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180(尺碼)的,要三百件,還做不做(生產不生產)?」
「現在廠裡沒有了,有了第一時間給你說。」
這是發生在鄭州羽絨服批發市場的一幕。從10月份起,羽絨服熱賣,廠家爆單,原料價格飆漲,商戶一個月銷量可能超過去年全年,批發商要憑關係和現金才有可能拿貨。
但是,看似火熱的市場行情表層背後,羽絨服熱銷沒那麼簡單。
【一個月銷量趕超去年整年】
年初疫情席捲羽絨服行業時,尹鈞(化名)愁得徹夜難眠。大量的客戶退貨,未及拆封的成包羽絨服,在倉庫裡堆成山,溢得大廳、過道上無處下腳。每個單店存放有七八十萬元的貨,尹鈞粗略估計有200多萬元。
市場解封後,尹鈞飛速地往外甩貨。廠家上門催帳,他帶著廠方奔赴各直營店監工,「每消化多少,廠家就拿走多少本金,利潤留給我,以穩定住上遊廠家。」
到了10月份,他終於清倉,徹底還清了上遊廠家200多萬元欠款。犧牲很大——他連軸轉了6個月,「整個人忙到懵掉。」體重由190斤直降到142斤,倆月開車跑了兩萬多公裡。
然而,令尹鈞大吃一驚的是,上半年以清庫存為主基調的羽絨服行情進入10月份以後,陡然翻轉——羽絨服意外地熱銷起來,甚至不夠賣了。
「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一個月銷量超過了去年全年。」尹鈞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旗下長治直營店4天狂銷35萬元。他後悔不已,庫存是不是清得太早了?!
感到意外且驚喜的還有林漫(應受訪者要求為化名)。她家是鄭州火車站服裝商圈的羽絨服銷售大戶,旗下有兩個原創品牌,一年進貨10萬件起步。
目前是羽絨服銷售季中期,截至現在,她家已經賣掉了16萬件。這個數字是去年業績的2倍(去年入庫10多萬件,因為疫情壓倉庫2萬多件,實際銷售8萬多件)。「以往每年呈30%遞增,今年卻是2倍增長,很罕見。」12月14日,她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她說,羽絨服真正旺季(元旦至春節)還沒到,預估屆時極有可能再產生一倍的銷售量。
圈裡大戶「米思蔻蔻」,去年和前年銷售量都在10萬來件,今年卻調高一倍銷售量。米思蔻蔻羽絨服品牌創始人閆海瑞信心滿滿,「今年目標是20萬件,到底能不能實現,還得看年底的衝刺和最終的業績。但根據今年的戰略布局,我們信心十足。」
【「靠關係和現金才能拿貨」】
熱銷的背後,則是整個羽絨服市場的產能緊張、供不應求、供給結構性失衡。多名受訪商戶反映,上遊廠家訂單爆滿,要挑單子,甚至出現斷貨現象。
「往年要50手貨(一手指的是一件衣服全部尺碼和全部顏色),廠家『哐』一聲給你立馬發到。今年要30手,廠家磨磨蹭蹭得一周才能發。」尹鈞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今年一看關係,二看現金,又有關係、又有現金,先給你發。」
往年,尹鈞店裡羽絨服SKU徘徊在200個到300個之間,今年上遊款式供應緊張,店內SKU不足200個。
尹鈞很著急。羽絨服集中銷售期分前期(9-10月)、中期(11-12月)、後期(元旦至過年)。別人都在賭前期,他卻把賭注放在了中期、後期,前期沒刻意加推,再加上有一定量存貨,所以撐到了現在。但當看到朋友圈流傳「南方工廠提早放假」、「12月25日停止進坯布」的消息後,再結合眼下緊張局勢,他十分憂慮後期供貨掉鏈子。
採訪中,河南商報記者恰逢一羽絨服品牌商與上遊廠家的電話溝通:
「180的,要三百件,還做不做?」
「現在廠裡沒有了,有了我第一時間給你說。」
林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現在客戶膽子很大,賣得不是特別好的加盟商,原先三手、五手地要貨,現在敢10手、20手地要。以往是小單補不斷,今年是很急切地補大單,感覺自己看準了。推測應該是從別家公司拿不到貨,轉了一圈,心情急切,轉過頭來要貨量就特別大。」
再往前追溯,羽絨服熱賣、產能緊張的源頭,則是羽絨原材料的緊張。行業數據以及商戶的反饋顯示,5月初,含絨量90%白鴨絨的價格為每噸18萬元,如今則暴漲至每噸29萬元。
【訂單轉移來華,國內產能被分食】
源頭究竟在哪裡?為何會出現原料緊缺、產能緊張?
