境」。

也許他當時正在打坐,已經進入了一種「神遊」的狀態。忽然聽到耳邊傳來了一些響動。於是他產生了「花式聯想」。

跟著,他就他的用意識開始作起了畫。那畫中有明月、松樹、清泉與巖石,還有桃源仙境。他正畫得高興呢,他的朋友或者是家人來叫他:喂,你的魂兒丟啦?別打坐了,該吃晚飯了!

這時他的「魂」還留在「空山」裡,他突然想到《招隱士》這一篇替淮南王招魂的名作。於是把家人叫他吃飯的聲音,想像成一群人正在勸他:「魂兮歸來!」。於是他說:這裡剛剛好,「王孫自可留」。

相關焦點

  • 絕美五言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詩被稱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在詩人中,不止王維的詩有這個特點。很多詩人的詩作,寥寥數語,亦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分享十首五言絕句,看詩人們在簡短的語言中,怎麼寫出詩情畫意。《鹿柴》唐·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家依然是王維,這首小詩描寫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讀這首詩的時候,你腦海中有沒有浮現一個這樣的畫面: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
  • 王維一首著名的禪詩,在輕鬆愜意中,讓憂傷孤獨得到慰藉解脫
    說到唐朝詩人王維,您也許會想到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這首詩時,王維才十七歲,而他剛來京城那年,也不過十五歲。一個青蔥少年懷揣夢想,離開家闖蕩京城,憑藉自己的本事打拼出一片天地。
  • 孟浩然的一首別友詩作,仕途失意後,他選擇歸隱……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都是滿懷希望入仕為國盡力,但往往仕途失意,受人排擠,而無所作為。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後,選擇歸隱山林,但感激於好友的照顧,便作詩一首《留別王維》。今天隨編者繼續解讀孟浩然的詩作吧,看一看這首詩,寫出了孟浩然什麼樣的心境?
  • 楊雨07: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十五歲離開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濟)來到京城,十九歲赴京兆府試,中舉;二十一歲狀元及第就正式進入仕途,官授大樂丞,簡直就是少年得志的典範了。王維的事業更是順風順水的。初入仕途的王維得到了張九齡的賞識,王維也尤其敬重張九齡的人品與官品,官職一路晉升。這樣的人,怎麼會是看破一切的佛教徒呢?在王維三十六歲的這一年,發生了轉折。
  • 詩路往事|「浙東唐詩」品王維
    □陳侃章王維的詩畫成就,被才高八鬥的蘇東坡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因他精深佛理,還有「詩佛」之稱。有趣的是王維與李白有諸多相似,二人同歲,都出生於公元701年,即或壽期也相差無幾,踵繼離世,二人並峙於唐代詩壇高峰。
  • 詩佛王維:人生的態度就要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空
    說到這裡,如果不出意外,王維的仕途也許不會青雲直上,也能平平淡淡,不幸的,他遇上了安史之亂,還非常運氣不好的成了俘虜。安祿山對他很中意,強迫他當了官。757年,叛亂平息,王維被收獄中,按律當死。因其弟平反有功,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
  • 一山一脈,王維遙遠的舊夢從這裡伊始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喜歡用「空」字空山新雨後——王維《山居秋暝》空山不見人——王維《鹿柴》波瀾動遠空——王維《漢江臨泛》從天寶初年到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前沒什麼公務可辦的王維在長安城南郊的終南山下買了塊地皮修了一處別業過著「彈琴賦詩,傲嘯終日」
  • 一天一首古詩詞:《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蒼翠:青綠色,蒼為灰白色,翠為墨綠色。潺湲(chán yuán ):水流聲。這裡指水流緩慢的樣子,當作為「緩慢地流淌」解。聽暮蟬:聆聽秋後的蟬兒的鳴叫。
  • 王維這首精彩的五律,可謂「天光工影,無復人工」
    作為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王維被譽為「詩佛」。其在詩中所展現出的「詩中有畫」的景色之美,堪稱寫景詩中的絕唱。尤其是這首我們都學過的五律作品,可謂「天光工影,無復人工」。且看: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
    盛唐詩人王維喜歡抒寫山水田園詩篇,他的思想有積極上進的一面,所以其山水田園詩注重描寫景物之美,在淡泊自然中寓有活力。但詩人又感覺仕途受阻、才不經用,也在詩行中流露出厭倦紅塵、淡泊名利的思想。下面介紹的是王維隱居山中,這首五律情趣盎然,最後10字不遜於王勃的名句。
