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在抖音上講文學:詠嘆烏江自刎最好的詩是《夏日絕句》

2020-11-19 中國網科學頻道

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楚漢爭霸」可以說是最具戲劇與傳奇色彩的雙雄對決。但是你是否了解,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詠嘆烏江自刎寫得最好的詩是哪首?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6年其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堂》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由於對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有著深刻的研究,講到劉邦與項羽,王立群總是能侃侃而談。在抖音短視頻中,當講到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時,王立群分析指出,在鴻門宴舉行時,項羽已經失去了殺劉邦的心思,主張殺劉邦的人實際是範增,而在場的劉邦、張良、範增、項莊、項伯都知道這一點。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鴻門宴可以說是五個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項羽吃的一頓飯。王立群認為,鴻門宴在劉邦的一生中間是個生死存亡的時刻,如果鴻門宴中劉邦被殺,中國就沒有了大漢與漢文化。

很多人在了解到楚漢爭霸的那段歷史時,都會為項羽最後的失敗而感到可惜,不明白為什麼當時項羽完全可以東渡烏江,卻選擇在烏江邊自刎。王立群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天命觀,項羽在自刎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天要亡我,我何渡為?「他認為老天都要滅亡他,那何必還要渡江呢。第二點則是,項羽是一個血性男兒,他寧可站著死,也不願意跪著生,而這一點也是項羽受到後人尊崇的重要原因。

從現在看來,歷史上寫項羽的詩歌遠遠多於寫劉邦的詩歌,而在寫項羽的詩歌中,又以寫烏江自刎的多。那麼在眾多詠嘆項羽烏江自刎的詩中,哪首是寫得最好的呢?王立群認為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這首詩把項羽血性男兒的本質體現的淋漓盡致。王立群說,現在我們的民族也需要有千千萬萬個有血性的男兒來保家衛國。

2007年,《百家講壇》播出《王立群讀史記》的系列,讓風趣儒雅、侃侃而談的王立群一舉成名,成為了全民偶像。但王立群認為,自己之所以可以被大眾認可,都和自己的老師王寬行有著很大的關係。王寬行對文學作品犀利的見解,深刻的思想,投入的教學態度,都對王立群的學術研究、教學生涯起著重要影響。

在抖音上,王立群講解文學知識時,雖然全程無笑點,卻讓人不願漏聽半個字。除了劉邦項羽外,王立群還在抖音上講解了羋月、秦始皇、趙匡胤等傳奇人物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王立群抖音主頁上一探究竟。

