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流域:走出高質量節水發展新路

2020-11-24 網易新聞

  在中國西北角,河西走廊東部,流淌著一條古老而美麗的內陸河,它,就是石羊河。

  石羊河,發源於祁連山北麓,由8條河流及多條小溝小河匯流形成石羊河幹流,流入民勤綠洲。流域覆蓋甘肅省武威、金昌、張掖和白銀4市9縣區,是流域內218萬人民的生命河。然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人為活動和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石洋河流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昔日水草豐美的「民勤綠洲」露出了「第二個羅布泊」的端倪。

  進入新時期,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大幕拉開,勤勞智慧的大河兒女積極踐行《國家節水行動方案》,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節水樣板之路,在這片古老土地上交出了「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時代答卷。

  全流域統籌治理 創新探索治水新路

  曾幾何時,有人預言,地處石羊河流域末端的武威市民勤縣,將會因乾旱而從地圖上消失。

  民勤縣楔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82毫米,蒸發量卻達到2200毫米,屬典型的半乾旱乾旱內陸河流域。民勤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威脅著我國西北生態屏障和河西走廊大通道的安全。2007年12月,總投資達47.49億元的《甘肅省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正式批覆實施,一場政府調控、公眾參與符合實際的石羊河流域應急戰、保衛戰、攻堅戰全面打響。

  面對逐漸嚴峻的生態形勢,甘肅省將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列為「一號工程」。 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局局長康德奎介紹說,經過全流域統籌治理,2019年,石羊河民勤段蔡旗斷面過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開採量分別連續10年和8年實現《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約束性指標。乾涸51年的石羊河下遊青土湖自2010年重現水面,國控監測點地下水埋深較2007年上升1.11米,旱區溼地達到106平方公裡。

  

  美麗的石羊河。人民網記者 餘璐攝

  生態的持續好轉,離不開全流域的統籌治理與制度約束。

  「在治理的過程中,流域創新探索與水資源相適應的統一管理模式。」康德奎談到,2001年,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局成立,負責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結束了流域管理各自為政的歷史。2007年《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出臺,使流域管理走上法制化、規範化道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資源統一管理模式。

  在石羊河穿城而過的武威市,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制度強化節水雙控。

  「堅持節水優先,對解決武威水資源嚴重短缺、鞏固拓展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確保民勤綠洲永續生存發展,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甘肅省武威市市委書記柳鵬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說。

  《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提出,嚴格實行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嚴重缺水地區要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績考核。

  對此,柳鵬談到,一方面,武威用水戶「五級水權」指標體系,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四項制度」,每年對各縣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行考核。另一方面,實行水資源管理「一票否決制」,把水資源管理落實情況列入鄉鎮領導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將節水目標任務納入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任中審計範圍。再一方面,設立水資源審計機構,對水資源進行預算審計管理,實現水資源年初預算、年內審計、年終決算的管理新模式。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武威市為國家節水行動落地生根提供了保障。柳鵬說,為了全力推進水價和水管體制改革,市政府出臺了《武威市水價改革實施方案》,推行分類水價、探索季節水價、完善分檔水價。「農業灌溉地表水價由0.167元-0.242元/立方米調整到0.21元-0.27元/立方米,地下水價由平均0.05元/立方米調整到0.09元-0.201元/立方米。同時,採用『區級-灌區-鎮-用水戶協會-用水小組』5級水權分配機制,將水權水量逐級明細到用水戶,並發放實名制水權證。從體制機制上破解了『節水優先』與『吃飯優先』的矛盾,增強了節水內生動力。」

  科技創新引領 促進農業節水增效

  科技是節水的潛力源泉。

  石羊河流域是甘肅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態環境最嚴峻的的地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站長康紹忠眼中,「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就是幾十年前石羊河流域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90年代,康紹忠走進武威民勤考察,看到當地百姓因沒有水無法生存而背井離鄉,不禁潸然淚下。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必須要為石羊河做點事情。」此後的幾十年,康紹忠帶領科研團隊與武威市合作,紮根西北乾旱內陸區開展農業與生態節水研究,勵志用先進的節水技術破解石羊河窘境。

