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星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文|朗誦|張翠賢

2021-03-02 乾陵文苑

《乾陵文苑》總第482期 

    


(攝影     李木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文|張翠賢

看到五天內天氣的預報,都是:雪、大雪、暴雪等,心裡想,會下嗎?會下怎麼大呢?不會又不準吧?

那天上午,天空悠悠的飄著雪花,我們都說下雪了,我心裡想,這點點飄灑的雪花算是給那個天氣預報應個景吧。總不能預報說有雪,咱不下,那讓預報的工作人員情何以堪啊!

直到下午,雪慢慢的大起來,地上也落了薄薄的一層,孩子們倒歡快了。跑來跑去的嬉戲起來,不懼那空氣裡絲絲的涼意。

我在屋子裡懶得出去,看看書,聽聽音樂,直到女兒放學回家,才發現她身上落了一層,女兒也幽默的說:「媽,我都快變成雪人啦!」

我知道雪下大了!

第二天早上,我第一個走出宿舍的門,那雪直接撲進大門一兩米,門口的雪足足有20公分,一腳踩下去,鞋沒入雪裡,待拔出腳,鞋裡都是雪。

這天,仿佛變戲法一樣,一夜之間,把這天地街道田野房頂都堆滿了雪,這真是個偉大的工程啊!

均勻的拋灑,不疾不徐的堆疊,最終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大勢,任誰也不能小覷了這輕如鵝毛的小小雪花。

路邊坍塌的棚子、壓壞的樹枝、深陷的汽車等等,等等,看到這些,沒有人會說雪那麼輕盈,那麼沒有分量!

就是這種輕,卻給我們帶來了幾天不能出門的惆悵。當然,孩子們可以盡情的玩雪,包括大人。但是醫院骨科的門診也是人滿為患,還有那平時威風的大車小車,此時全都啞然失聲。

雪,讓我們看到了威力!

是啊,世間任何的生命都不該被小看!聚沙成塔,積少成多,最終都會讓我們去敬畏生命!生命,不在其長短,不在其輕重,只要活過,來過,存在過,就應該被尊重!愚妄無知的人,會世俗的看待生命那些外化的附加值,只有修養深沉的人,才會懂得,每一個靈魂,都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都有起舞的權利與資格!

正如這雪花!

 

     

作者簡介:張翠賢,網名清月谷蘭者,女皇陵左人也。時年三十又七,唯運動與詩書不可耽誤。見生人,少言寂寂然,且待廝熟,則無話不談,嬉笑怒罵,嬌嗔痴傻,囧相萬般,皆自流露,自謂:乃一瘋女子也!

生性好玩樂,常與眾弟子風生課堂。每逢季節更迭,或日出正好,則欣喜異常,呼三五童伴,暢遊田間鄉野,綠樹四合,繁華豔妍,一番光景,細細勘研,末了,採花一束,找飲料閒瓶,清水蓄滿,頓時間,純香彌室,逸情怡性。

時常搞怪少嫻靜,歌不離口,一句方罷,四周皆驚,再回首,人做鳥獸散,原只為一曲要命驚悚人。看天上雲卷舒,思心中意喜憂。所以自取筆名清月谷蘭,希冀:人如淡淡月朗照,心似幽幽蘭芬芳。來去本無意、不挾塵滓、不羨繁華,孤心靜寄,幽情單敘。

閒暇時,流連健身房,浸淫瑜伽室,樂而忘憂,獨自偷歡,甚或偶遇不約之友,桌球一場,酣暢淋漓,自感不負日月,何其樂也?

常提筆遣情懷,書一兩張顏筋,寫三兩篇糙文,聊以自娛,次日復觀,頓覺生澀,心中赧然。原文章黼黻,筆力生姿,非一日可成,茲可嘆也!

