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活命指南——綠皮書

2020-12-27 姝玉瓷

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所幸結局幽谷上升高山下降,

我真誠的歡迎你加入我們,

我真誠視你為知己……

--《我有一個夢想》

有人認為《綠皮書》是近幾年來最好的一部電影。

五項提名,三項大獎,除了最佳影片之外,它還斬獲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

觀眾評分也很爭氣,豆瓣8.9,IMDB8.3,爛番茄新鮮度79%——兩天票房近8000萬。

PART 1.

·什麼是綠皮書·

在美國的種族抗爭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專用書。

作者是個黑人郵遞員,叫維克多雨果,他在書中整理了美國當時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館和餐廳,免得他們誤闖了不該去的地方而被打死。

說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冊,是為了黑人專門定製的救命書。

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本書就是「綠皮書」。

在前言中,格林寫道:

在不久的將來,這套書將不會再出版。到這本書停止發行的那天,我們的好日子就到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被尷尬歧視之苦。

直到30年後的1964年,

《民權法案》頒布,敲響種族隔離制度的喪鐘後,《綠皮書》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可是,這本書見證了那個畸形的年代。

電影《綠皮書》改編自這樣歷史背景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顯然繞不開當時所留下的黑暗歲月。

基於這樣一個沉重的歷史背景,通常會顯得過於深沉和悲劇。

而導演 Peter Farrelly 用他一貫擅長的喜劇拍攝手法,將這部政治正確的電影演繹成男女通吃,老少皆宜,在詼諧幽默中不失深刻的反思,在生活的細節中又讓人感受人性的溫暖。

Mahershala Ali飾演的鋼琴家謝利博士是一位高貴、優雅、博學多識的藝術家,家裡的椅子像王位一樣。

很巧的是,他不僅是黑人,還是同性戀。

Viggo Mortensen飾演的託尼則是一位白人底層小市民,舉止粗鄙,脾氣暴躁,言語粗俗,愛吃垃圾食品,討厭黑人與同性戀。

謝利博士僱傭了託尼,並且付給高薪。

即使這樣,託尼仍然放不下心中的芥蒂,他和妻子開玩笑似的描述他「穿的像叢林兔子王。」

不管謝利博士在音樂上多麼專業,不管他打扮得多麼得體,別人只會從他的膚色判定他的為人。

以謝利博士的才華和社會地位,他在紐約可以活得像個國王一樣,可他主動選擇了踏上南方巡演,用自己的勇氣去挑戰歧視和不公。

PART 2.

·孤獨的音樂家·

你是你世界裡的部落酋長,但你是行動受限的黑人;

我是市井小民,但我是行動自由的白人。

公路電影的拍攝風格,以敘事取勝。

兩個小時沒有雞肋張馳有度,隨著故事的深入,託尼和觀眾都能發現,這本小冊子並不足以充當護身符,謝利博士因膚色而受到的歧視和不公待遇來自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一開始有錢的謝利博士還能住上高檔酒店,但抵達南方後,只能穿著西裝住爛賓館。

到了肯塔基州不被允許用「白人廁所」。

在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主辦方盛情歡迎謝利博士的方式竟是在餐桌上擺出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炸雞。

在印第安納州漢諾瓦市,音樂廳的工作人員只給唐準備了一架破舊不堪,上面還堆著垃圾的鋼琴,而不是按合同規定,理由是「他只是個黑人,他懂什麼」。

出於對這樣一位傑出音樂家的敬意,託尼大打出手也要確保Don能用上乾淨的施坦威鋼琴。

在喬治亞州梅肯市,謝利博士走進服裝店想試一件西裝,結果卻被店主要求買下來才可以試,而同場的白人顧客則可以在購買前隨意試穿……

再到阿拉巴馬,儘管是被請來演奏的座上賓,但就因為他是黑人,連和白人一起吃飯的資格都沒有了。

更令謝利博士崩潰的是,白人歧視他也就罷了,連黑人都視他為「異類」。

當託尼和謝利博士駕駛的轎車到達美國南部一個農莊時,汽車突然故障,他們不得不下車稍作修理。

此時,在農莊的田地裡工作的黑人奴隸們看到一個衣著得體的「同類」從車上走出來,旁邊還有一個白人充當司機。

他們停下了勞作,靜靜地看著他們,眼裡充滿了困惑與不解。

謝利博士依靠自己的音樂才能擺脫了那個時代大多數黑人陷於貧窮的命運,但他的膚色也讓他難以被白人群體真正接受。

不被自己人接受,也不被主流群體接受,他孤獨至極。

他既不能融入黑人同胞的生活,也不能與白人群體和平共處。他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其實壓抑了很久。

