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中醫辯證論治 第二千六百二十八期

2021-01-19 中醫藥傳承與研究


  水腫是指由外感、內傷多種原因造成肺脾腎三髒對水液宣化輸布功能失調,致使體內水液瀦留,泛濫於肌膚,引起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等為臨床特徵的疾病。


  西醫學中心原性水腫,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所見之腎原性水腫,低蛋白血症、維生素B,缺乏症、嚴重貧血等引起的營養不良性水腫,甲狀腺機能減退、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內分泌性水腫,以及特發性水腫等,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早在《內經》時代,中醫學對水腫病已有了較為系統與朗確的認識。《內經》中出現了風水、石水、湧水的名稱,對水腫症狀已作詳細描述,如《靈樞·水脹》說:「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素問·評熱病論》中說:「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對水腫的病機病位,《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素問·陰陽別論》指出:「三陰結謂之水」。《素問·水熱穴論》說:「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又說,「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下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按表裡上下把水腫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5種類型;又由五臟發病的機制與證候,言及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中髒經·論水腫脈證生死候》充分認識到水腫病之危重難愈,指出:「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又三焦壅,榮衛閉絡,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將水腫劃分成「十水候」;同時指出了水腫病與腎、脾、胃三髒密切相關,說:「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谷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溢經絡,浸漬臟腑,脾得水溼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絡閉塞,故水溢於皮膚,而令腫也」,又說,「水病者,由脾腎俱虛故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巢氏還提出:「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脈沉者水也,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死。」對比於現代I臨床,由於心、肺、肝或腎等臟器功能的衰竭,均可出現類似的水腫症候。這些認識早在公元7世紀初已在祖國醫學中提出,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金元醫家劉完素在其《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認為:「故諸水腫者,溼熱之相兼也。」《丹溪心法·水腫》辨水腫陰陽,提出陰水、陽水之概念,對後世水腫病辨證論治影響甚深。朱丹溪又從症狀分析看:「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澀,此屬陰水。」明代醫家秦景明辨外感與內傷腫脹,外感腫脹又有溼熱與寒溼之分。李梃《醫學入門·卷之五·水腫》指出:「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症;陰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饑飽勞役房欲而見陰症。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腥胕足三陰經。故男從腳下腫起,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陰陽微妙如此。」民間多有「男從腳下而腫上,女從頭上而腫下,皆難治」之說。李氏之論道破機關,即男屬陽,若傷於三陰經,水腫發於足肘為裡證;女屬陰,若傷於三陽經,水腫發於頭面,則為逆證;二者俱為危候。此亦在辨陽水陰水之範疇。時至明清,對於水腫病病位病機的認識更趨成熟,主要歸結於肺脾腎三髒。


    明代王紹隆、張景嶽、李中梓以及清代的徐靈胎、沈金鰲等醫家均持此說,然各有偏重。張景嶽主張助氣化兼補命門:「蓋脾土非命門之火不能生,肺氣非命門之水不能化」,又說:「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即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景嶽全書·雜證謨·腫脹》)。清代林佩琴亦云:「所謂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火也。火衰則不能蒸動腎之關門,而水聚焉。以蒸動其關,積水始下,以陽主開也」(《類證治裁·腫脹》)。


  關於水腫病的治療溯源於《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荃,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四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清代醫家沈金鰲在闡發《內經》、仲景治療原則時說:「腫在腰以上者,宜發汗,即經所謂開鬼門也;腫在腰以下者,宜利小便,即經所謂潔淨府也;上下分謂,使陰陽平治,水氣可去,即經所謂去宛陳荃是也。然治其標而已,尤當理氣養脾,以治其本,使脾氣實而健運,則水自行。」又說:「凡病皆本於陰陽,通表利小便,乃宣經氣利以驅水,是陰病治法。治肺以輕開上,治脾必佐溫通。」(《雜病源流犀燭·卷五·腫脹源流》),沈氏強調給邪以出路,並分清陰陽標本虛實。


  張景嶽在水腫病治療中極其推倡薛立齋之加減金匱腎氣湯,旨在助命門氣化。當然張氏並未忽視臨證因熱致腫的方面,「凡素稟陽盛,三焦多火而病為水腫者,其證必煩渴、喜冷,或面赤、便結,或熱而喘嗽,或頭面昏腫,或脈見滑實。此溼熱相因,陰虛之證也。凡辛香燥熱等劑,必所不堪,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車前、麥冬之類,大劑與之。其有熱甚者,宜加減一陰煎(生地黃、芍藥、麥門冬、丹參、熟地黃、牛膝、甘草)加茯苓、澤瀉、車前之類主之」。另有一種特殊情況,類於當今所謂酒精性肝病,《景嶽全書·雜證謨·腫脹》所謂「凡年少縱酒,致為溼熱所乘」。對於元氣尚強,脈實有力者可用利水逐水之劑,當如禹功散(黑牽牛、茴香)、導水丸(大黃、黃芩、滑石、牽牛)之屬。但張氏又強調逐水利水之劑的應用,必須處理好虛實攻補的關係,不能不顧人之虛實不慮人之死生,不能妄用、濫用與過用,以免斫傷人體正氣。總之,水腫病多由於人體正氣虛敗,精血化為水溼,所以溫脾腎,助命火、行氣化當為正治之法。


  《臨證指南醫案》中華岫雲總結葉天士水腫治驗為:「有溼在下者,用分利;有溼在上中下者,用分消;有溼而著裡者,用五苓散,通達膀胱;有溼鬱熱兼者,用半夏瀉心法,苦辛通降;有溼熱氣鬱者,用雞金散(雞內金、沉香、砂仁、陳皮、香櫞皮)加減,消利並行;有氣血鬱積,夾溼之邪,久留而不散,用小溫中丸,清理相火,健運中州;有溼熱與水寒之氣交橫,氣喘溺少,通身腫脹者,用禹餘糧丸,崇土製水,暖下洩濁;有寒溼在乎氣分,則用姜、附;有寒溼入於血分,則用桂、附;有溼上甚為熱,則用麻、杏、膏、苡等味,清肅上焦之氣;有溼下著為痺,則用加味活絡等劑,宣通下焦之鬱;有藉乎薤白、瓜蔞者,滑潤氣機之痺結於腹脅也;有藉乎制黃、歸尾者,搜逐血沫之凝澀於經隧也;有藉乎玉壺、控涎、神保(木香、胡椒、幹蠍、巴豆)、神芎者,視其或輕或重之痰飲水積而驅之也。此皆未損夫髒氣,而第在腑之上下,膜之表裡者也。若有胃陽虛者,參、苓必進;脾陽衰者,術、附必投;更有傷乎腎者,則又需加減八味、濟生等丸矣。其他如養陽明之大半夏湯,疏厥陰之逍遙散,蓋由證之牽連而及,是又案中法外之法也已。」所論中肯精當,隨證圓機變通,縱橫開闔,妙法連珠。


  對於水證與血證關係,清代唐容川論述說:「血結亦病水,水亦病血」,二者互為因果。徐大椿有:「血瘀浮腫,宜破瘀以通其經隧;火衰浮腫,宜補火以滋其化源」之說。當代名醫方藥中總結水腫病治療時說:「汗、利、溫、補為藥物治療水腫之四種基本方法。所應說明者,這四種方法並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發汗劑中,往往合用利尿藥;溫補藥中,有時亦須配合發汗劑或利尿劑。」(《醫學三字經淺說·水腫》)

  

  【病因病機】

 

