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舒展寧夏工業版圖,工業企業集聚23個開發區。
這裡,堪稱寧夏工業「核心區」,「主力縱隊」。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的七成以上在開發區,對全區工業經濟增長貢獻超過70%。
「如今,開發區的形象和面貌大為改善,發展層次和水平明顯提升。」採訪中,多家位於開發區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我區持續開展開發區整合優化和改革創新工作,力促開發區整合轉型發展,全面增強創新動力。
寧夏開發區改革一直在創新,一直在奮進,一直在精益求精。
平羅工業園區,工業集約聚集。
「散亂汙」「殭屍企業」整治難度較大,一度是平羅工業園區整合優化過程中面臨的一道難題。
寧夏晟晏實業集團逐步對周邊小、散、亂、汙、停產或半停產的45家企業進行兼併收購,整合土地總面積近1660畝,淘汰一大批落後產能。
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按照全產業鏈的思路,加大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推廣應用,抓好技改項目實施,逐步向產業鏈、價值鏈、市場鏈中高端邁進……平羅縣工業園區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開發區整合優化方案,成功處置「殭屍企業」100餘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進園區經濟轉型升級,以高端產業集聚效應推動區域發展。
「進一步完善了頂層設計。」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園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出臺了《銀川都市圈開發區主導產業指導目錄》,將園區主導產業限定在3個左右,引導產業集聚集約發展;並完成了各開發區的土地面積和四至範圍的核定批覆工作,解決了長期制約我區開發區的瓶頸問題。
「管委會+公司」的運營模式,是我區開發區改革的又一創新。
「各方麵條件都很完善,程序大幅度簡化。」中衛工業園區幾家企業負責人介紹。
中衛工業園區推行「管委會+公司」的運營模式,設立高新技術發展集團,參與園區建設運營、投融資服務等行政管理以外的市場化經營業務;
而隆德工業園區引入工業地產企業,充分挖掘園區土地和基礎設施資源,調動商業地產企業的積極性,用企業資本建設園區標準化廠房,實現了招引企業的拎包入住,市場化建設運營初見成效。
在開發區改革中,我區通過動態調整的簡政放權、項目審批服務代辦等舉措,全區開發區行政服務效能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更加優化。
工業藍寶石晶體製造項目進駐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從考察對接、項目選址到基建開工,僅用了80天。
「創造了我區招商引資的新速度。」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區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審批建立了領辦代辦制度,寧東、蘇銀產業園從立項到拿到施工許可證,時限由改革前的159天縮短至89天,重點項目通過綠色通道可縮短至48天。
寧東基地、蘇銀產業園、金積工業園區、太陽山開發區等7家開發區建立了一站式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其他開發區均建立了「一站式」領辦代辦窗口,為企業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務。同時,「區域評」改革全面推廣。部分開發區已完成礦產壓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水土保持等基礎性評估,區域評估成果免費提供企業共享使用。
低成本化改造是我區開發區改革的亮點之一。改革優化工作開展以來,自治區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集中支持園區固廢綜合利用、汙水處理、集中供能供熱等低成本化和基礎設施項目150個,有效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一園區一熱源』集中供熱項目建成後,入園企業工業蒸汽價格由每蒸噸220元降低至150元,關停小型燃煤鍋爐73座,碳排放降低50%。」吳忠金積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區通過低成本化改造項目的實施,汙水處理廠(站)實現全覆蓋,各開發區實現了汙水集中處理,固廢處置及綜合利用項目納入園區統一規劃建設,集中供能供熱淘汰了大量的工業小鍋爐。
「開發區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橋頭堡、主陣地,對推動自治區九大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園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從整合優化、體制機制、行政審批等方面對開發區開展了深入的改革工作,撤銷合併了11家開發區,全區開發區畝均產值由改革前2017年的39.4萬元提高到99.8萬元,提高了1.5倍;畝均稅收由2017年的1.2萬元提高到5.2萬元,提高了3.3倍,園區小散亂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據介紹,2021年,我區將繼續深入推進開發區改革,進一步針對園區基礎設施和發展短板,聚焦「水、廢、地」等要素,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高質量發展。
改革創新,激活發展「一池春水」。(寧夏日報記者 丁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