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維-斯託克斯方程——論LXL的出軌

2021-02-18 量化土豆俠

上回書說到土豆俠拓撲等價於吳彥祖,各位粉絲,你們有福了。正所謂:

吳彥祖太遠,土豆俠就在身邊。歡迎來電來函以及來人來勾搭。

(圖片來源於真實拍攝)

上回書跟大家聊了下鼻孔上的拓撲,打開了土豆俠記憶的匣子。文思似泉湧,下筆如屁崩。

擋!不!住!

今天,土豆瞎又要裝逼了,跟大家聊聊舌尖上的流體力學!

八卦完了強東,接下來蹭蹭李小露的熱點,沒錯,就是李小露,畢竟她也沒大露不是?

不過作為學渣,也只能在外面蹭蹭,不進去。

憋瞎想,數學殿堂的大門太高深,學渣輕易進不去。

   

行了,憋磨嘰了,快說說你怎麼蹭熱點的。

看官您莫急!待我慢慢的娓娓的道來:

說起李小露,那肯定得聊聊她藍朋友,PGone。人家可是rap高手,rap靠的是啥?靈活的舌頭。

 

有粉絲納悶了,你說這愛情,跟舌頭有啥關係?

您說對了,愛情和舌頭確實沒關係,可是他倆也不是愛情呀。

說起舌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必定是小狗喝水。沒錯,就是它,小狗喝水

司機領進門,想像靠自身。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接下來,我要嚴肅認真的跟各位聊聊小狗喝水。

哈佛大學的學者們用高速攝影機拍下了狗狗喝水的過程,發現狗狗舌頭捲起的目的不是在於將水舀起來,而是增加舌頭與水面接觸的面積,然後迅速地往上拉回。在做這個動作的同時會因為流體力學的原理,水柱會隨著舌頭的表面一起被拉起,這樣狗狗就可以喝得到水囉!

   

對了,這就是今天要講的舌尖上的流體力學。按照慣例,土豆俠又要百度百科了,畢竟學渣是說不清什麼是流體力學的。

   

流體力學,力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在各種力的作用下,流體本身的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以及流體和固體界壁間有相對運動時的相互作用和流動規律。流體是氣體和液體的總稱。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隨時隨地都可遇到流體。所以流體力學是與人類日常生活和生產事業密切相關的。包括地球流體力學、水動力學、氣動力學等等等等,平常的河流水利工程,以及到軍事的軍艦飛機,都離不開流體力學。

    而流體力學有個最基本的理論基礎,就是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納維-斯託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描述粘性不可壓縮流體動量守恆的運動方程,簡稱N-S方程。此方程是法國科學家C.-L.-M.-H.納維於1821年和英國物理學家G.G.斯託克斯於1845年分別建立的。它的矢量形式為:

很顯然,這是一組非線性的偏微分方程,除在一些特定條件下,很難求出方程的精確解。更多的情況下,只需要加上一定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不用解出N-S方程,只要對N-S方程各項作量級分析,就可以確定解的特性,或獲得方程的近似解。

所以當初始條件發生微小變化的時候,方程的解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動。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了幾下翅膀,中國的李小露和PGone搞在了一起,嘻哈圈塌縮了。