  病因

  1.風邪襲表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內舍於肺,肺氣失於宣降,風水相搏,流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2.瘡毒內陷肌膚癰瘍瘡毒,未能清解消透,瘡毒內歸,損傷脾肺,脾肺功能失調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3.水溼內侵久居溼地,或冒雨涉水,水溼內侵,脾為溼困,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發為水腫。


  4.飲食失調飲食不足,脾氣日漸虧損;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損傷脾胃,以致脾虛失運,水溼內停,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5.情志失調情志鬱勃,肝氣鬱結,疏洩失司,三焦氣機不暢,水道不利,水溼泛於肌膚,發為水腫;或憂思不解,損傷脾胃,脾虛失運,發為水腫。


  6.勞欲過度勞倦太過,損傷脾胃或房勞過度,或生育不節,損傷腎氣,均可影響水液正常代謝,發為水腫。


  7.它病之後乳蛾、心悸、瘡毒、紫癜、淋病等久病損傷,致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水液代謝不暢,發為水腫。病久入絡,瘀血阻滯,三焦水道壅塞,亦可發生或加重水腫。


  以上各種原因,有單一原因而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使病情頗為複雜。此外,起居失常、勞欲過度、感受外邪、飲食過鹹、情志不遂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本病。

  

  病機

  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水行則為氣,氣滯化為水,人體水氣代謝是在肺的通調、肅降,脾的運化,轉輸,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協調下完成的。所以,水腫病與肺,脾,腎三髒關係最大,同時與三焦,膀胱亦有關係。


  1.發病外邪侵襲,瘡毒內陷所引起的水腫多呈急性起病;水溼內侵,飲食失調,勞欲過度,情志失調及它病之後引起的水腫起病較緩或緩慢。


  2.病位病位在肺、脾、腎、三焦,但與心、肝、膀胱亦有密切關係。


  3.病性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肺、脾、腎虛損為本,以風、寒、溼、熱、毒、瘀、氣滯、水液為標。陽水以標實為主,陰水以本虛為主,病情反覆,可出現陰陽寒熱虛實錯雜,本虛標實之虛實夾雜之證。


  4.病勢風邪溫毒以陽邪為主,風性輕揚,故病起在表、在上,迅速遍及全身;病久不愈,耗傷正氣,傷及脾腎,出現腰以下腫脹。病凡由表及裡,由上及下,由實轉虛,由陽轉陰,由肺及脾腎,則逐漸加重。


  5.病機轉化因外感風邪,水溼內侵致病者,多屬實證,風勝者重在肺,溼勝者重在脾。如風邪表證已解,頭面浮腫消退,而水溼不化,瀦留下肢肌膚,病變臟腑則可由肺轉脾,病邪亦以風轉溼為主,證候亦可由風水相搏轉化為水溼浸漬。若水溼之邪鬱而化熱,則又可轉化為溼熱壅結證。若水溼傷陽,浸漬日久,又易轉化脾陽虛弱證候。內傷飲食、勞欲過度、情志失調、它病之後引起的水腫多屬虛證。病變重在脾、腎兩髒。


       或以脾氣、脾陽虛衰為甚,或以腎氣、腎陽衰微為甚。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又可導致腎陰虧虛,出現陰虛水腫,或陰陽兩虛或氣陰兩虛證候。實證水腫遷延日久,或反覆屢作,正氣漸傷,可轉化為虛證,病情由輕轉重。虛證水腫復感外邪,導致急性發作,腫勢增劇者,可轉為標實為主證候,或因虛致實,形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在整個病程中,若腫勢較甚,可突發水邪上逆心肺而見心悸、唇紺、氣急、喘促不能平臥;或濁邪上蒙心包,肝風內動,則可出現神昏譫語,肢體震顫;或濁邪阻閉三焦而關格不通,嘔逆不止;或傷及血絡,出現衄血下血等壞證、變證,病情危重。

 

  【類證鑑別】

 

  水腫與臌脹,及飲證中某些證型都是水液不化,停瀦體內所致。但在主要發病臟腑、水停部位,都有差異。


  水腫 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水液停聚。症見肌膚浮腫,色明亮,皮光薄,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甚則遍身泛腫。腫自下而上者多從足跗始, 自上而下者,先見於目窠頭面。


  臌脹 肝鬱脾虛,濁氣蘊結。症見單腹脹為主,甚則腹部青筋暴露,餘處不腫。


  支飲 肺脾腎功能(陽氣)不足,水飲上凌心肺,支撐胸脅。症見久咳逆,氣喘息促,咳唾引痛,胸脅支滿:甚則面目,四肢浮腫。


  溢飲;風寒閉塞玄府,肺失輸布,飲溢肢膚。症見喘咳,痰多白沫,胸悶身疼,惡風無汗,甚則肢體浮腫。


  由上可見,水腫與臌脹區別主要在水腫部位。水腫先起頭面四肢,甚則全身漫腫,臌脹單腹腫脹,餘處不腫,多由積聚久延所致。支飲、溢飲與水腫的區別在於喘、腫的發病先後,水腫先腫後喘,飲證則先喘後腫.


  水腫與臌脹,飲證鑑別表


         水 腫   臌 脹     飲 證
   水泛肌體   水聚腹腔   水凌胸肺發病臟腑肺、脾、腎。水氣通調失調肝、脾、腎。脾虛木賊溼 熱相乘肺。水氣射肺水停部位多泛濫體表四肢皮色不變單腹腫脹青筋暴露久咳喘逆.之後有面目浮 腫,其形如腫,實不是腫腫勢先起頭面下肢腫,甚則全身浮腫病重時或兼下肢腫嚴重時才兼身腫 症狀標本 先腫後喘或先有積聚後成臌脹先喘,積年久喘才延成腫小便情況多有尿量減少有時小便減少初正常,後偶有不利

 

 

  【辨證施治】

 

  在隋,唐以前,對水腫病已經有了四水(《金匱》)、五臟水(《內經》),十水(《中藏經》)、廿四水(《病源》)等名目。這時又有將四水,五臟水、十水等落實辨證要領和進行。歸髒」,這項工作在《華氏中藏經》開始之後,《三因方》、《河間六書》,《吳氏集驗方》、《醫門法律》都曾經進行過。


  儘管這樣,還都沒有能滿足臨床辨證的需要。於是在嚴用和首倡陰陽水辨證法則後,經朱丹溪、戴元禮、李梃、張景嶽等人的發展,更為充實。


  《濟生方·水腫論治》:腫滿當辨其陰陽,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腑多洩,此陰水也,則宜用溫暖之劑,……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腑多閉,此陽水也,則宜用清平之藥……。」其代表方實脾飲、疏鑿飲子等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


  陰陽水辨證綱領從根本上區分兩類虛實性質不同的水腫,為臨症立法用藥提供依據,實較《金匱》四水、五臟水等略勝一籌,兩者互相交叉應用,一直沿用不衰。


  至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腫脹·姚按》中辨水腫證,以因風,溼、氣、熱等外來者為有餘,屬陽水(原發性急性),以大病脾肺腎衰弱、或誤用行氣分利之劑,以致喘急、痰甚、小便短赤,釀為腫證等內發者為不足,屬陰水(繼發性,慢性)其說亦系承襲上說而來。


  陰水陽水辨證的實施,使得水腫論治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由於《金匱》對正水、石水等裡證治法缺如,隋、唐之際治水多仍稟承發汗,利小便,攻逐水積等治法。實際上這都是治療陽水實證之法。


