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巖課是上外靜安外國語小學的網紅課。 許沁 攝
想學的全都有!日前,格致初級中學因開出11門形式多樣、好玩有趣的體育課而火了,也引來眾多豔羨的目光。
其實,在上海,學校開出十幾門甚至二十門不同項目的體育課已不再是新聞。隨著「上海市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課程改革的深化,滬上不少中小學有了自己拿得出手的體育課程。
告別枯燥的跑、跳、投,跟著記者一起走進這些中小學的體育課,看看「別人家的體育課」是怎麼讓學生們「愛覺不累」的。
場地太小
體育課從校內延伸到校外
一年級學擊劍,二年級學射擊,三年級學遊泳,四年級學定向越野,五年級學馬術——等五年級畢業時,儼然成了一個「現代小五項」的小選手。
這樣的體育課,出現在一所連一根正規跑道都沒有的小學裡。
位於淡水路上的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是上海中心城區的典型學校:學生數量眾多,場地捉襟見肘。佔地9畝多的校園,集聚了1300多名學生、38個教學班。但就在這個彈丸之地,學校的體育課卻包羅萬象,除了「現代小五項」,詠春拳、擊劍、棒球、橄欖球等都寫進課表,還有大大小小近30個體育社團。
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操場小得「一眼就望到了邊」,但功能齊全。全校可以利用的犄角旮旯被細心地畫為「九宮格」,每一個「格子」都可以進行一項運動。打詠春拳、練習跑跳投、打羽毛球等運動,各佔一方,互不影響。學校的一間地下室,則成為孩子們的桌球館。而對校長吳蓉瑾來說,「螺螄殼裡做道場」還不能令人滿足。
「黃浦區少體校和盧灣體育館,都是我們上體育課的地方。」吳蓉瑾說,「半天的快樂活動日,學生們就在活動中心上課,盧灣體育館裡我們有12個項目的體育興趣班:保齡球、射擊、詠春拳、網球、籃球、射箭、冰壺、長拳、啦啦操等,每個項目4個課時,孩子們都可以體驗一遍,然後再挑自己喜歡的參加社團。」
走出學校的圍牆,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操場」一下子擴充了好多倍。學校曾對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在課外上體育興趣班的孩子總數,遠超語數外學科類的孩子。就在本周五,孩子們還要上一堂特殊的體育課——奧運冠軍鄒市明和他的團隊,將帶來拳擊、體適能、野外求生和國際安防課程。
眾多的體育課程,需要更多的專業師資,學校打開大門,請來更多的專業體育人士走進校園授課。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前上海男籃主教練李秋平、前申花足球隊隊長劉軍、大鯊魚籃球俱樂部專屬啦啦隊等,都是學校體育課程的「後援團隊」。
師資不夠
師資擴容鼓勵「一專多能」
川沙中學老師張森生曾擔任過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因為愛好,從大學起就練習武術,還曾獲香港國際武術節單項冠軍。
8年前,川沙中學成為全市17所高中體育課程專項化改革試點高中之一,因為缺少師資,「文武雙全」的張森生老師開始兼任體育教師。這些年來,武術課吸引了大量的學生粉絲,武術也因此成了學校的體育品牌項目。
2012年,川沙中學開始高中體育課程專項化改革,但目前中小學校體育教師數量有限,學生按興趣拆分成更多的體育項目班後,具備專項體育技能的師資從何而來?像張森生老師一樣,從其他學科教師中挖掘擁有專項體育技能者,鼓勵「一專多能」,成為師資擴容的新招。
川沙中學的運動會數量,也比許多高中多——夏季一天,秋季兩天。校長王珏說,川中的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體育學號,每個人都要在畢業前修滿體育學分。除了體育課之外,廣播操出勤率、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甚至參加運動會的組織和裁判工作,都可以計入體育學分。每年的運動會,幾乎全員參與,熱鬧非凡。
「體育學分只是一種手段,我們希望更多的普通學生參與到運動中去,有一項體育愛好陪伴終生。」王珏說。
同樣特別的還有滿場的學生裁判——在川中的運動會上,有九成裁判是普通學生。為了能讓他們在運動會上專業執法,學校特意為他們開出專業的裁判課程。很多學生這邊比完賽,立馬換上裁判服上場執法。在校方看來,會玩、會判、會欣賞,才算真正學到這項運動的精髓。
川沙中學還探索混齡體育教學模式,把原來一個年級分性別的體育教學,變為兩個年級4個教學班「分選項」的教學模式。高、低年級的學生自由「配對」,成為最小的「教學組」。到了第二學年,「徒弟」變成「師兄」,再去帶教新的徒弟。王珏說,這樣的教學方式,遠比「我教你學」來得活躍,「師兄」和「徒弟」間的互動、較量,不僅有利於技能提升,也為不同年級學生創造了交流機會,成為一個育人的平臺。
缺乏場景
方寸間「開天闢牆」玩攀巖
「哇,5米多!」上外靜安外國語小學攀巖課上,一年級(1)班女孩黃芝瑋一口氣爬到5米多高。從巖壁上下來後,小姑娘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
