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尼採曾說過「記憶差的好處是對一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初次遇見一樣,可以享受多次」,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希望自己的記憶力越強越好,然後直到我們步入少年,走進青年就會發現兒時的記憶越來越少,仿佛三四歲乃至於六七歲的記憶仿佛消失了一樣,我們拼命想找回自己失去那部分卻怎麼也找不到,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童年失憶症」。
丟失的兒時記憶哪裡去了?
每當我們回憶小時候,腦海裡面浮現出兒時同小夥伴玩彈珠的畫面,雖然畫面不是很清晰,但是大致的過程還是能想起來,但是我們3、4歲的事情卻完全沒有頭緒,腦袋裡面一片空白。
其實,不單單是3、4歲想不起來,更為長遠的6、7歲有的人也想不起,這些我們都想不起,我們小時候如何學會走路,如何學會說話更是記不得,不記得3歲以前的記憶是因為記憶力差嗎?通過研究,學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這個現象,稱之為"童年失憶症"。
「童年失憶症」的原因
弗洛伊德研究提出人類在嬰兒時期大腦發育不完全,和記憶力相關的腦組織海馬體剛剛形成,6~7歲才算基本發育完善。三歲以前大腦的神經元也未發育完善,所以3歲以前的孩子的記憶大多是短時記憶。
更有研究表示,兒童知道6、7歲才形成完整的記憶,是由於兒童接受教育促進了記憶的增強。也有觀點認為,人類的兒時記憶並沒有消失,只是被人腦自身藏起來,需要一把鑰匙來開啟,當我們刻意去想的時候不會想起來,往往在我們不經意間,遇到某個熟悉的場景,就會恍惚的想起某個片段,就是這麼回事。
兒時藏著我們的點點滴滴,無奈的是我們只能想起來零碎的片段,過去的兒時記憶,相信大都是幸福的時光,上帝收走我們的過去,時不時放出片段讓我們查閱,也是讓我們珍惜當下,共同望向美好的未來。
人類兒時被忘掉的記憶更有甚者是八九歲,那麼你們都是幾歲想不起兒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