  嚴用和《濟生方》治水主張用實脾飲、復元丹等溫脾暖腎方劑,後王海藏、朱丹溪因之,治法重補脾腎,反對執治水當利小便之說而用去水之劑,如舟車,神佑等方,主張。大法宜補中焦為主。


  對於治腎之法,上古已有,但都限於導水、浚利,以洩壅滯。宋、元以後,出現「溫腎」以奮氣化法後,歷代各家從之,蔚然成風。《醫貫·氣虛中滿論》盛讚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通而不洩,誠治腫之神方。《景嶽全書·雜病謨·水腫論治》認為。水腫證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以溫脾補腎,此正法也。都把溫陽補腎作為治療水腫證之治本要術。


  隨著「水腫多屬虛敗」說的成立,上述醫家對利水、攻逐等以疏浚為能事的治法,多表異議,尤其是對攻下逐水多不贊同,認為這樣會更洩脾腎之氣,與元氣已弱的水腫證是不利的。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說:水氣在裡可下……然而證雖可下,又當權其輕重,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丹溪諸人亦具此見。《景嶽全書·雜病謨·水腫論治》:古法治腫,大都不用補劑而多用去水等藥,微則分利,甚則推逐……無非逐水利水之劑。但察其果系實邪,則此等治法誠不可廢,但必須審證的確,用當詳慎也……。以衰年積損之證,復遭此劃則百無一生矣!可見其謹慎態度。


  別樹一幟的為劉完素、張子和等。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吐下霍亂》所附論水腫時反駁脾土衰虛,不制腎水之說,認為水腫是溼熱相兼。蘊蓄而成,當以辛苦寒藥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十形三療》記載張子和治水腫、腹滿身腫等病例,均職舟車、浚川等劑,雲;病水之人,其勢如長川泛濫,欲以杯勺取之,難矣!必須神禹決水之法,斯急矣!」可見,溼熱壅結三焦,隧道閉塞的實證水腫,確也有取效攻通的。總之,中醫對水腫的認識有二個階段,大體在隋唐之前,多從實治,概用瀉法(發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等)宋代以後,提出陰水之說,多重調補脾腎。

 

  辨證要點 

 

  (一)陰水陽水辨證

  此法較早見於宋.嚴用和《濟生方》,以後《丹溪心法》、《證治要訣》,《醫學入門》,《景嶽全書》,均有補充。


  陽水 發病急,每成於幾曰之間,腫多由上而下,心熱煩渴,小便短澀色黃,大便多秘,形壯色紅,氣息粗長,多見於青壯年,脈多滑而有力。


  陰水 病多漸起,日積月累,或由陽水轉來,病多內傷,由下而上,身冷不熱、不渴,小便或短,但多不赤澀,大便或見溏薄,神疲氣怯,勞則病加,病程較長。多見於正虛久病之人。


  (二)辨新舊虛實 .

  初起病多在肺、脾,屬陽水者陽氣未必就虛,多見實證,久病多屬脾、腎,屬陰水,陽氣每已衰憊,虛證為多,或虛中挾實。故曰水腫證辨陽氣虛實十分重要。


  (三)辨順逆、危候

  順逆。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順。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為逆。危候,凡水腫嚴重,有五不治者,多屬危候。

  脈。脈沉、洪大者可治,微細者死。 


  附:古法辯證

 

  1.四水辨證:此法濫觴《內經》,溯迥《金匱》,是根據發病病機辨證分類。


  風水一一脈浮惡風一一風遏水停,肺失宣降。 

  皮水一一脈浮,按之沒指一一水溼內漬,營衛不行。

  正水一一脈沉遲,腹滿而喘一一陽不上通、水邪上犯(腎病連肺)(肺心)、 石水一一脈沉,腹滿不喘一一陰盛下結、水積胞中(腎病連肺)V病症積)


  2.辨水分、血分。婦女水腫中,中焦停溼,心下堅大,病發於上,先水腫而後經斷的屬水分,血結胞門,臍下脹,病發於下,先經斷而後水腫的屬血分(出《金匱》)。


  3.五臟水辨證:出《內經》,《金匱》、劉完素、喻嘉言曾事歸納。


  心水 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一水在心之部則鬱,心火炳明之化。


  肝水 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一水在肝之部肝水  肝木發生之化。


  肺水  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一水在肺之部則陽孤越於外,其魄獨居。


  脾水  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一一水在脾之部,則陰竭於內,而谷精不布。


  腎水  其腹大,腰痛,不得溺,.陰下溼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一一水在腎之部,不但諸陽退伏,即從陽之陰亦且退伏,孤陰獨居於下而隔絕者也。


  (以上據喻嘉言《醫門法律》引證)

  4.十水辨證;出《諸病源候論》、《三因方》,即在五臟水之外,另外以下幾種。


  膽水  口苦咽幹。

  大腸水  乍虛乍實。

  膀胱水  腹急肢瘦。

  胃水  小便秘澀。

  小腸水  小腹急滿。


  此外,尚有十八水,廿四水,名目紛繁,且其內涵,多數與脹證摻混,所以在採用陰水、陽水辨證之後,這些古法漸歸淘汰。


  《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淨府」。《金匱要略·水氣病》更明確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發汗、利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3條基本原則。以陰陽虛實而言,陽水以驅邪為主,可用發汗、利水、攻逐、解毒、活血、行氣、疏表等法。陰水則以扶正為主,可採用健脾溫腎利水、通陽利水、補氣養陰利水等法。對於虛實夾雜之證,當分清虛實標本多少,輕重緩急,權衡兼顧。攻逐一法,為歷來治陽水水腫常用之法,用之得當,有立竿見影之效,但需視病情需要而定。


      一般來說,病起不久,腫勢較甚,正氣尚旺,此時抓緊時機,以祛水為急務,適當選用攻下逐水藥,使水邪速從大小便而去,俟水退後,再議調補,以善其後。病在後期,脾腎雙虧而水腫尤甚,若強攻之,雖水退可暫安一時,但攻逐之藥,多易傷正,究屬病根未除,待水邪復來,勢必更加兇猛,病情反而加重,所以逐水峻藥應慎用。對於餘邪未盡時,宜用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礙邪的平和之法治療,待餘邪盡,再根據氣血陰陽的偏損情況,合理進行調補善後。

 

  [風水泛濫]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兼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脈沉。風邪襲表,營衛失和,內舍於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液代謝失常,則見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小便不利,惡寒發熱,肢節酸楚;風邪兼熱,則咽喉紅腫熱痛,舌質紅,脈浮滑數;若風邪兼寒,邪在肌表,衛陽被遏,肺氣不宣,則惡寒發熱,咳喘;若腫勢較甚,陽氣內遏,則脈沉或沉滑數,或沉緊。


  [治法] 疏風利水

  [方藥]越婢加術湯加減 組成 :麻黃、羌活、防風、防己、桂枝、白朮、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炙甘草。


  ·本證主要由於風邪襲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而成,治當疏風宣肺,通調水道為主。方中麻黃髮汗解表,宣肺利水,去在表之風水,為君藥;桂枝、羌活、防風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防己助麻黃祛風除溼之功,共為臣藥;白朮健脾化溼,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溼,使溼邪從小便而出,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


