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浦東乃至上海的第一印象,正是從浦東國際機場開始的。
1999年9月16日,隨著上航FM451航班的騰空而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統計顯示,2019年,浦東國際機場航班起降511846架次,旅客吞吐量7615.35萬人次,在全國機場的吞吐量排名中高居第二,僅次於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浦東國際機場除了承擔大部分飛上海的國際航班外,還承擔部分虹橋機場「溢出」的國內航班。可以說,很多人對於浦東乃至上海的第一印象,正是從浦東國際機場開始的。
規劃浦東:吸收世界智慧
如果從空中俯視浦東國際機場,會看到一座形似鯤鵬展翅的主建築屹立於東海之濱,氣勢恢宏。這座建築是20多年前由知名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當時,這位曾經設計過巴黎查爾斯·戴高樂機場候機樓,尼斯、雅加達和開羅等國際機場的設計師來到中國,根據當時中國和上海所處的快速發展時代特點,決定將浦東國際機場設計成「大鵬展翅」的造型。最終,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方案擊敗了曾以香港國際新機場設計而名噪天下的福克斯而拔得頭籌。
如今,20多年過去了,保羅·安德魯也已作古,但他在浦東國際機場留下的諸多細節仍為人稱道。例如,T1航站樓弧形的屋蓋由斜柱支承,高低起伏,給人以無限遐想;內天井的大花園,保證了機場的自然通風和採光;候機廳天花板的「長針」狀圓柱形構件不僅造型新穎,而且天花板上的光源照射到「針」狀圓柱上再折射,既保證了機場的亮度,又不會過於刺眼。
不僅是浦東國際機場,如今浦東的各式地標性建築,甚至是城市規劃都凝聚了全世界建築設計師的智慧精華。白玉蘭花狀的東方藝術中心同樣出自保羅·安德魯之手;寶塔外形的金茂大廈是美國SOM公司的設計師參考了中國26座寶塔所創作的;環球金融中心由美國設計師設計、日本投資;國際會展中心是德國設計方按中方提出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理念完成的傑作……
浦東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被許多世界知名城市規劃專家和建築師視為20世紀大都市中最後一片「極品之地」。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心地區的規劃更是吸引了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和中國本土設計師的參與。有的方案呈極具現代感的條形碼狀,有的方案像橢圓狀的古城堡,還有的方案中間擁有大片綠地,形狀神似古羅馬角鬥場……歷經兩年和17輪方案的討論和修改,浦東終於完成了規劃,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用國際招投標的方式進行區域規劃。
儘管人們現在已經對區域規劃國際招投標習以為常,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城市設計規劃被認為是涉密方案,對設計人員都有一定審查和要求,更不用說斥巨資請外國人規劃。面對國內的種種質疑,浦東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示範地,敢為人先,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浦東的開發正是從基礎開發入手的。1990年至1995年間,浦東用250億人民幣完成了跨越黃浦江的兩座大橋及道路、通訊、水、電、煤氣等十大基礎設施工程,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和城市面貌。1996年至2000年間,浦東又以驚人的速度,耗資近千億元人民幣,完成了以浦東國際機場、深水港、信息港、地鐵及高速公路為主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項目的建設,大多引進了國際先進技術。
浦東早在開發建設之初就提出,「上海的發展一定要考慮面向太平洋、面向未來,各種基礎設施的布局一定要按這個要求」「不但陸家嘴的設計,整個這一帶的設計,要向全世界招標」「全世界的建築設計師來投標,這就一下子提高了上海的知名度」。
敢為人先、對標世界,浦東用前所未有的開放贏得了世界的讚譽和尊重。而保羅·安德魯所設計的浦東國際機場的造型,也恰如一隻展翅的大鵬,預示著浦東未來20年的高速發展。
吞吐量「巨無霸」見證浦東開放活力
開發起步之初,浦東就提出基礎設施先行、金融貿易先行、高新技術產業化先行這「三個先行」策略。而浦東國際機場作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其建設和發展的歷程就是一部浦東的建設和發展史。
劉武君,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董事,曾任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親歷了浦東國際機場規劃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
短短20年間,浦東國際機場歷經一期、二期、三期建設,目前的四期也正在建設中。從最初作為日本政府派遣的專家參與機場規劃建設,到作為浦東國際機場工程建設指揮部的一員,再到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的管理層,浦東機場不僅改變了劉武君的人生發展軌跡,也成就了他作為一名工程師的夢想。在劉武君眼中,浦東國際機場就如同他的孩子一般,注入了個人太多情感。
「浦東國際機場算不上世界上規劃得最好的機場,也不是國內規劃得最好的機場,它甚至也不是我個人參與規劃的機場中規劃得最好的機場。但是,浦東國際機場卻是我們上海機場集團近30年發展的史書,它甚至還濃縮了中國民航機場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在浦東國際機場通航20周年之際,劉武君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感慨地說。
從1997年浦東機場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到1999年浦東機場1號航站樓啟用,再到2008年2號航站樓啟用、2019年三期擴建主體工程建成啟用、如今正在建設的四期工程,浦東機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提供高質量機場地勤服務的蛻變。
從日本歸來時,在上海做一個好的綜合交通樞紐一直是劉武君心中的一個夢想,而這個夢想也終於在浦東國際機場二期工程中得以實現。在浦東機場二期工程的建設中,劉武君汲取軌道交通三號線(北)規劃設計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規划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最終取得了成功——浦東國際機場一體化交通中心不僅集成了航空、磁懸浮、鐵路、地鐵、公交和各種社會車輛,還集成了商業服務、住宿、會展等功能。
機場吞吐量是反映一個地方經濟活躍程度和活力的重要標誌之一。近年來,上海、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強勁,由此所催生的客貨源運輸需求更具有剛性。浦東國際機場作為連接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與世界的重要航空樞紐,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吞吐量「巨無霸」。據統計,浦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已連續3年全球排名第九,其中出入境旅客佔我國機場的四分之一;貨運吞吐量已連續11年在全球機場排名第三,出入境貨郵佔我國機場近二分之一。
2019年9月,隨著三期擴建主體工程暨衛星廳正式啟動,浦東機場又翻開了新篇章,開啟了「航站樓+衛星廳」一體化運營模式。隨著衛星廳正式啟用,浦東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的運行需求,進一步改善機場運營環境,持續提升服務品質,更好服務航空公司高效樞紐運作,更好服務旅客便捷出行。業內就此評論到,這座目前全球最大單體衛星廳的建成啟用,將進一步提高浦東機場旅客吞吐能力,為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亞太航空樞紐、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原標題:《浦東國際機場:吞吐量「巨無霸」見證浦東開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