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此,一個人無論在何時,在何地,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為人處事都得要講道義。否則,便是自食苦果,甚至自取滅亡。正如古代的慶封是也。
慶封,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38年,楚靈王伐吳,楚令屈申破朱方,殺慶封,滅其族。
《呂氏春秋》有云:「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於是椓崔杼之子,令之爭後。崔杼之子相與私哄。崔杼往見慶封而告之。慶封謂崔杼:「且留,吾將興甲以殺之。」因令盧滿要興甲以誅之。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屬,燒其室屋,報崔杼日:「吾已誅之矣。」崔杼舊,無歸。因而自絞也。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誅封」。慶封以其屬鬥,不勝,走如魯。齊人以為讓,又去魯而如吳,王子之朱方。荊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圍朱方,拔之。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於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日:「毋或如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殺之。
黃帝之貴而死, 堯舜之賢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身為戮,支屬不可以見,行枝之故也。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古文大概意思是:崔杼與慶封合謀殺害齊莊公。莊公死後,二人另立景公為國君,崔杼當丞相。慶封又想殺掉崔杼,取代他為相。於是他挑撥崔杼的兒子們,讓他們爭奪做後嗣的資格。崔杼的兒子們相互私下爭鬥起來。崔杼去見慶封,告訴他這件事。慶封對崔杼說:「你姑且留在這裡,我將派兵去把他們殺掉!」於是派盧滿婺起兵去誅殺他們,把崔杼的妻兒老小以及宗族親屬斬盡殺絕了,燒了他的房屋住宅,回報崔杼說:「我已把他們殺死了。」崔杼回去,無家可歸,因而自縊而死。慶封做了齊景公的相,景公厭惡他。慶封外出打獵,景公同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起兵討伐慶封。慶封憑藉他的屬下同景公交戰,未能取勝,就逃亡到魯國。齊國就這事責備魯國,慶封又離開魯國進入吳國,吳王把朱方邑封給了他。楚靈王聽說這事,就率領諸侯軍進攻吳國,包圍朱方,攻克了它。靈王俘獲了慶封,讓他背著斧鍁在諸侯軍中巡行示眾,並讓他喊道:「不要像齊國的慶封那樣,殺害自己的君主,欺凌喪父的新君,強迫大夫盟誓。」然後才殺了他。
黃帝那樣尊貴,也要死,堯舜那樣賢德,也要死,孟賁那樣勇武也要死,人本來都要死,像慶封這樣的,可以說是死有餘辜了。自身被殺,宗族親屬也不能保全,這是害人的緣故。大凡邪惡的人做事,開始時互相幫助,到後來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義的就不是這樣,他們開始時互相幫助,時間長了互相信任,最後互相親近,後代的人把這種做法當做準則。
歡迎讀者批評指正。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