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三「品」河大

2021-02-19 河南大學

一座小城,讓他魂牽夢繞;一所大學,讓他終生結緣。從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從河南大學到百家講壇。謙謙君子,縱橫文史。他是蜚聲國內的文化學者,他是享譽螢屏的河大名片——王立群教授。

2017年9月25日,在「感動河大」頒獎典禮上,王立群教授被評為「感動河大」人物。

圖為:王立群教授上臺領獎

 

下面,讓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品讀這篇感情真摯的文章,感受王立群教授與河南大學的深厚情緣~

2017年6月19日,河南大學官方微信首發河南大學招生宣傳片《河大印象之歲月·書香》後,朋友圈被刷屏,短短兩天閱讀量竟突破40萬,留言900多條,點讚8000多。這不僅一舉刷新了河大微信公共號原有的單篇25萬點擊量紀錄,而且也佔據了當天全國高校微信公共號點擊量的第一名。大家聚在一起話題皆是這部招生宣傳片,河大師生以及海內外校友都沉浸在無比興奮和喜悅之中。

點擊下方連結

就可以看到這篇燃爆網絡的推送

以及欣賞美麗配文

重磅!首發!河南大學2017年招生宣傳片驚豔上線

這是一部現象級的招生宣傳片,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此片可媲美北大的招生宣傳片《星空日記》,並全方位分析該片的成功路徑。在我看來,這部宣傳片的成功應歸功於河大老中青三代人的鼎力協作:已逾古稀之年而傾情出演的王立群教授,已到知天命之年而真情為文的郭燦金,剛剛畢業三年正在創業的周光普校友。少了哪一環,這部宣傳片都無法成功。特別是王立群老師,年逾古稀、身體欠佳,為此專程從北京回到學校。這份對母校的濃濃愛意,讓我備受感動,也讓我不禁想起這些年王立群老師為招生宣傳所做的點點滴滴。

進入21世紀後,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向大眾,各高校為了爭奪優質生源展開了招生宣傳大戰。前些年網絡尚不發達,更無「兩微一端」,招生宣傳主要依靠社會紙質媒體、校報和自製宣傳冊。記得2006年第一次製作招生宣傳片時,只是將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後勤總公司及部分學院書記組織起來,對著鏡頭介紹專業設置、獎助貸、學生社團、後勤保障等相關情況。因效果不是太好,之後幾年就將校情片《大學之道》進行壓縮,充當招生宣傳片。

到了2010年,學校決定拍一部以學校國保建築和風景為主的招生宣傳片。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主角就是王立群老師。那時的王老師已是央視「百家講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明星」,我懷著忐忑的心給王老師打電話,不曾想他竟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我們把該片定名為《王立群帶您品河大》,並請著名書法家趙振乾題寫了片名。

這部宣傳片時長10分鐘,王老師在該片中是講述者,全片以王立群的視角來詮釋河大之美。那年拍攝是六月初,為了追求戶外的拍攝效果,攝製組專門挑了個大晴天。緊張的一天拍攝下來,王老師渾身上下都溼透了,對此,王老師沒有半句怨言。

片中有幾處需要王老師的同期聲,為了拍攝時胸有成竹,王老師在家做足了功課。河大明倫校區是河南貢院舊址,是千年科舉考試的終結地。為此,王老師讓我們把科舉制、貢院碑文及相關校史資料發給他。於是,呈現給大家的是,王老師如數家珍地介紹河南貢院與科舉歷史,以及作為國保的六號樓、七號樓、大禮堂等建築背後的故事。此片通過王老師的友情出演,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河南大學作為科舉終結地的歷史,讓學校的國保在片中熠熠生輝。王立群品河大,在當年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即便現在重溫此片,仍能感受到歲月的溫度。

學校如同兵營,可以說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許多時候許多事都成了常規工作。然而,學校的新聞宣傳卻需要把年復一年的工作寫出不一樣的感覺來,需要常寫常新。有時想想,新聞宣傳工作真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每年招生專版的內容策劃就是一件燒腦洞的事。如何把河大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實的成就和亮點結合起來,並以優美的文字呈獻給讀者確實需要開動腦筋。有時是記者結合學校歷史和現狀寫的概況;有時是書記、校長代表學校寫的熱情洋溢的歡迎詞;偶爾也有學院巡禮之類的鴻篇巨製。

