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 聽聽王立群的解讀

2020-11-19 中國青年網

  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楚漢爭霸」可以說是最具戲劇與傳奇色彩的雙雄對決。但是你是否了解,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詠嘆烏江自刎寫得最好的詩是哪首?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6年其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堂》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由於對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有著深刻的研究,講到劉邦與項羽,王立群總是能侃侃而談。在抖音短視頻中,當講到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時,王立群分析指出,在鴻門宴舉行時,項羽已經失去了殺劉邦的心思,主張殺劉邦的人實際是範增,而在場的劉邦、張良、範增、項莊、項伯都知道這一點。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鴻門宴可以說是五個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項羽吃的一頓飯。王立群認為,鴻門宴在劉邦的一生中間是個生死存亡的時刻,如果鴻門宴中劉邦被殺,中國就沒有了大漢與漢文化。

  很多人在了解到楚漢爭霸的那段歷史時,都會為項羽最後的失敗而感到可惜,不明白為什麼當時項羽完全可以東渡烏江,卻選擇在烏江邊自刎。王立群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天命觀,項羽在自刎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天要亡我,我何渡為?「他認為老天都要滅亡他,那何必還要渡江呢。第二點則是,項羽是一個血性男兒,他寧可站著死,也不願意跪著生,而這一點也是項羽受到後人尊崇的重要原因。

  從現在看來,歷史上寫項羽的詩歌遠遠多於寫劉邦的詩歌,而在寫項羽的詩歌中,又以寫烏江自刎的多。那麼在眾多詠嘆項羽烏江自刎的詩中,哪首是寫得最好的呢?王立群認為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這首詩把項羽血性男兒的本質體現的淋漓盡致。王立群說,現在我們的民族也需要有千千萬萬個有血性的男兒來保家衛國。

  2007年,《百家講壇》播出《王立群讀史記》的系列,讓風趣儒雅、侃侃而談的王立群一舉成名,成為了全民偶像。但王立群認為,自己之所以可以被大眾認可,都和自己的老師王寬行有著很大的關係。王寬行對文學作品犀利的見解,深刻的思想,投入的教學態度,都對王立群的學術研究、教學生涯起著重要影響。

  在抖音上,王立群講解文學知識時,雖然全程無笑點,卻讓人不願漏聽半個字。除了劉邦項羽外,王立群還在抖音上講解了羋月、秦始皇、趙匡胤等傳奇人物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王立群抖音主頁上一探究竟。

