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給人的感覺是並沒有預期中的完美,本片的故事性與凝重氛圍都少了些前集的那種強大吸力,牽引情緒的能量也因此被削弱不少。即便如此,本片的恢弘場面依然具有夠水準的娛樂效果,而對於十年來與哈利波特一同成長的觀眾來說,這象徵終曲的一集更是不能錯過。
本片劇情承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獲得接骨魔杖的伏地魔更加的猖狂,肆無忌憚的將他的魔掌伸向那曾讓他吃盡苦頭的男孩,哈利波特一行人則在霍格華茲組成了最後的反抗陣線,用盡一切方法與這位強悍的邪王周旋,試圖守護那最後一絲的善良能量,決定魔法世界未來的關鍵時刻終於到來…由於大部分的故事鋪陳已在前集交代完畢,因此本片單體上的故事性就無法避免的被削弱了不少,再加上看電影前忘記複習一下前集,以致於本片讓人有種「不完整」的感覺,有點像是電影演到中間才開始看,情緒都還沒完全帶入就發現已經進入重頭戲了,如果看電影前能將上集複習一下,想本片帶給人的感受應該會較為不同。
雖然本片大體來說故事性並沒有前集那麼的引人入勝,但片中那段石內卜的回憶依然拍得很出色,在灰冷凝重的色調中,這位總是刻薄且看似城府深沉的角色的回憶,成了電影中最溫暖且光輝動人的橋段;也許看過小說的觀眾都已經知道斯內普的內心到底藏著麼秘密了,不過艾倫瑞克曼出色的演技,依然讓那隱藏在冷漠表象背後的溫暖情感,非常立體地發出光與熱,可說是片中最令人感動且低回不已的存在。
在登場角色方面,除了主角三人、奈威、斯內普、以及伏地魔之外,其他的每個角色戲份都很少,簡直有如來串場的一樣,這種情況也導致了電影後段的霍格華茲大戰的戲劇張力的減低,不少在小說中戰死而讓人感覺很難過的角色,在電影裡都短暫露臉然後迅速領便當,讓觀眾的情緒無法累積,哀傷的感覺自然就不如小說所能帶給人的那麼濃烈。值得一題配角的除了前面說的斯內普之外,就要算是奈威了,小時候總是怯懦、怕事、容易遭人欺負的奈威,在本片中成為敢面無懼色的對伏地魔嗆聲的男子漢,展現出葛萊分多學院最為人所稱道的勇氣之餘,也在片末的大戰中成了決定戰局最關鍵的角色之一。
雷夫範恩斯飾演的伏地魔除了邪氣與狂妄一如以往之外,連最後喜出望外嘿嘿嘿亂笑的樣子都「看起來好猥褻」,真的是把伏地魔那扭曲的形象表達得很徹底。至於電影後段的霍格華茲大戰,戰前的醞釀部分拍得非常的出色;在充滿悲壯氛圍的配樂中,麥教授對著雄偉的廳堂召喚出魔法學校的古老守衛,在霍格華茲的入口大橋上集結成堅強的防線;各個老師及鳳凰會的成員們則默默地走到校園的一角,平靜且篤定的向著天空擊出一枚枚咒術能量,編織成一道壯觀的魔法帷幕,將整個校園包覆於其中,堅定的與圍在學校外的食死人對峙,場面磅礡且凝重,十分的有山雨欲來的感覺。
而真正進入戰鬥部分時,雖然場面恢弘且視覺效果精緻,不過並沒有書中描述得那麼精彩,除了人馬與家庭小精靈大軍都沒有出場之外,戰鬥的場面也大多屬於大混戰,那種鎖定在幾個角色身上的魔法拆招非常的少,連最後哈利波特與伏地魔的宿命對決也結束得很迅速,(原本還挺期待小說中形容的那種「伏地魔以一敵三」的場面的說…)反而是大戰前的鋪陳成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關於本片的收尾,小說中那充滿時光感、令人覺得餘韻無窮的結尾,在電影中並未表現得很完全,也許是因為大部分主要演員的19年後的老裝沒有什麼說服力的緣故,始終讓人覺得有點…怪怪的,不過哈利波特倒是不知道為什麼成為眾人中最有「中年人」感覺的一位…
一段精彩故事的終結,無論是悲劇或是喜劇,總會令人感到些許的惆悵,尤其是當這段故事已經陪伴了我們十年的時候。電影版的《哈利波特》剛推出時,那充滿兒童電影感覺的詮釋手法完全無法滿足對書中奇幻場景的瑰麗憧憬;由於對於小說的熱愛,讓對電影版的失望更形巨大,甚至到了心灰意冷的地步。直到大衛葉芝接掌導筒,他那細緻的圖像魅力意外的對上了我的口味,使這段逐漸成長的魔法故事展現出一股沉靜的迷人況味,也拾回對《哈利波特》電影版的信心。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上映,象徵著那屬於JK羅琳所創造的魔法時代的終結,在我們成長的年代中發光發熱的【哈利波特】,終於也在十個年頭的精彩旅程之後畫下了句號,也許只有將回憶的視角再度聚焦於那十年前第一次翻閱《哈利波特》的自己,才能稍稍體會這段魔法故事到底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吧。你會永遠記得故事開始時水蠟樹街那不平靜的夜晚,也會永遠回味那19年後的王十字車站,因為屬於那十年歲月的許許多多的吉光片羽,有一部分將始終被《哈利波特》所佔據。
一個時代的終局,太多的惆悵,欲語還休,也許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用故作平淡的口吻,敬哈利波特!那活下來的男孩,以及那,屬於我們的魔法年代,屬於我們的魔法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