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環評審批改革創新 激活綠色發展動力

2020-12-28 閩南網

  【編者按】

  在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中,一直在全國「領跑」的廈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道路,爭做「生態省」建設排頭兵。「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攜手各級各相關部門,始終以助力加快建設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為己任,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堅決扛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如期完成上級賦予的改革任務,打造出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經驗」,獲得各界廣泛認可與讚譽。

  五年來,高顏值廈門交出一份份亮眼生態成績單——去年,中國工程院生態文明建設重大諮詢研究項目組在京發布「生態文明建設若干戰略問題研究(二期)」項目研究成果暨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報告指出,2015-2017年,廈門市生態文明指數得分超過80分,達到A級水平,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年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廈門全年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2.98,位列全國第四。清新的「廈門藍」再一次成為這座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的驕傲……每一個亮眼的成績,都代表著廈門在生態文明建設徵程上付出的努力,為這座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做出更生動的註解。

  今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環評審批制度改革」「推行排汙權交易」「智慧環保助推生態發展」這三大亮點,從先鋒、智慧、創新三個篇章切入,全面展示「十三五」期間,廈門在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的突出成績,看這些亮點與成果,如何發揮體制機制改革的引領作用,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齊頭並進,看廈門——這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者,如何用久久為功、滴水穿石的精神,劈波斬浪、奮勇前行,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徵程中綻放耀眼光彩。

  「以前,如果我們要辦環評審批,大概要好幾個禮拜才會得到批文。這次,我們把材料遞交到窗口,批文馬上就拿到了!不僅節省了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還節約大量人力,這對企業發展來說,真是最給力的保障,難怪不少重大項目要選擇落戶廈門!」談到環評審批改革,柯達廈門數碼影像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豎起大拇指。

  在我市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進程中,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無疑是一顆亮眼明珠——時光追溯至六年前,自2014年環境保護規劃被納入「多規合一」平臺起,我市就走在全國前列,正式拉開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大幕。此後,市生態環境局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布局,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攜手各級各部門紮實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環評制度從源頭預防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將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審批改為承諾備案,為自貿片區內企業辦理環評手續提供一站式服務、把生態保護紅線融入廈門市「多規合一」一張圖體系,將環保輔助決策前移,打造「網際網路+政務」便民服務通道,強化事前事中監管機制……廈門的環評審批改革,層層突破,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模式」,不斷展示出特區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的精神。

  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全力落實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一項又一項改革創新措施,充分發揮環評制度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守護綠水青山,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求新求變、求嚴求實,在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這條路上,我市奮進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歇。日前,在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的「十四五」環評與排汙許可改革專家研討會上,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代表廈門作典型發言,介紹我市在深入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方面的創新經驗和亮點成效。今天,讓我們從「廈門環評審批改革成績單」啟程,一起看看「十三五」以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

亮眼成績1

深度融合多規合一共建共享「一張藍圖」

  2014年,我市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多規合一」平臺,將環境各要素融入社會、經濟、國土、城鄉等各領域,拉開了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大幕。這一創新舉措,實現了生態控制線的空間定點、定位、定樁,使生態保護區域牢牢固定在「一張圖」上,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明確了底線,撐起了一把「綠傘」。

  具體來說,深度融合後的多規合一,就是將《廈門市環境功能區劃》《廈門市生態功能區劃》和《飲用水源環境保護規劃》等環境空間管控要求以及所有規劃環評要求的8個環保專題,全部納入「多規合一」平臺,「一張藍圖」構建起生態環境保護輔助決策體系。有了這個體系,在項目策劃生成階段,生態環境部門即可提出意見,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行使生態環境準入「一票否決」。

  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這步戰略性規劃,打開了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格局——自「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運行以來,生態環境部門共參與項目生成6924個、可研協調79個、工業項目生成164個、意見徵集7148個,否決建設項目12個,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騰飛保駕護航。

亮眼成績2

建立生態準入導引縱橫交織「一張綠網」

  在這座海上花園城市,不同的區域應該發展什麼項目?在工業園區,引進和推出項目應該遵照什麼依據?生態準入導引的建立,縱橫交織起「一張綠網」,讓城市發展有了綠色標尺。

  「近年來,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各區分區規劃等片區規劃編制,我市逐步形成了『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園區規劃』有機結合的規劃環評體系。」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層級明晰、重點明確,就是這個體系最重要的特點。截至目前,我市先後完成了72個規劃環評審查,並在片區開發和項目建設中進一步落實。

