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香港廢青的廢物利用

2022-01-10 一枝法秀

   (全文共4000字,閱讀需要六分鐘)

     香港問題讓全中國人都認識了一個新名詞——廢青,在我們眼裡,他們好吃懶做,無法無天,對社會毫無貢獻,是香港的一大毒瘤,但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是「擁有獨立人格為民主權利而奮鬥」的「人權鬥士」。我從不掩飾對廢青的鄙夷,但究其根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廢青之所以成為廢青,其實不能全怪他們自己。

不久前,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楊光針對香港局勢提出了這樣一條內容:「建議香港政府全力解決年輕人所遇到的問題」,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中央包括港府之所以從頭到尾在香港問題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一方面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文化傳統,正如港警阿sir所言「打不是,不打也不是」,另一方面,造成今天這般局面,香港社會確實虧欠這代年輕人。

事實上,香港這代年輕人,從出生的那一刻,悲劇就註定了。

                         

                          (一)

1997年,時任香港首任特首的董建華敏銳察覺到香港的住房問題未來遲早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與民生的穩定,於是,他推出了著名的「八萬五」計劃,所謂八萬五計劃,指代八萬五建屋計劃,計劃每年香港要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預計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擁有自置居所。計劃一經推出,便遭到了香港社會的強烈抵制。

抵制這則計劃的,就是現在這代年輕人的父輩,當時的中產階級。

以李嘉誠等地產大亨為代表房產集團鼓動香港市民走上街頭抗議,給出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一旦計劃落實,你們手中的房子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還不趕快上街遊行?加之當時恰逢亞洲金融風暴,股價房價大跌。

2003年7月1日,受到蠱惑的中年人們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據統計有大約50萬香港市民參與了此次遊行,而那些通過八萬五計劃獲得住房的底層人們,連個屁都沒有放。

董建華站在中環城樓上,面如死灰。

八萬五計劃就此戛然而止。

正可謂是「有恆產者有恆心」,香港的中產階級讓政府見識到了他們的強大力量,但卻忘記了非常重要的一點,李嘉誠們說得對,八萬五通過後,房價確實會跌,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手中的那一套住房是剛需,是沒有辦法變現的。就算它價值1個億,你仍舊賣不掉它。這屬於數字身價。可中產階級們不管這一點,他們寧願早上起來想一想自己身價多少多少來意淫一下做個白日夢,也不想想扣掉房子後手裡還有什麼淨資產。

報應在十幾年後出現了,中產階級們如願以償生活在了世界第一高房價的城市裡並坐擁千萬無法變現的財富,而他們剛踏入社會的孩子卻發現自己究其一生也買不下一間屬於自己的住房,只能恬著個臉跟著父母混吃混喝擠在一間小屋裡,乞求哪天蒼天有眼通過了公屋申請,自己好有個安身之處。

而李嘉誠們,笑的很開心。並在暴亂發生後買下報紙的整版呼籲反對暴力

看起來人畜無害還正能量滿滿。殊不知,作為高房價的始作俑者,他早就把資產變賣轉移到了外國,並依舊源源不斷的從香港市民身上吸榨血液。

裝腔作勢,古人誠不欺我。

之所以說年輕人們「究其一生也買不起一間房子」,是因為香港經濟本身已經失去了活力和動力,社會階層已然固化,青年人們失去了階層流動的可能。

這是2017年香港六個區的高考狀元,這六個人的志願無一例外全是「醫生」。這就意味著寒門弟子努力拼搏走到最後也只能做個醫生而已。

我們可以拿這些狀元跟我國高考比一比,我國2019年各省狀元的選擇除去傳統熱門的「北大中文」和「清華經管」以外,多集中於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相關專業(即清華姚班和清華智班)。

狀元們專業選擇背後的原因,就是香港已經錯失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經濟支柱依舊是貿易物流、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和旅遊這老四樣。這其中只有金融業屬於高薪職業,但金融業僧多肉少,崗位稀缺,僅佔全港就業人數的5%。

怎麼辦?

沒辦法。

 

                                            (二)

 除了買不起的房子,還有殖民化的民主教育。

香港這代年輕人實在是悲劇,他們出生於回歸前後,而世紀之交又恰是中國經濟的拐點。以往,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大陸經濟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即便是改革開放後,由於香港存量較大,它依然可以傲視群雄。然而,在世紀之交,中國對內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加入了WTO,從此開始突進狂飆,1997年,香港回歸之初,其GDP佔比全國的16%,而2014年的數據顯示,其佔比降至3%,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城市開始趕超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香港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優質生活和內地逐漸沒什麼兩樣,年輕人們就只剩下一點可以提醒自己「活在夢裡」,那就是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沒什麼不好,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在發揚民主制度,然而香港民主的問題在於,它的民主,是未去殖民化的民主,是脫離了國家主義的民主。這點,在民主教育上尤為突出。

