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上臺當起「老師」。 石羽佳 攝
中新網銀川11月6日電 題:學生站C位 寧夏創新素養教學實現「寓教於樂」
作者 李佩珊 石羽佳
如何讓課堂增效,給學生減負,讓教學提質,是教育改革長期關注的重點話題。這些年,寧夏以創新素養教育為切口,讓學生成為課堂C位,大改以前的「你問我答」傳統課堂模式,讓教學實現「寓教於樂」。
中新網記者日前在銀川市興慶區第十八小等學校實地探訪,與學生一同上課,真實感受到了創新素養的實踐為課堂帶來的變化。
學生在機器人課上進行學習。 石羽佳 攝
「哪位同學為大家當『小老師』來講一下這道題?」話聲未落,學生們紛紛舉起了手。在四年級的語文課堂裡,老師全靖講完基礎課文,學生一個個走上講臺,為同學們「圈重點」、講課外延伸。
課堂裡,平板電腦、智慧機器人成為了學生的學習助手。 石羽佳 攝
在黑板這塊多媒體屏上,「小老師」講的內容,直接投放到了每個學生的平板電腦上。而全靖則在一旁做起配合工作,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鼓勵孩子們發散思維,學習繪製思維導圖,並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全靖表示,在她的課堂上,互動、合作、交流、共享成為了主要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們的笑聲、掌聲、辯論聲也已成為了課堂的「標配」。
正如全靖所言,在創新素養的課堂裡,老師把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課前請學生先行自學,帶著問題來到課堂;課上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老師則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陪伴者、點火者、引領者,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是真正的主體。
課間,學生跳繩鍛鍊身體。 石羽佳 攝
「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銀川市興慶區第十八小學學生陶懌篪提起課堂學習時顯得十分興奮,「老師幾乎每節課都會給我們布置小組討論的任務,讓我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互相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銀川市興慶區第十八小學還開設了創客空間、人工智慧等科技體驗區。在這裡,學生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動手製作,並進行簡單的編程,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變成現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
創客空間裡,學生進行計算機編程探索。 石羽佳 攝
其實,寧夏的創新素養教育探索,已經走過了很多年。自2015年起,寧夏在部分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創新素養課堂。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提出來的《關於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創新素養教育的建議》被列為全國政協45件重點提案之一,並於9月獲教育部答覆。當年,寧夏在全區初中及以下學段全面實施創新素養教育。
「研究表明,兒童和青少年處於創新養成和發展的重要啟蒙期和關鍵成長期。根據遞減法則,人的創新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開發,開發得越早,其發展潛力越大。錯失這個黃金期,到高校再開展創新教育,只能事倍功半。」正如崔波所言,創新教育聚焦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方法,首要條件就是轉變從教者與家長的思想,為孩子打好基礎。
在老師與家長的思想轉變之下,寧夏將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分類處理,學前注重培養幼兒的好奇心、直觀具體的思維和初步的動手能力;小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散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初中注重培養學生「敢想」「敢做」的創新人格、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檢驗成果,寧夏發揮中考作為創新素養教育「指揮棒」的作用,在2018年的中考改革中,對科目設置、組考形式、命題質量、賦分辦法、綜合素質評價等進行了系統重構,將體育變為獨立學科,將物理、化學、生物三科「三選一」變為「三門考」,讓學生注重全方位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當前學生課業負擔重、身體素質下降這一現象,各學校也嘗試利用課堂上節約出來的時間,有計劃、多方面地把學生感興趣的、健康而有活力的運動、舞蹈、音樂等引入校園。目前,跳繩、籃球、鬼步舞、啦啦操等多項運動充實到了課間活動裡,代替了以前單一的廣播體操。
課間,學生跳起了健美操。 石羽佳 攝
據寧夏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寧夏中小學學生的科學素養、藝術鑑賞力、學習興趣等名列全國前茅,教師在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教學競賽中獲得佳績,中小學課程豐富了、課堂變活了、孩子們更愛學了。無疑,寧夏已逐漸探索出一條創新素養教學的「寧夏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