  「在對全市規劃環評全面梳理後,結合我市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生態環境特性,我們提煉發布《廈門市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據該負責人介紹,該《清單》具體包含五張子清單,涵蓋全市陸域、海域、產業、招商引資重點產業以及重點發展產業外其他產業生態環境準入條件清單。這五張清單,橫向上達到市域範圍全覆蓋,縱向上則對國民經濟行業進行全分類梳理,同時細化準入單元、準入工藝、準入要求,按照「三線一單」理念和方向,編織起一張嚴密的「生態綠網」。

  而這張「生態綠網」的作用,就是充分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底線的關係,確保環境不超載、底線不突破。所有建設項目通過對照清單,即可知曉可落地的區域和準入條件,項目環評文件準入審核照單索引即可。

亮眼成績3

推行審批制度改革環評文件「一諾千金」

  守護綠水青山,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在一次次紮實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進程中,廈門始終求新求變、求嚴求實。

  2018年4月10日,《廈門市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改革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出臺,在全國率先開始了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實踐,明確把生態保護紅線融入廈門市「多規合一」一張圖體系,將環保輔助決策前移,打造「網際網路+政務」便民服務通道,強化事前事中事後監管機制。

  《方案》選取全市8個片區和31個行業,率先試點開展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審批告知承諾制。《方案》出臺後,相關企業申請環評審批,只要在辦事窗口提交符合規定的環評文件及承諾書,工作人員現場就出具審批意見,送審的環評文件立等可取。「建設單位和評價單位作出承諾後,直接出具審批意見,至少節約審批時限22個工作日,從時間和成本角度看,真的一諾值千金!」福建省環安檢測評價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創新舉措推出後,諸多企業獲益於這項改革,項目建設得以更順利高效地進行。

  不僅如此,對於環評技術單位來說,環評文件結論作為項目開工的依據,專業指導意見得到應有的重視,環評文件成為項目建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的「說明書」,也讓環評本質真正回歸本質,這一諾亦值千金。

  今年,市生態環境局還進一步拓展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範圍,共有15類報告書項目、80類報告表項目實行審批告知承諾制,豁免30類登記表項目。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860個,其中430個實行審批告知承諾制,佔50%,節約審批時限12900個工作日,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簡政便民不斷升級。

亮眼成績4

組織開展區域評估

環評成果「一本共享」

  近年來,我市對標對表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要求,凝聚各方力量抓招商促發展,奮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在這一過程中,市生態環境局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實當好美好生態環境的守護者、一流營商環境的建設者和高質量發展的護衛者。

  繼續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出臺準入清單、啟動區域環評,就是為高質量發展繪就「綠色」藍圖的重要一筆。開展區域環評最突出的亮點,就是基於科學細緻的區域評估,實現環評成果「一本共享」,讓特定區域內的環評工作提質增效,從而讓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點項目以及事關民生的重點工程得以迅速落地、及時開工。

  具體來說,這項改革措施就是在全覆蓋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區域評估工作,通過在重大片區土地出讓、劃撥前,組織開展區域性環境影響評價,編制一本總體環境影響報告書,統一告知區域規劃的各類建設項目的具體環境保護要求。

  此前,環東海域片區翔安南部新城等片區完成區域評估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和審查工作。「上述片區內的醫院、學校、房地產、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水等規劃包含的所有工程建設項目,都可以共享區域環評成果,建設業主直接承諾履行區域環境影響報告書告知的相關環境保護要求,無須再單獨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及辦理環評審批手續。」負責該片區環境評估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區域內環評成果「一本共享」,為所有有助於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和項目開闢了快捷的綠色通道。「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項目都能從中獲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政策紅利。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初步構建起「工業園區以規劃環評為主導、項目環評差異化管理,其他重點開發建設區域以區域評估為主體、一本環評管到底」的生態環境準入管控體系,並不斷完善清單管理和告知承諾制,區域環評助力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