許多廢青在「一國兩制」這個問題上,從不提一國,只強調兩制。而眾所周知的是,在香港問題上,只有先認可一國,再去討論兩制。這就是內地教育和香港教育的差別。

從去年一月因倒插國旗被香港理工大學解除教師職務的鄭松泰,到不久前詛咒警察子女「活不過七歲」被梁振英致信開除的中學助理校長戴健暉。我們不難看出,香港的民主教育從中學到大學均被港獨滲透的體無完膚,試問,一個未形成完整人格價值觀的少年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怎麼可能都修正正果?這樣的教育環境裡,升國旗時拒絕肅立的高中學生,和不久前衝擊中聯辦玷汙國徽以及扯下國旗扔進大海的蒙面暴徒,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我們內地,愛國主義教育搞的一直都有聲有色,但對於回歸以後的香港,當地政府真的做得遠遠不夠,這點完全可以拿澳門來對比,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次香港暴亂的導火索,就是由教育問題造成的。

從最初的「反送中」、「反修例」遊行示威,香港人之所以恐慌的原因就是有好事者宣稱在香港犯罪會被送到大陸懲罰,這裡固然有對不同法系不同司法制度的不甚了解,但更多的,卻是對大陸的隔閡和誤解,甚至於排斥與厭惡。

我們怎樣去了解一個地區?除了去當地親身體驗外,無非是通過課本和新聞,通過香港廢青的種種行為,我們不難推測出他們對大陸的認知,在廢青和一位外籍遊客機場辯論的視頻裡,一個廢青說香港問題是由於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的腐敗導致的,我們圍堵機場的所作所為是為了「fighting for our rights」

這確為無稽之談,但管中窺豹,足以可見其對內地誤解之深,對大陸恐懼之甚。

這就引出了香港問題的另外一大反思,我們的對外輿論工作實在是不敢恭維。

                          (三)

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工具,在國家意識形態層面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黨我們國家的創立,就與新聞輿論密不可分。建國以來,對輿論的管控和影響,一直為我們所重視,通過輿論宣傳弘揚主流文化精神,實現「萬山磅礴看主峰」,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我們國家的輿論宣傳也之調整,在對內宣傳上,實現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一直保持著主流文化的先進性和積極性,從這次香港事件人民群眾的反應來看,我們的對內輿論影響是富有成效的;然而在對外方面,我們做的遠遠不夠,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建樹。

實質上,到目前為止,我在國內看到的所有針對香港問題的消息,在各種媒體平臺各種社交軟體,人民群眾都毫不動搖的支持國家,擁護中央。也就是說,我們大陸內部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真的是優秀到無話可說。

但問題的關鍵就是,解決香港港問題的關鍵不在大陸人民,而在香港市民。

所以說,幾乎每天新華社人民日報都會連發數條香港問題的聲明,下面的評論無一例外都在支持和肯定,但這些新聞真正的受眾應當是香港的廢青們,讓他們知道祖國的關切,知道違法的後果,知道自己的愚蠢,知道自己在被別人當槍使。

遺憾的是,恐怕他們都不會看。

就在昨天,刷屏網絡的「飯圈女孩守護阿中」到「帝吧出徵寸草不生」,還有全世界各地留學生和華人華僑自發組織的和平遊行,這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動,這些事件都表明了我們對內的愛國教育和輿論宣傳真的是完全合格,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是,我國官媒在佔領對外輿論高地和話語權上,分數幾乎為零。

是的,民間的聲勢浩大恰能反襯官方的鞭長莫及。

作為終究要崛起的大國,中國近年來加快了復興的步伐,在現在以及不遠可見的將來,作為一帶一路的直觀好處就是,中國的經濟將徹底走向世界並引領世界,然而與經濟輸出之相匹配的文化輸出,卻嚴重滯後。

高層不是沒有做過努力,1985年便創刊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就足以證明老一代領導人們的高瞻遠矚,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官媒的影響範圍仍然局限於國土之內。作為新媒體時代搶佔輿論制高點為國家利益服務的俠客島,也沒有發揮出它預想的作用,俠客島在外網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我們眼裡的暴亂事件到了美國政客的推特上就變成了「為民主和權利的鬥爭」

遭受非法拘禁被暴打的中國記者變成了外媒口中的「防暴警察」

就連這次網民自發的護國行動,登錄外網的facebook和Instagram發布愛國愛港信息時,也屢屢被網站管理方封禁。

「我退敵進」——我們沒能佔領的輿論高地,反過來就會被敵人佔領,並成為遏制中國發展的輿論機器。

如果說外國太遠,我們尚有理由搪塞鞭長莫及,但香港太近,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任其成為世界間諜之都和反華橋頭堡。然而目前的情況是,我們連香港的媒體都沒有拿下,以蘋果日報為代表的一幹媒體指鹿為馬,蠱惑人心,加上「民主」教育的耳濡目染,香港廢青想從良都難。