2011年6月,又到了招生宣傳的關鍵時候,大河報記者一直在催要專版文章。那幾日,我冥思苦想,總想在招生宣傳上有所突破。這一想不打緊,我又把目光聚焦到了有文學背景的王立群老師身上。我給王老師打去電話,表達了想請他為招生宣傳寫篇稿子的想法。王老師問:能給我多長時間,內容有何要求。我回答:只有一周時間;至於文章的內容,只要學生看後非常期待來河大上學即可。

一周後我接到了王老師發來的美文———《一座小城一所大學》。之所以稱之為美文,是因為字裡行間都透著王老師對開封、對母校深深的愛意。他寫道:「開封不大,卻曾經是八朝古都;開封古樸淡定,卻曾經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她成就了華夏文明的極致。河南大學,紮根在開封這座幽靜古樸的小城裡。……她經歷了幾度變遷,卻依然譜寫著燦爛的樂章,這就如同我深愛的河大:古樸而不奢華,低調而有風韻……這就是河南大學,一所百年大學。你可以不選擇她,但是,你沒有理由不欣賞她。」王老師這次不但品了河大,也品了開封,文章一經刊發即好評如潮,以至於第二年我們戀戀不捨地又刊發在了學校校報上。

然而,不能原諒的是,多次煩勞王老師,卻從未想起支付辛苦費和稿費。而王老師卻一如既往地關心母校,支持著學校的宣傳工作。

時間一晃到了2017年3月下旬,又是一年招生宣傳季,學校確定了新的宣傳思路:壓縮紙質媒體報導版面,加大網絡和新媒投入力度,拍攝一部新的招生宣傳片。

接到任務後,宣傳部、招辦、攝製團隊多次在一起討論其他高校宣傳片的優長,商討河大宣傳片的呈現方式。在確定了抒情、唯美的基調後,郭燦金開始了他的文案創作。文案幾經修改,特別是關愛和書記親自斟酌修改後最終定稿。接下來就是配鏡了,導演提議找位名人揮毫潑墨引出片名,我再一次想到了王老師,大家也覺得非常合適。

於是,我當著眾人的面撥通了王老師的電話。我表明意圖後,王老師說他寫字不行,但說兩句還可以。我急忙約他為宣傳片配音,他說可以,而且還可以在片中出一兩個鏡頭。因為我開著免提,聽此答覆,大家興奮不已。

解說詞發去不久,我們就收到了王老師發回的配音。在他發給我的圖片中,我再次感受到了他的一絲不苟:在每個生僻字的後面都標註了拼音。後來,王老師的夫人郭老師告訴我,為了保證配音效果,王老師半夜把自己關在書房裡錄音。

圖為:為拍攝2017年招生宣傳片,王立群教授在文案上進行了細緻標註

5月19日,王老師從北京回到開封,早晨八點半不到就來到了老校區南大門。考慮到王老師身體欠佳,原定一個半小時完成拍攝任務。可年輕的攝製團隊不願失去與王老師的合作機會,硬是又多加了三個鏡頭,直到12:30才結束拍攝。

出鏡其實是個體力活,每一個鏡頭,可能需要幾遍、甚至十幾遍地拍攝。可以想像,在炎熱的夏天,義務出鏡的王老師吃了多少苦!作為當事人,我最清楚,片子裡的每一個鏡頭,都曾被王老師的汗水打溼過。

6月19日,新版招生宣傳片驚豔上線。一經河大微信公共號推送,即引發閱讀狂潮,點擊量更是呈井噴式攀升,創造了多項紀錄。

許多讀者留言,說被片子感動得熱淚盈眶。許許多多和河大沒有任何關係的普通讀者也在爭相點讚、轉發。

這一切的取得離不開王老師的無私奉獻。我也深深地體會到,若不是對母校深深的愛,已是古稀之年的王老師怎會主動請纓,且全力以赴!

