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1年考研還剩三十多天,如果現在走進各大高校的圖書館或者考研自習室,一定是爆滿。
有一句話叫「如果你討厭他,那就讓他去考研」,考研的辛苦可想而知。走進各大高校的圖書館,你會發現不僅圖書館裡「座無虛席」,就連走廊裡、樓道上也有同學拿著小板凳、檯燈、毯子就地複習。不是哪一個人很努力,是大部分人都很努力;不是哪一所學校的圖書館爆滿,是絕大多數高校的圖書館都是如此。大家都這麼努力,可為什麼最後大多數人都考不上呢?
努力不等於成功
努力就能成功其實是一個很幼稚的觀點,成功從來不是一個單線程的事,努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但絕對不是充分條件,一個人考研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他這大半年來的努力,還取決於歷史進程,因為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前三年玩、最後大半年努力複習備考和前三年一直努力,最後也認真複習備考的結果一定是有區別的。
再者,考研是選拔性考試,如果人人都能考上那就失去了其意義,考試的特性決定了很多人只能成為炮灰。尤其是近幾年考研人數不斷增加,雖然學校也在擴招,可是擴招的人數遠遠趕不上新增學生的數量,水漲船高,最終的結果就是幾百萬人淪為考研炮灰。
另外考研與高考的最大不同也許是體現在自我選擇時,有時選擇是大於努力的,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選錯了學校或者專業,後面再努力也很難彌補起選學校所犯的錯誤。
有很多人的努力是假努力
真努力和假努力是有區別的,不要以為買了幾百的複習資料、報了幾千的考研班就可以自稱「考研黨」了;不要把各種複習資料擺在桌子上然後拍照發朋友圈就感覺自己很努力了;不要早起去圖書館佔座位然後刷半天的手機就覺得自己很努力了。
形式主義、自我欺騙、假努力、眼高手低的人實在太多了,就算是學習氛圍如此濃厚的圖書館,又有多少人早起去圖書館佔個座位,擺好一大堆複習資料,泡杯咖啡,拿出比手帳本還花哨的筆記本,打開電腦,刷半天的考研視頻,最後再拍照發個朋友圈「考研狗的一天」就覺得自己很努力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人確實很努力,但是效率太低,做不好規劃,比如一整天都在鑽研數學試卷裡最難的一道題,比如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英語長難句上,只能說「精神可嘉」,但是考研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鑽牛角尖」,畢竟最終拼的是總成績。
最後,預祝努力備考的人都能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