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術門派,我們先了解兩個概念,一個是「門派」,一個是「學種」「套路」。前者側重於組織、機構,後者是從武術的師承、特點角度來說。
對比之下,武術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學種有更強的技藝性,兩者相互包容、相互交叉。
金庸筆下的武術門派,有明顯的組織、機構特性,派別非常多:
少林、武當、崑崙、峨嵋、華山、崆峒、青城、明教、丐幫、逍遙派、古墓派、全真教、日月神教、五毒教、大理段氏、姑蘇慕容氏等等。
真實存在的有哪些?
如今一般認為有這「五大派」:崆峒、武當、少林、峨眉、崑崙。
其中,崑崙派發源地說法不一,存疑;峨眉派也有被認為是當地武術,並非門派的。
此外,全真教是有的,只不過在現實中,它不是武術門派、而是道教派別。金庸筆下的青城派,也有跡可循。
我們主要看看五大門派。
一、少林
發源於嵩山「少林寺」,是從佛習武的代名詞,有「武術禪」之稱。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
傳說少林功夫是從梁國北來的達摩,面壁於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事實上,少林武術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其中精華被稱為「少林五拳」,係指龍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鶴拳。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另一方面,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
此外,少林還在各地創立分院。自隋唐創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南少林)以來,先後在外蒙和林、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創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臺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
二、武當
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武術為內家之宗,起源於元末明初,盛行於明末清初。
據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徵南墓志銘》,武當派為宋人張三丰所創。一說之後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等內家拳均是從武當內家拳繁衍發展而成。
武當派,拳術有無極拳、鷂子長拳、猿猴伏地拳、六歲散手和五當太乙五行拳等;兵器有武當劍、白虹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內功有「洗髓金經」六式等。
三、崆峒
長久以來,崆峒派基本脫離普通人的視野,被許多人認為是武俠虛構門派,事實上,它是真實存在的。
崆峒武術早於少林、峨眉、武當,創始於崆峒山,第一代掌派人為唐朝甘肅人飛虹子。在晚清的廣東,武術成為抵禦外敵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飛、第九代掌派胡飛子均立過戰功。
武俠小說中,崆峒派為名門正派,武術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實則,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塵、鐵耙、雙鉤等武器。現代弟子演練武功,用劍的反倒稀少。拳術中有先天羅漢十八手、飛龍掌、崆峒太極拳等。
崆峒派在對身份地位的的稱呼上有別於其他門派。在一個門派,身份權利最高者,少林稱為「住持」。武當、峨眉等大多數都稱為「掌門」,而崆峒派管其稱做「掌派」或「掌派人」。按崆峒派的山門規戒,每代掌派不能有工作,一生只能專門從事傳授和弘揚崆峒武術。
四、崑崙
現實中關於崑崙派的存在爭議比較多。有人說它是回族武術的一個派別;有人說它是明末興起的道教分支,位於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崑崙山;也有人說它是山東臨清派的別稱,又稱臨清派。
這裡取臨清派之說。據說崑崙大師系後周柴榮手下大將,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崑崙大師為了大義,適時歸隱於古臨清龍潭寺,因當地戰火不斷,遂傳授村民與僧眾武藝,創立臨清派系,以十路潭腿為主要功法,名列宋太祖十八家之首。
崑崙大師在世時曾經把潭腿傳授回族人,因此教門潭腿也是崑崙派一支。
五、峨眉
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於先秦時期,創始人司徒玄空,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
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一直傳承至今。
有一種說法是,四川峨眉山地區的確存在峨眉山武術,但沒有一個門派叫峨眉派。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
當然,中國武術門派遠遠不止這幾個,且各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
受武俠小說影響,我們總期待門派之間通過比武切磋排個次序,了解中國功夫的實力,看看到底哪家強。然而,這在當前是不現實的。
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對武術領域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稱號。
其中很醒目的一點提到:不得私下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