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一對聯,一書生說:我能對上,包拯聽後說:處死

2021-02-09 一川文學免費

說到包拯,大家都會想到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在經典影視劇《包青天》中,包拯被塑造為一個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清官,在古代民間包拯更是被塑造稱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而且包拯的形象被中國戲曲所記錄,舞臺上形成了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包公戲,比如「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等,包公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都不同,它墨黑如漆,腦門心還勾畫了一彎新月。包拯在中國民間的影響極其深遠,但其實包拯在北宋朝堂上的影響並不大,只算得上一位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而頗得重用的官員。

宋仁宗天聖五年,包拯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但因為父母年邁,包拯為了照顧父母,辭去官職,等到父母相繼去世後,直到守喪期滿,包拯還是不舍離去,經過同鄉父老的勸說,包拯這才赴京聽選,此次做官距離他上次被授任已經過了十年。憑藉包拯的才能和品性,不管在哪裡任職,都是歷職有績,深得民心,但包拯的一絲不苟、剛正不阿卻得罪了朝廷的權貴。

一直到嘉祐元年,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的包拯復職,後被被召任權知開封府,歌詞中所唱的「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斷案入神,執法如山,為民請命,大概就是在這個時期,但其實真實歷史上包拯並沒有斷過那麼多的奇案,不過確實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包拯的忠誠之心無需懷疑,因此而得到宋仁宗重用,一直到嘉祐七年,包拯突然得病,最終病逝,享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他輟朝一日。

包拯雖死,但民間對於他的推崇從未停過,關於包拯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其中有一件案子,張秀才在新婚大喜之夜出門買醉,隔天回家後,新娘自縊身亡,案子實在蹊蹺,匪夷所思,但包拯僅憑一句下聯就抓出兇手。這件事的始末到底是怎樣的,包拯又是如何斷案的呢?

李員外家有一個女兒,貌美如花,知書達理,正值待嫁年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被許配給張秀才,兩人也算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在新婚之夜,新娘想要考察一下未來相公的才華,於是給新郎官出了一個上聯,「點燈登閣各攻書」,若是新郎官能夠答上來的話,就讓他進洞房,其實這算是夫妻之間的一個小情趣,但可惜新郎官答不上來,即便他找了很多好朋友想下聯,也沒有想出來,於是新郎官在新婚之夜無法洞房。

心情不暢的新郎官去喝酒買醉,並非張秀才沒有才華,只不過他一時沒有想出來下聯,而且新娘出的上聯確實有一定難度,只給一晚時間,新郎答不出來也正常。第二天天明後,新郎官和新娘承認自己實在對不出下聯,但令人意外的是,新娘竟然說他昨天已經對出對聯,兩個人洞房了,新郎官自然疑惑不解,明明他一晚上都在外面,什麼時候和妻子洞房了?

新娘看見新郎的疑惑,得知真相後,她意識自己受到了侮辱,於是自殺身亡,李員外得知此事後,剛出嫁的女兒無故自殺,他以為是張秀才逼死了女兒,於是將張秀才告上官府。包拯受理此案後,他思索如何能抓住那晚的男人,很快包拯有了主意,他發布告示,只要能夠對得出所出的上聯,賞賜百金,所出的對聯正是新娘出的「點燈登閣各攻書」。

到這裡我們能看出來包拯的真正用意了,那晚與新娘洞房的人必定是對出了對聯,所以才被新娘迎進了屋中,只要找出來能夠對出下聯之人,必定就是真兇。

告示一貼出後,就有一個年輕人聲稱自己能夠對出下聯,他當著包拯的面對出十分公正的下聯「移椅依桐同賞月」,包拯聽後,直接下令衙役將這個男人抓住,因為他認定這個男人就是那晚和新娘洞房的人。

