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知青歲月

2021-01-18 齊魯壹點

文 | 王慧潔

我是1969 年從溫州奔赴北大荒,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二十二連當知青戰士,那年我十七歲。四年後又到山東威海北觀村當了一名山村赤腳醫生。在北大荒知青歲月中,我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三件事使我終生難忘。

幹農活

我們到連隊的第二天就下地,在玉米地間苗鋤草。當我 扛著鋤頭來到田間一望,啊,北大荒的黑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一眼望不到邊。黑黝黝的地上生長的綠油油的玉米,葉子上的露珠兒顫悠悠的,早晨特有的清新空氣也令我們精神振奮。排長一聲令下,集合分配勞動任務,一人一壠,把密集的玉米苗間距鋤淨雜草。我們這些城裡來的姑娘既沒幹過農活,更沒見過一眼望不到頭的莊稼。

在老職工的示範下,我們幹活了。開始還熱情高漲,後來腰酸背疼,索性直起身來不停地喘息。這時鋤頭也不聽話,不是把苗鋤了就是把草留下。乾乾停停,我就被拉下了很遠。戰友們大聲喊著:「快點啊加油!」。

每天,我們隨著朝陽出,伴著月亮歸,辛勤的勞作。沒去過北大荒根本想不到有多大,幹活有多累。兵團實行軍事化管理和生產,清早六點起床到地頭開始鏟地,中午鏟到地的那一頭,在那裡吃飯喝水後馬上往回鏟,等鏟回到這頭時,月亮也高高懸掛在夜空了。這是一條多麼漫長的勞動之路啊!太陽嗮,風雨打,我們的臉都變成了古銅色,而且胖了許多。那年,我回家探親,在輪船碼頭接站的母親竟然沒有認出我來。

回想激情歲月的年代,或許那時候我們年輕,或許是那時候我們滿懷革命理想,在那麼艱苦的勞動中,我們沒有怕苦怕累,咬著牙堅持下來。沒有怨言和後悔,我們的汗水灑滿著這片土地,我想,黑土地不會忘記我們這些熱情有理想的知青 ,將永遠為我們的青春歲月作證。

救火

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天,連幹部帶領著全連去田裡割麥子。不知誰先發現,麥地冒煙了,只見大火騰騰的燃燒著,瞬間麥田的麥垛在火中化為灰燼。指導員見上狀大喊:「同志們,火光就是命令,趕快搶救國家財產」。我們每個人都奮不顧身的衝進大火中,拿著鐮刀、拼命拍打還在燃燒的火焰,我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時大家全然不顧撲面而來兇兇大火。有的衣服燒著了,有的手烤傷了,還有的頭髮和眉毛燒焦了。黑土地的那種燙使 得雙腳不敢著地,只靠來回蹦達支撐著。可是沒有一人退縮。

每個人都大聲喊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儘管煙火猛烈的薰嗆,我們不斷的咳嗽著,那時只有一個心願:不怕犧牲保護麥子,保護國家的財產。大火撲滅了,保住了麥子。當我們互相對望時,個個臉上塗滿了菸灰,像個灶王爺,大家都笑了。

差點被狼吃了

下鄉的第二年,我當了連隊文書。一天,領導派我到十裡開外的團部送文件,見天色還早,就去團部看望同學。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同學勸我留宿。我想起連隊有不能在外住宿的規定。於是我不顧他們勸說,堅持回連隊。我見大路太遠,便尋了一條山間近道想快點回連隊。

天越來越黑,四周沒有一個人,只有我一個人不停地走著。老覺得我的前面有一盞白色的燈在飄浮著。我認為前面是一家人家,我就跟著燈影走,想走進眼前的人家。可是我怎麼也走不進,老是有段距離。我走它也走,我停住它也停。漆黑夜晚伸手不見五指,唯有那白色的燈在我面前飄著,它是那麼亮,那麼刺眼。我害怕了,莫非遇見了人們常說的鬼打燈。

路上起了小雨,我怕把文件溼了就把它放在衣服內,用雙臂緊緊地抱著。我走啊走啊,盼著快點到連隊。實在走不動了,我索性坐在溼轆轆的泥地上,望著無一顆星星的天空,我突然想到溫暖的家,想到我那被批鬥的父母、奶奶和弟弟,那是多麼孤獨無助啊。但我又想起父母戰爭歲月中英勇頑強,堅定不屈,奮勇向前的精神,堅定了我的決心:絕不掉隊,絕不能給給父母丟臉。我一下子爬了起來,似乎有了莫大的力量,繼續往前走。