  作為20多年前就在康紹忠的帶領下紮根西北的中國農大學子,如今已成為石羊河實驗站常務副站長、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的杜太生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通過節水技術轉化,最顯著的變化是人們用水觀念的轉變和節水意識的提高。」

  他談到,實驗站自建站以來,康紹忠院士帶領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石羊河全流域上、中、下遊開展了大量的長期野外定點試驗,積累了上千億組基礎科學試驗數據。從農業高效用水的「供-輸-需-用-排」及其生態效應的全鏈條出發,堅守田間一線開展定位觀測試驗,揭示了流域內數十種主要農作物和防風固沙植物的耗水規律,顛覆了人們「豐水高產」的傳統農業用水觀念,為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種植結構調整和科學灌溉提供了定量依據。

  紮根精神,代代傳承。走進深居祖國大西北偏遠鄉村的小小實驗站,記者看到一群「90後」為「留住西北的每一滴水」而揮灑青春。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博士生李浩,就是眾多年輕學子中的一員。

  

  李浩在實驗站旱區「食物-能源-水」系統模擬研究平臺,向記者介紹「番茄水分品質響應關係與控水提質技術模式」項目。人民網記者 餘璐攝

  從小在西北農村長大的他,對水資源緊缺深有體會,2018年,懷著「解民生之多艱」的科研情懷,踏上了跟隨康紹忠院士團隊紮根西北探索農業綠色高效用水機制與調控模式的科研之路。

  「作為一名身在校外田間的學生,在實驗站的3年時間裡,除了課題研究,平日還和駐站同學一起,走進武威市涼州區王景寨村的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為他們節水優質高效生產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李浩對記者說。

  「近10年以來,通過召開學術研討會、開展科技觀摩培訓、舉辦農民開放日和建設農民田間學校等多種推廣活動,有效促進了科研與當地農業生產的對接,建設了玉米、小麥、葡萄、溫室蔬菜等主要農作物的高效節水技術示範基地,培訓各類技術人員與農民5000餘名。」杜太生向記者娓娓道來,團隊提出的流域農業高效節水綜合技術新模式已在石羊河流域大面積應用,使全流域農業用水減少6.7%,灌溉水生產率提高17.4%,農業節水成效顯著。

  節水依靠科技,農業增收更依賴科技。「藉助節水技術轉化,2019年,武威市推廣膜下滴管、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等高效農田節水技術251.3萬畝,推廣種植耐旱高產的糧飼兼用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75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20.35萬畝,農業節水增效不斷提升。」柳鵬說。

  建設人水共生和諧生態 治理紅利普惠流域百姓

  走進青土湖,大片蘆葦隨風搖曳,一望無際的水域泛著層層波光,水面上,成群的水鳥嬉戲打鬧,生機盎然的美景映入記者眼帘。

  

  石羊河治理後的青土湖,乾涸50餘年後,形成約10平方公裡人工季節性水面。人民網記者 餘璐攝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閭湖,位於「民勤綠洲」北端,在乾涸51年後,如今,青土湖再次「歸來」。這一切得益於石羊河流域百姓防沙治沙、注水節水、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互促共贏的智慧和努力。

  上世紀70年代,「不與上遊爭河水,不等老天降雨水,大力開發地下水」的段子在民勤流傳。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委常委、副縣長劉光前告訴記者,2006年底,石羊河流域打井2.5萬眼,僅民勤一個縣就1萬多眼。由於石羊河下遊過度開採地下水,上中遊大量使用地表水,民勤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至20米。近20年來,僅民勤縣就有2萬多人舉家外遷。

  搶救民勤綠洲、改善石羊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正式實施,「關井壓田」被列入其中。

