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自述十年講史路,感覺自己很幸運 豫記

2021-03-01 豫記

我與「百家講壇」的結緣說起來很偶然,當時「百家講壇」有一位編導是河南人,她希望在河南的高校中選一位主講人,便去了河南大學進行選拔,我所在的中文系推薦我參與了「海選」。我當時講了一段《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的內容,大概二十分鐘左右,他們大概對我印象還不錯,便讓我到隔壁教室去錄像。


 

王立群 | 文 
豫記微信號:yjhltxdjm

 

當時是我第一次面對攝像機,不太適應,不過幾分鐘以後便放鬆下來了,我又講了二十多分鐘,他們全部錄了下來。當時就告訴我:「王老師,你是河大的首選!」十幾天後,我接到了北京試錄的通知。

 

說起來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如我一樣從事研究的學者還有許多,但是他們並沒有走到臺前將自己的知識直接、明白地傳達給大眾,我獲得了這樣的機會,首先要感謝央視的編導們和我的母校對我的關心與提攜。


試錄是在2006年的1月16日,我15日的凌晨趕到了北京,侵早(豫記註:qīn zǎo,河南人常用方言,意為天剛亮)的北京一團漆黑、寒風凜冽,我站在站臺上,感覺自己格外精神、格外冷靜。

 

下午我專門到錄製地點去「踩了踩點兒」。說實話,當時對於已經大紅大紫的「百家講壇」,我深懷一顆敬畏之心,位置、現場情況必須要先熟悉一下才能放心。現場的觀眾非常多,人聲鼎沸,正面已無座位,我悄悄坐在講臺兩邊的加座上,聽了一場後悄悄離去。

第二天下午,我如期錄製了兩集《鴻門宴》。錄完以後他們領導就說要見見我,經介紹我才知道這兩位領導一位是「百家講壇」的總顧問謝如光先生,一位是「百家講壇」的掌門人萬衛老師。

 

萬老師第一句話就說:「王老師,你選一本書給我們講一講!」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史記》!」「試講過關!」這便開始了我的講史路:

 

2006年先講了《項羽》十一集,然後講《呂后》九集,2007年講了《漢武帝》三十七集,2008年講了《秦始皇》四十八集,後來又講了《大風歌——高祖劉邦》《文景之治》,以及「讀宋史」系列的《宋太祖》四十集,《宋太宗》四十五集。


 

說到這個系列的產生,我想要感謝「百家講壇」的製片人萬衛老師,我對於自己想要講什麼、怎樣講是有一個清晰的思路的,但是怎樣將這個思路用更簡潔、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方式傳達出來則是需要一點「包裝」的,而且,冠個人之名是要經製片人批准的。

 

由於《項羽》與《呂后》的成功,2007年錄製《漢武帝》時便給了我冠名權,因此才有了「王立群讀史記」,冠名是一種認可,並非每一位主講人都有冠名。後來,「王立群讀某某」陪伴我十年,成為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常有人問我是否對《史記》情有獨鍾,其實並非如此,或者說刻意選擇了《史記》,最近二十多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選》,在此之前是散文。

 

我在大學裡給學生講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這本身就包括《史記》。《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都要講,這為後來百家講壇「讀史記」打下了基礎。

 

解讀《史記》以帝王將相為出發點,是我個人的考慮,因為《史記》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她的主體是講人物,本紀的人物是帝王,世家和列傳的人物是臣子和名人,所以選一個個帝王來講,以其為主要脈絡,將其一生所經歷的許許多多的事件排列起來,穿插進一些大臣、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便可以把一個時代講清楚。


這種講法適用於《史記》。當然,「百家講壇」也是以講人物為主,所以講人物是一個基本的方法。

 

就我個人的歷史觀來說,我並不完全贊同「英雄史觀」,但我覺得英雄在歷史上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代一代的帝王,他們對這一代王朝的興衰成敗影響非常之大,歷史上很多事情和他們當政時期的思考、他們的認知水平、他們採取的措施密不可分的。

 

抓住帝王,便能抓住一個朝代乃至一個時代的綱。

 

我在「讀《史記》」「讀《宋史》」後,又講了成語,成語是漢語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它簡潔明了,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優美的形態表現(如成語中許多是並列結構、或者運用對仗、比喻等修辭手法),所以其趣味性也更強。

 

但是市場上有關成語的書,只有成語典故、成語介紹類的,沒有成語使用類的。所以我找了一個把成語和歷史、文學結合起來的方法,用一組一組的成語結合當前的一個一個的社會熱點。

 


通過通俗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便這形成了我在「百家講壇」講的十集成語,同時在大象出版社出了「智解成語」系列圖書,目前出版的有一到六(《智解成語1》—《家風家訓:王立群智解成語6》)。

 

這個系列我準備寫十本書。每本書都有其主題,如三(《智解成語3》)是婚戀,五(《為官之道:王立群智解成語5》)是為官之道,即將推出的六是家風家訓(《家風家訓:王立群智解成語6》)。這種寫法是當前市場上有關成語的書中少有的,我認為對大眾尤其是學生了解和使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文化很有幫助。