差不多要結束了,土豆瞎真累。土豆瞎只想靜靜的裝逼,假裝懂點數學,可是,礙於世俗的壓力,也只能是裝逼中帶著開車,開車中帶著裝逼

人生,沒有誰是容易的。

相關焦點

  •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不久之後,他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方程。不幸的是,納維的數學推導很快被發現有缺陷。但是基於工程師的直覺,納維最後的結論卻依然正確。幾年後,愛爾蘭數學家斯託克斯(Stokes)做出了正確的推導。這個方程,連同它的兩個發明人,就被合稱為納維-斯託克斯(Navier-Stokes)方程。
  • 分析學的5大「步」:微積分到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
    》,奠基了複變函數論。威爾斯特拉斯的這一結果和切比雪夫斯基最佳逼近論,是函數構造論的開端。泛函分析泛函分析是研究拓撲線性空間到拓撲線性空間之間滿足各種拓撲和代數條件的映射的分支學科,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是從變分問題,積分方程和理論物理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
  • 納維資本 | 2019年秋夏季活動回顧
    2019年5月,受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旗下孵化器「力合星空」邀請,納維資本創始人李佳恆擔任評委出席「第四屆清華校友三創比賽」、「星享智能製造項目賽
  • 泛函分析:n維空間到無窮維空間的幾何學和微積分學
    泛函分析是分析數學中一個年輕的分支,作為古典分析觀點的推廣,它綜合函數論、幾何、代數的觀點研究無窮維向量空間上的函數、算子、和極限理論。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成為一門理論完備、內容豐富的數學學科。比如:應用逐次逼近法既能用於代數方程求根,也能用於微分方程求解,並且兩類方程有著極其相似的「解的存在和唯一性條件」。這種相似性繼續在積分方程論中得到表現。正是分析學中這些乍看起來不相干,卻存在著類似的東西,啟發了數學家從中探尋一般的、真正屬於本質的東西,從而促進了泛函分析的產生,使得古典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得到一般化、幾何化。
  • 圓的方程——圓的標準方程
    圓的標準方程  圓心和半徑可以確定一個圓,設圓心為點A,符合上述條件的圓的集合為:若點M(x,y)在圓上,由前面討論可知,點M的坐標適合方程;反之,若點M(x,y)的坐標適合方程,這就說明點 M與圓心的距離是r ,即點M在圓心為A(a,b),半徑為r的圓上.
  • 圓的方程
    2、圓的方程  (1)標準方程,圓心,半徑為r;  (2)一般方程  當時,方程表示圓,此時圓心為,半徑為  當時,表示一個點;當時,方程不表示任何圖形.  (3)求圓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採用待定係數法:先設後求.確定一個圓需要三個獨立條件,若利用圓的標準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圓的幾何性質:如弦的中垂線必經過原點,以此來確定圓心的位置。
  • 一口氣搞懂質能方程
    他會說,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那這個說法對還是不對呢?我們直接給出解釋:並不對。如果非要評選一個人類史上最著名的公式,這個質能方程很有可能是第一名,實在太好記了。但如果要評選一個人類史上誤會最深的公式,那質能方程應該可以穩居第一名。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質能方程以及關於質能方程的誤解。質能方程是什麼?
  • ANSYS約束方程,人為添加的線性方程,也是模擬連接的利器
    將多個不同自由度之間的關係人為寫成線性方程,就是所謂的約束方程。耦合自由度其實是約束方程的一種簡化形式,更便於那種情形下使用(ANSYS耦合自由度,不當的耦合關係會導致錯誤的結果)。約束方程的公式形式如:C=C1*U1+C2*U2+C3*U3+……+CN*UN,其中C~CN為係數,U1~UN為自由度(某些節點的某個自由度)。
  • ...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學|笛卡爾|數學|裴波那契|方程|文藝復興|幾何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學1、裴波那契的數學貢獻(1)裴波那契的最大貢獻在於他適應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在《算法之書》中及時向歐洲詳細介紹了印度-阿拉伯數字的寫法和用法,整數也分數的四則雲孫、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求法,線性方程和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應用問題、趣味問題的解法等。
  • 從泊松方程的解法,聊到泊松圖像融合
    這篇文章的實現,無關目前算法領域大火的神經網絡,而是基於泊松方程推導得出。泊松方程是什麼?很多朋友比較熟悉概率論裡面的泊松分布。在泊松方程中是已知量)可以是實數或複數值方程,特殊情況當泊松方程求解這個時候,想想我們學會了什麼?泊松方程的形式,以及拉普拉斯卷積核。再想想,在圖像場景下,什麼是泊松方程的核心問題?已知圖像點二階微分值(直角坐標系下即散度 div)的情況下,求解各個圖像點的像素值。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有一張
  • 圓的標準方程
    圓的方程(Equation of  circle)圓的標準方程(x-a)²+(y-b)²=r²中,有三個參數a、b、r,即圓心坐標為(a,b),只要求出a、b、r,這時圓的方程就被確定,因此確定圓方程,須三個獨立條件,圓心坐標是圓的定位條件,半徑是圓的定形條件。
  • 初二學習方法:「方程」的思想
    最常見的等量關係就是「方程」。比如等速運動中,路程、速度和時間三者之間就有一種等量關係,可以建立一個相關等式:速度*時間=路程,在這樣的等式中,一般會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這樣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過方程裡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過程就是解方程。我們在小學就已經接觸過簡易方程,而初一則比較系統地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並總結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個步驟。
  • 總複習三: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總框架一、認識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一個方程中,只含有_一個未知數_,而且方程中的代數式都是整式,未知數的指數都是_1___,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注意:第一,方程的兩邊都是整式;第二,只含一個未知數;第三,含未知數的那些項的次數都是1次.用等號「=」來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作方程。注意:定義中含有兩層含義,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號連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個待確定的數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方程中未知數的最高次數稱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數的個數稱為元.
  • 決定論與隨機論:混沌論的溫柔一擊
    抑或者說,主宰這個世界的,究竟是決定論還是隨機論呢?答案是什麼我覺得這不重要,因為也和很多永恆的命題一樣,這些問題恐怕永遠也不存在唯一正確答案,但我們的無人機確實存在唯一獨立編碼,所以今天,我們不妨就穿越時空,回顧一下在這場永恆論戰中,那些偉大頭腦的超級思考。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決定論,什麼又是隨機論。
  • 廣義相對論與弗裡德曼方程有什麼關係?如何理解弗裡德曼方程?
    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則可以簡化為宇宙學中最有用的一條——弗裡德曼方程,它的具體形式為:H^2=(8πG/3)ρ-K(c^2/α^2·R^2)。它是由俄國數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在1922年發現的,現代宇宙學就是基於弗裡德曼方程發展而來,所以粗略地理解這個方程是很有必要的。方程中的H是哈勃常數,它告訴我們宇宙在任意給定的時刻,空間膨脹得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