  ·風寒者,加蘇葉;風熱者,去羌活、桂枝,加生石膏、金銀花、白茅根、蘆根;若咽喉腫痛明顯者,還可加板藍根、桔梗、牛蒡子、土牛膝、射幹清咽散結解毒;若咳喘較甚者,加前胡、杏仁、葶藶子、蘇子降氣止喘;若汗出惡風,衛陽已虛,復感外邪者,可用防己黃芪湯加滲利之品,以補氣固衛,行水消腫;脾胃氣虛者,加大棗、甘草、太子參。


  ·本證由風遏水阻導致水腫,故治療要疏風散邪,也要通利小便,有肺經症狀者還須宣暢肺氣,實為疏風、宣肺、利水之法。但疏風宜致微汗為佳,利尿也以適當為度,因汗出太多易傷及陽氣,利水太過致陰液耗損。恢復期要防止反覆感冒。

  

  [溼毒侵淫]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發瘡痍,甚至潰爛,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肌膚為脾肺所主,故肌膚瘡痍,溼毒未能被及時清解消散,內歸肺脾,使脾不能運化水溼,失其轉輸,使肺不能通調水道而水液代謝失調,出現小便不利,眼瞼浮腫,延及全身;溼毒未解則見肌膚瘡痍,甚至潰爛;肌表被溼毒所阻,營衛失和,故見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為溼毒內蘊之象。


  [治法]清解利水

  [方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組成 :赤小豆、連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生麻黃、杏仁、炙甘草。


  方中赤小豆解毒利水消腫為主藥;輔以連翹清熱散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紫背天葵清熱解毒,麻黃、杏仁宣肺行水;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膿毒甚者,重用蒲公英、地丁;溼盛而糜爛者,加苦參、土茯苓;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赤芍;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芒硝。


  ·以清解瘡毒為主,金銀花、蒲公英、地丁劑量宜重,即使水腫時瘡毒已愈僅留痕跡,也需注意清解。

  

  [水溼浸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全身水腫,按之沒指,以下肢為甚,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濡緩。水溼之邪,浸漬肌膚,壅滯不行,以致肢體浮腫,水溼內聚,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失常,所以小便短少;水溼日增而無出路,泛溢肌膚,所以腫勢日甚,按之沒指;水溼之邪下趨,故腫以下肢為甚;溼性粘膩,不易速化,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脾為溼困,陽氣不得舒展,則見身重、神疲、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亦為溼盛脾弱之象。


  [治法]通陽化溼利水

  [方藥]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組成 :澤瀉、桂枝、蒼朮、白朮、陳皮、桑白皮、生薑皮、大腹皮、豬苓、茯苓皮、生薑、大棗。


  ·方中澤瀉直達下焦腎與膀胱,利水滲溼為君藥;茯苓、豬苓、桑白皮、生薑皮淡滲利水,增強君藥利水滲溼之功,共為臣藥;桂枝助膀胱氣化,通陽化氣以行水,蒼朮、白朮燥溼健脾以化溼,陳皮、大腹皮調暢氣機,行氣利水,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補益中焦,均為佐藥;大棗又能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寒溼偏盛,中焦不運,脘痞腹脹者,可加厚樸、乾薑、川椒目溫脾化溼,行氣寬中;衛表陽虛,汗出怕風者,加生黃芪、防風以護衛固表。


  本證為寒溼困脾,脾陽失展,土不制水,故宜溫脾通陽,化溼利水,用藥宜溫燥,不宜寒涼,這是治療本證的關鍵。

  

  [溼熱壅盛]遍身浮腫,皮膚繃急發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乾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溼熱之邪壅於肌膚經隧之間,三焦水道不利,則遍身浮腫而皮膚繃急發亮;溼熱壅滯,氣機升降失常,則胸脘痞悶;熱盛消耗津液則見煩渴,小便短赤,或大便乾結;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均為溼熱之徵象。


  [治法]分利溼熱

  [方藥]疏鑿飲子加減 組成 :商陸、檳榔、赤小豆、川椒目、黃柏、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澤瀉、生薑、炙甘草。


  方中商陸通利二便,瀉下逐水,使在內之水邪從下而奪為君藥;赤小豆、川椒目、黃柏、木通清熱利溼以消腫,茯苓皮、大腹皮、澤瀉通利小便,利水滲溼消腫,共為臣藥,其中檳榔、大腹皮又可行氣導滯,取氣行水行之意;炙甘草調和藥性,是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水邪分消走洩,溼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勢自消。


  ·溼熱下注膀胱,傷及血絡,見尿痛、尿血等症者,加大薊、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若腹滿不減,大便不通,體質尚實者,可加生大黃、黑白醜攻逐二便,或合用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洩;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臥,脈弦有力者,為水在胸中,上迫於肺,肺氣不降,宜瀉肺行水為主,可用五苓散、五皮飲等方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三子養親湯以瀉胸中之水;若溼熱久羈,化燥傷陰,水腫兼見口咽乾燥、大便於結等津液虧耗之症狀者,可用豬苓湯,既能滋陰,又可清利水邪。


  本證腫勢嚴重,上下表裡分消,單一治法難以見效。如掌握時機,短暫採用攻逐之法,多可轉機取效。用攻逐法要細心觀察病情,以防傷及正氣,必須中病即止,不可過劑。亦可攻補兼施,或攻補交替結合,以防損傷正氣。

  

  [氣滯水停]肢體或全身水腫,脅肋滿痛,脘腹痞滿,納食減少,噯氣不舒,面色、爪甲蒼白無華,小便短少,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脈弦。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可致三焦水道不通而發為肢體或全身水腫,小便短少;肝氣鬱結,則脅肋滿痛;肝木克脾土,則見脘脹痞滿,納食減少,噯氣不舒;氣滯水停,肌膚失養則見面色、爪甲蒼白無華;舌淡、苔薄白、脈弦為氣滯水停所致。


  [治法]行氣利水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 組成 :北柴胡、枳殼、制香附、厚樸、蘇梗、茯苓、白朮、豬苓、澤瀉、芍藥、川芎、炙甘草。


  方中柴胡、枳殼、香附、蘇梗疏肝理氣,厚樸溫燥行氣,調暢氣機,使氣行水行;茯苓、白朮健脾化溼;豬苓、澤瀉滲溼利水消腫,均為主藥;輔以川芎行氣活血,取血為氣母,和血以行氣,芍藥養血柔肝,條達氣機;炙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


  若脅腹脹滿較甚者,可佐入木香、陳皮、青皮、谷芽、麥芽等健脾理氣之品;氣病及血,症見脅肋刺痛,舌有瘀點,脈細澀者,可加桃仁、紅花、地鱉蟲、丹參、鬱金等活血化瘀;倦怠無力,少氣懶言,氣虛較甚者,加黨參、黃芪、黃精以益氣;口苦,小便黃為氣鬱化熱,加茵陳、虎杖、黃連等清熱利溼。


  本證由肝失疏洩而致,故用疏肝理氣,除溼散滿之法,以氣行則水行之意。

  

  [氣虛水溢]浮腫,尤以下肢明顯,按之凹陷,有時晨起面浮較甚,納少便溏,倦怠無力,腰背酸痛,脛膝酸軟,動則氣短,尿有餘瀝,舌淡紅,舌邊常見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氣虛則人體氣化功能減退,不能化水,開闔失司而水溼泛濫,故浮腫;水性重濁下趨,則以下肢浮腫明顯,按之凹陷,晨起陽氣初生,溫煦不足則有時見晨起面浮較甚;脾氣不足,運化失司,則納少便溏,倦怠無力;肺氣不足,動則氣短;腎氣虧損,腎精不足,不能主骨生髓,則見腰背酸痛、脛膝酸軟,開闔失司則見尿有餘瀝;舌淡紅,邊常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象。


