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今年54歲,自稱沒有心血管病史,這足以證明心梗不在是老人的「專利」,其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很多患者在發病前並沒發現有心血管病史如高血壓、冠心病等。
「過勞、暴飲暴食、寒冷刺激、情緒激動、吸菸、大量飲酒以及便秘等都有可能引起心梗的發作,」四院心內科主任徐正平介紹說,「當然,前提是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基礎」,他說,冠狀動脈硬化早期症狀不明顯或無自覺症狀,所以很多人出現心梗症狀時常常疑慮自己並沒有心血管病史怎麼會心梗?而臨床有部分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病史,在出現心前區悶痛等症狀時以為能「堅持一下」就能挺過去而導致病情延誤。
3月12日早晨,9歲的李大叔,起床後感覺胸骨中下段持續性壓榨樣疼痛,伴有肩背部放射痛,同時感到心悸、胸悶,全身出汗,他在家休息一小時後沒有明顯緩解,才由家屬送到四院急診,診斷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四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徐正平立即啟動綠色通道,請醫院介入團隊會診,當天中午就會患者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術。
「術中,我們發現其左前降支近中段狹窄達95%,植入支架後患者明顯感覺胸悶、胸痛好轉。」徐正平介紹說。
我們人體的每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的血液循環,心臟是供應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泵,本身也需要足夠的血液供應,當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時,相應的心肌供血不足,一旦出現過勞、情緒激動、便秘等誘因時,就發現心絞痛甚至心梗。徐主任介紹說,心絞痛或心梗主要表現為心前區悶痛,有時會出現左臂或上腹部疼痛,心絞痛一般持續數分鐘,經過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後可立即緩解,而心梗則持續更長時間或含服硝酸甘油無效。
50%以上的病人在心梗發生前幾周或前幾天會出現一些先兆症狀。及早識別這些症狀,可有效地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和發展,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市民,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可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突然感到胸悶、心前區不適,並在活動後有心悸、氣短、呼吸困難的表現,休息後能好轉。
心前區疼痛劇烈,並伴有噁心嘔吐、出汗、胸悶、心慌等症狀。
保持情緒穩定樂觀,避免過度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不良刺激。因為情緒波動,會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從而使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肌梗塞。
寒冷可以使血管收縮,加重心肌缺血,故而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加減衣服。
保持生活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證有足夠的睡眠,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脂肪類的食物攝入,特別是動物脂肪及內臟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暢,便秘患者在用量排便的時候,腹腔內壓力突然升高,會影響心肌血液供應,誘發心肌梗塞的發生。
來源: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