結果第二天這對新婚夫妻搞清楚真相後,新娘不堪其辱,選擇自殺,新郎第一天就失去了妻子,而這個好友也為此付出代價,坦白交代後,他算是間接殺人,被包拯判處死罪。先不說歷史上的包拯是否斷過那麼多的奇案懸案,但在這些流傳的民間故事卻是邏輯嚴密,判案思路令人稱奇,也難怪包拯會在民間數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包拯在門上貼對聯,書生對出下聯,包拯:兇手就是他
    包拯在門上貼對聯,書生對出下聯,包拯:兇手就是他文/歷史大講廊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會有一些為人民誠心誠意辦事的好官,他們做到了,在其位謀其職,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責任,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的這位主人公,他也是一位一心為民的好官,他斷案如神,
  • 《包拯》劇照出爐,公孫策包拯一黑一白,而少年展昭又萌又帥
    還記得之前《少年包青天》經典作品是周杰飾演的那個版本,這部劇是多少九齡後的童年回憶,因為小時候在電視旁跟著少年·聰慧的包拯,一起進人那些邏輯嚴密的史詩級愛你當中去探索真相的場景,這部劇就是要因為包拯、公孫策和展昭的配合才能塑造出一種迷霧重重的氛圍,還有很多好玩的故事,那就是我們心中無法超越的經典。
  • 包拯處死自己的侄子?芸兒服毒成全包拯,太震撼了
    上回我們講到嫂娘得知包拯接下此案後,又來牢中探望兒子包勉,告知他三叔會判他無罪,難道他真是被冤枉的?包拯也不知道,只是問了幾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官鹽的運出運入都要有官戳批核,那這官戳是由誰加蓋?說到這裡還是奇怪楊煥怎麼那麼巧的在彭立查他時失蹤,肯定另有緣由。這邊展昭查到楊煥也死在子午斷魂釘之下,而且死了十天了,最重要的是死在彭立未到富順之前,他們死去的暗器也相同,顯然兇手早知此案已被揭發,如此說來就產生了兩個可能,一是楊煥果真是盜用了包勉的官戳,二是楊煥之死只是要人誤認是他涉嫌,實則主嫌另有他人,那就是包勉了。
  • 新婚2天新娘含淚自縊,包拯:把上聯貼滿街,對出下聯者定是黑手
    對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國粹,可以說是家家戶戶必備。尤其馬上要臨近過年了,挑選一副寓意好的對聯貼在門上,乃是一年之初的頭等大事。 到了五代十國那會,桃符上只寫四字顯然不能滿足古人的需要了。當年春節時分,後蜀的皇帝孟昶便首次將桃符上的門神名字改成了兩句話,分別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也成了我國古代第一副對聯。開了先河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古人紛紛摒棄之前桃符的用法,紛紛用祝福的話語裝點門楣,一時間,對聯很快在民間傳開。
  • 趙祥借用國法將包拯處死,八賢王誇讚他的能力,賢能
    上回我們說到兵部侍郎趙祥指控公孫策盜走兵籍名冊,已由刑部發下海捕文書,艾虎得知這個消息衝動之下竟隻身一人獨闖兵部找趙祥算帳,兩人見面就鬥得你死我活的,幸虧展昭來的及時,否則艾虎差點就敗在趙祥的劍下了,之後展昭回到府衙說明這件事希望包拯不要怪罪與她,包拯知曉其心意並未責怪,只是這一刻包拯開始了自我懷疑
  • 公孫策跟隨包拯多年,他犯了什麼錯,包拯竟要斬殺他?
    而包拯能得到這個榮譽,除了他高超的辦案能力外,還在於他的鐵面無私。別說當朝駙馬,就是連自己的親侄子犯了案,他都嚴懲不貸。所以,當多年的老助手公孫策也觸碰他的底線時,包拯也毫不留情的對公孫策進行了宣判。那公孫策又是犯了什麼案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下。    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確有其人,但展昭和公孫策就是文學家筆下的虛擬人物了。
  • 「平平無奇」的包拯包青天,憑什麼能火一千年?
    宋朝的名人千千萬有資格成為故事主角並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卻不多包拯算其中一個但包拯憑什麼能脫穎而出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主角包拯人稱包公、包青天,他的故事或許在他還在世時就已經流傳。《宋史·包拯傳》引用了當時兩則比喻——「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和「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可見包拯在當時就培養了大批「迷弟」和「迷妹」。坦白而言,歷史上的包拯並不算特別出色。在政治舞臺上,他沒有建立影響政治局面的文治武功,也未獲得顯赫於世的職務官銜。與同時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比,他還缺少舞文弄墨的才情,一生只留下一首言志詩。
  • 包拯60大壽,哀嘆獨子早逝,兒媳突然跪下抱出一子說:還有一個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執法嚴明,鐵面無私的清官,當屬宋代的包拯無疑。今人對包青天形象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影視劇。電視劇裡的包青天不但斷案神速,大公無私,甚至在93版同名電視劇的《探陰山》一集裡,還能下到地府鍘殺篡改生死簿的紅判官,儼然已經神化。
  • 包拯 無愧於「青天」的「清官典範」