  在民勤縣夾河鎮黃案灘,關閉的440號機井流水潺潺。民勤縣夾河鎮黨委書記王建平向記者介紹,「這眼井原來是用來灌溉的,但是為了石羊河流域治理,關井壓田後水位上升,水就從石頭縫裡流出,形成了自流井。」

  王建平說,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以來,民勤縣累計關閉機井3018眼,壓減配水面積44.18萬畝。黃案灘關閉的96眼機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植被覆蓋度由2006年的28%提高到58%,區內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2006年的5.4米回升到現在的3.1米。逐年擴大植被面積,形成了民勤綠洲東沿的綠色防護屏障,阻隔著東線沙漠風沙對民勤的侵襲。

  如今,受到兩大沙漠夾擊的民勤正在恢復原有的生態活力,「關井壓田」使地下水位上升只是石羊河流域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

  康德奎談到,石羊河流域治理除了打好「上遊涵養水源、中遊管理調度、下遊節水恢復,上中下遊一起聯動」的三套「組合拳」,還大力實施退耕封育,恢復荒漠植被等生態保護工程,累計人工造林306.56萬畝,壓沙造林222.76萬,封育371.37萬畝,全流域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前的12.06%增加到2019年的18.43%,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如何讓流域治理紅利惠及百姓?康德奎說,創新探索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和經濟結構體系,以水定產倒逼產業轉型才能實現節水與農民增收雙贏。

  記者了解到,武威市累計關閉機井3338眼,壓減農田灌溉配水面積66.52萬畝,禁止帶田和複種等高耗水種植模式,壓減小麥帶種玉米面積100多萬畝;累計發展設施農牧業85萬畝,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發展的文旅產業已實現生態產業增加值142億元。

  限制用水「限」出了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壓減耕地「壓」出了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在探索『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的路上,石羊河流域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6年的15∶58∶27調整為2019年的20∶37∶43,三產比重明顯加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單方水GDP由11元/方增加到37元/方,經濟效益明顯提升。」甘肅省水利廳總工程師賈小明說。

  「2019年全流域用水量21.5億立方米,比2006年減少6.3億立方米,全流域地下水開採量7.05億立方米,較2006年減少4.55億立方米。」康德奎向人民網記者談到,2020年是《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的收官之年,如果說《規劃》的實施是一劑「強心針」,那麼,下一步啟動實施的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將會是流域「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的助推劑。