 

近幾年,我參與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我有傳家寶」以及安徽衛視的「百家姓」節目,這些節目有一個共同點是普及傳統文化。像「中國詩詞大會」推廣的是古典詩詞的普及,「百家姓」傳達的是姓氏文化、尋根文化,「我有傳家寶」宣揚的是工匠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她們分別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

 


如果每一個方面都能夠展現給觀眾,那麼利用電視欄目普及傳統文化的路徑就會更寬一些,所以我參加這些節目,就是希望能夠為普及和推廣傳統文化做點事情。

 

回首十年的講史路,我始終感到非常充實而有意義,之前大象出版社的編輯說這十年能否用「也無風雨也無晴」來概括,我想我並非像蘇東坡在出世與入世的大開大闔中笑看風雲那般高遠。

 

我希望自己能夠更積極、更誠懇地奉獻於社會,之前我寫過一首《感懷》,其中有兩句詩可能更能概括:「長將歲月窮經史,皓首甘為種樹人。」

王立群,河南大學教授、著名文化學者。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百家講壇常青樹」。本文系王立群先生在通俗歷史公開課十周年寫下的一篇隨想。

推薦閱讀:

河大校訓背後:跨越千年的大師論戰

河大常萍憑什麼這麼火?


相關焦點

  • 楊桐:豫記就是深耕、堅守、死磕
    在主題分享環節,豫記創始人楊桐圍繞「創業照亮人生」,分享豫記創業的點點滴滴。楊桐說:「創業難,當我踏上了創業這條路的時候,才真正了解到它的難。第一屆中國創客領袖大會時,我曾求教姜明總,應該怎麼辦?豫記十年,一直在詮釋堅持、堅守的意義。豫記最早的意思是河南籍記者:2010年一群遠離家鄉,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河南籍媒體人,為尋找鄉愁,在各自所在的城市去尋找胡辣湯、燴麵、小籠包,憑藉味覺記憶力的鄉愁,這些人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以地緣為屬性的媒體人社群,它叫豫記。
  • 【人物】楊桐:初創豫記
    不知從何時起,記者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無論是近年來不斷的記者被抓央視謝罪,還是前幾天的無界新聞被民工圍堵,作為「第四種權利」的執行者,新聞記者的職業危機感不斷加重。一面是權力下的求生與依賴,一面是外來力量的愈發洶湧的進犯,新聞媒體能否獨立向前?
  • 王立群:大美宋詞,一闋入耳,一闋入心
    求學路:半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很多人知道王立群都是從《百家講壇》開始的,那大概正好是百家講壇收視一度屠屏的光輝歲月,成就了一位又一位明星講師,王立群深入淺出的解讀王立群在百家講壇最先講述的課程是《千古中醫之華佗》,之後《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以高飄的收視率強勢走紅,王立群在節目中,用現代視角為觀眾解讀了項羽、呂后、秦始皇等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王立群對《史記》四十多年的深耕研究與幽默詼諧的講述方式,給觀眾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王立群本人也被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成為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 王立群濮陽講學:沒有自傲的本錢,也無須有自卑的心理
    王立群把自己比為「前浪」,而大學生們當然是「後浪」。他說,人的一生中,青年時期是最珍貴的,一生中最好的年華能夠在校讀書,非常幸運,希望大學生們一定要珍惜。王立群對大學生們說,因為年輕,可能很多大學生目前還體會不到鍛鍊身體的重要性。而到了像自己一樣快要「奔八」的年齡,對健康體會得尤為深刻。
  • 王立群在抖音上講文學:詠嘆烏江自刎最好的詩是《夏日絕句》
    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6年其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堂》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 【文化】王立群:講課要幽默 學術不打折
    當看到王立群在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欄目上鞭辟入裡、深入淺出地點評古詩詞時,很多觀眾都感到訝異:講歷史的教授怎麼講起文學了?
  • 王立群的常識錯誤
    有人批評王立群的說法不符合國際學術界關於文明史的標準:文明是以文字的出現與城市的出現為根據的。沒有文字、沒有城市哪來的文明?王立群反駁說,以城市為文明的標誌,那是西方的標準,不是我們的標準。「我們的標準」是什麼?王立群沒有說。 不過,從王立群談中國文明引用的根據可以看出,他說的文明是人類有了能使用工具並製造工具的心智活動。
  • 巧借羅援、王立群等名人,讓「彩陶坊+名人」強品牌之路進入高光...
    繼陳凱歌、紀連海、王立群等文化名人後,近日,著名軍事專家羅援,也來到了河南仰韶酒業的根據地市場,加入為豫酒振興鼓與呼的行列中。實話說,論酒瓶,彩陶坊是最有文化的,真的對得起『仰韶』二字,對得起七千年前仰韶先民……」紀連海工作之餘,突發興致,於頭條號裡,開了瓶彩陶坊,講了一小段有關於彩陶坊的故事,頓時讓彩陶坊在社交媒體上火了一陣子,後來,加上仰韶酒業跟進的兩篇稿,帶來了可觀的瀏覽量,快速提高了彩陶坊的知名度、美譽度,在不經意間,達到了高質量推廣的目標。
  • 巧借羅援、王立群等名人,讓「彩陶坊+名人」強品牌之路進入高光時代
