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法則,想必很多家長都聽過,一隻生活在魚缸裡的金魚一年時間也長不了一寸,然而放進池塘裡,不到三個月就長三寸長,這句話可以用到教育中,不僅形象又很貼切,捆住手腳的孩子,是沒有真未來的,所以說父母對孩子的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著名行為主義學家華生曾說過一句話:「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類人。」行為學家認為行為是由外部環境塑造的,鼓勵一個行為會增加此後該行為出現的頻率,懲罰一個行為則會減少概率,只要獎懲得體,就可以將孩子塑造成任何樣子,如同捏一個泥人一般,更加論證了父母這個捏泥的「手藝人」有多重要。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教育孩子,我們只求孩子滿意,適度教育才不至於受傷。
期待自己孩子們不平庸的心理殘疾父母們,正在親手終結了每一個孩子健全的人生,並將這種可怕的心理殘疾,以愛的名義一代代傳承下去。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多少父母喜歡用自己走過的路為經驗,擅自做主替孩子做決定,避免了孩子犯錯的風險,不甘願孩子平庸和平凡,希望孩子能夠有突出表現,但是作為父母,你卻剝奪了孩子體驗人生的權利,讓孩子錯過了品嘗西瓜的機會。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那句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多少父母不夠稱職,將自己的夢想轉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擅長了解孩子的心聲,更不願意讓孩子犯錯和是錯,不管孩子是不是擅長考試,一味地讓孩子參與到激烈的競爭中,最後孩子遍體鱗傷,身心具備,父母還口口聲聲地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愛」,應試教育,山河之下無一可以倖免。
我是路痴,小時候去哪裡經常有父母直接帶去,後來經常自己不記路,上學離開家後,第一次去的地方我保證不能順利到達,就算之前去過,第二次造訪時我還是擔心得不得了,怕自己找不到。因此,我會拼命找方法,努力去想要怎麼樣才能順利抵達。
我時常想,如果父母能早些放手,我或許不會這麼「路痴」。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據統計,全國只有6%的學生能考上一本,讀211的能到2.0%,考上985的0.8%,清華北大的只有0.03%,99%的孩子長大後都是平凡的人,做家長的能甘願讓自己的孩子趨於平凡嗎,接受不了孩子平凡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不要壓榨孩子,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拿主意。正如教育家們一直提倡的,教育類似農業,一顆香蕉種子是無法長成蘋果的。我們就是要提供給他各種適合的環境,讓他自發的、健康的按照自我的本性自由成長。在這方面,兒童是要「自作主張」,在整個過程中作為主導的一方,我們要退居二線,成為一個「隱形」的存在,提供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甚至讓其發揮到「犯錯」的程度。這其中的限度,就要靠家長對孩子的認識程度和自我的認知素養了,要把握好這個「度」,既不能過早幹預,又不能無限度放任以至於造成嚴重後果。
其次,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家長主導的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應該關注兒童的人格成長,其核心理念,一方面是主動性的,比如以身作則、正面引導以及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讓他自己試錯,還應該存在被動性的一面,在這一方面,我們應該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讓小孩作為主導,讓他自己決定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家長不主動幹涉,只就其大方向和適度性方面加以關注和建議,充分發揮小孩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實現其個性和天性的自由發展
《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句名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多少孩子都是聽這句話長大的,而最後卻違背了父母的忠言而沒有成為父母心目中的樣子,終於,這些孩子活成了孩子們自己心目中的樣子。
最後,家長應該有「無為而治」的信念。
在人格的培養和教育中,父母就應該具備這種「無為」的信念,不要把家長個人的太多意圖強加到兒童身上。你應該學這個,這個對你有好處,等等這些事情應該要少一點,多讓兒童自己選擇,家長把控其大方向和掌握其中的限度,讓他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特性發展下去。一個原則,只要不是在浪費時間,這件事情就可以做下去。而且,我們要把現實的、短時間功利的看法放在一邊,不要追求「有用」,兒童做出的任何行動和嘗試並能用社會工作中的功利性來衡量。無用之用才是大用,他所做出的每一個試探,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有可能成為其人格成長的養料,成為其今後成功的基石。每個人都是複雜的,需要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內容來充實自我,正如多稜角的鑽石才會有炫目的光彩。
無為而治,讓兒童成為自我成長的主導,減少一些家長的幹涉,最終讓他成為真正的自我。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具備這個意識,也希望每個家長都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在和兒童的互動中也同步成長。同時建議家長們多看看跟教育相關的書,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是父母教育的成功關鍵。
心理學中有一個分支叫做發展心理學,講的是從人的孕育到死亡的所有過程。而貫穿其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自然——自然成長,自然發展,自然衰弱。這就很像道家中的「無為而治」,順著生命最初的核心軌跡讓自己自由流淌。
事實上,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說過:父母的人格特點,比他們的行為更重要。如果父母的人格基本健康,那麼就算發生一些創傷性事件,也不會對孩子的核心人格產生太大的影響。此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與其追求教育出一個「標準小孩」,不如將自己放低一些,平視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自然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