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線上看了一部電影《老師·好》這部電影由于謙主演、監製,片中除了于謙之外,幾位年輕的演員都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客串名單中卻成為了該片另一大看點。
從客串的演員中,張國立、何冰、馬未都、韓童生、胡軍、楊立新等眾多演藝界的大咖都來客串了一把,除了這些老戲骨們,就連憑藉《流浪地球》大火的吳京,都甘願跑龍套,在片中還當了一次體育老師,過去于謙也在吳京的《戰狼2》中擔任配角。
不得不說于謙的面子確實忒大了,人緣好,怪不得有人說這部電影可以起個別名,叫《于謙老師的朋友圈》。
于謙的新書《于謙小酒館》,很有意思,聊聊吃喝玩樂,柴米油鹽醬醋茶,各種歷史典故,引經據典,文化底蘊十足,講的內容也是讓人一聽就感興趣。
于謙已經出版三本書《玩兒》、《于謙動物園》、《于謙小酒館》,書面語言特色也是獨具一格,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又是相聲演員,對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出書的風格語言也自成體系,結合了自身特長採用了京腔京味的「說書式」敘事風格,生動有趣。
①京味京腔「說書式」敘事風格
說起京腔「說書式」敘事語言風格,要數出生於北平的藝術家老舍的文學作品,小說為獨具北京特色語言,這幾乎成了當代北京韻味文學一種標誌性語言範本,在《駱駝祥子》裡更是有淋漓盡致的展現。
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裡有一段文字,是說祥子被軍閥的隊伍抓了壯丁,好不容易逃出來,又累又冷又餓的祥子在一個小吃攤上吃老豆腐,老舍這樣寫的:
「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裡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溼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這本《于謙小酒館》選題都是民間食材,更多的是源於老北京常食用的那些食材做法,全書分為29個部分,果然是「小酒館」十分隨意,區分不是按照食材,有的按照民間定義如「下酒菜」,有的按照京味特色「打滷面」,而「豆腐」作為食材單列一單元,可見于謙對豆腐的熱愛。
豆腐上了案板,切兩寸來長,一寸來寬,一公分厚的大塊而,按現在的話說叫「厚片兒」。拿小刀,在一公分左右的厚度上再拉一個小口,青椒、香菜、芹菜、蔥切末,用甜麵醬拌好,塞進豆腐裡田嚴實。餅鐺放油,兩面煎黃,拿起來晾著。
「我一嘗,真好吃!那豆腐不是石膏點的,是專門用滷水點的老豆腐,專帶一種特有的滷水香。再搭上菜的清香、醬的醬香,鹹絲絲兒的,好吃,而且清口。」
于謙用京味兒文字如語言一樣極具感染力,評書式敘事可以用很簡潔的語言,卻多維度表達出細節展現,語言生動幽默。不過幽默風趣的語言不過是外在的形式,而寓莊於諧,體味人間食材文化之韻才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②京腔京味兒的淵源典故
只要來北京旅遊的基本上都會嘗過「老北京的小吃」的著名品類,但如果不是百年字號,其實連店主都未必知道這些小吃的歷史淵源,只有代代相傳北京平民百姓中才流傳的「胡同小吃文化」。
于謙從小在北京胡同裡長大,經歷過大雜院的喧譁熱鬧,街頭巷尾民俗美食的鄰裡相互,盤膝而坐打小聽老家兒講評書般京腔京味兒的淵源典故。
于謙的敘事結構,就是帶著京味兒市民文化的特色,比比皆是淵源典故、俗中帶雅,看似樸素老舊,卻含著些有年頭的文化底蘊,那些略顯粗俗的言行總透著那麼一股子親切與熱乎勁兒,那一碗豆汁兒、一張烙餅都散發著濃濃的京味兒。
「過去吃爆肚兒的,都是拉車的車夫、趕車的車老闆、煤鋪裡面搖煤球的,這些下苦力的人。兜裡有倆閒錢了,找個小攤兒,來盤爆肚兒,弄張大餅,就著一吃。錢再多點的,來二兩老白乾、燒刀子,算改善生活。」
這個市民世界才是最能體現北京文化或者說是京味兒的核心文化載體。
「過去北京有個說法,坐在攤兒上吃爆肚兒、吃滷煮那些人,越是穿著破衣爛衫,越沒人敢輕易招惹,因為您鬧不明白這主兒他真就是窮人,還是哪個王爺、貝勒化了裝出來換口味來了。」