亮眼成績5

改革成果量化拓展

智慧環評「一點即通」

  不久前,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發的「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準入清單》)應用系統通過專家驗收,正式上線運行,標誌著廈門率先全國實現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數位化,生態環境準入管理正式邁入「智能時代」。

  作為「廈門市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系統的一期工程,「三線一單」應用系統實現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數位化。該系統集成了廈門市多規合一平臺188個圖層,並與廈門市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互聯互通,實時參與多規合一項目生成和決策。同時,對多規合一系統進行智慧化拓展,將我市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數位化,加載準入研判和智能審批兩大模塊,輸入建設項目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確定建設項目地點,即可自動識別項目準入結論,在智能審批模塊可以實現自動格式化、個性化批覆。

  強大數據支撐、研判高效精準、審批智能便捷——智能化的系統依託全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區域開發、資源利用、空間規劃、產業布局、項目準入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務水平和更科學的決策基礎,切實對標國際一流優化營商環境,也為助力高質量綠色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智慧化環評還在不斷升級——據悉,目前,該智能系統二期工程已開始進行招標建設,二期工程將加載環評文件協報功能,完成與登記表備案系統、排汙許可證系統、驗收系統的對接,實現全鏈條跟蹤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系統向公眾開放後,註冊用戶可通過系統自行查詢項目在我市範圍內的準入條件和要求,建設單位或者環評技術單位也可通過系統進行選址預判,在線編制環評文件,符合研判結論的建設項目有望實現自主審批,由系統自動出具批覆決定,真正達到智慧環評「一點即通」的效果。(廈門日報本版文/記者 王玉婷 許曉婷 通訊員 鄭曉東)