有一天晚上,謝利博士一個人坐在陽臺上孤獨的飲酒,看著樓下另兩位白人成員在和其他女士有說有笑。

即使是一個團隊,卻沒辦法一起玩耍。

之後在一個黑人酒店,同伴們邀請一起玩遊戲,他卻顯得很不自在,獨自一人跑去白人酒吧喝酒,結果遭到了白人的圍攻。

作為藝術家,謝利博士挑戰「歧視之路」的勇氣還是值得起尊敬。

而「才華」,在這個對立的體系裡則變得無足輕重,它換不回一件西服、一個床位、一頓飽餐,甚至還會引來殺身之禍,最後只靠白人司機的一對老拳,才能保得黑人藝術家的平安。

溫馨的聖誕節之夜,在合家歡的氛圍中,兩個不同膚色、不同階級的人成了朋友,他們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別人。

哲學家培根說了一句經典的話:

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通過謝利博士的視角,影片十分全面地展示了美國不同族裔、不同階級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真正形成了一幅幅生動又寫實的社會風情畫。

PART 3.

·炸雞和小石頭·

這時電影用非常高明的用兩個小意象引出了二人這種性格的雙向衝突。

一個是炸雞。

謝利博士認為別的黑人所唱的流行音樂和所吃的炸雞,並不代表他就要聽同樣的音樂,和吃同樣的食物。

這話確實沒錯,也沒毛病,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個嚴重問題:精英主義者骨子裡的傲慢與偏見。

作為白人的託尼此刻並沒有歧視黑人,反倒很喜歡黑人的音樂。

最後對謝利博士說了一句反諷的話:These are your people。

謝利博士不屑的表情和深思的情緒,同時出現了在臉上。

一開始當託尼一隻手握著方向盤,一隻手拿著一大塊炸雞吃的滿嘴流油的時候,謝利博士望著窗外心中沒有一點波瀾。

他不吃炸雞,謝利博士從小到大受過的教育告訴他:上流社會的人只能在餐桌前圍好餐布用刀叉吃飯。

可託尼不管這些,他不明白像炸雞這樣美味廉價的黑人食品,為什麼謝利博士作為一個黑人卻不吃。

他用了街頭混混那套,耍著無賴逼他吃下了第一口炸雞,謝利博士的表情告訴我們,味道不錯。

一個是加油站裡那顆戲劇性的小石頭。

託尼認為在地上撿的就不算偷,謝利博士執著的要求把石頭物歸原主。

最後迫於地位的壓迫,託尼不得不聽從他的指令。

這些略顯輕鬆的情節,看起來是爭吵,實際上則是非常溫柔的了解和接納。

像兩頭小獸在互相張牙舞爪地探知對方領域,但是不會真的廝打,最終一起倒在了軟乎乎的草地上。

人與人之間就是漸漸破冰漸漸走近,或漸行漸遠的過程。

閱讀託尼撰寫的家書,作為影片的「間奏」,也是全片最暖心的部分,充滿了對書信時代的緬懷。

「那時候,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一開始白人大老粗並沒有想好給妻子寫信,之後,在謝利博士的感召下,覺得自己也更應該表現地有點文化修養。

不過,書到用時方恨少。剛一下筆,託尼就感覺自己報流水帳報到詞窮了。

於是,精通各類詞彙,知識修養極佳的謝利博士,決定幫助他。這也是謝利博士給他白人朋友的愛的回饋。

放到電影的劇情中去,再配上他演奏的鋼琴曲,這些文字一下就變得深情款款起來。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When I think of you ,I’m reminded of the beautiful plains of Iowa.

當我想起你時,我就想起愛荷華美麗的平原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breaking my spirit.

我倆之間相隔萬裡,讓我心碎不已

My time and experiences without you are meaningless to me.

沒有你陪我渡過這段時光,一切都顯得毫無意義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was easiest thing I have ever done.