在這種輕鬆的故事語言環境下,讀者會有置身於擁擠熱鬧、人聲鼎沸的老北京揚著黃塵的街道上,蹲在皇城根兒下熙熙攘攘的小販兒叫賣聲,茶館、飯館、支棚子搭坐兒的歇腳兒的人們聊天問好兒。
「吃了嗎,您吶?」、「勞駕」、「回見」、「哥們兒」、「今兒個」北京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大多數人的話語系統、語言習慣,說起這些個詞兒感覺特有範兒,帶著譜兒,有那麼點兒瀟灑、隨意、自在的意思。
我愛吃豆腐,但您注意,我這吃豆腐不是那個「吃豆腐」——吃豆腐經常被引申為「佔便宜」、這種意思打哪兒來的呢?打豆腐西施那兒來。
于謙不是文學家、作家,只是出生土長的北京人,深諳於老百姓文化三教九流,吃喝玩樂,什麼都寫,什麼都寫得鮮活生動,妙不可言,令人稱奇,也令人莞爾。雖然都是大白話,卻很耐讀。說他是性情中人,則是因為他不假道學,不假斯文,對異性懂得欣賞,也懂得尊重。
作家劉一達說:「京味兒圖書的要素,第一是北京的語言,第二才是北京的故事和風土人情,第三是在文章中反映出的地域文化的特色,缺一樣都不能算是京味兒作品。」
于謙的書這幾點要素都有,又結合了口語化幽默,算是新時代的京味兒作品,不管是從文化傳承還是了解民俗生活都是一部生動的作品。
于謙經常自嘲的一些詞彙「玩物喪志」、「草草不工」、「附庸風雅」、「放浪形骸」,甚至是「葷素笑話」,都穿插在書中的對食物的解讀中,看起來是一種專業美食類博主講述「舌尖上的北京」,其實表達是一種謙式「細品慢生活、煙火在人間」的生活態度。
飲食男女,是人之大欲,人人都不能免俗,飲食中最高境界並未山珍海味,而是人間煙火的情兒味回憶。
①記錄味覺,是對生活的回憶
何炅在《嚮往的生活》裡說:「吃到一個好東西,想到一個喜歡的人,這是很美好的聯繫。世界太紛繁,我們太健忘,所以要靠味覺記憶」。
于謙對食物的記錄都摻雜著他對小時候的記憶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的感覺和講究。在講瓜子的時候,他說北京嗑瓜子講究氛圍,冬天最好,過去住平房裡外面鵝毛大雪,屋裡圍著爐子,喝著茶聊著天,水開了冒白氣兒,抓起一把瓜子,咔嚓咔嚓那麼一嗑,瓜子皮兒不能隔桌子上,垃圾桶,那樣沒勁!就弄一地瓜子皮,就要那隨意勁兒!
說起家常飯,于謙認為「媽媽菜」才是真好的,就跟老北京炸醬麵一樣,全國人民都知道北京的炸醬麵有名,可是您要跟大街上隨便拉個北京人問,哪兒做的炸醬麵最好吃啊?他一定會告訴您說,自己家做的炸醬麵最好吃,別的甭管什麼地方做的,都是味兒的事。「要飽家常飯,要暖粗布衣」。
當這些記憶隨著齒間的甜味瞬間瀰漫在腦海時,很享受。特定時間,地點嘗過的味道總能幫我們準確保存當時的記憶,連當時的心緒也不會遺漏半分。美食攜帶的記憶一旦成為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後,自然也就成了一種文化。
②小菜小酒小滋小味,是對情感的追憶
都知道于謙的三大愛好是「抽菸、喝酒、燙頭」,于謙說他對喝酒其實不是愛好,算是癖好,因為有講究,不饞酒,他說不承認自己有酒癮,只圖與朋友們在一起帶點酒意的相處之道,享受那份愜意勁兒。
雖然這本書名叫《于謙小酒館》,卻出了序章幾乎沒涉及酒的講述,反而是圍著酒桌上的下酒菜、主食、雞鴨魚肉等酒桌菜品為主題。可見,于謙真的不是酒徒,而是個享受微醺之意與知己好友的友誼私情。
古代文人飲酒多愛其微醺之時的飄然之感,雖不如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妙,但可以暫時忘懷煩惱,任他平生羈絆,壯志難酬,抑或是思親不見,羈旅懷鄉,反正這些都可以在夢境中得到滿足。
酒裡有日月乾坤,飲食有悲歡離合,喝好酒,吃好菜,交摯友,是于謙的生活態度。
于謙的生活隨意隨性,身處京城娛樂界,卻不為此所付諸一生所有。而傾心於自己的動物園,小酒小菜的愜意之中。
于謙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忱,總有返璞歸真的感動。「謙式」生活在躁動的資訊時代,總能讓人純粹於生活細節,閒逸與方寸之間。人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