地處市中心的上外靜小,學生生均活動面積僅1.4平方米,方寸之間,學校「開天闢牆」,同學校一路之隔的靜安青少年探索營二樓運動館合作,特別打通了二樓和三樓的隔層,利用這片空間設計出一堵高近8米的攀巖牆。從此,攀巖課成了上外靜小的網紅課。
換上專業的小一號的攀巖鞋,一年級新生們跟著攀巖大咖們開啟攀巖體驗。一年級(1)班分為兩組,一組跟著老師學綁攀巖安全帶,另一組跟著老師學打繩結。「攀巖的第一步,要系好安全帶,這不僅為了自身安全,也是攀巖最關鍵一步!」攀巖老師告訴孩子們,把安全帶理順,分清上下左右,根據自己的腰圍,收納好安全帶的鬆緊進行反扣,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以正好可以塞進一個手掌、但不能拔出一個拳頭為宜。老師挨個檢查好安全帶,孩子們開啟攀爬。
另一組孩子跟著老師「變魔術」。一年級的這一課,主題就是學打繩結。從單八字結到雙八字結,從兔耳結、蝴蝶結到布林結……各種繩結,五花八門。短短幾秒鐘,老師手中一個個花式繩結就打出來了,不僅簡單易學,且越拉越緊。「學會戶外生存技能,不僅在攀巖時可以用,在戶外也能發揮作用。而打結,也考驗了邏輯思維能力。」
這門攀巖課緣起一份學生建議。2018年末,學校向每一個學生發放課程問卷調查。有名二年級學生提出,學校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但校園操場不夠大,能不能將運動的方向往上,把電視裡的攀巖運動放到學校裡?校長周雲燕不僅傾聽了孩子的心聲,還與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合作,將攀巖課開進了學校。大到一隻帳篷,小到一根繩索,攀巖課利用校園環境製造場景,採用實物教學,學生一邊上課,一邊還能動手實踐。
「被稱為『巖壁芭蕾』的攀巖運動,對小學生而言,是一項全新的校園運動,能優化學生體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方面。」周雲燕說,目前在一、二、三低年級實施普及攀巖課,並在四、五年級挑選優秀的攀巖苗子,組建攀巖校隊。孩子們最初是帶著「玩」的心態上課,漸漸地,他們在攀爬巖壁的過程中收穫很多。
五年級學生畢業時,學校的畢業課程上加了一項特別體驗:每個五年級孩子攀爬到頂端,摘取獎牌,寓意著未來人生道路上,永攀高峰。「他們不僅學會了使用繩索、掛鈎,在摸索嘗試中,帶給孩子們的是體能鍛鍊,還有視野的開拓、意志的錘鍊,感受到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最終形成對自我生命的認識和自我目標的不斷超越與挑戰。」
去年,學校被中國登山協會命名為「全國攀巖特色學校」。
專業太難
快樂遊戲中打下體操基礎
平衡木、單雙槓、蹦床、自由操、跳馬……這些競技體操中的器械並沒有讓孩子們望而卻步。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專門闢出700多平方米空間,打造了一個快樂體操館。「這麼大的運動場地放棄建設室內體育館,相反設計成專業體操館,就是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領略體操藝術之美。」校長姚捷說。
35分鐘的快樂體操課,在這所全校1300多名學生的小學全員普及。每次上課有一名主教、三名輔教。第一節課,老師就教會孩子們「萬一摔倒了,首先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專業器械也在這裡得到改造——快樂體操館地上鋪設了安全墊;平衡木比通常尺寸低一點、寬一倍,且特地設計成鮮豔色彩,初次體驗的小朋友不僅減少了恐懼心理,還饒有興趣。
校方介紹,快樂體操由專業教練引導,通過一系列的遊戲,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進行體操基礎訓練,鍛鍊孩子的平衡感、力量、形體、氣質。「不僅將競技體操專業項目簡化,而且童趣化,比如學習墊上前滾翻時,先不告訴孩子動作名稱,而是在一堂課開始時出個小謎語讓學生猜,激發學生興趣,還易學易記。教學中還加入兒歌、比賽,學生更易掌握重點難點。」姚捷說。
培養學生身體的柔韌性,了解體操文化,不僅愛上體操,還有體操帶來的意志品質和抗挫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學校堅持多年的初衷。自2006年成立上海市體操訓練中心交大實小少兒體操訓練基地以來,學校體教結合項目進入優質合作、專業系統發展階段,先後實施了第一輪《形體與訓練》,第二輪《少兒體操》,第三輪《快樂體操》全校普及校本課程。
如今,每周的體育課與活動課,一、二年級開設「形體與健身」「快樂體操」,三至五年級開設「形體與舞蹈」校本課程,實現全體學生普及教育。學校進入全國第一批快樂體操試點學校,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在基層學校設立體操項目的單位。學校的體教結合體操項目先後在市級、國家級比賽中斬獲100多枚金牌,至今已累計向上海市體操二線輸送30多名小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