                           尾聲

昨日有47萬香港市民參加了反暴力遊行示威,這足以證明,香港廢青並不是社會主流。

但從現場的圖片來看,大多數都是中年人,年輕人的比重比較低。所以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是,今日香港動亂可以平息,是因為老一輩人尚在,他們從殖民時代走來,對英殖時期的真實現狀有親身體會,甚至於體會過屈辱的日佔時期,深知民族獨立與國家強大之重要性,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但與廢青同齡的年輕人們,從小接受英式教育和文化,一旦老一代人作古,愛國教育缺位、主流輿論影響甚小,又毫無上升通道並對大陸抱有成見的年輕人們,很容易就成為香港社會乃至中國的不穩定因素,屆時,問題只會更加嚴峻。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趕在老一代人退出歷史舞臺之前,把廢青們扔進垃圾桶並實現垃圾回收和廢物利用。

電影《反貪風暴4》裡說,「坐牢,才是香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如果不解決香港青年的住房問題,不給他們通過努力上升的空間,不讓他們接受應有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使他們通過媒體了解到真正的中國,這些制度性的問題,顯然不是速龍小隊能解決得了的。如何在老一代香港人尚佔據主流時盡全力解決年輕人的生存問題和住房問題,並徹底的進行去殖民化的愛國教育改革,通過社交媒體和其他途徑使香港青年真正的了解內地,永久性的消除隔閡,才能讓香港繼續輝煌繁榮。