  責編:hxq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網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網不承擔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王立群在抖音上講文學:詠嘆烏江自刎最好的詩是《夏日絕句》
    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楚漢爭霸」可以說是最具戲劇與傳奇色彩的雙雄對決。但是你是否了解,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詠嘆烏江自刎寫得最好的詩是哪首?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更重要的是項羽自認功勞最大,所以拒絕了把先入關的劉邦封為關中王,這引起了劉邦的不滿。不過項羽當時兵有40萬,劉邦不足10萬,實力相差十分懸殊。雖然劉邦先入關本該稱王,可是項羽覺得自己功勞才是最大,自然是怒氣衝天。不過兩人兵力懸殊,所以才有了後面的鴻門宴一事。
  •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說到項燕,大家一定會想起西楚霸王項羽,項燕和項羽是祖孫的關係。項羽是項燕的孫子。兩人同出項氏家族,也同為反秦將領,但兩人的結局竟然如出一轍。今天筆者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位抗秦將領。
  • 烏江自刎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項羽真正的死因你可能猜不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李清照 西楚霸王項羽力可拔山氣吞長河,結果最終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項羽烏江自刎的說法,應該從宋朝時期就有了(李清照詞可為佐證),但是在元朝時發揚光大。唐詩、宋詞與元曲皆是每個朝代的「特產」,元時出現了很多大作曲家(類似於今天的編劇),比如馬致遠、關漢卿與金仁傑。金仁傑有一部作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蕭何夜追韓信》。
  • 項羽生於江蘇宿遷,死於安徽烏江,為何安葬於山東泰安?
    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
  • 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以後,手下的五大虎將都是怎麼樣的下場?
    隨後,項羽分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且自稱為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在楚漢之爭中,項羽剛愎自用,自持武力,最終兵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項羽在自刎之後,他帳下的五大虎將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五大虎將之鐘離眛,他是項羽帳下的一員大將。在滎陽之戰時,楚軍被漢軍所敗。項羽聞訊後,帶兵前去救援。
  •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因為他知道渡江也是死
    項羽,歷來被人們視為悲劇英雄的代表,尤其是最後兵敗烏江自刎時,更是將故事推向了高潮。李清照曾作過一首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是認為,項羽應該渡江,以圖東山再起。總而言之一句話,大家都認為項羽其實是有條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心裡那個落差。可事實真的如此嗎?非也,我們只要簡單分析下當時的楚漢形勢,你就會發現,項羽即便是渡江過去了,也不會有啥大的改變。他並不是礙於面子,而是根本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過去不過去結果都是一樣的。
  • 項羽在烏江自刎,為何旁邊的士兵會哄搶其屍體?搶到骨頭都能暴富
    雖然劉邦第一個進入秦朝國都,但項羽並沒有遵守約定反而自稱為王,於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皇帝寶座而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4年之後原本實力強大的項羽卻輸給了劉邦,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神來之筆,而項羽最終也落得個悲劇的下場,在烏江自刎而死。
  • 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美人虞姬是成全了自己?
    虞姬死後,成功突圍到烏江邊,烏江亭長想渡他過江,項羽自認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四面楚歌,兵少糧絕。虞姬已經記不得在這個地方我們被漢軍困了幾日,可虞姬知道,再如此下去,他不願丟下虞姬一人突圍,虞姬便是困了他的命。或許沒有以後了,今夜月光如銀,便讓虞姬我再為他唱一曲罷。虞姬繪好妝容,穿上與他大婚那日的龍鳳喜袍,耀眼的金鳳灼的虞姬眼睛生疼。
  • 搞笑動漫:如果項羽沒有自刎烏江,那他會去哪裡呢?
    搞笑動漫:如果項羽沒有自刎烏江,那他會去哪裡呢?
  • 項羽烏江自刎前遇到兩位老人,為何一位想要害他另一位卻想要救他
    卻在垓下一戰,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後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而後突圍烏江自刎而死的悲情故事。在突圍途中項羽先後遇到了兩位老人,一位想要害他,而另一位卻想要救他,這是怎麼回事呢?在秦末楚漢相爭的後期,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在滎陽陷入僵局,雙方都暫時沒有能力去消滅對方,也都不甘心就此作罷。劉邦首先提出了議和的建議,項羽在考量再三之後,最終表示了同意。
  • 王立群在「藝術清單」中@了司馬遷、項羽、李清照、王安石和你
    《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從此王立群成為當代《史記》的「代言人」。讀到《史記》的《高祖本紀》,看到劉邦在彭城大敗之後,願意拿出函谷關以東的全部土地來重賞韓信等三人,幫助自己來打敗項羽。他明白了第二個道理,人生的格局決定人生的成敗。
  • 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非要自刎才行嗎?項羽:我想死的體面一點
    詞人李清照對項羽自刎烏江大呼惋惜,為此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自刎烏江,抒寫了一段氣壯山河的故事,至此項羽走上了神壇。除了自刎,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了嗎?
  • 項羽烏江自刎後,為奪取他屍身而大打出手的五個人,最後結局如何
    項羽在烏江自刎後,五人爭屍,最後結局如何?"猶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憑弔項羽時說出的千古名句,她認為項羽當初自殺於烏江而不是選擇渡江,是一件非常壯烈的事情,而唐代的杜牧則認為"江東子弟多才,東山再起未可知",認為項羽應該已經度過了烏江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歷代以來,項羽是否應該過河,爭議頗多,可謂見仁見智,合情合理。
  • 一代梟雄項羽與虞姬自刎烏江的內幕(下)
    有人告訴她,他是項羽,是當今天下的英雄。 項羽這個名字太響了,她幾乎每天都聽到父親提起過。她也曾父親提到過,當今天下能稱得起英雄這兩個字的非項羽不可。 難道這大漢就是父親所敬仰的英雄項羽?她不知為何自己的心開始蕩漾,媚臉生驚,芳心亂跳,這是她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她在問自己,這到底是怎麼了。 一時覺得心緒不寧,不由坐下來撫起琴來。
  • 楚漢爭雄項羽烏江自刎,可劉邦也有被項羽打的,妻離子散的時候
    楚漢有哪雙雄,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一個是楚國的貴族後代項羽,另一個就是草根出生的中山王劉邦。這兩個人的關係,就好比天上最耀眼的兩顆星星,都想變成人們的許願對象,可是誰也遮擋不住誰的光芒。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劉邦取得了天下,這個結果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歷史,如果說遺憾的話,讀者並不覺得遺憾。
  • 項羽烏江自刎後,虞姬決然殉情,事實果真如此嗎?
    英雄末路,美人何安?! 虞姬自刎是真是假,歷史並無確著記錄 眾所周知,後人寫史,尤其是那些正史典籍的作者,如果他們沒有親身去經歷那些歷史場景,為了編撰書籍,他們一定是要廣為搜集並參考前人的史稿文著來摘抄並加以引用的
  • 散文 吳望:烏江自刎顯雄豪
    烏江自刎顯雄豪 文 | 吳望對於項羽這樣一位生雖沒有榮登皇帝寶座、死卻獨享帝王資格的悲劇英雄,自司馬遷而下,人們總是褒多於貶。與其說是同情弱者,不如說是崇敬其大丈夫氣概,欣賞其胸無城府的坦蕩率直,不耍陰謀的任性率真的貴族式胸懷。人們給予他的評價,更多的不是那種「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世俗眼光。
  • 項羽自刎烏江後,他手下的五虎大將結局如何?
    當然結局也從沒變:陪項羽血戰到底,壯烈殉難。而比起這位虛構的虞子期來,其他四位猛人,卻是實打實的歷史人物。要論其中最生猛的,就是項羽麾下的大司馬龍且,這位鐵漢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項羽以三萬騎兵擊敗劉邦五十萬大軍的彭城之戰後,龍且更被項羽委以重任,統領項羽麾下最精銳騎兵軍團。劉邦的智囊陳平更給劉邦分析:這個生猛的龍且,就是對項羽十分忠誠的悍將。
  • 項羽為什麼不過江東?
    對於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杜牧是這樣評價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充滿了對項羽的惋惜之情,同時也指出了他性格之中的弱點,之所以項羽兵敗之後不過江東,真香君認為主要是因為性格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