相關焦點

  • 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 聽聽王立群的解讀
    中國歷史上,「楚漢爭霸」可以說是最具戲劇與傳奇色彩的雙雄對決。但是你是否了解,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詠嘆烏江自刎寫得最好的詩是哪首?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
  • 散文 吳望:烏江自刎顯雄豪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兩首詩都是圍繞項羽烏江自刎這個史實來發表看法的。杜牧意在為其自刎惋惜,言下之意:此君未免死得太早結束得太草率了,怎麼能夠遇到這點兵敗的挫折就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對待呢?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忍辱負重,重回江東,招回子弟,東山再起。到那時,勝負之數,鹿死誰手,或未易量,何苦匆匆結束這麼年輕的生命?真是讓人遺憾了。而以冷靜理性聞名的王安石想得更多的是:身經百戰,人困馬乏,如此一敗,已成定勢,再無挽回之日。
  • 品讀《夏日絕句》,女人的浪漫情懷有時高尚得讓男人無地自容
    烏江自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圖開篇一句生傑死雄,先聲奪人,豪氣萬丈。可即便如此,趙家人也不在乎,趙構偷偷跑了江南,只要半壁江山,能繼續享受花花世界即可,國家的統治者從根源上沒有了血性,沒有了擔當,沒有了男人的剛陽,生活在這樣的國度,李清照的心也就凉了。所以很多人都說,這詩,是李清照在諷刺無能懦弱的南宋統治者,沒有一絲男兒血性。
  • 王立群在「藝術清單」中@了司馬遷、項羽、李清照、王安石和你
    ,毅然決定自刎,讓他又懂得了一個道理,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命的高度。 王立群敬畏項羽的血性,更感謝司馬遷的記載;他認為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那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文學作品中對項羽最到位的評價。 假如有個通貫古今的群,王立群和他們必定是私聊的知己,經常跨越時空互相@,對歷史通讀的意義是對當下的關照與傳播,這是教師、學者的責任。
  • 項羽在烏江自刎,為何旁邊的士兵會哄搶其屍體?搶到骨頭都能暴富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他被人們稱為戰神,死後下場卻極為悽慘。雖然劉邦第一個進入秦朝國都,但項羽並沒有遵守約定反而自稱為王,於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皇帝寶座而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4年之後原本實力強大的項羽卻輸給了劉邦,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神來之筆,而項羽最終也落得個悲劇的下場,在烏江自刎而死。
  • 他不為大眾所熟知,一首詩寫出了項羽不過江東的真正原因
    工為絕詩。與許棠同鄉。鹹通七年擢進士第。王遵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這首詩的名字叫詠烏江,是詠懷項羽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同樣主題還有三首詩: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楚國的軍隊被諸侯聯軍衝散,項王也失去了昔日的威風;面對著諸侯聯軍,項王只好單人獨騎突出重圍。
  • 紅了14年的王立群,卻因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被質疑,其實很冤
    此後的10多年,王立群連續任《百家講壇》主講人,他把《史記》講得深入淺出,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持人」。筆者還記得當年王老師說過:「《史記》中很多原文我都能背」,一個能把《史記》講得這麼精彩的學者,顯然是有水平的。他得精通歷史,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有一定的鑑賞能力,還要有自己觀點。
  • 搞笑動漫:如果項羽沒有自刎烏江,那他會去哪裡呢?
    搞笑動漫:如果項羽沒有自刎烏江,那他會去哪裡呢?
  • 烏江自刎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項羽真正的死因你可能猜不到
    ——(宋)李清照 西楚霸王項羽力可拔山氣吞長河,結果最終霸王別姬烏江自刎。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撩開歷史的迷霧,來看一下項羽真的是自刎身亡的麼? 項羽烏江自刎的說法,應該從宋朝時期就有了(李清照詞可為佐證),但是在元朝時發揚光大。唐詩、宋詞與元曲皆是每個朝代的「特產」,元時出現了很多大作曲家(類似於今天的編劇),比如馬致遠、關漢卿與金仁傑。金仁傑有一部作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蕭何夜追韓信》。
  • 李清照在逃亡途中,憤怒之餘寫下一首詩,氣勢和意境蓋過蘇東坡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創作于靖康二年,當時李清照處於人生最窘迫階段,國讎家恨交織在一起,幾乎壓得她喘不過氣。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
  • 李清照目睹丈夫貪生怕死,後寫下一首最霸氣的詩,至今讓人熱血沸騰
    應是綠肥紅瘦「;第三處是《鳳凰臺上憶吹簫》:「新來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從她一貫的詞作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她的才氣及柔情。但是,這些並不是李清照所有作品的風格,她曾經也創作過極具豪情的詩歌,這一點留待下文詳說。
  • 李清照南渡之時,寫下一首狂詩,全文沒一個髒字,卻是在罵人
    她身為女子無法到官場上、戰場上為國效力,便只能努力做些詩詞警醒世人了。人美,詞美,詩更美李清照真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據畫像顯示,李清照生的瓜子臉,尖下巴,高鼻梁,再加上她骨子裡的文學素養,活活一副「清麗佳人」的形象。難怪趙明誠對她如此動心。
  • 【文化】王立群:講課要幽默 學術不打折
    當看到王立群在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欄目上鞭辟入裡、深入淺出地點評古詩詞時,很多觀眾都感到訝異:講歷史的教授怎麼講起文學了?
  • 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以後,手下的五大虎將都是怎麼樣的下場?
    在楚漢之爭中,項羽剛愎自用,自持武力,最終兵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項羽在自刎之後,他帳下的五大虎將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五大虎將之鐘離眛,他是項羽帳下的一員大將。在滎陽之戰時,楚軍被漢軍所敗。項羽聞訊後,帶兵前去救援。在打敗漢軍後,項羽乘勝追擊,派軍截斷了漢軍的糧草,迫使劉邦求和。但是,對於劉邦的求和,項羽卻不接受。
  • 王立群自述十年講史路,感覺自己很幸運 豫記
    我在大學裡給學生講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這本身就包括《史記》。《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都要講,這為後來百家講壇「讀史記」打下了基礎。當然,「百家講壇」也是以講人物為主,所以講人物是一個基本的方法。 就我個人的歷史觀來說,我並不完全贊同「英雄史觀」,但我覺得英雄在歷史上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代一代的帝王,他們對這一代王朝的興衰成敗影響非常之大,歷史上很多事情和他們當政時期的思考、他們的認知水平、他們採取的措施密不可分的。
  • 《詩詞大會》總決賽,王立群帶來的兩聯詩,是歷代文人的不懈追求
    《中華詩詞大會》第五季總決賽已經降下了帷幕,每年此時,它不僅是文學愛好者的盛會 和以往一樣,嘉賓們總是會獻上開場詩,總決賽中五位嘉賓老師悉數到場,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群老師是首先發言的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其實項羽的實力很強,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或許是性格的原因造就了他的結局。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能力。
  •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因為他知道渡江也是死
    項羽,歷來被人們視為悲劇英雄的代表,尤其是最後兵敗烏江自刎時,更是將故事推向了高潮。李清照曾作過一首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史料記載曰「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一個「欲」就說明之前確有此計劃,可惜迎來的只是一舟一槳一亭長。倘若是一支大軍的話,估計項羽還是會渡江的。這烏江亭長,原本是想救項羽的,可此時項羽一見只有一孤零零的小亭長,反倒失去了信心。此為其一,其二就是項羽即便過了江,手裡也還尚且有些部隊,也依舊是沒好日子過。因為此時的江東早已不是他起兵時的江東了,此時的江東已全是劉邦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