當年愛上你,是我所做過的所有事情中,最容易的一件。

I would count the hours,minutes and seconds until you are in my arms

每時,每分,每秒,我都在心中倒數與你重新相會的時間。

PART 4.

·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那我是誰?·

謝利博士有一段震撼人心的雨中獨白,是整部電影的高潮:

「我獨自一人住在城堡裡,那些白人富翁花錢讓我給他們彈鋼琴,是想讓自己顯得有文化,但只要我一下臺,我又變回了那個他們不屑一顧的黑鬼。

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而我只能獨自承受這種輕蔑。

而且我也不被自己人所接受,因為我跟他們也不是一類人。

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到底是誰?」

故事發生在在前往下一個巡演的路上,被日落鎮的警察攔截(日落鎮晚上只允許白人自由活動,而他們迷路了)。

有個警察看到謝利博士是黑人立即讓他下車,並帶有歧視的語言,託尼打了他,於是兩個人都被拘留了。

謝利博士在警察局裡說他有權利給律師打電話,結果打給了軍事部司長,嚇得警察們把他們都放了。

而謝利博士對託尼說他打電話給軍事部僅僅只是因為託尼沒控制好情緒而打人,自己的尊嚴都放下了。

這是唐要問的問題,也是這部電影的母題。

謝利博士內心何嘗不明白,他不過是一個被白人圈養、圍觀的「異類」罷了,就像那些被用作「靈長類智商實驗」的黑猩猩,一切不過是白人科學家操縱的表演機會,他遠離同胞,甚至無法選擇自己表演的曲目類型和演出場所。

而影片中最殘酷、也最嚴肅之處,正是讓謝利博士親口把這個「真相」說出來。

大雨傾盆之夜,侮辱伴隨著孤獨,自我身份的迷茫,那對於當事人是何等的痛苦,可偏偏謝利還得繼續這麼做下去,放棄自己最愛的古典音樂,轉而用更世俗的流行鋼琴來取悅世人,取悅白富人。

影片並沒有以溫情和幽默來消解種族壓迫,相反,它呈現出了現實的嚴峻。

託尼的拳頭包括甘迺迪的電話所解決的,只不過是謝利博士一時的困境而已,而背後的種族歧視問題根本沒有因此得到任何改變,謝利博士和其他有色人種依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和不公平的對待。

大家還記不記得影片開頭一幕:

作為混混的託尼家因為修東西,來了兩個黑人裝修工人。從社會地位角度來說,託尼和兩個黑人基本沒差多少,同樣都沒什麼社會地位,但因為種族的原因,兩位黑人僅僅是喝了兩杯水,託尼就把杯子扔到了垃圾桶裡。

這便是某種意義上的同等地位的種族歧視。

謝利博士最後在黑人酒吧演奏的是一首古典,李斯特的。

在此之前有個故事的插入就是有個黑人鋼琴家彈白人古典音樂然後被攻擊了。

PART 5.

·決定我們是誰的,往往不是皮囊·

《綠皮書》就像一顆綠色石子,投入如今種族關係壓力巨大,黑白分明的美國社會,激起了巨大的聲浪。

「天才並不夠,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有人說它不過就是一出政治正確投機下的「友情小品」。

有人說它是教科書級的模版式電影,毫無導演個人風格。

有人說它有很多其他電影的痕跡,甚至一段時間可能就被遺忘的美式雞湯電影。

還有人寫出「我不建議你去影院給《綠皮書》貢獻票房」

從不同的立場我們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評價體系和觀點輸出,還都各有道理。

可正是因為這樣,當我們積極地從各個立場去解讀它優劣好壞的時候,不也恰恰證明了:

它,一定有它的影像價值。

最後我們用電影中的一句話結束全文:

決定我們成為某一類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世界,由我們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