聽老鄉說,這個地方經常有狼出沒,有人還被狼咬傷過。我前面那盞奇怪的燈莫非是狼的眼睛,我不敢再想下去,也不敢再往那盞燈的方向走。地上我用手摸到了拖拉機碾壓的印跡,走向了這一條路。突然一聲狗叫,看到入了影中一戶人家,出來的大爺見我全身溼透,把我迎進屋裡。

大娘讓我脫下溼透的外衣,又熬了薑湯,我像見到久別的親人不停地哽咽著。把路上發生的一切告訴了大爺,他看著我心疼的說:「那是只狼啊,慶幸沒招惹你,要不你一個小丫頭很危險,是知青吧?往後出門要有個伴,千萬別走夜路……」第二天大爺就把我送回連隊。以後,我再也沒有見到這位好心的大爺,但他卻一輩子留在我的心裡。

在北大荒四年的知青的歲月,我們經歷了繁重的勞作和道道困境,吃了大苦遭了大罪,但是我從不言悔,因為它是我人生路途中的一筆重要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王慧潔、女、1952 年出生於浙江溫州,祖籍山東威海。老三屆知青。在兵團一直擔任連文書,喜歡唱誦寫文。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攝影家翁乃強:北大荒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
    父親常和我說起他的青春歲月,少小離家的知青經歷,恢復高考的喜出望外……老一代人的記憶裡,人人身穿藍布青衣,毛主席語錄不離身,娛樂只有樣板戲。但如今我們很少能看到記錄這一切的影像,更不用說是彩色照片了。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乘船到達定居點。
  • 北大荒知青《真情》
    不幸的是他們7歲的兒子死在一次村裡的驚馬事件中,為了走出傷心地,他們來到了北大荒。老劉在隊裡趕馬車,劉大娘在家屬隊幹活。知青一來,這老倆口更忙了,劉大爺每天起大早,為知青燒開水,尤其在大冬天,他天還沒亮就起來點火生爐子。劉大娘把小青年縫縫補補的事兒都攬了過來。槐松拜他們為師後,每天早上都為他們家挑一擔水,一有空就往他們家跑,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老倆口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 歸根——天津知青一家重回北大荒
    「勝利大逃亡」的知青們擁擠著從這裡登上返城的火車,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段艱難的裡程。十多年前,他們是在這兒(兵團5師師部所在地)下車的,然後投進了北大荒蒼涼但很溫暖的懷抱,歡迎他們的是熱烈的鑼鼓和熱情的笑臉。現在他們又在這兒走了,歡送他們的是站臺上老鄉和親人們低聲的哭泣。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北大荒的歌聲——知青年代最愛唱的歌曲20首
    前兩年我把自己在北大荒時讀過的100多冊圖書捐贈給知青博物館時,最捨不得的就是那十幾冊老歌本和手抄歌本。翻閱著紙張發黃髮脆的歌曲集和一張張當年親手抄寫的歌篇,回想起剛到北大荒頭兩年唱的歌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些熟悉的歌聲裡蘊藏著多少當年的喜怒哀樂啊!1968年7月我們剛到北大荒時,文藝舞臺在文革風暴影響下一片蕭條:沒有文學作品,沒有專業文藝演出,電影只有紀錄片。
  • 濮存昕:我的北大荒知青歲月
    『胡傳魁』是老高中知青,長得短、粗、胖,特別有才,能演會編,是隊長兼導演。『阿慶嫂』是我們69屆的小知青,才貌雙全,是宣傳隊裡的臺柱子。本來我們宣傳隊有禁止談戀愛的紀律,但這兩人不但頂風上,還鬧出了『阿慶嫂』懷孕的後果,當時屬於嚴重的生活作風問題。」「為解決這件事,2師和15團都派現役軍人工作組來隊裡整風,我們的演出和排練也被停止了。
  • 一名北京69屆知青的《北大荒回憶錄》下
    突然有一天,團部放映隊要到連隊放電影的消息,在連隊不脛而走,立刻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知青、老職工、家屬都興致勃勃放下手裡的一切活計事情,都盼望著看電影。那場電影是「平安遊擊隊」,白馬過隙,歲月如梭,花開花落,轉眼就是四十多年,但看電影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久久回味。記得那天,團裡放映隊的汽車,一開進連隊,整個連隊立馬就沸騰起來了。都奔走相告。
  • 《我們的青春1977》上海將播 沙溢演繹知青歲月
    網易娛樂7月7日報導 由江海洋執導,沙溢、王媛可、楊子姍、寧曉志等人主演的知青題材電視劇《我們的青春1977》將於7月7日登陸上海電視劇頻道。該劇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北大荒某農場一群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排除萬難參加高考,並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的故事。
  • 燦爛的笑容——把右手「奉獻」給北大荒的知青
    你一定還記得當年知青的偶像曲雅娟的名字吧。當年北大荒那些因公傷殘的女知青們,她們都像斷臂的維納斯一樣美麗,她們的笑容比蒙娜麗莎的笑容更有長久的魅力。——賈宏圖她是我們那一代知青的偶像,按著現在的說法,幾乎兵團的每一個知青都是她的「粉絲」。
  • 關於知青方面的電視劇,哪一部讓你看了無數遍?
    知青是曾經為新中國發展做出過巨大付出和奉獻的一個龐大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七八千萬人之多。因此,知青文學題材劇也被廣大觀眾喜愛。今天英子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好看的知青電視劇,一起來看看!《知青》這部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