  • 殊途同歸——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和陸遊都選擇皈依農家,寄情山水
    他們或與當權者政見不合,屢遭貶斥,而壯志難酬;或才高遭妒,一生不展,而困頓失意。陶淵明、王維、孟浩然、陸遊等莫不如此。最後,都是農家田園生活撫平了他們內心的創傷。在農家廣闊的田野裡,優美的景色中,他們找到了心靈的皈依。農村大自然的陶醉,農民善良樸實的友情,使他們忘卻了諸多的人生不快,幾乎恢復了童年的真誠。這一期間,他們留下的田園詩,因而更具有它不朽的價值。
  • 王維的生死之交!王維寫他的詩很多,他從王維輞川別業回家作此詩
    話說這天,裴迪又大清早去到王維家串門同王維談天說地、互相對詩、聊聊近況、聊聊人生、互相寬慰、發發呆、看看風景,整整呆了一天。在回家路上充滿喜悅地、美滋滋地寫下這首詩:華子岡唐代:裴迪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 王維和崔護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作為盛唐時期可以與李白杜甫相提並論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不僅創造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同時也為中唐以及晚唐詩風提供了重要借鑑。從王維詩作整體風格上去分析,可以發現他創作的詩歌特別善於遣詞造句。而且每一句詩文都可以生動的描繪出聲、色、光、態。簡而言之就是在百度王維創作的詩歌時,總會有一種句句皆顏色篇篇是畫作之感。
  • 他天天清水白菜,隱居終南山30多年,初衷竟是外國人寫書「蠱惑」
    ——王維自古以來,很多的詩人、名人為了躲避世間紅塵,選擇歸隱,比如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等。一間草屋和一畝田青,獨來獨往,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他們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懷抱著詩和遠方。直到現在,也仍有那麼一群人,選擇隱居終南山,把燈紅酒綠化作松濤白雲。
  • 兩種章法草書創作——王維《山居秋暝》(書法:張德進)
    山居秋暝王維 〔唐代〕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詩中描繪的景象仿佛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體現了詩人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 唐詩三百首| 108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蒼翠:青綠色,蒼為灰白色,翠為墨綠色。潺湲(chán yuán ):水流聲。這裡指水流緩慢的樣子,當作為「緩慢地流淌」解。聽暮蟬:聆聽秋後的蟬兒的鳴叫。
  • 走進終南山尋訪王維最後一年,何大草最新小說《春山》向盛唐致敬
    在之後的生命歷程中,何大草愛上了王維,讀了三四十年王維的詩。他試圖看清王維,但總覺得隔著霧雨,看見的是背影。有一些問題,一直得不到確切答案。比如王維為什麼要在盛世隱居?又為何沒有出家,他為什麼總選擇下策,他要的到底是什麼?2014年秋天,何大草與朋友們一起,自駕去了一趟終南山。從成都到藍田,去見他心心念念許多年的輞川。
  • 唐代詩人羨慕朋友的別墅,寫下一首詩,字裡行間卻有王維的風採
    而這一類的詩歌自然以盛唐的王維為代表。在王維的詩歌當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得到他對於歸隱環境的描寫,包括早期的詩歌,也從中能夠看得出他的歸隱心態。因為現實的生活並不太如意,至少是他所看不慣的,所以後期的他超然物外,開始追尋精神的超脫,而全然不把這些世俗往事放在心上。他最擅長的就是在山水景色描繪之中,尋求精神的另外一種境界,而這種詩歌風格的取向也影響了同時代的其他詩人。
  • 唐代江西最著名的詩人,辭官歸隱後寫下一首詩,讓人讀後豁然開朗
    到了宋朝時期,江西湧現出一大批才子,隨便拿出一個都不得了,其中不少人青史留名,文壇領袖歐陽修,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以及曾鞏、晏殊、黃庭堅等。另外,南宋名臣文天祥,還有明代戲曲家湯顯祖,都是地地道道的江西人。今天介紹的這位才子,被稱為唐代江西最著名詩人,辭官歸隱後寫下一首詩,讓人讀後豁然開朗。
  • 王維晚年隱居藍田,寫下一首充滿禪意的五絕,曾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竹裡館》,是王維晚年隱居藍天時創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絕句。表面上看,遣詞造句平平無奇。寫的都是古代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幽篁」、「深林」和「明月」。詩中的動作,也不過是彈琴、吟嘯。但短短二十個字,組合起來卻別有一番味道。同時,這首詩曾經被選入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