原標題:廈門環評審批改革創新 激活綠色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方迪

相關焦點

  • 聚焦寧夏工業經濟核心區|寧夏開發區:改革創新激活「一池春水」
    「如今,開發區的形象和面貌大為改善,發展層次和水平明顯提升。」採訪中,多家位於開發區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我區持續開展開發區整合優化和改革創新工作,力促開發區整合轉型發展,全面增強創新動力。 寧夏開發區改革一直在創新,一直在奮進,一直在精益求精。
  • 整治紅頂中介還環評綠色生態
    原標題:整治紅頂中介還環評綠色生態  本報特約評論員劉白   現在,環保部提出要徹底解決「紅頂中介」問題,進一步推進了環評機構的去行政化時間表。雖是微觀層面的舉措,卻折射了環境治理的法治化、市場化方向。
  • 廣東下放輻射類環評審批權,廣州深圳可批地球站、雷達站等
    2020年7月9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做好建設項目環評制度改革舉措落實工作的通知》(粵環函〔2020〕302號),就近期的國家和省的環評改革舉措進一步予以明確,推動政策落地。《通知》明確,廣州、深圳市及珠海橫琴新區、省改革創新實驗區內的省級開發區依法開展的規劃環評,由相應地級市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審查。
  • 改革「好歌嘹亮」發展提質增效——南昌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綜述(中)
    今日之南昌,創新「六多合一」審批模式唱響全國,「多規合一」業務平臺工作被列為全國工改典型經驗之一,大數據市場主體監管、「重資本輕資產」招商模式作為首批典型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綠能模式」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率先在全省實行「河湖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一項項改革舉措,猶如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奏響了一曲絢麗的樂章,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定步伐,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 激發澎湃動力 釋放改革紅利
    黨的十九大以來,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要論述,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 山丹:深化改革創新有效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山丹 深化改革創新有效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據張掖日報山丹報導(記者石晶)山丹縣進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步伐,強力實施創新驅動,激發經濟發展動力活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重新編制完成《山丹縣部門權責清單目錄》,積極推行「一窗辦」改革和網上行權,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814戶。紮實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醫師多點執業等改革,統籌推進鄉鎮機構、事業單位、綜合行政執法等改革,深化國有企業融資平臺去行政化、經營實體化以及年薪制等改革。
  • 生態環境更美 綠色底蘊更厚
    「十三五」期間,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在「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生態保護和修復、環境監察執法、環評審批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案例和數據。
  • 激活資源要素 增強發展動力
    本報記者 謝永輝12月15日,柳州市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市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取得的成效。近年來,該市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有效推動農業農村領域改革,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動力,走出一條新時代柳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廈門自貿片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本報記者黃曉珍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陳泥 通訊員曾文婷)首創商事登記「一照一碼」,樹立全國「一照一碼」典型範本;實行企業註冊全程電子化,實現一網流轉,一表申報,一趟取照,立等可取;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企業準入和經營便利化程度更高……五年來,藉助自貿試驗區的東風,圍繞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廈門市場監管部門以制度創新為抓手,以登記便利化為目的,在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試
  • 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新時代——關於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新發展理念抓住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關鍵,正在有力引導轉型發展。其次,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國改革與發展實踐互促共進的演進規律,把發展與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既推動經濟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調整,也推動發展體制機制的全面改革。這顯然將有效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帶來一場關係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 峽山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動員會議召開
    >11月10日,峽山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動員會議召開。會議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積極推動更深層次改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省、市委關於開發區改革的部署安排,動員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壓實責任,有力有序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切實以改革增動力、激活力,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因改革而生 伴時代前行 與特區共榮——廈門建發集團成立40周年...
    1985年,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並在隨後幾年先行先試,展開一系列改革探索:在全國率先實行大部委制,簡化企業審批、放權給企業;在全國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會」,推動金融機構企業化經營;「放水養魚」,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企業……  在老一輩建發人看來,這一系列改革舉措,不僅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能量活力,也激活了廈門企業改革的一池春水。
  • 新調整後的環評文件,哪些行業豁免、哪些加嚴了?
    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環評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新舉措。那麼,新政策有哪些調整,對環評管理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影響相關行業、產業園區等?本文就讀者關心的話題進行解讀。關注點一哪些行業不再納入環評?
  • 創新「試驗田」 激蕩新動力
    這樣破紀錄的速度,源自於一項名為船舶登記「一事通辦」的改革:海南將船舶從建造到投入運行所需要辦理與船舶登記相關的海事政務事項作為「一件事」,實行「一窗受理、協同審批、無縫銜接、全程服務」,打造高效船舶登記的「海南模式」。該制度創新案例,也入選了海南自貿港第九批制度創新案例。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時任廈門市體改委副主任朱麗水回憶,習近平到廈門後分管體制機制改革,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養魚」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廈門港,也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東渡碼頭,迎海風極目遠眺。他踱步走到橋吊旁,抬頭望著這幾十米高的大傢伙,詢問工作人員它們能吊多少貨。
  • 南平邵武:綠色產業發展動力澎湃
    在堅定綠色方向、堅持生態優先、堅守發展底線的過程中,邵武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格局,並在良性互動中不斷積蓄起強勁的綠色動力,助推綠色產業蓬勃發展、闊步前行。綠色引領,好思路擘畫產業發展藍圖近年來,南平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出臺七大綠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培育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回歸經濟、夜間經濟等「四大經濟」,在全國首推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三大創新」,搭建起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引領各縣(市、區)走出閩北特色的發展之路。
  • 厚植營商沃土激活發展動能!濟南用實幹給出有力的答案
    依託區塊鏈技術,片區主動推出「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不見面審批」「秒批秒辦」等服務新模式,深入實施「一次辦好」改革落地,創造了企業開辦最快30分鐘辦結、平均辦理時間112分鐘的「自貿速度」,比承諾時間壓縮75%以上,實現企業開辦「立等可取」。
  • 生態建設丨激活綠色發展新動力——訪山東省泰安市副總林長、副...
    常緒擴:泰安市堅持把全面推行林長製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推行林長制實現林長治。一是實施「增綠」工程。泰安市深入推進「綠滿泰安」行動,集中抓好森林生態修復保護、退耕還果還林、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農田防護林建設、城鄉綠化美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 中央發布深圳改革總綱領,40條清單細則出爐
    24、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   (1)鼓勵深圳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與外部投資機構加強合作,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   (2)支持深圳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3)支持構建綠色技術市場導向創新體系。
  • 改頭換面、抄襲編造、槍手代勞……如何才能堵住環評造假「暗門」
    按該省基層環評審查力量計算,縣市區審批人員每年要看上千份環評文件  「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實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體現。」這是今年3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送審稿)》中的一句話。  深圳市工程的環評文件35次出現「湛江」,不可謂不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