  「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實現流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石羊河定會成為造福流域人民的幸福河。」康德奎充滿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流域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
    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繼續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推動農業、工業、城鎮領域節水,黃河流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玉米黃、高粱紅、秋風吹拂「青紗帳」,河南滑縣白馬坡高標準糧田示範區換了新裝。「瞧,棒子個頭大、籽粒飽,再過十來天就能收了,畝產1300斤以上跑不了。」
  • 豐鎮市建設節水型城市,邁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地下水資源總量和補給不足一直是我市經濟社會,特別是農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豐鎮市牢固樹立節水意識,高度重視節約用水工作,把節約用水擺在水資源管理的首要位置,探索出一條科學、節約、高效用水的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 河南: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紀法保障
    原標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紀法保障  10月27日至29日,河南省紀委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濟源示範區召開集體學習(擴大)會,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總結2020年工作,研究謀劃2021年工作
  • 扛起源頭責任 履行幹流擔當——青海水利多措並舉推進黃河流域生態...
    一年來,青海水利部門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和深化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聚焦「五個示範省建設」和服務「四種經濟形態」,圍繞「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補短板、強監管,多措並舉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 劉以雷: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儘管新疆不是黃河流域的,但是新疆是黃河委員會成員單位,在水利業務上也是歸黃河委員會管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從今年8月份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由此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國家意志,揭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 母親河畔升起璀璨明珠——德州市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近年來,德州市依託沿黃區位優勢,主動融入黃河國家戰略,以擔當帶動擔當,以有為帶動有為,以釘釘子精神開創新局面,努力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齊河黃河景觀機遇疊加高質量發展全面起勢作為德州市唯一沿黃縣,目前齊河縣正迎來「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全面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千秋大計。由中共青海省委黨校、中共青海省委改革辦和青海省發展改革委聯合主辦、青海改革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第四屆青海改革論壇,緊扣時代脈搏,深入探討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源頭責任、幹流擔當——全面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主題,傾智傾力、建言獻策。現刊發主要觀點,以資參考。
  • 泰順綠色高質量發展走出「致富路」
    11月23日上午,溫州市政府新聞辦「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泰順專場新聞發布會召開,會議以「蓄勢強發 賦能引爆 在打造』重要窗口『中加快泰順綠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介紹泰順小康建設發展歷程。
  •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六論學習貫徹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建設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上走在前列,為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作出常德貢獻。」
  • 2020年黃淮流域白酒核心產區高質量發展峰會成功召開
    2020年12月9日,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指導下、由安徽省食品行業協會輪值主辦、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三屆黃淮流域白酒核心產區高質量發展峰會」在亳州市成功召開。   安徽古井集團董事長梁金輝、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王耀、安徽迎駕股份董事長倪永培等著名企業家,分別從歷史、文化、技藝傳承、高質量發展、未來趨勢等方面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 楊震赴山西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
    中國網據農工黨中央消息  9月27日至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楊震率調研組赴山西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28日上午,調研組在太原召開專題座談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個國家戰略的實施,山西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是開展頂層設計,完善治黃體制機制,以法治方式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管理的相關制度,形成治黃的剛性約束;二是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抓好環境汙染治理,優化布局黃河沿岸取水口、排汙口、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分區分類推進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沿黃河生態帶建設;三是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優化水資源管理和配置機制,完善水權交易機制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通過摸清真實情況、找準問題癥結、完善應對之策,精細解決熱難點或痛點問題,使長江經濟帶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主戰場。   發展長江經濟帶更要夯實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增強領導力、引領力、組織力和號召力,不斷把黨員幹部群眾組織起來,把優秀人才凝聚起來。
  • 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座談會暨藍迪國際智庫專家諮詢...
    9月18日,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藍迪國際智庫專家諮詢會在西寧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主持。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聯合主席黃奇帆作了《以國內外雙循環促進青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主旨報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魯昕作了《現代產業與人力資源開發》主旨報告,與會人員觀看了「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短視頻。
  • 郭軍勝委員: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河南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發源地及發散地,擁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時代發展條件,決定了河南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中的引領地位。」「在新時代,要保護好黃河文化和歷史遺蹟,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好黃河文化。」郭軍勝委員建議,要賦予黃河水文化新時代新價值。加大黃河水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力度,加強黃河水文化傳承展示,運用多種藝術形式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汲取民間文化精髓,傳承黃河精神,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加強黃河文化平臺建設,堅定文化自信。
  • 鄭建新: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 鄭建新城市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已成城市管理者的共識。長沙位於湘江下遊、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年均過境水量達700億立方米,加強水生態建設尤為重要。
  • 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區名單公開,涉及這些地方
    「《通知》出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強化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推動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問題的迫切需要。」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12月23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盼「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黃寶榮委員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水汙染和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流域面臨的關鍵問題。」據黃寶榮介紹,他到甘肅白銀上任伊始,曾多次深入調研,充分了解黃河上遊白銀段的生態環境。在他看來,黃河上遊具有涵養水源、水土保持、下洩流量、保障西部生態安全等重要戰略地位。而西部深度貧困,區域經濟發展不足、發展失衡,是其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後堡壘」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將是區域經濟轉型的重大契機。」
  • 西北區域氣象中心工作會議要求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交流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服務的經驗,研討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漢中市副市長周景祥出席會議。
  • 六委員出點子 聚焦山西高質量發展
    當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0年,全省將堅持以轉型為綱、項目為王、改革為要、創新為上,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崛起、高標準保護、高品質生活。  高質量發展不僅停留在經濟層面,還包括生態、教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山西如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