  [治法]補氣利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 組成 :生黃芪、黨參、防風、防己、炒白朮、茯苓皮、生薏苡仁、山藥、車前子、杜仲、炙甘草。


  方中黃芪、黨參補益元氣,化氣以行水,治病之本,故為君藥;防風、防己祛風除溼,助衛行水,白朮、山藥健脾運溼以化水,茯苓皮、生薏苡仁、車前子滲溼利水,助君藥以奏補氣利水之功,共為臣藥;杜仲補腎益精,利下焦之溼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


  若脾虛氣滯者,加木香、香櫞、佛手、大腹皮;若腹水明顯,腹脹難忍,步履艱難,甚則腹大不能起床者,加大腹皮、生薑皮、陳皮、雞內金等以運脾利水、消滯疏中;若氣分藥不效,可尋求於血分,合桃紅四物之類;若從脾治不效,亦可從肝絡瘀阻論治,重用養肝和絡之藥,如當歸、白芍、枸杞子、紅花、桃仁等;病程日久,脾病及腎,以腎氣不足為主者,可加濟生腎氣丸治療;心氣不足為主者,用歸脾湯或炙甘草湯加赤小豆、丹參、益母草等。


  氣虛水腫,治療重在補氣,用大劑量黃芪補氣利水,同時可配防風,以防大劑量黃芪導致中焦脹滯。補氣的同時,應注意虛在何髒,辨證準確,才能提高療效;氣虛運血無力,多兼有絡脈瘀阻,加重水腫,故治療時酌加活血通絡利水之藥。

  

  [脾陽虛衰]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緩或沉弱。脾陽虛衰,中陽不足,氣不化水,水液趨下,以致下焦水邪泛濫,故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脾虛運化失司則見脘腹脹悶,納減便溏;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肌膚失充,則見面色萎黃;陽不溫煦,則神疲肢冷;陽不化氣,則水溼不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緩或沉弱均為陽虛之象。


  [治法]溫陽健脾利水

  [方藥]實脾飲加減 組成 :炮附子、乾薑、白朮、桂枝、茯苓皮、椒目、車前子、大腹皮、木香、生薑、大棗、炙甘草。


  方中附子溫腎以助氣化,行陰水之停滯,乾薑溫脾陽以助運化,散寒水之凝結,二藥溫養脾腎,扶陽抑陰,共為君藥;輔以白朮、茯苓、車前子健脾燥溼,滲溼利水,使水溼從小便而利,桂枝、椒目溫陽散寒,化氣行水,大腹皮、木香行氣導滯,令氣行溼化;佐以生薑、大棗益脾和中;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若溼邪內盛,脘悶腹脹、苔厚膩者,可加蒼朮、厚樸、木香以燥溼健脾,理氣消脹;若氣短聲弱,氣虛甚者,可加人參、黃芪健脾補氣;若小便短少,可加豬苓、薏苡仁、澤瀉增強滲利水溼之功;若脾胃虛弱明顯者,治當健脾化溼,以健脾為主,不宜過於分利,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脾陽虛衰,脾氣亦虛,治療本證的原則,一是補脾陽,用附子、乾薑、桂枝、川I椒之類;二是補益脾氣,用黨參、黃芪、白朮、山藥之類;三是健脾滲利,用豬苓、茯苓皮、薏苡仁、車前子之類。不可過用逐水之劑,待脾之陽氣來復,病可轉機,水腫可消。

  

  [腎陽衰微]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滯或咣白,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腎陽虛衰,開闔、氣化失司,陰盛於下,水溼瀦留難去,而致水腫遷延日久,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腎陽虛衰,則腰部冷痛酸重;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不足,心陽亦虧則見心悸、氣促;陽虛不能溫煦形體,則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滯或咣白;腎陽不足,膀胱開闔不利則見尿少或尿量增多;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亦為陽虛水盛之候。


  [治法]溫腎利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組成 :熟附片、鹿角片、巴戟天、仙靈脾、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白朮、茯苓、澤瀉、車前子、桂枝。


  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助陽,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制水,為君藥;鹿角片、巴戟天、仙靈脾溫運腎陽,助君藥峻補命門之火,共為臣藥;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補益腎陰,以取陰中求陽,則生化無窮之意,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溼,使水溼從小便而出,白朮健脾燥溼以利水,桂枝助膀胱化氣行水,共為佐藥。


  小便清長量多者,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溫固下元;心悸、唇紺、脈虛數或結代者,重用附子、桂枝,加炙甘草、丹參以溫陽化瘀;若見喘促,汗出、脈虛浮而數者,可加人參、蛤蚧、五味子、煅牡蠣,或吞服黑錫丹以防喘脫;若病程纏綿,復感外邪,症見發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病至後期,如水腫反覆發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咽乾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者,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冬葵子;若兼有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者,可用左歸丸加重鎮潛陽之品,如龍骨、牡蠣、珍珠母、鱉甲等;若見神倦欲睡,泛惡,甚至口有尿味者,宜炮附子合大黃、吳茱萸、黃連、茯苓、陳皮、竹茹、代赭石、六月雪等。


  本證為陰水重證,陽虛陰盛,本虛而標實,故治療重在溫陽,主藥為附子,劑量宜重,可用30~60g,但用時須久煎,以去其毒性而存溫陽之效,見效即可減量,且需與補腎藥同用。同時還須適當配伍補陰之品,可陰中求陽,並可防陽旺之偏。


  陽虛水腫,反覆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則兼風水之證,可急則治標,暫按風水論治,但因屬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時要顧及正氣虛衰的本質,需扶正祛邪,不可過用表藥,可酌加健脾溫腎之品。臨床以脾腎陽虛水腫多見,可溫補脾腎,利水消腫,治療時要注意區別脾、腎的輕重主次,有所側重地進行治療。

  

  [氣陰兩虛]浮腫日久,氣短乏力,納少腹脹,手足心熱,口乾咽燥,頭目眩暈,舌紅少苔或舌淡而邊有齒痕,脈細數或細弱。氣虛則機體氣化功能減弱,無以化水,運水無力,陰虛則無以化氣,氣虛更甚,則水液停聚,發為水腫,日久不消;氣短乏力,納少腹脹,舌淡,邊有齒痕,脈弱為氣虛之徵;手足心熱,口乾咽燥,頭目眩暈,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利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組成 :生黃芪、生熟地、太子參、山藥、枸杞子、山萸肉、紫河車、二至丸、防己、茯苓皮、生薏苡仁、續斷、車前子、蘆根、白茅根。


  方中黃芪鼓動陽氣,疏其壅滯,補益肺氣,使肺能通調水道,生熟地黃補腎填精,大補腎陰,二藥合用氣陰雙補,故為君藥;太子參助黃芪益氣健脾,山藥、枸杞子、山萸肉、二至丸、紫河車助生熟地補益腎陰之功,共為臣藥;茯苓皮、生薏苡仁、車前子淡滲利水消腫,防己祛風行水,配黃芪疏散在表之水溼,白茅根、蘆根清熱生津利水,續斷溫陽補腎,有陽中求陰之意,共為佐藥。


  陰虛尿少者,加沙參、麥冬;氣虛偏重者,重用黃芪,並加黨參、白朮;精氣虧虛較甚者,加何首烏、天冬、阿膠等。


  本證氣虛陰虛,水溼逗留,補氣藥重用生黃芪、太子參;滋陰藥不用大劑厚味,以滋陰而不戀邪為宜;利水時要防傷陰。平補氣陰藥長期服用,氣陰得復,腫自消退。

  

