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東亞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他的《古朗月行》中寫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網上有些地方把"白玉盤"注釋為"晶瑩剔透的白盤子",對此我有點疑惑。
白玉盤不應該是白玉做的盤子嗎?為什麼說是晶瑩剔透的白盤子呢?根據物理學中的光學知識,白色的東西是不透明的,透明的東西不可能是白色的。晶瑩剔透應該就是透明的意思,那麼晶瑩剔透的白盤子就是前後矛盾了。
如果白玉盤就是白玉做的盤子的話,這個盤子是透明還是白色的呢?這個就要根據白玉的特點來分析。我沒有見過白玉,但是網上說白玉足夠薄的話,好像是薄於2毫米就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如果厚了就不透明也就是變成白色了。
這個其實也好理解,這就好像被比喻為青紗帳的玉米地,如果只有幾行玉米,那就是透明的,如果有很多行,那就不透明了。
看來在學古詩的時候,只要肯動腦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還是能學到不少科學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