 

王老師三品河大,品出了三種風格,也品出了三段故事,而在這故事之後,則是老一輩河大人深沉的愛校之情。


學術信息

河南大學建校105周年學術活動:

免疫治療國際高峰論壇

時間:10月30-31日

地點:基礎醫學院六樓錄播室

想甩秋膘?三二一,動起來!

愛母校,就要把她捧在手心裡!

內容來源:河南大學報

本期文案:劉    波

本期圖片:校黨委宣傳部

本期編輯:馬菲菲


長按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覺得不錯請點

相關焦點

  • 王立群自述十年講史路,感覺自己很幸運 豫記
    王立群 | 文 豫記微信號:yjhltxdjm 當時是我第一次面對攝像機,不太適應,不過幾分鐘以後便放鬆下來了,我又講了二十多分鐘,他們全部錄了下來。當時就告訴我:「王老師,你是河大的首選!」十幾天後,我接到了北京試錄的通知。
  • 愛了愛了,「萌老頭」王立群又玩出了新花樣!
    在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是用繁體字豎寫板書的老師。作為著名的文化學者,王立群博覽群書,專攻研究,卻也「萌」句橫出,時不時冒出些「時髦」詞彙吸粉無數。王立群是這個呼籲讀書計劃的首批領讀人之一,他推薦了《大風起兮雲飛揚:漢高祖劉邦》,在慢條斯理的講述中,將帝王將相的歷史浮沉娓娓道來。在現實裡讀懂書讀書對於兒時的王立群來說,是件「奢侈事兒」。
  • 王立群:大美宋詞,一闋入耳,一闋入心
    兩次高考失利,33歲撿起丟下14年的俄語,從高中生「直升」研究生;留校授課24載,從講師到教授再到博導,再到《百家講壇》三尺書卷一部史記,一舉成名天下知。之後,去青歌賽做評委,去《中華百家姓》做嘉賓,去《中國詩詞大會》做點評,他成了如今家喻戶曉的王立群。
  • 開學第一課 | 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為河大師生帶來音頻報告《歷史...
    都說讀史明智,鑑往知來,開學課上,在北京參與中央電視臺節目製作的著名文化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老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音頻報告《歷史視角看瘟疫》。 王立群從我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對於疾病疫情的記錄開始追溯,例舉了東漢末年(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一次瘟疫帶來的既真實全面又細節到人的場景。「『建安七子』一朝凋零,令人傷感。」
  • 王立群的常識錯誤
    勸君莫拜老頭子張耀傑一問一答臨終關懷很重要善待湖北人建議發補貼陳薇院士與新冠疫苗胡亞敏和塗國能王立群的常識錯誤 青島犁耕  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認為中華文明史遠遠超過五千年。 有人批評王立群的說法不符合國際學術界關於文明史的標準:文明是以文字的出現與城市的出現為根據的。沒有文字、沒有城市哪來的文明?王立群反駁說,以城市為文明的標誌,那是西方的標準,不是我們的標準。「我們的標準」是什麼?王立群沒有說。 不過,從王立群談中國文明引用的根據可以看出,他說的文明是人類有了能使用工具並製造工具的心智活動。
  • 【文化】王立群:講課要幽默 學術不打折
    自2006年在《百家講壇》開講歷史以來,王立群已經講述了超過300期歷史故事,觀眾們早已習慣的是那個溫文儒雅、嚴謹較真,在螢屏上講述項羽、劉邦、呂后等歷史人物的王立群。「這是南宋黃善夫本的《史記》,這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最新的《史記》……」王立群如數家珍。回到自己專業領域的王立群注重的是詩詞對人性的引領,他希望通過詩詞讓更多人如同他一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力量。在因貧窮不得不賣苦力賺錢貼補學費的15歲,唯一的課外讀物《史記》給予了王立群直面苦難的力量。他也最終考入河南大學,開始從事文學研究。
  • 「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有感
    王立群讀《史記》」,是繼「於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之後,百家講壇今年重點推薦的品牌欄目,這檔欄目主要是以司馬遷的《史記》為藍本,以漢武帝為一根紅線,橫向展開,講述了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千三百多年活躍上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歷史舞臺上的一些重要人物。