相關焦點

  • 19世紀美國黑人出遠門神器:《綠皮書》
    「日落城鎮」的管轄對象就是黑人,因為那是白人居住的城鎮。黑人如果進入這些城鎮,就必須在日落之前離開,否則他們會被警察逮捕。保鏢託尼在接受護送任務時,得到了一本名為《綠皮書》的小本子,託尼一開始並不知道這書究竟有什麼作用?
  • 《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
    綠皮書
  • 《綠皮書》:黑人與白人形象的錯位,讓觀眾看到了人性最初的溫情
    斬獲2019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義裔美國白人託尼被美國著名黑人鋼琴家唐納德僱傭為巡演途中的司機兼保鏢,在旅途中發展出一段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友誼。工作上的一種刻板印象模式圖《綠皮書》故事的背景時代——20世紀60年代——正是美國種族主義盛行,膚色仍然等同於原罪的時期。
  • 《綠皮書》曝光「什麼是綠皮書」特輯
    繼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音樂/喜劇類),又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五項大獎後,電影《綠皮書》終於定檔於3月1日在國內上映。1月25日,片方發布了一支「什麼是綠皮書」特輯,科普了影片的背景,也解釋了「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標註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
  • 電影《綠皮書》曝「什麼是綠皮書」特輯
    繼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音樂/喜劇類),又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五項大獎後,電影《綠皮書》終於定檔於3月1日在國內上映。今日,片方發布了一支「什麼是綠皮書」特輯,科普了影片的背景,也解釋了「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標註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電影《綠皮書》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白人司機和黑人鋼琴家因一次長途巡演的旅途,結下真摯友情的故事。電影在海外上映後,除了橫掃好萊塢頒獎季,在多倫多電影節、三大工會獎等重磅獎項上拿獎到手軟,海外觀眾也對該片評價不俗。
  • 黑人和白人的故事與《綠皮書》的故事
    今天小編講一講美國的黑人與白人的故事!M國的種族歧視有多嚴重?聽我給我講一個荒誕的真實案例你就知道了!2018年的9月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命案:一名白人女jc下班回家,可能工作太累了,無意間多爬了一層公寓,她看見門虛掩著,屋裡還有一個黑人。女jc想都沒想認為是個小偷,於是便不由分說的連開兩槍,直接當場擊斃了對方。事後經過調查,死者是一名26歲的黑人會計師。任職與世界上最頂級的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可以說是黑人中前途無量的頂尖人士。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中的人物場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文/星浪 大象作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國內著實也火爆了一陣。影片對種族歧視的控訴,以及雪利博士和託尼之間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友誼,讓人印象深刻。大家都知道,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那麼,影片中的人物場景,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 本周六/搖擺背帶褲派對 * 黑人跳舞指南/致敬綠皮書/黑人酒館派對
    搖擺背帶褲派對 × 黑人跳舞指南3月9日 - 9:00pm - 免門票DJ-KILLAZER & MC-HILL致敬《綠皮書》想必大家已經都看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我覺得這部電影拍的確實非常非常好看,也有很多感人的片段,但對於我來說最記憶深刻的其實更多是在黑人酒館的DR.唐無所估計盡情享受音樂與舞蹈的片段,其實很多時候快樂非常簡單,一個美味的甜甜圈或是一頓夜裡的麻辣燙,但對於當年的黑人來說,放下一切煩惱與異樣的眼光,在屬於自己的世界享受自由的音樂與舞蹈!當然不是那個年代的白人音樂,是屬於自己的黑人音樂!
  • 《綠皮書》:白人為黑人服務?這部電影憑什麼三萬人打出滿分?
    而綠皮書這部反映種族隔離,呼籲白人與有色人種(尤指黑人)和諧共處的主旋律電影,從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電影節首度出場時,就獲獎無數。綠皮書獲獎情況類似的主題早已被人用爛,有前最佳影片《為戴茜小姐開車》,講述黑人司機為白人老太太開車的故事。
  • 《綠皮書》:是不是只要講黑人,電影拍成屎都能拿獎?
    每個亞洲學生都有個簡單地道的美國名字,以此作為他們想融入的象徵。而幾乎每個黑人都有個奇怪的名字以此作為想融入的象徵。因為這句話,老教授被戴上種族歧視的帽子,就差被遊街示眾跪地道歉了。逼得杜克大學不得不發表聲明「休此言論是有害、有攻擊性且不容於文明交流。」白人教授一句簡單的評論就被戴上「反動高帽」,但是黑人對白人說狠話則安全得很。
