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啊,我跟你說過很多次了,為什麼還是選這家廣告公司呢?」
「領導,我知道您對這家公司不滿意,可是能夠滿足策劃、設計、印刷等全方位服務的只有這一家!」
「我不是對這家公司不滿意,你都沒有明白我的意思……」
「我是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但我對廣告公司的了解比你清楚!」
「小明,你這是什麼態度?」
「我就是這樣的態度,你又不是不知道……」
上個月,市場部的小明跟他的經理直接在公眾辦公區域爆發了一場正面衝突…
沒錯,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兩個人居然起了衝突,一言不合就開始各種互懟。作為一個軟心腸的人,我忍不住去救火。
我找個藉口,叫了經理:「我們也準備印製一批小冊子,您看……」叫過來之後,我善意提醒,「有什麼話,不能在辦公室關起門來講呢?小明現在不是具體事件的問題,是宣洩個人情緒、表達自我的感受,您還是不要繼續就事論事了……」
「我也是為了他的成長,私下裡面談過很多次了,可他就是聽不進去。」
後來,我又跟小明私聊,讓他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誰知道他直接來一句「大不了不幹了唄!」嗆得我一口老血噴出來!
不管是部門經理,還是下屬員工,溝通這件事兒算是最基礎的了,很多人自以為說話很簡單,或者自以為是「老子就是對的!勞資就是不爽,怎麼樣呢?」這種動不動就掀桌子的姿勢,能夠有效解決衝突嗎?
自我中心的人就不說了,最怕的就是好心幫忙卻一不小心得罪了人,自己還一臉懵逼,不知道錯在哪裡。
一種情況是你想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別人聽起來卻是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比如說小明同學。
一種情況是你想表示安慰, 別人聽起來反而是漠不關心,比如說朋友失戀或者失業,一語不慎可能就事與願違。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想表示委婉禮貌,別人聽起來可能不太舒服,甚至別有用心。
友情必不可少,朋友還是要結交的;飯還是要吃的,職場關係還是要改善的,形象還是要保持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怎麼應對衝突?
就在今天,我見識到了一個霸道總裁是如何溫柔而堅定地化解衝突的…
話說我們組織了一次七一活動,為了激發廣大群眾的參與度,我們設置了一個遊戲環節,包括有獎競答、考試競賽、節目表演等環節。全體成員分為六個小組,三個評委,由評委對小組表現進行打分,每個組長直接對接評委。
活動結束之後有個小組成員,因為成績不佳,突然公開表示評委評價的方式缺乏公平性,也對遊戲的規則提出了質疑。氣氛原本輕鬆活躍的現場,突然凝滯了,評委可都是來自管理層,有一位同事忍不住勸說了一句,結果反而激怒了對方,大家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正在我們工作人員焦頭爛額之際,某位評委很淡定地走過來,不讓我們做過多的解釋。他自己一臉淡定,首先是肯定了對方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我也知道你們團隊在遊戲過程中全力以赴,表現的很棒」。
如果直接對他的激烈言辭進行評判,他會感覺你是對他的一種否定,甚至是指手畫腳、妄加評論,換言之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而評委用陳述句,把評價別人轉換成了陳述狀態,就不會得罪人。
其次是強調人,而不是強調結果,「特別是你,在這個過程中全力輔助組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時間,特別不容易。」大家對結果的在意,其實就是對付出的心血感到惋惜,這個時候對於他個人的肯定,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他的情緒。
最後是把事情說清楚,「遊戲規則,在開始之前已經跟各位組長當面宣布了,可能是強調得不夠,導致大家印象不是很深刻,所以在過程中可能有所忽略。但我還是很感謝你能夠勇敢地給予反饋,讓我們看到了規則的局限性。榮譽和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今天的活動是為了讓大家有所收穫,更重要的是樂在其中,不是嗎?」最最關鍵的,還是為了說清楚問題,誰對誰錯本就是事實,坦然的說出來才能更好的冰釋前嫌。
評委的表現從頭到尾異常淡定,仿佛沒有受到任何情緒的影響,從他的身上我仿佛明白了什麼叫做「高貴」「優雅」「從容」,不愧是站在雲端的大神!
其實,溝通真的不是講道理那麼簡單,而是能夠放下自我,去關注對方,所謂「靜生慧」,只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才能夠在溝通中感同身受,正確引導他人情緒。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有些太麻煩了。如果對方玻璃心、情商低,我就要事事處處照顧他人嗎?其實,好好說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跟他人無關,而是我選擇做一個情商高的人,我選擇理性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衝突。
所以下一次遇到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不要腦子發熱掀桌子哦!不妨冷靜下來,更多地把焦點放在「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