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和民間傳說、戲曲舞臺、電影、電視劇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並非完全沒有關聯,包拯改變民間訴訟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來到大堂前陳說是非。這是民間對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
1、斷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進士後,為照顧年邁父母數次辭官。雙親去世,守喪期滿才做了天長知縣。到任後,有人割了一戶人家的牛舌頭,失主上訴。包拯說,把牛殺掉賣了吧。牛是農耕社會主勞力,宋朝規定殺牛者犯罪。
於是有人來報告,說有人私自殺牛。包拯對這個人說:「你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他?」盜竊者只好認罪。後來調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硯巴結權貴,任期屆滿,也沒有私自拿回家一個端硯。
2、改變訴訟程序,讓百姓有說話的地方
包拯此後幾經升遷和調任,後任開封知府。在京城任知府,史載包拯治事剛強,貴戚、宦官懼怕他,行為都有收斂。包拯還十分嚴肅,人們把見到包拯笑臉,當作黃河變清那樣難。也許這就是「黑臉包公」說法的直接來源吧。
按開封府老規定,到衙門訴訟的百姓,不能走到大堂階下。包拯改變做法,打開正門,人們可走到堂前陳述是非。有宦官和貴族建花園,佔土地,使河道阻塞,包拯下令拆掉。有人拿地契找說法,包拯審核後發現被塗改增加了步數,就上報皇帝制裁了對方。
3、請立太子卻沒有觸犯皇帝
在任何一個時代,如果有大臣向皇帝請求冊立太子,基本就等同於請求皇帝來砍自己的頭。但包拯向宋仁宗請立太子,不僅沒觸犯皇帝,還得到了明確回復。史載,包拯上奏:「東宮太子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感到擔憂,陛下不冊立太子是為什麼?」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奉章後問他:「你認為該立誰為太子?」包拯說:「我無能,還沒考慮要立誰,我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國家大計。陛下問我立誰,是懷疑我。我70歲了,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啊!」宋仁宗聽了很高興:「這事要慢慢商議。」
4、曾被歐陽修質疑
大臣張方平任職三司使,買了土豪的財產,包拯彈劾他罷了官;宋祁接替張方平,包拯又彈劾他;宋祁又免職,由包拯士暫時代理。歐陽修質疑:「牛踩了田,包拯奪人家的牛,處罰很重了,他又貪圖肥缺,是不是過分?」
包拯聽到後就待在家裡,躲避代理三司的任命,過了很久才出來。主持三司時他又改變了一些老規定,以前皇宮物品從各地選用,使百姓困難。包拯則設市,公平買賣,使百姓不受侵憂。
5、死後得到極高評價
包拯64歲去世,封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史書評價他人品正直,厭惡官吏對百姓苛刻,性情敦厚,痛恨壞人。不輕易與人交往,不會有意討別人喜歡,沒有私人請託的書信,主動與老友、親戚同鄉斷絕往來。
包拯地位顯貴,衣服、用品、飲食卻和當平民時一樣。他常說:「我的後世子孫做官,要貪汙犯法,就不能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入祖墳。不按我的要求做,就不是我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