  • 《綠皮書》:一個人的城堡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南方還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黑人沒有身為人的尊嚴,被稱之為「nigger」,黑鬼。《綠皮書》的名字來源於當時真實出版的《黑人出行指南》(它也叫《黑人旅行活命指南》),其內容可以說在書名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寫的是關於黑人出遠門時能夠在什麼地方衣食住行的類似導遊攻略和說明書一般的東西,可見當時的黑人的生存環境有多惡劣。
  • 總的來說,綠皮書還是太美滋滋了
    當然是《綠皮書》。從賣相上,《綠皮書》就很奧斯卡。溫情,黑白種人大和解,同性元素,還是黑人白人開車玩的公路片,奧斯卡評委看了肯定得高潮。身為黑人的博士要去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無異於羊入虎口,幸好博士有託尼和綠皮書。在黑人旅行指南《綠皮書》的指引下,兩人磕磕巴巴開始了南方之旅。一路上,博士因為膚色的關係,沒少受到歧視,但正所謂黑白同心,其利斷金,在白人大兄弟撐腰下,各種影響種族團結的歧視行為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 總的來說,《綠皮書》還是太美滋滋了
    當然是《綠皮書》。從賣相上,《綠皮書》就很奧斯卡。溫情,黑白種人大和解,同性元素,還是黑人白人開車玩的公路片,奧斯卡評委看了肯定得高潮。身為黑人的博士要去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無異於羊入虎口,幸好博士有託尼和綠皮書。在黑人旅行指南《綠皮書》的指引下,兩人磕磕巴巴開始了南方之旅。一路上,博士因為膚色的關係,沒少受到歧視,但正所謂黑白同心,其利斷金,在白人大兄弟撐腰下,各種影響種族團結的歧視行為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 看「綠皮書」可拍不好黑人電影
    在後臺臺口聽到頒獎嘉賓念出最佳影片是《綠皮書》後,斯派克·李沒有鼓掌,轉身就走開了。 02. 坐在臺下的喬丹·皮爾也沒有給《綠皮書》鼓掌。 喬丹·皮爾是《黑色黨徒》的製片人,去年他靠著《逃出絕命鎮》爆冷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個獎今年恰恰也歸屬了《綠皮書》,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最佳影片。
  • 【世界知識】解讀《綠皮書》:黑人民權運動的現實意涵
    美國影片《綠皮書》(Green Book)獲得今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影片片名《綠皮書》源自一本黑人旅行指南。由於早年美國實行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只能去特定的旅店、商店和餐館,《綠皮書》成為黑人旅行的必備書。它最早出版於1936年,由一位名叫維克多·格林的黑人撰寫。
  • 電影:Green Book / 綠皮書
    」 → 點選"設為星標 🌟               這是Mary推送的第 204篇文章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Green Book《綠皮書》獲得了這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小編可以說提前預測到了
  • 《綠皮書》:種族歧視的縮影集
    綠皮書是一本記錄了為有色人種提供餐廳和旅館的指南,由於當時的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很多地方都會拒絕為有色人種提供服務,而綠皮書則可以幫助他們出行得更方便。在對有色人種歧視的大環境下,《綠皮書》無疑是種族歧視在60年代的社會縮影。
  • 美國近日黑人的遭遇,讓我想到了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而前幾天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一名黑人的不幸喪生,成為了掀起黑人們反抗浪潮的導火索。美國如今一切的現實,我也曾在一部電影裡感受過。也許正是因為聚焦於現實問題,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青睞,它就是《綠皮書》。電影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儘管早已廢除奴隸制,但種族隔離依然存在,種族歧視仍舊嚴重。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到底指的是一本什麼「書」?
    近日,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美國影片《綠皮書》一舉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成為這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在此之前,《綠皮書》就備受矚目。在2018年上映後,該片獲得美國全國評委會最佳影片獎,並被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為年度十佳。那麼,《綠皮書》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綠皮書》指的是一本書嗎?
  • 【熱映】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種人生,一次旅途
    《綠皮書》沒有熱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的酷炫特效,沒有離奇科幻的情節,只是一個白人司機和一個黑人鋼琴家兩個月巡迴演出+公路旅行的故事。 「綠皮書」,全稱叫做《黑人司機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這本書,是美國種族隔離時代一本特殊的「米其林指南」,區別在於,米其林指南是用來給老饕們介紹好吃的餐館,而綠皮書用來給旅途中的黑人們指點能夠填飽肚子、睡個安穩覺的地方,至於品質和格調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