  [瘀血阻絡]浮腫日久,面唇、膚色晦滯黧黑,腹部青筋暴露,婦女經色黯紅有紫塊,經少經閉,或腫勢嚴重,舌紫黯或見瘀點,脈澀。久病入絡,絡脈瘀阻,水道不通,水滲肌膚則浮腫日久不消,或腫勢嚴重;面唇、膚色晦滯黧黑,腹部青筋暴露,婦女經色黯紅有紫塊,均為瘀血內阻之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血虧則經少經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亦為瘀血所致。


  [治法]活血通絡利水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組成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丹參、赤小豆、生黃芪、黨參、牛膝、益母草、馬鞭草、澤蘭。


  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川芎、當歸、赤芍、丹參養血活血通絡,共為主藥;輔以赤小豆健脾利水通絡,生黃芪、黨參健脾益氣通絡,牛膝補肝腎,引血下行以利水溼,益母草、馬鞭草、澤蘭活血祛瘀,利水消腫通絡。


  氣滯者,加延胡索、鬱金;陽不足者,加仙靈脾、紫河車、白朮;水腫明顯者,加連皮茯苓、薏苡仁、車前子;瘀血不去者,加參三七及土鱉蟲、蜈蚣、全蠍、地龍等蟲類藥以搜剔經絡之瘀血。


  ·本證水腫,瘀血不去,則水腫不退。因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需配補氣行氣之品以助化瘀。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常伍養血活血之藥。

 

  【其他治法】

 

  1.香薷葉500克,水一鬥,熬至爛,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朮宋210克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日五夜一服。治暴發風水,通身皆腫(方見《外臺秘要》深師薷術丸)。


  2.苦葫蘆瓢30克,微炒為末,每曰粥飲服三克,功專利水(見《太平聖惠方》)。


  3.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 日三服,治陽水浮腫(見《丹溪心法》)。


  4.浮萍曬乾為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口二服,治水氣洪腫,小便不利(陽水)(見《太平聖惠方》)。


  5.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以赤小豆填滿,煨至火盡,取出切片,同豆焙乾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子湯下,日三服,小便利為度。治十種水氣、浮腫喘滿(見《楊氏家藏方》)。


  6.冬瓜白瓤,水蒸汁,淡飲之。治水腫煩渴,小便少(見《聖濟總錄》)。


  7.大蒜十個,搗如泥,入蛤粉,丸如梧子大,每食前白湯下廿丸,利水(見《普濟方》)。


  8.禹功散。黑牽牛末120克,茴香30克,炒為末,每服3--,.6克,以生薑自然汁調下,逐水(見,《儒門事親》。病水之人,如長川泛濫,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治之。)。


  9.代鹽。以秋石拌飲食,少少用之(《摘玄方》).

  

  【預防保健】

 

  水腫病情複雜,其中慢性陰水等證,治療也不易效,尤其病人不知禁忌,或知而不遵,姿情冒犯,多致危殆。茲總其護理禁忌如下:


  1 調攝寒溫、避免外邪,尤其是寒溼環境,易致風溼水氣浸漬。


  2.戒怒一一明皇甫中《明醫指掌》;「水腫病多起於外觸怒氣」.…。,故病中,初愈最需戒嗔怒悲戚,怡養涵情。


  3.戒房勞、產乳、勿過勞一一《備急千金要方。水腫》。「房事等三年慎之……不爾者差而更發、重發、不可更治也。


    4.忌鹽一《世醫得效方。水腫》;。凡水腫唯忌鹽,雖毫未許,不得入口……不能忌鹽勿服藥,果欲去病,切須忌鹽。。護理及預防復發。飲食 


  5.生冷一一傷脾胃陽氣,令氣聚為腫。

  6.肥甘一一《千金方。水腫》認為魚、肉油膩不宜服食。

  7.戒酒一一《景嶽全書。腫脹》:。酒性.本溼,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怯者著而成病,酒即水也,不唯酒為水,而血氣既衰,亦皆隨酒而悉為水類」,所以,水病切需忌酒及時治療瘡毒、皮疹、咽爛。水腫退後,要補脾實腎,以助氣化而免復發。

 

  【現代研究】

 

  有關水腫的中醫藥研究,主要涉及腎原性水腫、心原性水腫、特發性水腫等幾個方面,下面將分別介紹。

 

  一、腎原性水腫的中醫研究

 

  1.腎病症候群腎病症候群屬中醫水腫範疇,其病位在腎,與肺脾關係密切。普遍認為中西醫結合是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方案。臨床治療大致可分為:(1)中藥基本方加西藥:傅貴基等認為氣虛血瘀為其基本病理,故採用黃芪、黨參、白朮、當歸、益母草等益氣活血藥為基本方,隨證加減,並配合西藥強的松及對症治療,結果41例復發性腎病症候群中,完全緩解30例,基本緩解8例,無效3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5<7>:436)。呂志平等認為腎氣虛是本病的病理基礎,氣陰兩虛是基本特徵,溼邪可貫穿疾病的全過程,瘀血是本病的必然轉歸,故採用益氣、溫腎、滋陰、活血化瘀、利溼中藥如附子、黃芪、生地、丹參、益母草等自擬主方,聯合西藥治療59例,結果緩解16例,有效25例,無效8例,療效優於單純中藥或單純西藥的治療(中醫雜誌,1991,(9):26)。


       (2)辨證分型加西藥:王秀琴等將本病分為肺脾氣虛,治以益氣健脾、化溼活血利水,藥用黨參、黃芪、丹參、益母草等;脾腎陽虛型,治以健脾溫腎,活血利水,藥用附片、桂枝、仙靈脾、益母草等;肝腎陰虛型,治以滋陰補腎,平肝潛陽,活血化瘀,藥用熟地、生地、山萸肉、丹參、澤瀉等;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用黃芪、黃精、黃連、丹參等。並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加用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藥,配合西藥激素、免疫增強劑,治療78例中,完全緩解48例,基本緩解8例,好轉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8.4%,優於單純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組,總有效率76.47%(中國醫藥學報,1991,<5>:42"--44)。(3)分期辨證加西藥:王亞平分5個階段選用不同的方劑治療,水腫期用溫腎健脾利溼方;用強的松出現皮質功能亢進時,用滋陰清熱方;用細胞毒藥物出現骨髓抑制時,用益氣補血方;強的松減至小量時用培補脾腎方;停服激素後用金匱腎氣丸鞏固治療取得良效(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7>:446)。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症候群已取得可喜療效,在中醫辨證施治基礎上,聯合應用西藥,不僅可以拮抗西藥的副作用,減少併發症以及撤減西藥後的反跳現象,而且能夠縮短激素的用藥時間,預防感染,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復發,提高治癒率(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4,18(1>:68~69)。