故曰:  一支糙筆繪天下,

        兩捋清風定乾坤。

        三光照耀志凌雲 ,

        四時安逸樂清貧。

【情感星語】

相關焦點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這樣一段話:「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華為總裁任正非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回答——「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難。」當女兒被無故羈押,當品牌遭國外封殺,任正非的態度是:「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 論「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這是人在面對活著、面對生命、面對存在時不得不思考也無法躲避的一個根本命題,在很大程度上,對這個命題解答的方式決定著主體處理個人與內心,社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而《活著》這部作品,就是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的死亡鏡頭,一波又一波無的苦難浪濤,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一種正視「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精神。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了什麼?
    點擊上面藍字 ▲ 訂閱▼往期推薦,點擊可閱讀  我們曾經擁有的一切又全完了投稿、薦稿可留言或發郵件:2479791180@QQ.COM何處尋找人生的意義——我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管你承不承認,女人的生命本質上就是由愛情來貫穿。愛情來了,生命便如花般綻放,鮮活可愛;愛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納芬芳。可以說,一個女子,於靈肉的追求與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毀滅其一生。也許你不盡同意,可是昆德拉筆下的女性全是這樣的。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經典語錄
    2.負重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3.人們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未來加以修正。4.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5.誰要想離開他生活的地方,那她準是不快樂。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能逃離的「刻奇」世界
    上學時讀米蘭昆德拉,一則是因為被他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富含哲理味道的書名吸引,二則是昆德拉大名鼎鼎,在同學中口碑流傳,仿佛你要是不讀下他的大作,大概就是頭腦單調愚鈍,無法理解深刻大道理的呆子。但是當時還是太年輕了,翻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後,並沒有感受到書中據說蘊含的哲學,反而被幾位主人公混亂的獵豔,愛情,出軌,背叛這類故事給吸引了。囫圇看完,如同豬悟能吃人參果,只聽說果子好吃,一口吃下去也沒品出個什麼味。這書還是需要反覆讀的,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 新月孤星 牧歌與微笑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愛情迷思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寫的當然不止是愛情。但是書中託馬斯和特蕾莎的愛情,令人炫目而又困惑,如同李商隱的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知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用捷克語寫的嗎?
    每一名文青的書架上,都有一本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書,無論內容讀懂與否,光這個書名,就足夠文青們聚在一起嗨半天了。
  • 聽王勉唱當代青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當代年輕人生活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它們也許不足以成為壓垮當代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它們疊加在一起,也是很大的壓力,讓人忍不住想吐槽,想逃避,想「一個人靜一靜」,或者轉而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會讓人變得狂熱、盲目的事情上,比如追星……其實還挺心酸的。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有些東西,對於我來說是如此之重,對於你來說卻是如此之輕。」  國慶期間看了幾部電影,選一部來講講——《布拉格之戀》。  就在這時候,歷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發生了,前蘇聯的坦克開進了布拉格。二十分鐘的歷史洪流,我就不多說了。  二人逃到了日內瓦,但男主仍然拈花惹草,女主一氣之下,又返回了布拉格。  男主發現自己很愛女主,於是也返回布拉格,兩人重歸於好。  但男主仍然拈花惹草,還跟女主說,我跟別的女人,只有性,沒有愛。