    繼陳凱歌、紀連海、王立群等文化名人後,近日,著名軍事專家羅援,也來到了河南仰韶酒業的根據地市場,加入為豫酒振興鼓與呼的行列中。這一次,受彩陶坊盛邀,專程到許昌的羅援,聯袂「豫酒龍頭」仰韶酒業,形成了「雙熱點」,一個是羅援「空降」,掀起一陣軍迷熱,另一個是越刮越強勁的「彩陶熱」。而羅援聯袂彩陶坊在許昌的高光亮相,讓更多的人關注軍事的同時,也讓豫酒龍頭仰韶酒業,和它的匠心之作、戰略大單品「彩陶坊家族」,成了此次文化許昌行的焦點,和被追捧的對象。
  • 王立群在「藝術清單」中@了司馬遷、項羽、李清照、王安石和你
    節目現場,王立群現場擺了個「書攤」,把珍藏多年的書與大家分享,學者最珍惜的書不是精裝經典版,而是翻得起了毛邊,帶著自己熟讀的記憶的舊書,裡面是對過往知識與歲月的留戀。 其中一套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的《二十四史》修訂版的《史記》,王老師格外的珍惜,他在百家壇講的就是這套《史記》,上面有他籤的日期---1979年,那時他才考上研究生,「當時我看到這本書就買下來了,因為看的遍數很多,已經全部殘破了,上面都用那個膠帶紙糊上去。」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王老師讀「破」的書變成了新的價值繼續傳播。
  • 同樣是「國學網紅教授」,為何於丹跌落神壇,而王立群卻一直很火
    二、王立群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與於丹一樣,王立群也是成名於《百家講壇》。不同的是於丹講的是文學,而王立群一開始講的是《史記》。2006年,王立群登上《百家講壇》開始講《史記》。由於他講的《史記》內容詳實、史料豐富,受到群眾追捧,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持人」。
  • 王立群:孟浩然詩句「故人具雞黍」,背後有故事
    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中學圖書管理員石繼航,就《過故人莊》答完題後,請教點評嘉賓王立群、康震兩位老師,孟浩然「故人具雞黍」一句是否用了張範「雞黍之交」的典故。以後「雞黍之交」成了一個典故,比喻為人誠實守信,也可做交情深厚講。
  • 「豫記」10年:一群以夢為馬者在中原大地上的篤情行走
    鍵指財經11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指導,豫記主辦的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0餘名河南籍知名新聞工作者相聚鄭州,共話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河南對外形象傳播。
  • 媒體人的第三條路:饅頭夾豬油蔥花 豫記
    豫記導讀:媒體這個行當,我自詡晃蕩多年,但其實連皮毛還沒摸透。現實主義來看,餓不死人,發不了財。
  • 聽聽王立群的解讀
    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6年其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堂》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由於對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有著深刻的研究,講到劉邦與項羽,王立群總是能侃侃而談。
  • 王立群三「品」河大
    在我看來,這部宣傳片的成功應歸功於河大老中青三代人的鼎力協作:已逾古稀之年而傾情出演的王立群教授,已到知天命之年而真情為文的郭燦金,剛剛畢業三年正在創業的周光普校友。少了哪一環,這部宣傳片都無法成功。特別是王立群老師,年逾古稀、身體欠佳,為此專程從北京回到學校。這份對母校的濃濃愛意,讓我備受感動,也讓我不禁想起這些年王立群老師為招生宣傳所做的點點滴滴。
  •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需要注意的是,推薦閱讀的有些書目因為時間關係存在著局限性,其記載或考證也並非完全準確,但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更多學習到的是作者對歷史的研究態度和分析視角,以史為鑑、對歷史抱有敬意。 【本期推薦】 書名:《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作者:王立群 頁數:555 定價:20.00元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愛了愛了,「萌老頭」王立群又玩出了新花樣!
    在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是用繁體字豎寫板書的老師。作為著名的文化學者,王立群博覽群書,專攻研究,卻也「萌」句橫出,時不時冒出些「時髦」詞彙吸粉無數。2006年,《百家講壇》上開始出現王立群的身影,《王立群讀史記》《王立群說成語》等節目深受大家喜愛。他也因在節目裡講述《史記》的獨到見解而成名,為大家所熟知。「《史記》中很多原文我都能背下來,但我不能那麼講,必須轉化成現代漢語。」「真正讓我讀懂《史記》的是經歷,是現實。
  • 單霽翔、王立群等「大咖」雲集彭城 「論道」兩漢文化
    單霽翔、王立群等「大咖」將雲集徐州,為兩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獻計獻策。首屆漢文化論壇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邀請的約150位嘉賓中,主要包括政界、學界、商界、媒體界4個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領導嘉賓、大家名家、學術領袖、文旅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