  2.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本病的治療已由50年代的單純溫補脾腎發展到近年來的溫補、滋陰、清熱、解毒、利溼、活血等多種治法。其中對清熱、利溼、解毒、活血等治法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毛新寬等應用氣血水同治法,藥用茯苓、黃芪、白朮、丹參、益母草、豬苓、枸杞子加減治療慢性腎炎56例,顯效25例,有效2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2.1%,優於同期西藥治療組(總有效率為29.2%)(實用中醫藥雜誌,1996,(6>:6~7)。鄧光遠應用固腎解毒活血法治療慢性腎炎179例,臨床治癒128例,好轉35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91.06%(湖北中醫雜誌,1995,17<1>:14~15)。李富生等採用中西醫結合,中醫辨證分為氣陰兩虛、脾腎陽虛、腎陰虛、陰虛陽亢、溼熱、血瘀腎絡6型,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300例,完全緩解62例,基本緩解93例,好轉122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92.33%(陝西中醫,1995,16(6):255~256)。胡克明用疏風宣肺法治療急性腎炎54例,痊癒48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2%(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4>:14~15)。此外近年來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分期分型論治腎小球腎炎有進展。葉景華以中醫藥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420例,按病程分為邪盛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邪盛分為風熱、溼熱、風寒、寒溼證,以祛邪為主;恢復期分陽虛、氣虛兩型,治療以清化餘邪而扶正為法,結果臨床痊癒率83.1%,好轉率16.9%(上海中醫藥雜誌,1993,(7>:12~14)。

 

  二、心原性水腫的中醫研究

 

  對心原性水腫,應用中醫藥治療較多的,當推肺心病和風心病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水腫,其治法主要為活血化瘀,強心利尿。


  1.活血化瘀臨床實踐證明,心力衰竭時均有瘀血存在,若不予解決,往往不利於心力衰竭的控制。蔣紅心認為老年心衰,位在心,並乎腎,病理為瘀血,病機為陽虛氣弱,水停瘀留,單用西藥效差,臨床用益腎活血湯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藥治療72例,顯效率69.4%,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醫雜誌,1993,(2>:95~96)。張素燕應用溫陽化痰活血法治療肺心病心衰34例,顯效22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2%(國醫論壇,1995,(1):37,)。蔣森應用益心化瘀利水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6例,基本糾正8例,顯效19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6%(山西中醫,1995,<2>:15~16)。


   2.強心利尿強心利尿是治療心原性水腫的主要措施。近年來發掘單味強心利尿的中草藥有福壽草、萬年青等。沈玉明用大劑量萬附葶方(萬年青15~30g,附子15~40g先煎,葶藶子30~45g)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有效率88.93%(浙江中醫雜誌,1990,(5>:195)。張立營用強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藥用人參(另煎)6g,附子(先煎)6g,黃芪30g,丹參15g,葶藶子15g,桂枝12g,枳殼12g,澤瀉12g等,總有效率94.o%(浙江中醫雜誌,1992,27<9>:387)

 

  三、特發性水腫的中醫研究

  特發性水腫是指以水腫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原因不明的症候群,以中年婦女多見,目前尚無特殊療法,近年中醫藥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王靜等認為本病病機除肺脾腎三髒氣化失常外,還與血瘀和肝失疏洩有關,故宜補氣益腎健脾,行氣活血利水為法,藥用三皮雙澤湯(茯苓皮、大腹皮、山藥、薏苡仁各30g,澤蘭、澤瀉、黃芪、淫羊藿各20g,陳皮、漢防己、枳殼各15g,自術、當歸、香附、川芎各lOg,桂枝8g,甘草6g)加減治療25例,痊癒20例,好轉4例,無效1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4,8(3>:31)。

 

  水腫是體內水液不能輸化,形成以水液停淤體表、腹腔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症。水腫病因,外感風寒、水溼,內因飲食、勞欲所傷,或嗔怒氣滯,導致肺失通調、脾失輸布、腎失蒸化,三髒功能失調,則上下三焦不利,津液內聚,小便不利,盡化為水,成為腫脹。 


  辨證方面,首先應辨別陽水陰水,並詳病機所屬髒府的虛實標本主次。


  治療上,陽水證以發汗、利小便為主,其中腰以上腫甚一發汗為主(開鬼門),腰以下腫甚一利水為主(潔淨府),溼濁壅結,小便不通一考慮暫用攻下逐水(去菀陳莖),應視病體虛實與補法互用。


  陰水證,以溫化為主,其中脾虛者,溫脾實上,腎虛者,溫腎通陽。


  陽水、陰水在病變過程中,可能會轉化,陽水轉虛,治合溫養脾腎治本,陰水挾實,也應結合陽水治法,以治其標。


  應注意,慢性陰水,不易速愈,治療上,不能翼求速效,而用攻逐,忌見水治水。而用陽水諸法。對挾有標實者,要兼顧為治。


    姚大鵬,一九六零年生,號詩壇一怪,四川大學成人教肓中醫專業畢業,現高級中醫師,高級針灸師,中詩論壇新詩研究版編輯,中國流派網詩歌論壇原創版編輯,全球生態詩刊公眾號主編。一生經歷坎坷,無職業和固定收入,靠幾十年勤奮自學傳統中醫理論, 創建了殘疾人家園中醫藥論壇, 實踐了古人的徒步吟詩寫詩新療法的醫治效果, 先後徒步行走西藏墨脫縣, 5萬裏海岸線, 紅軍2萬5千裡長徵路, 萬裡長江生態環保路, 萬裡黃河生態環保路,徒步20年問先後走過大半個中國的2千多個城鎮 ,徒步詩療總路程11萬6千多公裡,同時創建了生態環保論壇, 沿途詩寫隨筆近萬首,發表千首,不僅治好了自已的精神病, 還治好了我被醫院確診回家等死的肺癌和B肝病,同時自學獲得多所大學畢業學歷。具有針炙推拿,中醫藥理療,詩文創作,書畫篆刻,藝術攝影等多方面的技能,特別是多年來對詩歌創作與心理喑示及催眠療法有獨特的理解和建樹。全球生態環保副刊總編,作品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屆文藝山花入圍獎和中國作協魯迅文學榮譽獎, 現為中英藝術基金會藝術顧問,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客座教授,榮譽藝術博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當代詩壇一怪,民間著名詩人,簡介被選入多種《中英美世界名人錄》。數十次參加省市全國藝術博覽會,北京等地舉辦個人根藝盆景展,並多次參加全國書畫大展,作品被中國文物古建築基金會,國家奧運委員會,中國緊急救援民政部,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抗震救災活動等義賣捐獻,中國藝術家雜誌,大眾科技報,北京晚報,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和藝術館,中央黨校等多家收藏,以刻人物佛像為主。被國內多諸多名流藝術館收藏,受到過北京市市委書記劉琪和省市主要領導人的接見。


作品要求

1.按照嚴格定稿制度,不得文中加空格及題目與正文不統一。

 

如:中醫辯證論治


文/某某

 

正文

 

2.必須嚴格要求審題題意。

3.不要平庸作品。

4.凡平臺沒有展示前其他地方看見,作全部放棄處理。

5.投稿作品必須是原創,公眾號作品已發稿件勿擾。

6.群內收稿,請將定稿作品附個人簡介發至群內,接受郵箱收稿。

7.此次所有讚賞不發,自願打賞,適度打賞。

8.如有贊助活動者請於小編聯繫:yao196036郵箱:a196036@qq.com平臺有權直接擇優收錄作品,中庸作品請直接繞路。

注重品質 追求自然 遊心於淡 先鋒前沿

 