  • 重讀知青文學,這是阿城梁曉聲等人的青春
    作為一個較典型的知青作家,梁曉聲的作品努力賦予知青生涯以崇高意義,這在他的代表作《今夜有暴風雪》中尤為突出。在北大荒度過的漫長知青歲月使得梁曉聲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尤為熟悉。《今夜有暴風雪》中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裡。
  • 【往事悠悠】朱音:一張塵封的知青照
    整理抽屜,一張塵封了50年的知青照輕輕滑落在我的眼前:這是一張時隔半個世紀的黑白照。照片上挎著一個大筐、手摘蠶繭的姑娘正是自己。 知青這個名字,50年前曾響徹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白山黑水、西南邊陲、茫茫草原。為數不少的知青都是從學校走出來的紅衛兵小將。
  • 聶衛平:北大荒青春的懷念
    下午五點多,略帶疲倦的棋聖終於來到了棋院大堂,就在大堂的沙發上,聶衛平聊起了自己那段「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知青歲月。愛情被封存起來,青春的夢想和尊嚴也全都打包扔向茫茫的北大荒。 「初到北大荒時,眼前所見到的,與我的想像差得太遠了。沒去之前,覺得應該是土地肥沃,滿地雞鴨亂跑,像詩一樣的畫面,因為號召我們來這裡跟我們宣傳的就是那樣一幅畫面。9月25號到北大荒的時候,正在下雪,當時的天氣還沒有那麼冷,雪花一落地就化了,滿地泥濘,根本就沒有路,每走一步都要陷進泥裡,鞋根本就沒法看了。
  • 睹物思情北大荒
    睹物思情北大荒睹物思情:指看到曾經待過的地方、使用過的物品,就想起自己以往的經歷,從而發出感慨。
  • 難忘的青春歲月——知青下鄉珍藏影像回放
    春天,初到農村的女知青學習在水田裡耕地          夏鋤季節,為了躲避中午炎炎的烈日,知青們天不亮就出工了           冬天,在艱苦的年代裡,太陽、雪會喚起知青們浪漫的情懷
  • 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加強農旅融合 「融」出無限風光
    北大荒集團(農墾總局)黨委提出,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確重點,把生態作為根本,在發展文旅產業中展現北大荒的良好生態環境;要將農業產業作為主導,把農業文化「嫁接」進去,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帶動農業產業發展;要將文化作為靈魂,發揮北大荒知青文化、軍旅文化、黑土文化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00引言:我的知青歲月。時光倒轉,上世紀的1969年5月17日我離開寧波到北大荒支邊。全國有5萬多知青因犧牲或病故而長眠於第二故鄉,單是雲南知青就有1500人犧牲或病故。寧波知青陳越玖在黑土地雁窩島四分場一隊工作,17歲得了癌症,她在上海治病的彌留之際要求將骨灰埋在北大荒,因為「我是北大荒人」。她活著在北大荒幹,死了也要把骨灰埋在北大荒的動人事跡成為一代人的典型。也有一些人因結婚生子等種種原因未能返城,成了「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一代,他們是付出和犧牲最多的一代人。
  • 7《有個屯子叫東河》知青回憶錄
    大灘值勤、圈兒河護航、190高地、值班分隊……那些風餐露宿、爬冰臥雪的戰鬥歲月恍如昨天。今天,黑瞎子島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我遠眺著島上重新勘定的界碑,「中國」兩個大字發出耀眼的紅光,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在當年支邊的歲月裡,有七位杭州知青因事故疾病、自然災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回訪活動的日程之一就是為他(她)立碑。
  • 《返城年代》:知青回城後的故事
    原標題:《返城年代》:知青回城後的故事  著名作家梁曉聲擔任編劇的《返城年代》近日在央視8套收官,劇中的主要角色們也迎來了各自的最終命運。   本劇的故事背景年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那是中國歷史一個頗為特殊的時代。許多知識青年在經歷上山下鄉後迎來了返城,俗稱「老三屆回城」。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書籍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思想的寶庫,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讓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靈魂再一次受到洗禮,也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經歷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勵志教材,是黨員幹部進一步錘鍊黨性、提升自我素質的生動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