  • 朱樺|生命,曾難以承受之輕
    這是感悟到生命代價之沉重的嘆息。「人命關天」、珍視生命,說來是人的本能感知,可知青卻缺乏這人生起碼的感悟。那年頭動不動就是「為上山下鄉奉獻青春」、「為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甘獻生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出生以來,只吸吮這特製配方奶生長,理所當然地把生命價值的第一要義當作「犧牲」、「奉獻」,個體差異只在於或虔誠或被動罷了。
  • 《穿越平行宇宙》:宇宙中不能承受之輕|餘晨書單
    米蘭·昆德拉在其最負盛名的哲理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以尼採的「永恆輪迴」作為開篇:曾經一次性轉瞬即逝的生活,會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而不斷重演的歷史,或許才能擺脫存在的虛無而獲得沉重的意義。宇宙、生命、意識、自我… 萬物的存在都被交織在一個宏大而自洽的圖景之中。你不見得接受泰格馬克大膽創新且極具爭議的假說,但這一切仍會讓你感受到令人暈眩的理性之美,進而產生宗教般的敬畏。當你讀完這本書而仰望星空時,或許會意識到:你的所有歡樂與痛苦,所有成就與失敗,所有榮耀與屈辱,所有美麗與醜陋,所有愛恨與情仇,都會在平行宇宙中一遍遍的重演,一切都似乎毫無意義,卻又不可避免。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憂思之情,古已有之。 從《詩經》到《楚辭》,皆有悽冷的情感表達。「憂」是人類表達傷感的情緒。外在世界的人、事、物、景,以及我們自身對於事物的認識,都會影響到情緒。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世界名著裡最經典的100句話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雨果 《悲慘世界》6.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著,廝殺著,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7.
  • 袁泉告訴你: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反而是太重的愛
    01對亦舒作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只是,這些年卻真的沒有太多的時間太多的精力去重溫。也非常開心,從《我的前半生》到《流金歲月》的不斷影視化。「亦舒女郎」,呈現出最迷人最美妙的姿態。在《流金歲月》中,不只是朱鎖鎖與蔣南孫這對姐妹花格外養眼。
  •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什麼讓一個31歲的男人生命定格?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什麼樣的壓力可以讓一個男人淡漠生命,要有什麼樣的勇氣才能義無反顧躍入滔滔湘江……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1歲……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12月23日上午,湖南長沙湘府路大橋上發生了一幕男子跳江身亡的慘劇,一輛白色轎車在大橋上突然停下,駕駛人下車直接走到橋邊,沒有任何停頓突然翻越欄杆,
  • 朗誦:文字是一場生命的相遇
    願文字,是一場生命的相遇。僅借著閱讀的微光,就可以抵達在那懂得的內心。幽謐的光陰裡,就這麼,一直靜靜地流淌。 寫的人,走字如簡;讀的人,見字如面。 若是一個名字,在另一個人的心裡,有了生命的體溫,含淚帶笑,知寒懂暖,那就不再只是一個符號,而一種真實而靈動的存在。相見或是不見,時光或是距離,活著或是死亡,又有什麼關係?因為懂得,所以相信。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願意選擇重而承擔更多的責任和負擔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遠離大地,變成一個半真的存在。之前擺在書架很久很久,因為都說不是一本容易理解的書,而我也相信了。但是當我開始閱讀的時候,才發現比起很多書,米蘭昆德拉的這本「輕與重」對我來說不難讀,作者的構思很精美,內涵深邃耐人尋味,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部人生哲學,而主題很清晰就是圍繞輕與重來描述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通過每個人物的特點讓我們自己的體會什麼是生命中的輕與重,讓我們去做一個選擇?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中贊恩承受的生活之苦令每一個人感到同情和憐憫,身份是電影中每一個難民最敏感的話題,作為從黎巴嫩逃到敘利亞的難民,他們在這裡沒有自己的身份,作為黑戶的難民只能選擇最底層的工作,拿著最微薄的工資,每日戰戰兢兢,警察隨時都有可能找到他們將他們拘捕甚至驅逐出境。沒有身份的他們,也沒有了生活的空間,無論是拉希爾還是贊恩一家,都只是擠在狹小的房間裡,且隨時都有可能被人驅逐出去。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中贊恩承受的生活之苦令每一個人感到同情和憐憫,身份是電影中每一個難民最敏感的話題,作為從黎巴嫩逃到敘利亞的難民,他們在這裡沒有自己的身份,作為黑戶的難民只能選擇最底層的工作,拿著最微薄的工資,每日戰戰兢兢,警察隨時都有可能找到他們將他們拘捕甚至驅逐出境。沒有身份的他們,也沒有了生活的空間,無論是拉希爾還是贊恩一家,都只是擠在狹小的房間裡,且隨時都有可能被人驅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