否則,坐牢,就真成了香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

相關焦點

  •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對「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之說,世人大抵早已耳熟能詳;對「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世相,不少人恐怕鮮有感知。
  • 可憐之人真的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事實真的如此嗎?何為可憐之人,無家可歸之人,孤寡殘疾之人,生活貧苦之人,眾叛親離之人,身傷苦病之人,這些人都是可憐之人。這些人都有可恨之處?萬事沒有絕對,相信他們之中絕對有一部分人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地作,才把自己作到可憐地步的。可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卻給天下所有的可憐人都定了性,讓他們都成了可恨之人。而且還有許多人視這句話為真理。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切莫輕言這句話
    首先,「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一定道理。有一些最底層的可憐之人,的確身上有許多可恨之處。比如狹隘,自私,冷漠,欺弱,無賴等等。他自己不努力脫貧,一生病或者有什麼經濟問題,就理直氣壯地打電話,說自己有什麼事,你們管還是不管?不管的話,我就要怎麼樣怎麼樣!看,這個老農,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生活中他本來已經很可憐,可恨之處導致他更可憐。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 鐵林為什麼能壞成這樣: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金海的前妹夫、徐天看不上的二哥,受到已故父親朋友的照顧混了個不上不下的差事,兄弟眼中的慫貨、妻子口中的窩囊廢、同事嘴裡的廢物,這樣一個集中了所有小人物特質的一個角色。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人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可恨之人何嘗沒有可憐之處呢?與其說鐵林需要的是出人頭地,倒不如說他需要的是一份尊重,兄弟的尊重、同事的尊重。但可憐的地方在於,他只是想要尊重,卻沒能活出該尊重的樣子。
  • 《寄生蟲》: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當然我看到的更多是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富人也不例外。雨夜沙發那一段,既可以理解為夫妻和睦,或許又可以理解為,光鮮外表下的醜惡隱秘。別墅女主人知道兒子因為在房子遇鬼,丈夫卻說,房子鬧鬼才會生意興隆。為了生意興隆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 古人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更為經典的下一句直戳人性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吧,這句話被收錄到了著作《增廣賢文》中。顧名思義,說的就是看起來很可憐的人,他肯定也會有讓人痛恨的地方。因為縱容,共叔段將目光放在了龍椅上,結果還想早已註定,他奪位失敗,之後淪落到逃離鄭國,從位高權重的皇帝的弟弟到階下囚,在史學家看來,共叔段就屬於典型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惡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看完了《惡行》 一直在感嘆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DeeDee作為母親,那種對女兒的愛,是可以理解的,但因為自己和母親居住時,沒有得到自己母親良好的教育以及及時舒緩自己焦慮的情緒,讓自己的控制欲和愛變得越來越病態,讓愛成了枷鎖。而Gypsy長期被母親管制,限制人生自由,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對友情、男女之情、網絡,都是充滿渴望和好奇。
  •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會可憐馬保國這樣一個老人麼
    70多歲的人了,真的是不容易啊,還蠻讓人可憐的!小編覺得:馬保國這一路走來,還真心的不容易,有太多太多讓人可憐又可恨的地方。。。你說,馬保國一個馬上70歲的老人了,搏擊賽上被打倒、昏迷,怎麼能不讓人去可憐他?不過,也真的讓人覺得挺可恨的,武術大師的臉面算是讓他丟盡了!(二)異國他鄉授藝:馬保國自己說,2002年,他兒子出國借了十多萬,為了幫兒子還帳,馬保國從2002年到2007年,在英國呆了五年。
  • 我們都知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是它的下半句才更加經典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一句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也決定了我們看待很多事情的態度,不過其實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更加經典,只是現在少有人知。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意思也十分的簡單,就是它的字面意思。現在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他們看起來十分的可憐,也值得我們同情。
  • 為什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呢?到底是什麼道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碰上一些看上去比較可憐的人,現在確實比過去少了很多,但是仍然還有。比如寒冷冬天中,穿著破衣服,甚至跪在十字街口的乞丐等等,難免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善良之心,並施以援手,捐點錢物。可是從古到今,為什麼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呢?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 影評 《白日焰火》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不可否認的是,《白日焰火》裡儘是可憐人,他們充滿了絕望和恐懼,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恐怖大媽》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影評第412話《馬大姐》——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影片《馬大姐》於5月31日在美首映。變態是一種百分百的奢侈品。食不果腹地區的人民每天為了生計都還在疲於奔命,真的沒有閒情逸緻去變態。而美國卻是一個盛產變態的國家。
  • 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當遇到一個不認識我們的人,他指著鼻子罵我們,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們還能對他保持微笑,保持耐心,這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最後是慈忍。我們從因果上明了,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看似這個人做的事情很可恨,但是我們深究一下,無非是因為他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引導,沒有像我們這樣幸運地接受過聖賢教誨。
  •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被欲望與野心驅使的妙僧無花
    很多年以前,有部電視劇創下收視奇蹟,那就是《楚留香》。特別是鄭少秋飾演的楚留香,更是街知巷聞,每到播出的黃金時段,街上甚至無人行走,大家都趕著回家看楚留香,而鄭少秋也因為此角,被譽為「女神收割機」。電視版《楚留香》本跟古龍原著其實仍有差異,不過,有個角色差不多。那就是妙僧無花。
  • 《以家人之名》陳婷:可恨亦可悲,可恨之人必有可憐可悲之處!
    文/寧靜致遠說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在《以家人之名》陳婷身上,我卻看到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更有可悲之處!本來人死不能復生,那就好好調整心態,顧好現在還活著的人,讓死去的孩子在天上能夠看到一家人和和睦睦,那也是一份寬慰。
  • 《如懿傳》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高晞月的做法引無數觀眾共鳴
    疫情期間,宅在家中的小夥伴們都會重溫之前大火的宮鬥片來看,比如《甄嬛傳》《羋月傳》《延禧攻略》《如懿傳》近期的播放量再次創新高,那麼在這幾部宮鬥片中,引無數觀眾共鳴的高晞月到底在《如懿傳》的劇中做了哪些事情引發網友探討呢,分析完劇情後我們不難發現,古人云: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言之有理
  • 古代奇案故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以前有兩戶人家,一家姓王一家姓李。王家和李家雖然相距不足五十米,但卻分別屬於兩個村子。兩家的關係不錯,在一起做了點小生意。王家有個男孩,李家有個女孩。兩家的孩子同一年出生,因此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耍。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 "刺頭"員工: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深度好文)。
    管理之道,是發個紅包然後再抽一鞭麼?作為管理者,在平時工作中有時會遇到比較難管的員工,這種人號稱「刺頭",尤其是人數較多的私營家族式企業,這不,今年春節剛過,這樣的人就被我碰上了。為了完成此次禁菸任務,我負責的行政部想了很多辦法,先利用五金車間早會進行宣導,講明車間內抽菸的危害性及對個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並將公告張貼於宣傳欄,同時利用微信、QQ群進行宣傳,另外還在門衛室附近設置吸菸區,供菸民們解饞。做完這些後,正式進入宣導期。
  •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這部劇能有這麼高的評分,除了原作者馬伯庸寫的精彩之外,演員們的演技也是功不可沒,特別是劇中周一圍扮演的大反派龍波,這個角色塑造的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其實一部電視劇中如果觀眾朋友對反派人物恨到極致,那麼這部電視劇就已經成功一半了,證明這部電視劇已經成功引起觀眾共鳴,讓觀眾身臨其境,代入感非常強。而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龍波這個角色就非常成功的吸引了觀眾們的仇恨。
  • 長安諾,賀蘭綰音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最後一把刀,直插胸口
    縱觀賀蘭綰音的一生,其實她也是個可憐的女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她也因為對賀蘭茗玉所做的一切失了很多觀眾緣,成為心機女。,有姐姐哥哥的呵護,有爺爺的關愛,而自己什麼也沒有,被人當成棋子送給這個又想送給那個,所以黑化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