表面上看,今冬天氣寒冷加劇消費者購買慾望,同時春節前相比往年較長的銷售期,也在對羽絨服銷售推波助瀾。同時,上半年同行都在拼命甩貨,以回流資金活命,廠家不敢研發、不敢開訂貨會、不敢開工生產,導致下半年存糧不夠。
深層次裡,多名行業人士則透露,國外疫情有增無減導致全球訂單齊齊轉向國內,外貿走量明顯提升,分食了國內定量的市場份額。
一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全球兩大羽絨原料主產區在印度和中國,印度受疫情之困,工廠停產、產能驟降,導致全球採購商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中國。但是鴨子最少33天的飼養出欄期無法跨越,產能無法及時跟上。
一些數據可以佐證。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7月致印度央行行長達斯的一封信中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財年總體需求量預計大跌25%~50%,有25%左右的紡織廠和製衣廠可能將永久性關閉,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失業。
作為呼應,中國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9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15156.7億元,增長12.2%,其中紡織品的表現尤為突出,增長了37.5%。
10月14日,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從5月份開始,中國面料及紡織原材料訂單數增長超100%;服裝行業訂單數同比增長200%以上。
「印度無法交貨,海外商家才會被迫把供應鏈轉到中國來」,成為9月份以來羽絨行業從業者的一貫認知。
圈裡關於「印度紡織業裁員1000萬人」的新聞,鋪天蓋地。印度媒體數月前報導稱,由於印度政府給予印度服裝製造商協會的疫情補助仍未按時發放,將可能直接導致印度紡織業裁員近1000萬人。
【鋪貨模式走到末路?】
訂單緊張之下,也將原先服裝批發行業盛行的鋪貨模式,再一次推向備受質疑的輿論漩渦。廠商、總代和加盟商,相互間重新打量這一模式。
鋪貨,即下遊賒帳進貨,賣出去後再與上遊結帳。它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採購商不承擔現金壓力和庫存風險,品牌能夠快速在全國複製擴展,規模和影響力能夠瞬時迸發。
同時,它也暗藏著諸多風險。鋪貨追求代理商零庫存,所有的風險全系在上遊一人身上,需要在庫存、退貨率、資金之間尋求微妙平衡,極度考驗上遊掌控力。一旦把控失衡,或者退貨率奇高,大量庫存返回到上遊(有極端的退貨率高達95%),或者為了發展更多加盟代理,上遊大打價格戰,無異於自相殘殺,或者欠款難收、客戶失聯跑路。而對於代理商而言,自身不用背負庫存和銷售壓力,便不會專注賣貨。
數年前,家家戶戶都在踐行的鋪貨模式將行業帶入危險之境。當行業人人都在推行鋪貨,主張現金交易的商戶必定不被客戶接受,生存壓力下,最後只能被迫裹挾屈從。
如今,羽絨服產能收縮,以及疫情造成的庫存高企、資金鍊緊張,鋪貨模式面臨再次考驗。雪域迷城創始人石清華說,疫情是一個轉機,讓鋪貨模式橫行天下的服裝批發商業重回正軌。在他看來,藉助代理商資金來完成品牌急速擴張的鋪貨模式,初期的確創造了極大利潤,但在追求透明公開商業信條的當下,走到了盡頭。
不過,依然有堅持者。鄭州一家主做羽絨服的大型品牌商,今年計劃針對150家VIP客戶進行免費鋪貨;安徽一家女裝品牌商,花了10年時間精心打磨出6家形象店,每家店年純利潤在200萬元-300萬元,藉此,他一舉帶動引來了上百家代理商,至今依然活得很滋潤。
或許,正如尹鈞所說,「沒有誰對誰錯,勝王敗寇。」
(編輯:劉夢鴿 吉倩倩 首席編輯 華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