  • 《詩詞大會》總決賽,王立群帶來的兩聯詩,是歷代文人的不懈追求
    比如王立群老師在總決賽的開場白和結束語,餘音繞梁,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王立群老師帶來的另一聯詩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然而,王立群老師居安思危,發出的感慨,正是現在中華兒女頑強拼搏的真實寫照。在這次危機之中,無數醫務工作者奮戰在最前線,為我們築起了抵擋病魔的鋼鐵長城。也有各行各業的億萬無名英雄,默默支援,奏響了家國強歌。
  • 河大附院成功治療101歲皮膚癌患者
    據河大附院放療科主任史鴻雲教授介紹說,患者是一位101歲高齡的老先生。接診中,史鴻雲教授看到老人左側顳部皮膚長有一個5×5cm大小腫物,表面已經破潰出血。老人的家人稱,這個腫物已經有5個月了,曾輾轉多家醫院就醫,最後家屬抱著一線希望來到河大附院。史鴻雲接診並收治了老人,經過病理檢查,活檢病理提示為高分化鱗狀細胞癌。
  •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本期推薦】 書名:《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作者:王立群 頁數:555 定價:20.00元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王立群在「藝術清單」中@了司馬遷、項羽、李清照、王安石和你
    三讀《史記》悟出人生三個道理 2006年,河南大學的王立群老師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從此王立群成為當代《史記》的「代言人」。
  • 河大記憶:饕餮朵頤紅燒雞塊
    因此歡迎各位為我們投稿,投稿郵箱ywh9527@126.com,一經刊用,可騙打賞。一萬個學姐學妹心裡會有一萬個毓秀園,一萬個學長學弟心裡會有一萬個5號樓。有關河大的這些個回憶,是很個人化的東西,難免會以偏概全。所以校友們在看的時候一定要多包容與忍耐:每個人都曾年少輕狂。毫無意外,第二個回憶是有關吃的。整體上來說,我個人認為保定是個有故事、有美食的地方。
  • 聽聽王立群的解讀
    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6年其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堂》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由於對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有著深刻的研究,講到劉邦與項羽,王立群總是能侃侃而談。
  • 河大版《火紅的薩日朗》|行走萬裡的少年郎,也要將河大回頭望
    草原最美的花是那火紅的薩日朗而我心中最美的花卻是那河大的少年郎
  • 河大附中 中韓國際班-- 享韓國料理,品異國文化
    6月1日下午,河大附中實驗學校中韓國際班的孩子們在該校回民餐廳裡舉行了一場香氣四溢的韓餐料理活動。
  • 同樣是「國學網紅教授」,為何於丹跌落神壇,而王立群卻一直很火
    有次去倫敦開講座,因為覺得自己的身價高,於丹三天換三個房間,就是高級酒店也滿足不了這個文化大師,即便提供了酒店最好的房間,還是各種挑剔。第二件事就是被北大學子趕下臺。第一件事反映出於丹言行不一。雖然《論語》的心靈雞湯很美味,可一遇到事情,則言行不一,給人留下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壞印象。第二件事反映出於丹的不專業。
  • 王立群濮陽講學:沒有自傲的本錢,也無須有自卑的心理
    講座中王立群寄語大學生:沒有自傲的本錢,也無須有自卑的心理,只要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勤奮學習,堅持好習慣,練就過硬的本領,一樣能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彩。「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鍛鍊身體,忽略鍛鍊要吃大虧」大學應該學什麼?應該怎麼過?王立群首先建議大家,一定要加強鍛鍊,爭取有一個好身體。
  • 給我一首歌的時間——河大附中校歌說明
    北倉女中是河大附中的前身,其校址是一座糧倉——北倉(原名豐豫倉,因位於城北,故稱北倉)。當年的北倉女中儲存和培育了大量革命的種子,她們散布到祖國四方,或南下黃埔,或北上延安,革命建設,開花結實,那是一段狂飆突進的戰鬥歲月,回憶起來的人,都會覺得幸福快樂。 「聚才德」中的「聚」字,會也,積也,凝聚,集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