顧問: 王琦 唐祖宣  張大寧 陳家慶    

總編:  姚大鵬

副總編: 馬有度 王惟一

編輯:  王雲銘 徐蔚霖 桕連松 王正公 馬有度

中醫藥研究公眾號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公益直播十一講——近距離了解「心靈之窗」,辯證論治看眼疾
    為此本草頭條請到了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兼北京中醫藥大學眼科臨床學系副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劉靜教授延續上周的話題,為大家繼續講述黃斑水腫、視神經萎縮,近視眼相關的眼部症狀以及與此對應的治療方法。
  • 福州御和堂中醫口碑如何?辯證施治 古方傳承!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醫治病、養生保健越來越被人所重視。中醫五千年歷史,有其獨特之處,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醫往往是很有效,這也是中醫的奧秘之處。中醫並不是按穴位,吃點中藥這麼簡單。
  • 中醫經驗分享:過敏性紫癜該如何辯證論治?
    中醫治療過敏性紫癜從正虛及邪實兩個方面入手,治療原則根據紫癜病人的不同症候表現,以祛風除溼、清熱解毒、補氣攝血、滋陰涼血為主。大量臨床病案的中醫診治經驗:過敏性紫癜的辨證主要是八綱辨證,實證多為風熱外感證、溼熱傷絡、血熱妄行證為主,虛證則為肝腎陰虛、氣不攝血為主,還兼有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
  • 包頭58歲婦女腎病水腫,中醫有辦法
    範利青 副主任醫師包頭市蒙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小心,面部雙下肢浮腫韓女士今年58歲,一直身體不錯的她,不久前出現臉部及雙下肢腫脹,半月後病情加重,到市蒙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就診。治未病中心副主任範利青了解後得知,韓女士3個月前,出現面部雙下肢明顯腫脹感、乏力,偶有口乾口苦,大便正常,小便量少。既往高血壓病史10餘年,口服降壓藥物,血壓控制一般。經檢查,韓女士被確診為腎病症候群。範利青建議韓女士可做腎臟穿刺進一步明確病理分型,但韓女士不同意腎穿,要求中醫治療。考慮患者要求及臨床診斷已成立,所以範利青開始給予中藥治療。
  • 從中醫「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
    中醫將其稱為「滑胎」「數墮胎」。該病名首見於葉天士《葉氏女科證治·安胎》,書中曰:「妊娠有三月而墮者,有六七月而墮者,有屢孕屢墮者,由於氣血不足,名曰滑胎。」臨床上,筆者以「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每獲良效,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 中醫對水腫的認識與治療
    水腫病包括:局部性水腫,可能與外傷或者感染有關,相對比較好治;還有全身性水腫就比較嚴重,如肝硬化的腹水、肺水腫、心衰引起的雙下肢水腫、腎衰引起的面部浮腫。引起水腫病有各種不同的原因,要掌握一個大的治療方法,中醫的辨證用藥是重點。全
  • 「辨證論治」不是中醫的優勢 —— 《傷寒雜病論》主要不是「辨證論治」
    這一方法和現在所說的辨證論治很相似,於是,便認為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淵源。但是,縱觀《傷寒論》的實際內容,可以發現並不支持這一以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教材為代表的主流觀點。 一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一個水腫,中醫有這麼多治法,這才是博大精深!
    中醫治療水腫的內治和外治方法有哪些?水腫指水液滯留於皮下組織的病變,分細胞內水腫和細胞外水腫。以功能性原因為常見,器質性原因中以心、肝、腎臟疾患最多見。1 黃花菜鮮根30克,水煎服,治全身水腫,小便不通,黃疸2 鮮鯉魚放入大米,煮粥淡食,治妊娠水腫和產後乳汁缺少。3 鵪鶉清湯:鵪鶉2隻去毛及腸雜,加水煮湯,可加少量酒調味食用(淡食)。有補益五臟,利水消腫作用。治慢性腎炎水腫。
  • 關於過敏性體質人群,中醫是如何辨證論治的
    除一般抗過敏藥物的使用外, 尋求中醫的治療, 亦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也有稱「風團」、「風疙瘩」,是由各種食物、藥物或其他因素刺激導致皮膚黏膜小血管暫時擴張和通透性增加,發生局部水腫,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團塊狀隆起,鮮紅色或蒼白色,伴明顯瘙癢。
  • 2020年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考核:水腫的中醫治法方藥
    「2020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水腫的中醫治法方藥」的內容很多人都想知道,詳情如下: (1)風水相搏證 風水相搏證,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祛風散寒;若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蘆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如見汗出惡風,衛陽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益氣行水;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溼浸漬證論治。
  • 水腫勿忽視,中醫有妙方
    這惱人的水腫背後,到底藏著哪些秘密?中醫認為,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 一水腫,就顯胖,中醫教你給身體「排排水」
    因為有許多人並不是脂肪性肥胖,而是水腫在作祟。01丨久坐久站致水腫據專家介紹水腫是指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中醫對水腫的定義是各種原因導致的體內水液運行障礙,水溼停留,泛溢肌膚,引起頭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腫的病症,稱水腫。
  • 中醫五色的辯證方法
    中醫五色辯證中醫辯證有四診:望、聞、問、切、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望診中的望色吧!白色:1.面色白為氣血不榮之候,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2.顏面俱呈白色。面色白而虛浮,多屬陽氣不足。3.面色淡白而消瘦,多為營血虧損。
  • 中醫沒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時
    醫聖張仲景撰寫傷寒論一書中,立六經辯證之法旨,三陽三陰各處一隅,如同洋蔥相類,揭示了外感之疾由外及內相互傳導之路徑,相比起三陽之證來說,三陰之證是比較兇險的,太陰之證相對較輕,而少陰厥陰則有不少死證。張仲景雖尊醫聖,尚有不少死證無力回天,況且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呢?
  • 中醫胡遠忠醫師治療肝病,辯證論治有奇效!
    胡遠忠,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畢業於四川省達州中醫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曾在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嶽池縣中醫院進修學習,得到多位專家教授的指導,對病毒性 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疾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
  • 「慢中醫」也能治眼科急症
    「慢中醫」也能治眼科急症 2020/12/13 20:1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933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朱肱研究《傷寒論》認為三陰三陽是經絡,比如少陽為什麼胸脅痛,為什麼耳聾?至於三陰三陽之本質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不過他是第一個這樣提的。同時他重視脈學,而脈也和經絡有關,認為脈掌握好了如合龜鏡,一照就靈,古代龜是預吉兇,鏡子是照善惡的。他對傷寒提倡的陰陽、表裡、辨病、辯證、立法、法證結合等說法和我們現在研究傷寒都有相似之處。
  • 中醫辨證:養雞的八綱簡易辯證
    中醫辯證:養雞的八綱簡易辯證辯證是中醫治病的基礎和關鍵,中醫的辯證分為臟腑辯證、八綱辯證、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等,八綱辯證是最基本的辯證方法,把極其複雜的各種病證歸納為陰 陽 寒 熱 虛 實 表 裡八類證候,稱為八綱。
  • 甌網丨「慢中醫」也能治眼科急症
    因此,通過觀察眼部的病變,即可了解人體自身內在的健康狀況,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往往在治療好眼部疾病的同時全身症狀或疾病同樣得到治癒。比如眼瞼帶狀皰疹就與人體肝火過旺有關,通過中醫清肝瀉火治療方法,在治好眼部皰疹的同時,還能使頭面部及腰腹部伴發的皰疹得到治癒。
  • 中醫分型辯證論治胃酸過多!
    胃酸過多的中醫分型辯證論治 01、肝胃不和: 症狀:燒心,反酸,胸骨後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發作 辯證要點:肝鬱,以因情志因素而發作,太息,噯氣頻頻,脈弦 治宜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02、肝胃鬱熱: 症狀:燒心、反酸不止,胸骨後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燒灼,口乾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