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人」上位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最終能否成功,還要看各方力量的博弈和他們的運氣。
王波
眼下,2020年美國大選已進入100天倒計時,主角已基本鎖定美國總統川普和他的民主黨對手拜登。但說唱歌手卡尼·韋斯特(俗稱「侃爺」)的「突然插入」,無疑給大選增添了更多看點,7月19日,「侃爺」召開了他的首場競選造勢大會。
韋斯特不是一個人。美國社交網站上掀起的「競選總統熱」趁勢浪起,多位明星加入。除了評價其「炒作」「湊熱鬧」等,外界也認為,這進一步顯示了在川普之後,時代變局下有越來越多的「政治素人」希望踏上政治進階之路。包括道恩·強森、安吉麗娜·朱莉在內的美國演員等,在「美國人心目中總統備選名單」上都呼聲甚高。
不只美國,近年來西方選舉制下的總統參選人背景進一步趨向多元化,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素養」似乎成了選票考量中的次要因素。那麼,「政治素人」距離白宮主人之路會有多遠呢?
法律和競選機制
美國憲法對總統候選人資格的規定非常簡單,「只要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或在本憲法實施時已為合眾國公民者,就可被選為總統;凡年齡未滿35歲,或居住合眾國境內未滿14年者,不得被選為總統。」
可見,法律沒有給憧憬總統夢的人設置必須有從政經歷的障礙。這讓「政治素人」異軍突起成為可能。有人說,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有天生的誘惑,否則,像川普這麼成功的商人不會輕易放下自家生意,改行經營政治。只要有可能,總會有人追求登上權力的頂峰。
美國總統選舉有一套法律流程,也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機制。聯邦制建立以來,美國大選基本上由兩黨掌控、交替執政,從未有獨立候選人勝出。除了首任總統華盛頓是以獨立候選人身份當選(當時美國兩黨制尚未成型),其他總統都得到黨派支持。即便是像川普這樣的「政治素人」,最終也選擇代表共和黨參選。這說明,「政治素人」仍需建制派的大力支持。如果獨立競選,需要衝破黨派重圍,成功概率大大降低。
按照法律,獨立參選人還必須儘快在各州登記獨立參選身份,並收集到一定數量的籤名才真正有資格獨立參選。與此同時,籤名需要「燒錢」,籌措資金參選更是「燒錢」。
大選是「燒錢」的行當。競選團隊、巡迴演講、廣告投放等,都需要巨資。獨立參選人很難獲得天價資金。而如果選擇作為某黨成員參選,則需要衝破黨內建制派的重重阻力,爭取到多數人的支持。2016年大選時,「政治素人」川普擅長社交媒體公關,贏得了共和黨保守派的支持,最終贏得了大選。
社交媒體拉近距離
196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開了總統大選史上公開電視辯論的先河。有年齡優勢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甘迺迪,比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深政治家尼克森在電視直播鏡頭前的表現更加自如。根據當時一些媒體人士的分析,觀看電視直播的人多數人投票支持甘迺迪。而當時家裡沒有電視機的人,通過廣播收聽了辯論,他們把票投給了尼克森。這說明,不同媒介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像甘迺迪這樣政治上的「毛頭小夥」,依託電視媒體相助,大大增加了勝選概率。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到了今天,網絡已成為民眾表達民意的利器,新媒體技術使得人人都有表達的機會,社交媒體成了信息交流的重要載體。信息碎片化、「後真相」情緒化,讓總統大選更變幻莫測。
過去,歷任美國總統一般都有一定參政經歷,不少候選人在參選之前已擔任州長或國會議員,甚至身居高位多年,在黨內和華盛頓擁有一定選民基礎。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總統參選人的背景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出身普通,但他擅長通過社交媒體募集資金,在參選時已是政治明星,在少數族裔、婦女和自由派中有廣泛擁躉。2008年11月16日,歐巴馬競選團隊宣告,當選總統歐巴馬11月15日的廣播講話將在優兔播放。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認為,這一舉措「可以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通過『爐邊談話』恢復美國人自信心的系列廣播講話相媲美」。新媒體技術使得讓人們可以自己決定接收信息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競選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社交媒體讓「政治素人」如虎添翼。2016年大選前,川普早就從真人秀和電視訪談節目獲得了大量粉絲。相比傳統政治精英希拉蕊·柯林頓,川普給民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政治體驗,加上選民長期對建制派和政府不滿等因素,最終希拉蕊敗選。川普上任後,基本不把傳統左派媒體放在眼裡,甚至大罵它們是「騙子」,與傳統媒體大打口水戰。這要在過去,簡直堪稱自殺式行為。但川普依靠社交媒體推特,直接架起與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傳統媒體的作用大大減弱。
與傳統政治精英相比,「政治素人」往往更擅長藉助社交媒體發聲。擁有大量粉絲的「網紅」和演藝界名人,在普通民眾中的影響力可以說一點不比某些政治精英小。「政治素人」的出現,催生了美國政治生態的轉變。
民粹色彩
社交媒體本身只是一種新的交流平臺。因此,不能過分誇大其在選舉中的作用。「政治素人」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府對全球化時代出現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移民等領域的新矛盾處置不力,導致普通民眾對政府和現實不滿,對傳統政治精英產生信任危機,期待新生力量給政壇帶來新氣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民粹主義在一些西方國家推波助瀾,催生了更多「政治素人」。
事實上,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美國的一些政治精英多多少少展現出帶有民粹色彩的一面,嘗試通過社交媒體吸引選民。當然,光靠耍嘴皮子、作秀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吸引力的施政綱領,畢竟這是選舉。川普第一次競選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主要還是勝在他在民眾關切的議題上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擴大了選民基礎,始終能在選民基本盤中找到認同。
對「政治素人」韋斯特來說,除了巨額競選資金,還要看他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否則,他僅僅只是從演藝舞臺到政治舞臺去作一次秀而已。應指出的是,韋斯特參選可能會分流一部分民主黨黑人選民的選票,這對川普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概言之,社交媒體時代,「政治素人」上位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最終能否成功,還要看各方力量的博弈和他們的運氣。
(作者系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來源:2020年8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