    從前,但凡出特產的地方,那特產往往都異化為地方「公關」甚或邀功取寵的媒介。因而擁有特產,有時分不清是上天眷顧,還是會對百姓貽害。《棗林雜俎》收錄的《富春謠》,道出了害在何處:「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採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辜?魚胡不生別縣?茶胡不生別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特產無辜,特產之害實乃「邪臣」之害。
  • 包拯死後,展昭一夜神秘消失,包拯臨死前究竟對他說了什麼?
    這些人都是人中豪傑,武藝高強,幫助包拯破掉了眾多奇案,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包拯也有退休的時候,壽命也終究有限,包拯死後,展昭一夜神秘消失,包拯臨死前究竟對他說了什麼?
  • 包拯臨死前說了什麼話,展昭等人一夜之間消失不見?說出來別不信
    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一生剛正不阿,敢與權貴鬥智鬥勇,替百姓說話而被稱為「包青天」。這樣具有濃厚歷史色彩的人物,自然會被寫進小說中,《三俠五義》就是包拯最好的「傳記」。
  • 真實的包拯
    歷史長河中,能被絕大多數人記住的人,包拯算是一個。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們的口耳相傳,並在戲劇舞臺上活躍。那麼,一個真實的包青天又是怎樣的呢?      現實中的包拯沒有離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臉怪胎,也沒有什麼兄嫂。那是大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氣洋洋,因為39歲的包進士終於如願以償,夫人為他生下一子。
  • 包拯為何要忍痛將展昭處死?連趙虎和張龍2人也都牽扯其中
    包拯是在民間頗受歡迎的一位北宋名臣,在民間的許多話本中,都有他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英勇形象,他對於權貴階級根本毫無懼色,哪怕冒著得罪皇室宗親的風險,也要秉公辦案,給老百姓一個公道
  • 包拯真有文學作品中說的那麼神嗎?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時期的名臣,世人一般稱呼他為「包青天」。他一生廉潔公正、鐵面無私,這些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
  • 包拯是白面書生 身高1.65米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鐵面無私」漸漸有了「定規」,即「相貂」(帽翅加長的宰相帽)、「黑滿」(烏黑濃密的飄胸長鬚)、黑蟒(袍)、厚底(靴)且額頭上長著「月牙」,這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含義,黑臉(鐵面)包公一出場,就明顯有別於其他人物。頭臉烏黑,眉心懸個月牙兒,掌管陰陽兩界,斷案如神。這是戲曲裡的包拯形象。  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歷史上的包拯,其實是個白面書生……
    而包拯,則是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提到「鐵面無私」包青天,人們頭腦中就會立刻浮現出一張堪比非洲黑人的黑漆漆的臉。但包拯畢竟是亞洲黃種人,他的臉怎麼會這麼黑呢?在中國戲曲史上,沒有一位官吏能夠像包拯那樣,可以如此頻繁地出當今歷代的戲劇舞臺上,至今久演不衰,並且成為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通稱──包公戲。
  • 包拯(希仁)——包青天傳略
    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連一方硯臺都沒拿回家。 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裡行, 改任監察御史。 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歲幣),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
  • 包拯臨死對他說了什麼,為何馬上辭官?
    當然,包拯每次斷案能逢兇化吉,這背後還離不開一個人的功勞——「南俠」展昭。展昭自幼習武,武功高強,為人沉穩、謙和、大氣,一身的忠肝義膽,頗為受人敬重,江湖人稱「南俠」。相傳包拯進京趕考,途中劫匪和刺客,幸得展昭相助才化險為夷。二人也從此成為了莫逆之交。
  • 包拯——是誰把我刷黑的?
    正是在天長縣一任上,我們的包大人開啟了他開掛般的官場傳奇。包大人剛一上任就碰上一起麻煩的民事糾紛。事情是這樣的:一戶人家的牛舌被割了,牛的主人來縣衙報案。包大人二話不說,直接吩咐主人回家把牛殺了。沒過多久,就有人來狀告牛主人,說它私宰耕牛,這在當時是犯法的。機智過人的包大人當即就把這個告狀的人抓了起來,就是他割了牛的舌頭,不然不會狗拿耗子多管閒事,那人居然自己還承認了。
  • 包拯:我可能是這個世界被黑的最慘的人了
    我包拯不打死你! 《清明上河圖》開封局部 但事實上包拯做開封府尹只有2年且真實的辦案能力可以說堪憂在開封還鬧出過職業履歷上最大一個笑話被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嘲笑犯人買通小吏在公堂上兇自己,包拯一看自家小吏欺負平民,氣的揍了小吏一頓,也心軟輕罰犯罪的平民,最後小吏和犯人都達到目的,包拯被騙的團團轉(原文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