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邰啟揚,身邊的朋友都管我叫老邰。我一直在揚州大學工作,從事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有30多年。我在蜻蜓FM另一檔自製節目「大師小課」中講述《2小時入門自我催眠》,歡迎感興趣的朋友收聽。
好的,讓我們重返1977,聊一聊1977年的高考。
1977年的高考,註定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300年,500年以後的歷史學家,還會對它津津樂道。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570萬考生參考,錄取27萬3千人。錄取率不到5%。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考試。77年冬和78年夏緊挨著的兩次高考,考生總數達1100萬人,為目前世界之最。
這是廢除科舉制後,考生年齡相差最大的一次考試。13屆學生同處一個考場。記得當年我們班年齡最大的同學34歲,最小的17歲。那位34歲的同學長相又著急點,偏老。戴一個白校徽,進校門常被保安攔住,懷疑他的校徽是偷來的。
好的,宏觀的歷史留給歷史學家去研究吧,那不是咱們的活。今天我就想談談1977年發生在我身上以及我周邊哥們身上的事。你別說,裡面還真有點故事。
1977年,我在一家服裝廠當工人,一線生產工人。我清楚得記得77年7月份的一件事。休息日也沒什麼好玩的,唯一的樂趣就是串門。有天,我們到一個年齡相仿的同事家玩,發現他的床頭放了一本書《高中代數》,所有的人,包括我無不笑得直不起腰來。
看這書有什麼用啊!當時流行讀書無用論,最生動的說法是,文化是需要有點的。有多少呢?要能認識錢和糧票,分得清男廁所和女廁所。有這麼多就夠了。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年頭的社會評價是:知識越多越反動。跟反動沾上了邊,哪有你的好果子吃呀!幾個月後,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制度。我們也想上大學,可基礎差呀!我們熬夜拼命地幹,那哥們卻氣定神閒,考得還比我們好。這時,我猛然悟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真諦所在。
從77年的10月份起,有關高考的小道消息就不斷傳來。10月21號,廣播裡傳來中央的決定。全面恢復高考制度,並且立即執行,今年就考,馬上就考。誰都可以考,誰能考上就誰上。
如一聲春雷,整個社會沸騰了。一時間,被人扔在一邊達10年之久的語文書,數學書成了最為搶手的寶物。街頭巷尾,大家都在談高考。像我等這種「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到這時候只好靠臨時抱佛腳了。這兩個月的時間,真是玩命啊。77年參加高考的有這麼幾種人:應屆生、農民、知識青年、工廠工人。前三種人全天候、全力以赴。工廠工人,比如我,可沒這條件。
按時上下班是必須的。記得那時的我,夜裡幹到4點鐘才睡覺,7點又起來上班了。好像是打了雞血,倒也不覺得累。累是不累,但時間還是不夠。這時就想歪主意了:泡病假。帶一杯滾燙的開水,到醫務室門口也不管有多燙往嘴裡倒。緊閉嘴巴,趕緊量體溫。一量,37.5度。按廠裡規定,38度才有病假。失敗了!再想招,終於想到絕對能得到病假的招數了。當年的工作是踩縫紉機,我們用的是高速工業縫紉機。把手往針下面一放,眼一閉腳一踩。機針在手上扎幾十個來回,肯定出血了。到了醫務室,醫生好心地問我,小邰,手的這個部位怎麼會被針扎了?我說,這個你就別管了,你說這是不是工傷?醫生說,是的是的,給你三天假。雖然手上有點痛,心裡卻樂開了花。
我後來的工作是搞心理學,到了中高考時,經常有學校請我給學生做考試心理諮詢。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喊苦喊累。我說,想不想聽個幾十年前的高考故事,主人公就是我,學生說想呀想呀。當我說出這段往事以後,沒有學生好意思在我面前訴苦了。
作為普通縫紉工人的老邰,為了擠時間學習,選擇拿縫紉機扎傷自己來泡病假。那麼,是什麼力量在驅使著他這麼做?那一年的高考,又會給老邰帶來哪些獨特的人生體驗與反思呢?……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收聽蜻蜓FM重磅自製節目《請回答1969-2019》。眾所周知的大時代,不為人知的曉年鑑。這裡是蜻蜓FM出品的《請回答1969-2019》。下周將有另一位嘉賓帶你走進1978年的世界,再見。
【延伸閱讀】祝毅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解密之書,還原事實本來面目,重新梳理、首度披露當年高考史實,揭開塵封已久的往事。
歷史之書,回望40年前的高考,本書寫下的是個人的經歷,同時也是國家在轉折年代的註腳。
人生之書,120個生命故事,120種冷暖自知。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毅力、勇氣和勤奮,依然賦予我們力量。
77級、78級大學生是時代轉折的重要符號,是不可複製的一代,是2000多萬考生中通過「獨木橋」的幸運者。
時代的風雲際會,把這批閱歷不同、年齡參差的青年聚攏到一個群體中。
40年後,回望當年那場改變命運的高考,他們寫下深藏在心底的故事,匯聚成一個特殊群體的歷史記憶。